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 | 細痣疣螈 |
中文別名: | 山蠟狗 |
二名法: | Tylototriton asperrimus |
界: | 動物界 |
門: |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亞門: |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綱: | 兩棲綱(Amphibia) |
亞綱: | 滑體亞綱(Lissamphibia)是兩棲綱現(xiàn)存的唯一個亞綱。 |
目: | 有尾目(學名Caudata) |
科: | 蠑螈科(Salamandridae) |
屬: | 疣螈屬(Tylototriton) |
種: | 細痣疣螈 T. asperrimus |
分布: | 廣東,廣西,安徽,湖南,貴州 |
【中文名稱】:細痣疣螈
【拉丁學名】:Tylototritonasperrimus命名:Unterstein,1930
【俗名】:山臘狗、疣螈、黑痣疣螈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二級
細痣疣螈皮膚粗糙,有大的疣粒,似細痣,因而得名,在產(chǎn)地還俗稱為山臘狗。體長12—14厘米,尾長5—7厘米。
除唇緣、指、趾及尾下緣光滑外,周身滿布瘰粒和疣粒,頭側脊棱極顯著,自吻端向兩側經(jīng)過上眼瞼內(nèi)側與耳后腺相連,耳后腺后端向內(nèi)彎曲,頭頂部因此顯得凹陷,中間有“V”形脊棱與背正中脊棱相連;沿體兩側各有一排規(guī)則的圓形瘰粒13一16枚,一般瘰粒間界限分明,近尾部至尾基部的瘰粒逐遞變小至不顯著;頸褶明顯;胸腹部有細密橫皺紋。除指、趾、肛外緣及尾下緣為桔紅色外,一般全身均為黑褐色,個別呈棕褐色。腹面青石板色。 [1]雌性 雌性比雄性的體形略大。頭部扁平,寬度大于長度,軀干渾圓或略扁,尾鰭褶弱,末端鈍尖。吻部為梯形,吻端平切,鼻孔近吻端,唇緣平直,沒有唇褶,口角距眼后角下后方較遠,上下頜有細齒,犁骨齒“八”形,前端會合或略分開,位于二內(nèi)鼻孔之間,向后外側斜行;舌小,卵圓形,前后端與口腔底部粘連,兩側游離。四肢較細而長,前后肢幾等長;前肢前伸指未端達鼻孔;前后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相遇或略重疊;前肢共有4指,指長順序為3、2、4、1,第一、四指幾相等;后肢有5趾,趾長順序3、4、2、5、1;指、趾較為扁平,末端鈍圓。尾短于頭和身體的長度,尾很側扁,尾肌不發(fā)達,背鰭褶較寬而薄,起始于尾基部;腹鰭褶窄而厚;肛部略隆起,肛孔為長裂形。雄性 雄性的第二性征表現(xiàn)在肛裂長,其長度大約等于鼻間距,肛孔內(nèi)壁有小乳突,后部較多;雌性的肛裂短,在繁殖季節(jié)隆起略成小丘狀。產(chǎn)卵的環(huán)境較為一致,一般都是林木繁茂,水塘常為闊葉樹和竹林所遮蔽,陰暗潮濕,卵產(chǎn)在塘邊坡地上的腐爛落葉之中?;虮宦淙~所遮蓋,翻開落葉,可發(fā)現(xiàn)一顆顆晶亮成堆的或分散的卵粒緊貼于潮濕的泥土上或葉片間,每堆約30一52枚左右,有的連續(xù)排列,很難區(qū)分出每個雌性所產(chǎn)的卵的確切數(shù)目。卵卵為單生,圓形,動物極為淺棕色,植物極為乳白色,卵徑為3一4毫米,連同透明膠膜為6毫米左右。當胚胎發(fā)育到后期時,
卵膠膜直徑達10毫米。膠膜中的胚胎長15毫米時,眼后角下方有短的平衡枝,前肢有叉狀二指,并有后肢芽;尾長為體長之半,尾背鰭榴前達軀干中部;鰓成羽狀。甚發(fā)達,長的超過了尾背鰭褶的起點部位;眼大,位于頭兩側,除卵黃部位為白色外,其余均為棕黑色,散有細白點。幼體 幼體體長為20毫米時,前后肢已有3個指、趾,僅個別前肢具4指;體側有肋溝11一12條:50毫米左右時,皮膚光滑,體尾粗肥,尾鰭高,并前達軀干中部;外鰓發(fā)達;指、趾及尾下半部為桔紅色,其余部位色黑;咽喉部色較淺;全長54毫米時,已具成體特征,頭部扁平,有疣粒形成;尾背鰭褶只限于尾部,尚有殘留的外鰓;體側有兩縱行小紅點。細痣疣螈棲息于海拔500一1500米的山間密林地帶,棲息于靜水塘及其附近潮濕的腐葉中或樹根下的土洞內(nèi),繁殖季節(jié)過后,離開水塘,常棲于山坡植物根部或上穴內(nèi)。以林間昆蟲、蛞蝓、蚯蚓及其他小動物為食。成螈常棲息在山間凹地靜水塘或陰濕環(huán)境中。棲息地改變:由于環(huán)境污染,棲息地逐漸縮小。
雷溪鄉(xiāng)八甲村委會譚家村山林茂盛
,山塘縱橫,水源豐富,為細痣疣螈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