三保恣貌才智,內(nèi)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 ——袁忠徹評價鄭和
提到古代的太監(jiān),我們的第一印象大概是作惡多端、陰險狡詐,比如秦朝的趙高、東漢的張讓和明末的魏忠賢,他們禍國殃民、殘害忠良被后世所唾棄。
誠然,這幾個太監(jiān)都是禍害國家的蛀蟲,但其實也有一些太監(jiān)具備剛正不阿、忠君衛(wèi)國的品格,甚至立下豐功偉績而名揚千秋,明朝的“三保太監(jiān)”鄭和就是這樣的一位大太監(jiān)。
他出身于云南頗有聲望的回族家庭,卻陰差陽錯被朱棣帶到了北平,而后更是成為了一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七下西洋”的事跡也是流傳至今。
那么,鄭和究竟有何特殊的才能?才會使得朱棣如此重用?他在航海過程中又有著怎樣的成就和發(fā)現(xiàn)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鄭和的故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此后他曾明令禁止宦官太監(jiān)讀書識字,更不讓他們干涉政治。
因為在之前的大多數(shù)朝代中,都曾出現(xiàn)過太監(jiān)專權的現(xiàn)象,不僅限制了皇帝的權力,還最終導致了朝代滅亡。
不過,這其中卻存在一個漏洞,朱元璋雖然有這樣的禁令,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太監(jiān)在幼年時接受過文化教育,而后才被送進宮內(nèi)閹割,不違法卻違規(guī)。
鄭和入宮前的經(jīng)歷也大抵如此,據(jù)《古今識鑒》和《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生于云南的一個回族家庭,本名馬和。
他們一家人都是虔誠的伊斯蘭教教徒,其祖上三輩都曾出海前往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朝圣,并在元朝擔任重要官職。
鄭和,云南人。
馬和受到祖輩的影響頗深,年幼時期的他就對于宗教和航海十分感興趣,更想著有一天要去麥加朝圣。
在其母親馬氏的悉心教育下,馬和還從小熟讀四書五經(jīng),有著不俗的文學素養(yǎng)。
在洪武十四年時,明朝平定云南的戰(zhàn)爭爆發(fā),元朝在云南的殘存勢力被消滅,馬和的父親也在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馬和被明軍當做俘虜帶到了南京。
在經(jīng)歷了殘忍的“凈身”手術后,他艱難地挺了過來,并以宦官侍童的身份跟隨著藍玉的軍隊出征。
到了19歲時,太監(jiān)總管見馬和相貌端正、行為得體,就派他到燕王府服侍燕王朱棣的日常起居。
來到燕王府后,馬和結(jié)識了朱棣的謀士姚廣孝,后者將馬和視為學生,還教授他各種知識以及為官之道,馬和受益匪淺并在此期間與朱棣建立了深厚的主仆關系。
初事燕王于藩邸。
馬和隨著朱棣南征北戰(zhàn),逐漸取得了朱棣的信任和重用。
時間來到建文元年,朱允炆為了集中皇權進行全方位削藩,諸多皇親貴族被貶為平民,朱柏甚至憤怒之下舉火自焚。
朱棣不滿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舉兵發(fā)動“靖難之役”,自此北軍與南軍展開了近4年的戰(zhàn)爭,靖難第一年馬和28歲,正值身強力壯的年紀。
在朱棣身邊做事的十幾年里,馬和已經(jīng)成為了成熟穩(wěn)重的管事太監(jiān),深得賞識。
朱棣攻打朱允炆時,馬和跟隨在朱棣左右,為他出謀劃策,甚至帶兵沖陷敵陣。
比如在解圍北平的戰(zhàn)役中,朱棣與謀士分析戰(zhàn)況后得出結(jié)論,若想以少勝多、破解圍城,最好的方法就是派輕騎偷襲鄭村壩的明軍大營。
可是,在將領的人選上,眾人卻因為作戰(zhàn)兇險默不作聲,意思就是誰也不敢去冒險。在這樣的情況下,馬和來到燕王朱棣面前,聲若洪鐘地說道:
“王爺,我愿帶八百精兵夜襲敵營。”
朱棣知道馬和沉著冷靜,就親自撥給他八百精銳輕騎,并再三囑咐他注意安全。
夜幕降臨后馬和拔出大刀,帶領士兵向敵人兵營發(fā)起沖鋒,明軍被打得措手不及,一時間營地里喊叫沖殺聲不絕于耳。
馬和見敵人亂作一團,便下令放火給朱棣發(fā)信號,在遠處埋伏的朱棣等人立刻前來支援,一舉殲滅了明軍主力。
經(jīng)此一役南軍損失了大量的精英將領和三萬余人的士兵,士氣低落、無心再戰(zhàn),一路向南潰逃。
朱棣則乘勝追擊扭轉(zhuǎn)了局勢,此戰(zhàn)為靖難之役第一大勝,北軍以8萬人擊潰朱允炆40多萬大軍。慶功宴中,燕王朱棣賜予馬和一把寶劍,并為他記了首功。
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并登基稱帝后,第二年便以馬和因在“靖難之役”中表現(xiàn)突出,給予他重大嘉獎,還特意賜“鄭”姓給馬和(紀念鄭村壩之戰(zhàn))。
從此之后馬和便改名為鄭和,同時還被提拔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自此成為了明朝廷內(nèi)陸位最高的大太監(jiān)之一。
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jiān)。
功成名就的鄭和并沒有驕傲自滿,他繼續(xù)盡心盡責地協(xié)助明成祖治理明朝,朱棣還因鄭和長相端正、談吐不凡,多次委任鄭和接待外邦使者。
不得不說,鄭和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外交大使,頻頻在外交方面展現(xiàn)出自己的能力,為大明朝既贏得了外交也贏得了顏面,這才有了后來鄭和七下西洋的美談。
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防御海上的匪患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在永樂年間朱棣一改朱元璋“海禁”的外交政策,開始謀求與周邊國家友好來往。
鑒于明朝地大物博實力強大,類似古代朝鮮、日本和泰國等國都主動向明朝派遣使者交好。
據(jù)《明史》記載,在永樂元年到永樂三年之間,鄭和曾多次以正使太監(jiān)的身份出使泰國和日本等國。
航海和訪問時期,鄭和積累了豐富的航海和外交經(jīng)驗,他的船隊在航海途中勘探、繪制了沿途的海路航道,為將來大規(guī)模遠航出訪做好了準備。
當然,他對于伊斯蘭教和佛教的研究,也讓鄭和更好地與外邦人來往,對遙遠的伊斯蘭圣地向往。
永樂三年夏天,朱棣任命鄭和為正使太監(jiān),令他率船隊出訪西洋諸國。
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鄭和率領兩萬人以上的官員、士兵,乘著浩大的船隊自蘇州內(nèi)河泛海到福建沿岸,再從福建的港口啟航開始了第一次遠航訪問。
鄭和船隊一路沿海向南,不久后就到了古代的越南,而后又向爪哇島航行。
在爪哇島訪問時期,鄭和的船隊還不慎卷入當?shù)匚魍跖c東王的戰(zhàn)爭,他謹慎地處理了此事,使得爪哇國對明朝感激有加。
接著鄭和率船隊經(jīng)過了馬來群島附近的幾個國家,然后駛?cè)胗《妊蟮竭_了印度附近的古里國,并受到了古里國國王的熱情款待。
古里國民風淳樸自然景觀有沒,而后鄭和就在此立碑撰文,將古里作為第一次下西洋的終點。
返航回國途中,鄭和的船隊再次經(jīng)過馬來群島,在三佛齊王國內(nèi)殲滅了海盜五千余人,并將海盜頭目陳祖義帶回國內(nèi)受審。
永樂五年九月鄭和帶著船隊順利返回明朝,事后向朱棣匯報了這一路的發(fā)現(xiàn)和沿途各國的情況,還隨船帶回了各國的使節(jié),明成祖十分高興嘉獎了鄭和。
帝大悅,爵賞有差。
半個月后朱棣令鄭和再次帶著船隊將使節(jié)安全送回國家,同時為了能讓更多國家派使節(jié)來明朝覲見,他還事先下令為鄭和的船隊造了一艘華麗的寶船。
休整了一個月后,鄭和率領兩萬多人以及百艘船只,組成船隊浩浩蕩蕩地駛?cè)牒Q螅@就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時,鄭和第三次帶隊下西洋,路線與前兩次基本一致。
到了第四次下西洋時,鄭和帶著船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們經(jīng)過了印度洋以及阿拉伯半島,首次達到了東非的國家,這也是鄭和航行最遠的一次(也有說第七次最遠)。
此后鄭和又在永樂十四年和十九年出海遠航,也就是第五、六次下西洋,雖然在路程上沒能更遠,但使得沿途的國家與明朝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貿(mào)易來往更為頻繁。
來者日多。
可是,多次大規(guī)模的遠航耗費巨大,而且船隊每到一處都會送給當?shù)貒踅疸y珠寶,以展示明朝鼎盛的國力,這樣一來朝廷內(nèi)就出現(xiàn)了反對鄭和下西洋的聲音。
朱棣在位期間,他極其支持鄭和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朱棣想要彰顯明朝地位。
其二則是朱棣放心不下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借著鄭和下西洋順便找尋線索,但后者即使是史書也難以啟齒,基本都是一筆帶過。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駕崩,鄭和自此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大臣夏原吉的反對也讓他的航海之旅就此暫停。
此后的八年間,鄭和成為了南京城的守備太監(jiān),曾經(jīng)隨他叱咤西洋的軍隊也成為了駐守軍隊。
一名太監(jiān)得以擁有軍隊并且留守陪都,對于他而言可謂是莫大的信任,可鄭和還是更希望在航海中度過余生,因為他還有一個心愿未了,那就是有生之年去麥加朝圣。
趁著這段閑暇的時間,鄭和整理了一批航海和宗教的書籍,一方面是記錄自己六次下西洋的發(fā)現(xiàn),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下一次下西洋做準備。
宣德五年夏原吉去世,朝中沒有了人反對,明宣宗朱瞻基立刻重啟了鄭和的下西洋活動。
鄭和終于迎來了第七次下西洋的機會,但這一年他已年近六旬,而且因十年的停歇原本乘風破浪的船只已經(jīng)被海水腐蝕。
好在朱瞻基十分支持鄭和,不僅撥款派人還賜封他為“三保太監(jiān)”,明宣宗這么做也有一定的歷史因素,因為海外諸國已經(jīng)多年沒有朝貢了,大明朝在海外的威名日益下滑。
出航之前,鄭和籌款修建寺廟又重建天妃廟宇、祭祀天妃,這些活動結(jié)束之后,船隊的船只也休整完畢,于是鄭和下令趁著季風時節(jié)出海遠航。
宣德六年十二月,鄭和率領二萬余人的船隊駛離長樂五虎門,開啟了他第七次下西洋的壯舉。
雖然三保已經(jīng)年邁,但卻保持著不錯的狀態(tài),還在春節(jié)時舉辦宴會與船員一同慶祝。
和、景弘復奉命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
興奮之余,鄭和也認真地履行著朝廷托付的任務,此次航行明朝廷的用意很明確,為的就是重新搭建明朝與西洋沿岸各國之間溝通的橋梁。
當時,鄭和沿途先后造訪了爪哇、滿剌加、暹羅、蘇門答刺等國,他還一路西行達到了非洲的最南端,中間為自己做了一件事情——步行到麥加朝拜。
事后,鄭和帶著主船隊停留在了古里,等待其他船隊一同回國。
就在鄭和完成第七次下西洋即將回到明朝時,他因過度勞累病倒了,宣德八年三月中旬六十二歲的鄭和病逝。
根據(jù)歷史的記載,鄭和被安葬在了古里國,這里是他第一次下西洋時的終點,機緣巧合之下也成為了他人生的終點,讓人不得不感慨天道輪回。
總的來說,在鄭和下西洋期間,中華文明得以與外邦文明深入交流,國家之間也有了溝通的渠道。
影響更為深遠的是,鄭和開辟了華夏民族全新的海上貿(mào)易路線,更為我國如今的“海上絲綢之路”奠定了歷史基礎。
其國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風,刻石于茲,永昭萬世。
這是鄭和到達古里是所立下的石碑,像這樣的石碑他立了很多,見證了永樂一朝海洋外交的繁榮。
鄭和的一生可謂是傳奇,原本是元朝貴族后代的他,意外成為了明成祖朱棣的武裝大太監(jiān)。然而,后期他不僅幫助朱棣奪得皇位,還完成了“七下西洋”這一前無古人的壯舉,讓人衷心地佩服!
對于鄭和,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明史.鄭和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