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本章節(jié)導(dǎo)讀:本章已經(jīng)更新至百家姓排名144位,其中也包含一些稀有姓氏。
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杜氏圖騰釋義
【釋義】字義象形。杜,從木、從土,土標聲。杜的本義是一種樹的名稱,即杜梨,也稱甘棠。
【起源】杜姓主要源自:祁姓、姜姓
1、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并注為“黃帝時人”?!毒普a》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边@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鄙倏凳窍某?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
出自祁姓,以邑為氏。周成王將唐杜氏移於杜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居者以地名「杜」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建國於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為杜伯。居杜城者為杜氏。
為南北朝時鮮卑族姓氏所改。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獨孤渾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漢字單姓杜氏。
2、出自姜姓,神農(nóng)氏的後代。相傳在商朝時已經(jīng)有杜國,是神農(nóng)氏的後裔後土的子孫,以杜樹為神樹,故稱杜,杜古國在今陝西長安東北。商末周國興起,杜人歸順于周。史書上沒有留下姜姓杜氏後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進祁姓杜氏之中。
杜康後人。在《世本》中 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黃帝時人”?!毒普a》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鄙倏凳窍某?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後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
得姓始祖:杜康、姬伯(杜伯)
始 祖 地:河南新鄭、陜西西安杜縣
郡望堂號:京兆、濮陽;少陵堂、詩圣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42位/約52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29位
阮氏圖騰釋義
【釋義】阮,“五阮關(guān)也”。阮也是山名。阮,由元和阜組成。元為初生之始,阜為土山。甲骨文金文中的元字皆為畫一人而突出其首,表示人的頭。
【起源】阮姓主要源自:偃姓
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諸侯阮國,屬于以國名為氏。這是中華阮氏的主要起源。
皋陶有后裔子孫在商王朝時期被封在阮國(今甘肅涇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軍滅了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氏,稱為阮氏。
阮國被西周所滅之說可見于《辭海》,但據(jù)《詩經(jīng)大雅·皇矣》載:“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愛整其旅。以篤于周祜,以對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崗,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居歧之陽,在渭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p>
商末周初,周武王為彰其天子洪德,安撫夏、商王朝后裔的民心,曾大預(yù)封國,諸如封虞舜的后裔媯滿于陳邑(今河南淮陽),為陳國的開國始君,遂為陳氏的開氏(姓)始祖。
周朝如此封國命氏,氏的發(fā)展便迅速增多,阮氏便為眾多氏國之一。當時這樣的小“國”,其實都是一些規(guī)模不大的氏族部落。諸如:程國、崇國、扈國、阮國、房國、杜國、箕國、密須國、寒國、過國、庸國、鄴國、鑄國、戈國、邳國、觀國、褒國、緡國、岐國、仍國、奄國、雙國、武羅國等等。
后來,阮國在西戎貴族的侵壓下不斷被分割,阮國被迫逐漸東遷,戰(zhàn)國初期為秦國所滅,設(shè)置為義渠邑。阮氏族人為避戰(zhàn)亂和仇殺,后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阮國故地在西漢時期置為安定縣,北魏時期為涇州,唐朝時期改為保定縣,元朝時期改為涇川縣,因涇水而得名。
得姓始祖:皋陶
始 祖 地:甘肅涇川
郡望堂號:陳留、太原、九阮;竹林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96位/約68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30位
藍氏圖騰釋義
【釋義】藍的本義是草名。是一種被稱為藍靛、蓼藍的植物。
【起源】藍姓主要源自:嬴姓、姜姓、羋姓
藍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1位。據(jù)姓氏人口統(tǒng)計,藍姓人口排在第164位。廣西藍姓人口約43萬(還有18萬多人戶籍是蘭),廣東省藍姓人口約23萬,福建省藍姓人口約10萬(還有16萬多人戶籍是蘭),湖南省藍姓人口有一萬多(還有6萬多人戶籍是蘭)。因為很多藍姓戶籍被錯誤登記為蘭姓了,如果把錯誤登記為蘭姓的藍姓人口也算上,那么藍姓最少有200萬人。藍姓目前包括漢族、壯族、瑤族、畬族、苗族等多個民族。
藍氏在壯族及畬族群體中均為大姓,藍姓為壯族十大姓氏之一,藍姓是畬族第一大姓氏。藍姓約占全國人口的0.1%。藍姓起源于中原,今陜西的藍田縣,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荊門,河北的遷安都是藍姓最早的發(fā)源地。漢朝之前,藍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東莞郡和汝南郡,中山郡在今河北定州一帶,東莞郡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汝南郡在今河南平輿一帶,三地為藍姓郡望,藍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發(fā)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藍姓多由此三處分衍而出。
今天,藍姓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四川、湖南、湖北、貴州等地。
1、源于嬴姓,出自遠古賢者伯益之后裔秦子向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戰(zhàn)國中期,周顯王二年(公元前367年),秦獻公為了向東發(fā)展,在藍(今陜西藍田)地設(shè)縣。在秦子向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自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藍氏正宗。
2、源于姜姓,據(jù)福建省武平縣大禾鄉(xiāng)的《藍氏族譜》記載,當?shù)厮{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為炎帝神農(nóng)氏十一世孫,是帝榆罔之子,臨誕時,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藍”,賜名曰昌奇,后任為火旺公,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為郡,汝南堂名即源于此。
出自戰(zhàn)國時期狄族中山國大夫厘諸君,屬于以封邑地名稱為氏。厘諸君,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中山國宰相,因其封地在藍邑(今河北遷安),世稱其為“藍諸君”。在藍諸君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這個源頭,也有說是源于嬴姓的。
源于羋姓。出自楚國大夫亹,屬于以居邑地名稱為氏。江西省高安市等《藍氏族譜》記載:藍姓源于楚國大夫亹。本宗源自羋姓。楚國公族大夫亹,因任藍縣尹,世稱藍尹亹,后裔子孫亦以地名為氏,其后代以藍為姓。為本宗得姓始祖。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叫亹,因出任藍縣(今湖北荊門)令尹,因此后世稱其為“藍尹亹”。在藍尹亹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為姓氏者,即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湖北、湖南、福建和江西等地的部分藍氏族人尊奉藍尹亹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秦子向(藍國國君)、藍諸君、藍尹亹
始 祖 地:陜西藍田
郡望堂號:中山、汝南、東莞;戒君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39位/約14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31位
閔氏圖騰釋義
【釋義】閔,同憫。表示憐念、憂傷。含有同情、同悲之義。引申有病困、兇喪之義。古代“閔”同“湣”,都是含有悲切、痛苦之情,往往用于謚號。
【起源】閔姓主要源自:姬姓、羋姓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莊公之子子開,屬于以謚號為氏。春秋時期的周惠王姬閬十三年(公元前663年),魯國君主魯莊公姬同逝世,其子公子啟繼位為君,是為魯湣公。姬啟繼位不到兩年,便被叔叔慶父所弒,因年紀尚輕,因此謚號為“湣”,意思就是“光彩相耀、幽藹炫亂”的年華,因此史稱魯湣公。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閔”、“愍”、“湣”、“銼”等字義相通,都有在大門口吊孝、憐惜、痛心之意,因此,魯湣公又稱為魯愍公、魯銼公、魯閔公,但是,絕不能寫作“魯泯公”,“泯”如果用作謚號,那就是被水淹死的意思。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閔馬父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閔馬父,又稱閔子馬,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主要活動年代在(公元前550~前520年)前后,他留有一句千古傳誦的至理名言:“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十年之后的周景王二十四年(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世為周王室卿士的原氏家族在王朝的“鑄無射變法”、“庶孽之禍”、“王子朝之亂”等一系列政治內(nèi)亂中,遭到了徹底的滅門之災(zāi),果然讓閔馬父說中了。
在閔馬父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閔馬氏、閔子氏,后皆省文簡化為單姓閔氏,世代相傳至今。至于冉閔“姓冉或是閔”,爭論不已,當前多認為冉閔姓冉。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弟子閔損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閔、騫,仲尼弟子閔子騫之后?!遍h損,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魯國汶上人(今山東魚臺大閔村),是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在著名的七十二賢人之中排列第二。閔損后來追隨孔子去列國游學,病逝于泰山腳下(今山東長清)。閔損葬于何地尚無確址,但其兒子閔沃盈葬在閔家寨卻是人所共知。閔家寨的閔子祠面積約有二十余畝,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陽門三間,上懸清朝乾隆大帝手書“篤圣祠”三個金光大字,今尚有遺址,是海內(nèi)外閔氏族人續(xù)譜和祭祀之處。
在閔損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閔氏、騫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于羋姓,出自西漢末期魯頃王劉閔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西漢王朝的魯國藩王族,發(fā)派祖名叫劉余,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生母是程姬。劉余于西漢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被漢景帝封為淮陽王,第二年改封魯王,建都魯縣(今山東曲阜古城),遂從長安遷居曲阜,肇基劉氏宗室的魯藩王族。
只有末代魯王劉閔家族,在以后的歷朝歷代皆抬不起頭來,紛紛被迫改為他姓,如王氏、文氏、魯氏等等,其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閔氏,世代相傳至今。至于冉閔,姓冉或是閔,爭論,如今多認為冉閔姓冉。
得姓始祖:魯閔公
始 祖 地:山東曲阜
郡望堂號:隴西、太原、魯郡;孝悌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95位/約68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32位
席氏圖騰釋義
【釋義】席即席子。上古時的坐具。根據(jù)《周禮》記載:“古時候天子、諸侯所坐之席,用繡有細紋的絹帛做緣飾”。所以,席是用來招待賓客的禮儀用具。甲骨文中的席是廠下像一席形。席,后來泛指用蘆葦竹篾蒲草等編制的用具。
【起源】席姓主要源自:已姓、姬姓
1、源于已姓,出自上古堯之師席師的后代,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帝堯時代的這位席師,為中國席氏的悠久歷史提供了最具體的證據(jù)。據(jù)史籍《萬姓統(tǒng)譜》上所記載:“唐堯時,擊壤而歌之老翁,姓席氏,堯尊為師?!痹谙瘞煹暮笠嶙訉O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席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史稱席氏正宗。
席氏族人大多尊奉席師為得姓始祖。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晉國大夫籍談后裔,屬于因謚改姓為氏。春秋的時候,晉國有大夫籍談,因為他是周王室派至晉國負責管理典籍,所以便以籍作為自己的姓氏。籍談的第十三代后人,就是是秦朝末期西楚霸王項羽的后代,叫做籍鑲,項羽名籍,籍鑲為了避項羽的名諱,于是將籍氏改為席氏,他的后裔子孫也跟著改成了席氏。
后來項羽在楚漢之爭中戰(zhàn)敗自殺,籍氏不用改姓避諱了,于是有一部分族人恢復(fù)了族姓籍氏,而另有一部分人卻仍然沿襲了席氏,世代相傳至今。此支席姓即成為如今山西、河南兩省席氏的主要來源。
得姓始祖:席師
始 祖 地:山西臨汾
郡望堂號:安定;嘉會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03位/約61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33位
季氏圖騰釋義
【釋義】季的本義是幼禾。是一個會意字?!墩f文》:“季,少稱也”。甲骨文的季字上部為禾,下部則為子,表示幼禾,即出土不久的幼嫩莊稼。
【起源】季姓主要源自:姬姓、羋姓
季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季姓的來源有七個說法:一說是季姓來自春秋時期公族季札的后代;一說是季姓來自春秋時期季友的后代;一說是季姓來自上古季連的后代;一說是季姓來自生序兄弟排行;一說是季姓來自唐朝時期趙渠改姓;一說是季姓來自蒙古族漢化改姓;一說是季姓來自中國其他少數(shù)民族漢化改姓。
季(jì)姓源出有: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公族季札,屬于以先祖排行稱謂為氏。姬季札,是春秋時期吳國公族,為吳王姬壽夢的四兒子,姬諸樊(后襲王位)之弟,受封于延陵(今江蘇常州)、州來(今安徽鳳臺)兩地,史稱為“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札賢明博學,曾多次推讓王位。他曾北游齊、鄭、晉等諸侯國,并觀樂于魯國,在評論盛衰大勢時,頗中時要,以有遠見而著稱。因為季札遠見卓識,賢明仁德,后世子孫以其排行次第為姓氏,以別他族,稱季氏,世代相傳至今。
季氏族人多尊季札為季氏的得姓始祖,稱季氏正宗。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友,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魯莊公姬同的小弟弟姬季友最終平定了慶父之亂,其后裔子孫以他的字命氏,稱為季孫氏,世代在魯國執(zhí)政。姬季友的孫子季孫行父在執(zhí)政時期,舉賢任能,分財濟貧,受到國人愛戴,謚號季文子。季孫氏后來簡稱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連續(xù)執(zhí)掌魯國國政,當時幾代魯君都昏庸無能,以致出現(xiàn)了魯國人只知道有季氏,而不知道還有君主的情況。
在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字號為姓氏者,稱季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于羋姓,出自上古顓頊帝的后代季連,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顓頊帝裔孫有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羋姓,楚之后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倍诘浼秶Z·鄭語》中,則稱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蠻羋蠻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也?!泵鞔_指出是羋姓季連部從蠻俗,建立了荊國。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正稱祝融,至夏王朝時其為重要的成員或盟國。后商湯興起,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際分崩離析,出現(xiàn)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處流落的局面。羋姓季連部,就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zhuǎn)至丹淅、荊山和漢水流域一帶。根據(jù)考古學界的發(fā)掘和研究證明,原江漢地區(qū)新石器時代序列文化,在夏、商之際發(fā)生過極大的動蕩,主要表現(xiàn)在陶器制作上,突然大大增加了黃河流域的影響,說明此時有一支來自黃河中游的力量,通過南陽盆地,沿著隨棗走廊,直抵長江北岸。這一論證與有關(guān)文獻的記載是相吻合的,說明北來之羋姓季連部與原來荊楚地區(qū)先民相融合,終于形成號稱“荊楚”、“楚蠻”的民族,這就是后來對一統(tǒng)中國和中華文化作出重大貢獻的楚族。楚族出自黃帝或顓頊之后,是指族源而言,楚族之直系祖先則是季連,這在陸終之前是不見記載的。
在季連發(fā)后裔子孫中,有以其排行次第為姓氏者,稱季氏,也有復(fù)姓季連氏者,后也省文簡化為單姓,稱季姓、連姓。
得姓始祖:季札
始 祖 地:江蘇常州、安徽鳳臺
郡望堂號:渤海、魯郡、壽春;三思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12位/約22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34位
麻氏圖騰釋義
【釋義】麻,古代專指大麻,俗稱火麻。一年生草本,雌雄異株,頸部韌皮纖維長而堅韌,可供紡織。
【起源】麻姓主要源自:羋姓
麻姓在現(xiàn)在的北京,張家口、河南項城、濮陽,河北尚義,正定,臨城,山東臨沂、魚臺、昌樂、平邑、蒙陰、平度、龍口,聊城,內(nèi)蒙古烏海,山西太原,湖南衡陽,湘西,懷化,廣東高要,廣西田林,云南隴川、瀘水、河口、浙江縉云、永嘉、青田,陜西,臺灣等地均有分布。漢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壯族、土族、土家族、僳僳族、錫伯族有此姓。
源于羋姓,出自周朝時期,楚國君主封給楚國大夫的封地麻邑,屬以封邑地名為氏。著名的漢朝姓氏學家應(yīng)劭在《氏姓》中記載:“麻氏,齊大夫麻嬰之后,漢麻光為御史大夫,又麻達注《論語》。”實際上,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公族大夫食采于麻邑(今安徽碭山),其后代子孫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麻氏。在春秋中期的周簡王姬夷二十四年(齊莊公姜購六年,公元前548年),齊國內(nèi)亂,大夫崔抒弒殺齊莊公,自為右相,以姜慶封為左相。到了周簡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姜慶封在爭奪權(quán)勢中落敗被逐,逃奔吳國,吳王余祭封其居于朱方(今江蘇鎮(zhèn)江)。農(nóng)歷7月,楚靈王羋圍(熊虔)為了恢復(fù)楚國的霸主地位,統(tǒng)領(lǐng)諸國聯(lián)軍伐吳國,先攻克朱方,執(zhí)殺慶封并滅其族。楚靈王在還軍時,又順手滅了賴國(今湖北省宜城市),之后命人在賴國筑城,打算遷許國于該地。楚靈王復(fù)霸心愿初步實現(xiàn),所謂“召諸侯而來,戰(zhàn)國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違”。
楚子熊郟敖在慘敗后遷怒于麻邑之尹嬰,欲斬之,麻嬰遂領(lǐng)部分族人逃赴齊國,后在齊國出任大夫。將麻氏族人分播至山東地區(qū),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麻嬰(齊國大夫)
始 祖 地:山東淄博、安徽碭山、湖北麻城
郡望堂號:上谷;金紫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97位/約24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35位
強氏圖騰釋義
【釋義】強,“蟲也”。是米中的小黑蟲。象鼻蟲科,吃稻、麥、玉米等谷物。在廣東浙江等地,稱其為“米牛”、“米象”,足見其生命力的強盛,引申為強健有力之義。往往用在人名中?!皬娙恕睉?yīng)是國家氏族中管理糧庫,常與“米?!?、“米象”打交道的人群,或以強命名城、山、地、水的周邊的氏族,他們崇拜“米?!?、“米象”的生存能力,期望豐衣足食和身體強壯,以“強”命名氏族和族徽。最終出現(xiàn)“強”姓。
【起源】強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羋姓
1、源于姬姓,出自黃帝玄孫禺彊,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遠古黃帝有一個玄孫,名字叫禺彊。在禺彊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彊”為姓氏者,稱彊氏。因古代“彊”與“強”二字相通,所以后來簡筆改為強氏。
該支強氏讀音作jiàng(ㄐㄧㄤ)。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晉國大夫魏武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五》中記載:“春秋晉有魏強氏”。魏強氏,是晉國著名上卿魏武子的后裔子孫,為支庶后裔。在史籍《元和姓纂》中有記載:“魏武子支孫莊子快生韁,為魏韁氏?!?/p>
子孫后裔將魏韁氏記作魏強氏,后統(tǒng)一為魏強氏,再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強氏、魏氏。也就是魏武子魏犨→大將軍魏顆→魏莊子魏絳→魏快→魏韁→魏韁氏→強氏,讀音作jiàng(ㄑㄧㄤˊ)。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大夫強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強鉏,是鄭國為大夫,與鄭國執(zhí)政上卿大夫祭仲過往密切,為同黨。當時鄭國大夫祭伸專政,在朝專橫跋扈,鄭莊公姬寤生因無法對之控制,遂私下令公子姬突派雍糾去殺祭伸。后來事情敗露,祭伸的黨羽強鉏與公子閼的同黨祭仲合伙殺死了雍糾,并把雍糾的尸首拋在池塘里示眾。周桓王十九年,鄭莊公去世,大夫祭仲擁立世子姬忽即位,是為鄭昭公。不久,公子姬突在宋國的幫助下,將鄭昭公趕下臺,鄭昭公只好只身流亡到衛(wèi)國,公子姬突在周桓王二十年即位,是為鄭厲公。鄭厲公即位后下令追查當年的殺害雍糾之事,結(jié)果公子閼、祭仲被殺死,強鉏則被判了刖刑。后世的人們都說,強鉏連保護自己腳的能力都沒有。
在強鉏的后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強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jiàng(ㄑㄧㄤˊ)。
4、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wèi)國大夫子強,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子強,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子強氏,昭子郢之后?!闭炎盂?,是春秋時期衛(wèi)國大夫,在史籍《世本·氏姓篇》中記載有:“衛(wèi)靈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生簡子瑕,瑕生衛(wèi)將軍文?!?/p>
子強氏,就是昭子郢的后裔子孫之一,后省文簡化為單姓強氏,讀音作jiàng(ㄑㄧㄤˊ)。
5、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wèi)國大夫彊梁,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春秋晚期,衛(wèi)國的大夫文子曾與孔子的弟子子貢有一段深刻的談話,內(nèi)容就是衛(wèi)將軍文子追問子貢:你們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孰為賢也?”彊梁,就是這位文子的裔孫,其后裔子孫稱彊梁氏,后省改衛(wèi)單姓強氏、梁氏,讀音作jiāng(ㄐㄧㄤ)。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引用《世本》記載:“瑕生衛(wèi)將軍文子,文子生慎子會,會生彊梁,因氏焉。”鄭鐸按:“〈氏族略·四〉'彊’作'強’,同?!?/p>
6、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公族公孫強的裔公孫強,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孫強平時愛好打獵,在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孫強捕獲到一只白雁,覲獻給同樣愛好打獵的曹伯陽。兩人便從打獵慢慢談到政治。曹伯陽對公孫強很欽佩,于是委任他為司城,即掌管都城防衛(wèi)和治安的官員。公孫強狂妄地向曹伯陽提出了一套讓曹國能夠稱霸的策略,曹伯陽不加分析,便盲目地聽取了他的建議,在周敬王三十二年宣布斷絕和盟國晉國的關(guān)系,又蠻橫地干預(yù)宋國內(nèi)政。宋景公子頭曼非常震怒,于是親率大軍攻打曹國。曹國過去的盟國晉國因斷交而根本就不予援助,于是在周敬王三十三年,宋國軍隊攻破曹國都城,曹伯陽和公孫強都被宋景公俘虜。宋景公把這兩人帶回國去處死,曹國就此滅亡,曹伯陽成了曹國的末代君主。太史公司馬遷認為,如果不是公孫強提出那些荒謬的“強曹政策”,曹國便不會滅亡。
在公孫強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強氏,后通寫作強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jiàng(ㄑㄧㄤˊ)。
7、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斗強,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斗強氏,是春秋時期楚國王族貴胄,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史記·世本》中記載:“若敖生斗強,因氏焉?!背舭?,公元前790~764年,就是熊儀,楚熊咢之子。周平王姬宜臼七年,熊儀逝世,被尊稱為“若敖”,這是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有謚號的開始。若敖的長子熊坎在公元前761年即位立,是為楚霄敖,其弟弟就是斗強。斗強,就是斗子文,字伯比,公元前?~前666年待考,羋姓,亦名熊伯比。楚若敖熊儀娶鄖國之女為妻,在鄖女在斗邑生子強,因此稱斗強。斗強是非常著名的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周惠王姬閬十一年,在斗強率楚國軍隊討伐鄭國時,已經(jīng)九十八歲,被前來救鄭國的齊國軍隊主帥、春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的宰相管仲氣病而逝。
在斗強的后裔子孫仲,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強氏、斗氏、伯比氏,強氏讀音作jiàng(ㄑㄧㄤˊ)。該三氏同宗同源,皆尊斗強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斗強、強鉭
始 祖 地:河南新鄭
郡望堂號:天水、丹陽;浚渠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06位/約6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36位
賈氏圖騰釋義
【釋義】賈,指做買賣和做買賣的人。尤指有遠見的坐地待賣的商人。因此,俗稱“行為商,坐為賈”。指的就是“坐商”。
【起源】賈姓主要源自:姬姓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賈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賈,為賈伯,河?xùn)|臨汾有賈鄉(xiāng),即其地也,為晉所滅,以國為氏。晉公族狐偃之子射姑為晉太師,食邑于賈,亦號賈季。”賈姓形成的兩支源頭都源自于古代的“賈”地,即現(xiàn)在的山西襄汾縣一帶,因此有“山西賈氏”一稱。
一支出于西周姬姓。周康王把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的小兒子公明封于賈地,建立賈國,號賈伯。因唐叔虞為周武王之子,所以賈國為姬姓國。前678年,晉曲沃武公奪取了晉地,唐改稱為晉,賈國的領(lǐng)土被吞并。賈亡國后,其后裔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國為氏”,即是賈氏。賈姓從此出現(xiàn)。
另一支是春秋時期,晉襄公把原賈國之地封給他父親晉文公重耳時候的忠臣狐偃的兒子射姑,人稱賈季。其后代以封邑名為姓氏,亦為賈氏。
先秦時期的賈氏,除在今山西省境內(nèi)發(fā)展外,已有遷至今河南、山東者。后來,河南的賈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又衍生出許多支派。漢朝時期的賈姓,已有人遷至今陜西、甘肅境內(nèi)。到了唐、宋時期,賈姓居民已播遷到江南的許多地方。約于清代,賈氏已有移居海外者。
得姓始祖:賈公明(賈伯)
始 祖 地:山西襄汾
郡望堂號:武威、長樂、洛陽;至言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64位/約45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37位
路氏圖騰釋義
【釋義】路是一個會意字。路即道路。古代的道路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起源】路姓主要源自:姜姓、妘姓、隗姓
1、黃帝生子玄囂,玄囂生子帝嚳,為高辛氏。帝嚳有子摯,摯生子玄元,在唐堯為部落首領(lǐng)時,玄元因功封為路中侯,建路國,歷經(jīng)虞舜時期和夏王朝一直為侯爵,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2、源于姜姓,出自為炎帝的后代支子的封地潞地,屬于以封邑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元和氏纂》記載:黃帝為首領(lǐng)時,封炎帝支子于潞地(今山西長治潞城),隗姓,子爵,建潞國。西周至春秋時期,潞國被稱為赤狄潞氏。到了春秋時期,有潞國君主潞子嬰兒。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晉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晉景公發(fā)大軍北上。晉軍到潞國之后,在曲梁(今潞城北部)與豐舒控制的潞國軍隊激戰(zhàn)一場,徹底擊敗潞軍,殺了豐舒。然后,晉景公順手牽羊滅了潞國,把潞子嬰兒帶回晉國。從此,潞國被劃入晉國版圖,成為強晉的一部分。
潞國被滅后,潞子嬰兒的后代子孫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稱為姓氏,稱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簡筆為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于妘姓,出自黃帝的后裔陸終的后裔的封地路,屬于以封邑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困學紀聞》記載:黃帝之子昌意生顓頊,顓頊之子老童生吳回,吳回之子即陸終。
陸終有六子,其第四子求言(鄶子),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后裔子孫后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路氏,世代相傳至今。
4、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黃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帶),國人稱潞氏,后滅于晉,子孫以國為氏(疑與姜姓同源)。潞又寫作路,也稱路氏。
得姓始祖:玄元
始 祖 地:河南新鄭
郡望堂號:陽平、內(nèi)黃、潁川;截蒲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60位/約11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38位
婁氏圖騰釋義
【釋義】婁,據(jù)說是一種獾。據(jù)《韓詩外傳》記載,北方有獸名曰婁。
【起源】婁姓主要源自:姒姓
1、遠祖始于商,是古代帝王顓大禹之后。據(jù)傳說,黃帝歷五世而生禹。大禹,姓姒,號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由于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修己)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舜帝便賜予禹姒姓。后來禹因治水有功,后受舜禪讓而稱帝。大禹逝世于公元前2213年,終年六十四歲。大禹之子姒啟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禪讓制度,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體系夏王朝。傳至大禹第十四世孫姒癸(姒履癸),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因此成湯起而反之,率領(lǐng)其他諸侯國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湯賜姒癸為“桀”,關(guān)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反省,因而史稱其為“夏桀”。在夏王朝覆滅時,夏桀之子姒仲和、姒仲禮兄弟倆避禍于會稽(今浙江紹興),以牧牛為生,因此改姓為婁氏。“婁”字古義為“系?!保褪悄僚?。
2、源于姒姓,出自大禹后代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周武王姬發(fā)滅商紂后,就開始尋找大禹的后裔。直到周成王姬誦開始追封先賢古帝后裔時,終于發(fā)現(xiàn)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孫婁云衢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便把他召來,特賜“木”為“樓”,封為東樓公,封他到杞邑(今河南杞縣)延續(xù)古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到了戰(zhàn)國時期的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簡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一舉滅杞國,杞簡公在位僅四年,就成了杞國的末代君主。
杞簡公有一支子孫先前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滅國后遂改以地名為姓氏,亦稱婁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于姒姓,出自遠古大禹帝臣子犁婁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夏禹臣有犁婁氏,見岳價經(jīng)?!崩鐘涫希莻髡f中大禹屬下的一個臣子,他發(fā)明了耕地的犁,大大提高了農(nóng)耕的效率,大禹因此大功賜他名為犁婁氏。據(jù)說犁婁氏是一個急性子,因此給大禹添了不少亂子,但也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立了不少功勛。
在犁婁氏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婁氏。
得姓始祖:東樓公(夏少康裔孫)
始 祖 地:河南杞縣
郡望堂號:譙郡、東陽;自干堂、有容堂、敬德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38位/約45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39位
危氏圖騰釋義
【釋義】危,“恐懼也”。危的本義是身在高處而懼怕、恐懼。危,是會意字。上從“厃”,像一個人立在山崖上,高險可懼。下從“巳”,表示懼怕,意即善自戒備而節(jié)止。
【起源】危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縉云姓
1、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庶子,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新邑在周穆王姬滿時期,為加強對東方地區(qū)的控制,將新邑擴建為周王朝的陪都,因有洛水流過其境,因此改稱為“洛邑”,周王朝的大量東部地區(qū)活動開始以后,稱洛邑為“成周”,成為周王朝在中原地區(qū)的政令中心。因此,氏的后裔子孫便被改封遷居于更加南部的光州地區(qū)(中國河南信陽潢川)。到周幽王姬宮涅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滅亡,繼位的周平王姬宜臼將國都從宗周鎬京遷往成周,建立東周王朝,成周成為了東周王朝的新都城,始稱王城。
“危”的古體字到春秋時期始成“?!弊?,因此。周武王姬發(fā)的一位庶子--某生的后裔子孫,到春秋時期即稱為危姓,世代相傳。
2、源于姒姓,出自兩漢之際大司空甄豐之子甄尋,屬于避難改姓為氏。甄豐,原為王莽手下的一員大將,在西漢末期追隨王莽,積極參與篡漢之舉,做過許多荒唐之事,他擅長“制符命”,就是編造謊言天命的詔帖,通過“符命”使王莽成功篡漢。后被王莽來個“兔死狗烹”,下場十分滑稽。西漢末期,王莽把持朝政,當時甄豐、劉歆、王舜皆為王莽的心腹,整天倡導(dǎo)在位,褒揚功德;漢朝末期漢平帝劉衎大封王莽為“安漢”、“宰衡”之號,以及加封王莽之母、兩子、兄子等等,皆為甄豐等所共謀,而甄豐、王舜、劉秀亦受其賜,并日顯富貴。王莽也感激其的捧輔,晉升甄豐官至大司空,爵受廣陽侯、廣新公。后來甄豐又唆使泉陵侯劉慶、前輝光謝囂、長安令田終術(shù)積極推舉王莽居攝。到了王莽羽翼已成,意欲稱攝,甄豐等承順其意;王莽則大封王舜、劉歆、甄豐等的子孫以回報。甄豐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滿,但又害怕其他漢室宗親與天下豪杰,因而在后來大力排斥異己。如此一來,王莽便認為甄豐沒什么用了,故托符命文,降甄豐為更始將軍,與賣餅兒王盛同列;甄豐父子二人極端不滿,但又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當時甄尋為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于是甄豐又與甄尋共謀偽造符命以為遠離京師:“新室當分陜,立二伯,以豐為右伯,太傅平晏為左伯,如周、召故事?!蓖趺ы槃菖鷾柿?,以甄豐為右伯,當出西域,省得在京師若麻煩。甄豐還未出行赴任,甄尋見到王莽還信服自己的“符命”,便又狂妄地復(fù)作了一道符命,言稱漢平帝的黃皇后應(yīng)成為自己之妻。王莽這一下抓住了整治甄氏父子的理由,當即發(fā)怒說:“黃皇室主天下之母,此何謂也?”于是下令抓捕甄尋,甄豐也因此而惶恐自殺。而甄尋連忙逃跑,偽裝成道士躲入華山,但在一年后即被抓捕歸案。在這一事件中,王莽將原來的甄豐之黨羽一網(wǎng)打盡,如國師公劉歆之子侍中、隆威侯劉棻,劉棻之弟右曹、長水校尉、伐虜侯劉泳,大司空王邑之弟左關(guān)將軍、掌威侯王奇,及劉秀門人侍中、騎都尉丁隆等,皆被王莽抓捕起來,此案牽涉公卿黨、親、列侯以下,死者數(shù)百人。之后,有人舉報甄尋的手掌上“天子”紋字,王莽將其押來檢視,說:“此一大子也,或曰一六子也。六者,戮也。明尋父子當戮死也?!辈贿^,王莽惦念先前甄豐父子扶持之功,最終沒有殺甄尋。后來,王莽將劉棻流放于幽州病死,將丁隆斬殺于羽山,而將甄尋舉族流放于三危去與三苗為伍。
甄尋一族被流放于邊地敦煌三危山后,其子孫族人有以流放地名改姓氏者,稱危姓,世代相傳。
3、源于縉云姓,出自蚩尤后裔三苗,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相傳,上古時帝堯因兒子丹朱行為不檢,故而把帝位禪讓給舜。當時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一帶的三苗部族比較強大,他們也反對禪讓。丹朱就聯(lián)合三苗起兵,與舜爭奪天下。舜派大禹領(lǐng)兵鎮(zhèn)壓,禹在丹水一帶打敗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殺,丹朱不知所終。三苗叛亂被平息后,舜帝將三苗族人遷徙到西北的三危山(中國甘肅敦煌)一帶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為姓,稱危姓。
在典籍《舜典》的“傳”中,曾將當時三苗的來龍去脈加以介紹說:“三苗,國名,縉云氏之后,為諸侯,號饕餮?!痹谑芳睹x考》中也指出:“三苗建國在長沙,而所治則江南、荊、揚也?!惫糯娜绫緛硎墙系囊粋€國家,是由縉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謂縉云氏,則是黃帝時期的夏官,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縉云山的仙都山一帶,屬于黃帝屬下的一個諸侯國。傳至三苗的先祖,就是顓頊帝時期五行大臣之中的土正,叫作勾龍。勾龍有六個兒子,分別叫作伯常、仲右、叔真、垂、信、郎,而其中的垂、信、郎三人在后來發(fā)展成為著名的“三苗”,稱“三苗之祖”。三苗祖之一的“信”,就是后世著名的瑤族創(chuàng)世英雄盤瓠的父親,即瑤族的祖先。而三苗祖之一的“郎”,就是號稱“饕餮”的苗族祖先,被舜帝遷徙到三危山的,就是郎的兒子及其所率領(lǐng)的部族,因此稱危姓。在漢朝時期,危氏族人的一支逐漸分遷西域,建有危須國(中國新疆和碩曲惠鄉(xiāng)),后在東漢章帝劉炟建初二年(公元77年)農(nóng)歷6月被西域都護史班超所滅,后又復(fù)國,再于東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農(nóng)歷7月被班超之子西域長史班勇所滅。三國時期,危須國又復(fù)國,到曹魏齊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春季還曾進貢來朝。
苗族、瑤族中危氏族人的歷史與漢族一樣,悠久賢長。
得姓始祖:郎(饕餮)、危某生(某生)、甄尋
始 祖 地:甘肅敦煌
郡望堂號:汝南、臨川、齊郡;太史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03位/約24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40位
江氏圖騰釋義
【釋義】江,也作鴻、邛。鴻,原是一種大鳥?!墩f文》注解的江,專指長江。
【起源】江姓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
江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公元前624年古江國(河南省正陽縣縣城東南40公里涂店,位于淮河北岸1公里)為楚國所滅,后裔世代以國號為姓.
江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1位。當代,江姓總?cè)丝诩s為362萬,排在74位,約占總?cè)丝诘?2.4‰。人口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南部等,其中以廣西最多。
江姓起源:
1、源于嬴姓,《史記 秦本紀 第五》:伯翳 “佐舜調(diào)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庇捎诓柚吹壑嗡泄Γ吹蹖⑵湟π张畠嘿n伯益為妻,舜帝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嬴姓開始。舜帝,姚重華。江姓出自顓頊裔孫伯益之后的封地,屬于以國為氏。
江國為殷商至春秋時期中原民系在河南一帶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國名又作“鴻國”、“邛國”,古讀“gāng”音。這個國家以“鴻鳥”做為圖騰。據(jù)《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載,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啟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公元前1101年受封于江邑,并建立了江國。周代江國國都則位于今河南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1公里。這里發(fā)現(xiàn)有江國故城,平面長方形面積約17.5萬平方米,時代為東周至漢代。
春秋中期的35年間,江國采取或聯(lián)姻、會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國,以圖復(fù)興。后又與齊、宋伐楚。在東周時,江國位于楚、齊、宋等大國之間,又常受淮河水患侵擾,一直沒能發(fā)展起來。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伐江,晉國出兵為江國解圍;次年,楚再次出兵,江國勢孤力弱,援軍不繼,終被楚滅。江國國君貞帶領(lǐng)族人外逃,為紀念故國,國人以江為姓。從江濟受封,到江貞國滅改姓,江國共存十七君近500年。
江國后被楚國所滅后,一部分江人被楚國強遷于楚國內(nèi)陸的江亭,今湖北江陵南的江北,成為楚的臣民;一部分江人北逃入陳國,今河南準陽地區(qū),后由淮陽為中心向四方散遷,其中一支向東北方遷移到齊魯大地。其后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江姓。
參考文獻:《元和姓纂》:“商周時國,系柏翳之后,以鳥為圖騰的東夷人,商時立國,滅于刑國。西周初重新立國,先依附楚,后親齊國,終為楚穆王滅?!辈栌鬃有僭谙某醣粏⒎庥诮瓏棠┲艹跗浜笕嗽俅伪环?。因地處楚、宋、齊三國之間,加之淮水泛濫,所以一直沒能強盛起來,公元前623年被楚穆王滅掉。江國滅亡后,貞公帶領(lǐng)部分族人遷居河南北部,濟水源頭之北岸,子孫以國為氏,形成后來的濟陽堂。而部分仍遺留于原江國遺址的子孫同樣以國為氏,建立郡望一般為淮陽堂;由此可見,濟陽堂與淮陽堂子孫均為原江國族人。江,同邛、邛 通用
2、源于姬姓,為翁氏所分,屬于長者賜姓為氏。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于翁山,后代以邑名“翁”為姓。五代十國之一閩國時期,福建莆田人翁乾度將軍,在戰(zhàn)場中與洪、江、方、龔、汪等五位將領(lǐng)義結(jié)金蘭,戰(zhàn)爭中其余五名將領(lǐng)陣亡。翁乾度為緬懷結(jié)拜兄弟之英烈,不忍其無后,將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次子處恭,分姓江,他的子孫改姓江。據(jù)《六桂堂叢刊》等記載,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卜居莆陽興福里(今莆田市北高鎮(zhèn)竹莊),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閩國年間(936年)官拜郎中,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lián)芳”。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樸,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jiān)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lián)芳”之譽。
源于子姓,出自唐朝末期宰相蕭遘后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唐末戰(zhàn)亂不止,唐朝宰相蕭遘次子蕭禎舉家從安徽徽州新安渡江而至先父的避居地歙縣黃墩。并為了紀念此次避難,改蕭氏為江氏,此后世代稱江氏。
得姓始祖:江元仲(伯益三子)
江太泉(江國國君)
始 祖 地:河南正陽
郡望堂號:濟陽、淮陽;忠廉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75位/約38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41位
童氏圖騰釋義
【釋義】童的本義是奴隸。古時候男子有罪淪為奴者,稱“童”。女子有罪淪為奴者,稱“妾”。在甲骨文中,“童”字像一個身戴刑具、站立在土堆上、企足遠望的人。
【起源】童姓主要源自:姬姓、風姓
1、源于姬姓,出自黃帝之孫顓頊之子老童,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有個兒子叫老童,亦叫卷章。在史籍《大戴禮記·帝系篇》中記載:“顓頊產(chǎn)老童。”傳說,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說話或唱歌時,嗓音就像鐘罄一樣宏亮清越,很有音樂的韻味,大概他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升C調(diào)歌王。老童的后代大多是赫赫有名者,例如重黎、吳回、陸終、祝融、彭祖等等。在老童的后世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童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該支童氏正確讀音作tóng(ㄊㄨㄥˊ)。
2、源于風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胥童,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胥童,是風姓赫胥氏的后代。在晉厲公姬壽曼執(zhí)政時期,胥童為晉厲公的心腹大臣,由其親手導(dǎo)演了“晉滅三郤”的歷史。胥童的曾祖父名叫胥臣,字季子,是晉文公姬重耳屬下重臣。在晉文公稱霸春秋諸侯之后,論功行賞,曾被封于一個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稱為臼季。據(jù)史記《左傳》的記載,胥臣當時在晉國官拜大司空之職,職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有大造大疑、諫爭,與漢朝時期太尉之職相同。胥童的后裔子孫族人為避殺禍,紛紛遷逃四方,且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童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童氏正確讀音作tóng(ㄊㄨㄥˊ)。
得姓始祖:老童(顓頊之子)胥童
始 祖 地:河南新鄭
郡望堂號:渤海、雁門、東莞;闕爭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62位/約10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42位
顏氏圖騰釋義
【釋義】顏,“印堂也”。是人的臉上兩眉之間的地方?!邦仭庇伞皬焙汀绊摗苯M成?!绊摗笔侵溉说念^,在甲骨文中與“首”字相近,作為部首以表示人的臉。
【起源】顏姓主要源自:曹姓、姬姓
1、源于曹姓,陸終之后。據(jù)《陳留風俗傳》、及《通志·氏族略》等載,出自古邾國國君曹夷父(曹甫,字伯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第一個以顏為姓的人是夷甫的次子小邾國國君顏友。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陸終生六子:長子昆吾,封國在衛(wèi);次子參胡,封國在韓;三子彭祖,封國在徐;四子會人,封國在鄭;五子晏安,封國在邾;六子季連,封國在楚。五子晏安以曹為姓,歷經(jīng)唐虞、夏、商諸代,傳承情況缺乏史料記載。商亡,周興。周武王統(tǒng)一天下后,為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大舉興滅國、繼絕世的政治措施,封古邾國晏安的后裔俠為邾子,其封國北鄰魯國,占有今鄒城、滕州、費縣西部、濟寧、魚臺東部的土地。俠生輝,輝生成,成生車輔,車輔生將新,將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亦作“甫”),夷父,字伯顏。從邾國的宗子曹俠經(jīng)過七代傳到了夷父。此時姬姓魯國從伯禽起君位已傳六代十君,在位的君主為魯懿公姬戲,懿公戲是魯武公的次子,因受周宣王靜的偏愛,立為魯君。
魯懿公九年(公元前807年),魯武公長子姬括的兒子伯御策動魯人攻殺魯懿公,伯御自立為魯君。伯御在位十一年。后來,周宣王舉兵伐魯,殺了伯御,擁立姬戲的弟弟稱為魯國國君,即魯孝公。周天子宣王姬靜舉兵討伐自立為魯君的伯御時,與魯國相鄰的邾國接受周宣王的命令,協(xié)助王師討伐伯御成功。周宣王因邾國國君夷父伯顏有功于周王室,于是賜夷父為公爵,故而在《春秋公羊傳》中稱他為顏公。夷父,字顏,又稱邾顏公,即邾國君位后稱伯顏,謚邾武公。他有二子、一弟。長子夏父,次子友,弟弟叔術(shù)。長子夏父承襲武公爵位,在曹姓邾國做國君,傳二十九世,戰(zhàn)國末葉被楚宣王所滅。次子友被封到倪地,國名小邾,史稱小邾。小邾國東鄰魯國,西北與邾國接壤,西南鄰濫國。邾武公伯顏的弟弟叔術(shù)則被封于濫國。姬友被封于小邾國后,對曹姓邾國來說已是另一支派,其后裔不得繼續(xù)以曹為姓,于是姬友根據(jù)當時的周禮所規(guī),以其父邾武公夷父的字“顏”為氏,小邾遂為顏氏國,在顏氏族譜中稱姬友為顏友。
后邾國被楚國所滅,顏公子孫便以王父字為氏,稱顏氏,史稱顏氏正宗。顏氏族人大多尊奉夷父為得姓始祖。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顏邑,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為魯國國君,因在朝廷任職脫不開身,因而派長子伯禽到魯國赴任。
后來,伯禽又把子孫中的一支分封在顏邑(今山東鄒縣),使他們?nèi)温氂隰攪?,衣食于顏邑;這支周公的后代,后來以地名為姓氏,稱顏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曹夷父(顏回)、伯禽
始 祖 地:山東曲阜、鄒縣
郡望堂號:魯郡、瑯琊、東魯;復(fù)圣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25位/約18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43位
郭氏圖騰釋義
【釋義】《說文》:郭,指城墻外的城墻。
【起源】郭姓主要源自:姬姓、任姓
1、源于姬姓。西周時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陜西寶雞,稱西虢國(虢通“郭”)。周平王東遷時,西虢遷于河南,改稱南虢,春秋時滅于晉。留在原西虢者史稱小虢,春秋時為秦所滅。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東虢,在今河南滎陽北。周平王東遷后,把東虢之地給予東遷有功的鄭國,東虢后裔虢序北遷山西平陸,史稱北虢,后滅于晉。趙簡子開拓晉陽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輾轉(zhuǎn)徙居晉陽及以北地區(qū)(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帶)。西虢、東虢、南虢等三國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華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
2、源于任姓。黃帝子部落禺虢為任姓,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12個重要氏族之一,地處東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國,公元前670年被齊滅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國。
得姓始祖:郭哀、姬叔、姬仲
始 祖 地:河南登封、郟縣、陜西寶雞
郡望堂號:太原、汾陽;尊賢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6位/約158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44位
“姓氏圖騰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歷史和發(fā)展歷程,雖不能完全當真,但可以從中學得不少知識。
#國風大典##國學##人生##國學經(jīng)典##姓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