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申明:
本文轉自公號:國雙法律實踐,作者:紀紅勇律師,北京國雙律師事務所執(zhí)行主任,不代表律和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作品內(nèi)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fā)布后30日內(nèi)與律和聯(lián)系。
01
根據(jù)《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條的規(guī)定,不當?shù)美贫仁侵傅美藳]有法律根據(jù)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我國法律沒有對不當?shù)美M行分類,理論界通常把不當?shù)美譃榻o付型不當?shù)美头墙o付型不當?shù)美?/span>
(一)給付型不當?shù)美?/span>
給付型不當?shù)美腔诮o付而生的不當?shù)美?。所謂給付,“指有意識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人財產(chǎn)。”[1]給付型不當?shù)美挚煞譃樽允紵o給付目的、給付目的嗣后不存在及給付目的不達三種類型。
1.自始無給付目的的不當?shù)美饕蟹莻鍍敽妥鳛榻o付原因的行為不成立、無效或者撤銷。非債清償包括債務已經(jīng)清償仍然履行、錯誤出售物品、錯誤清償他人債務等具體類型。
2.給付目的嗣后不存在的不當?shù)美饕懈浇獬龡l件的法律行為條件成就、依一方當事人意思表示而撤銷其意思表示、合意解除協(xié)議等類型。
3.給付目的不達的不當?shù)美腥缦虑樾危喝缥崔k理結婚登記而要求返還彩禮的,為訂立合同而支付訂金等而合同最終未訂立要求返還的等等。[2]
(二)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span>[3]
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梢愿鶕?jù)發(fā)生事由,分為由于行為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由于法律?guī)定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陀捎谧匀皇录a(chǎn)生的不當?shù)美F渲杏捎谛袨楫a(chǎn)生的不當?shù)美挚煞譃榈美诵袨?、受損人行為以及第三人行為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N類型。
1.得利人行為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該類型又可分為得利人事實行為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偷美朔尚袨楫a(chǎn)生的不當?shù)美?/span>
(1)得利人事實行為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該類型包含得利人侵奪他人所有物或對他人所有物使用、收益等情形。
(2)得利人法律行為產(chǎn)生不當?shù)美?。該類型主要指無權處分人對他人財產(chǎn)進行法律上的處分,如,財產(chǎn)保管人、借用人非法轉讓權利人財產(chǎn)予第三人,該種處分行為如因善意取得等在法律上對權利人有效時,則處分人所得利益對權利人負有返還的義務。出租他人之物獲益也構成不當?shù)美?/span>
2.受損人行為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4颂幨軗p人行為不同于上述基于給付行為,受損人沒有使他人得利的意思表示。例如,輸入賬號錯誤導致匯款給非應當收款的人、誤以為他人的家畜為自家的而飼養(yǎng)、他人事務誤以為自己事務而管理等等。
3.第三人行為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第三人行為產(chǎn)生不當?shù)美侵傅美撕褪軗p人之外的第三人的行為使得利人得利而受損人因此受損。例如,債權人將債權轉讓給第三人,未通知債務人之前,債務人向債權人清償,受讓債權的第三人(受損人)可以要求債權人返還不當?shù)美辉偃?,第三人用受損人的飼料飼養(yǎng)得利人的家畜。
4.自然事件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4祟惒划數(shù)美R姷睦尤?,由于下雨導致池塘水滿,受損人池塘的魚游到得利人的池塘;又如,受損人的果子被風刮到了得利人的院子里等。
5.法律規(guī)定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目前我國因法律?guī)定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饕刑砀胶蜕埔馊〉脙深?。添附包含加工、附合、混合等類型。我國《民法典》第三百二十二條規(guī)定:因加工、附合、混合而產(chǎn)生的物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規(guī)定;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按照充分發(fā)揮物的效用以及保護無過錯當事人的原則確定。因一方當事人的過錯或者確定物的歸屬造成另一方當事人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或者補償。
根據(jù)《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轉讓給受讓人的,受讓人受讓時是善意、價格合理且已經(jīng)登記或交付,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此時無處分權人獲得價款屬于不當?shù)美?/span>
上述不當?shù)美赡芘c合同、侵權等法律關系競合,當事人有權選擇適用不當?shù)美蚱渌赣蛇M行訴訟。
附圖:
<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
02
民事證明責任分配理論及我國法律規(guī)定
(一)民事證明責任“規(guī)范說”
在國外關于證明責任的學說中,影響較大的要屬德國法中的“法律要件分類說”,其中又以羅森貝克的“規(guī)范說”影響力為最?!胺梢诸愓f”是依據(jù)實體法規(guī)定的法律要件事實的不同類別分配證明責任,它著眼于事實與實體法的關系,以事實與實體法要件的關系及其在實體法上引起的不同效果作為分配證明責任的標準。[4]羅森貝克認為:“不適用特定法律規(guī)范其訴訟請求就不可能得到支持的當事人,承擔法律規(guī)范要素在實際發(fā)生事件中被實現(xiàn)的證明責任,或者——簡單地說——,對擬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的條件承擔證明責任?!?/span>[5]他還認為,由于認識手段不足和認識能力有限,法官不可能在每一訴訟中都能夠查明案件事實,有爭議的事實經(jīng)過證明后,會呈現(xiàn)三種狀態(tài)——對要件事實存在獲得積極心證;對要件事實存在獲得消極心證;既未對其存在亦未對其不存在獲得心證。第三種狀態(tài)便是事實真?zhèn)尾幻?,對此法官也負有作出裁判的義務,不會適用對主張事實的當事人有利的法律規(guī)范。[6]簡單說,就是按照法律適用三段論的邏輯,當事人想要適用實體法的規(guī)范保護自己的權利,就要有事實能夠適用實體法規(guī)范,進而需要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自己主張的適用法律的要件事實的存在,若不能讓法官相信事實存在或者致使法官認為事實真?zhèn)尾幻鳎筒荒苓m用實體法規(guī)范。
在分配證明責任時,羅森貝克根據(jù)實體法規(guī)范與權利的關系,將《德國民法典》中的實體法規(guī)范分成兩類:一類是產(chǎn)生權利的規(guī)范,即權利形成規(guī)范;另一類是與產(chǎn)生權利相對的規(guī)范。后者又細分為權利妨礙規(guī)范、權利消滅規(guī)范和權利排除規(guī)范。在民事訴訟中,主張權利的一方當事人(通常是原告)要對其有利的實體法規(guī)范,即產(chǎn)生權利的規(guī)范規(guī)定的要件事實負有證明責任;否認權利的一方當事人(一般為被告)要對其有利的實體法規(guī)范,即權利妨礙規(guī)范、權利消滅規(guī)范、權利排除規(guī)范規(guī)定的要件事實負證明責任。[7]
在羅森貝克之后,德國的漢斯·普維庭教授主張一種以“規(guī)范說”為主導、兼容其他考慮的實質性原則(蓋然性、危險領域,等等)的分配方案的證明責任分配體系。受其影響,日本出現(xiàn)了“利益衡量說”。該說認為證明困難經(jīng)常會使特定當事人敗訴,如果這種情況不符合該實體法規(guī)設立的趣旨,那么證明困難應當成為證明責任分配標準的參量因素;在實體法趣旨不明確的情形下,平衡雙方當事人證明能力等“公平”的因素(包括舉證難易、與證據(jù)距離的遠近、蓋然性高低等)就應當成為決定證明責任分配的標準。不過總體上看,無論漢斯·普維庭的現(xiàn)代證明責任理論,還是日本的利益衡量說,均不打算從根本上否定規(guī)范說,而是主張具體案件適當考量實質性因素,局部修正規(guī)范說。[8]這些修正學說延展出來了一個概念,證明責任倒置。所謂證明責任倒置就是按照上述“規(guī)范說”應當由一方承擔的對法律構成要件的證明責任,由另一方承擔。其目的是為了平衡當事人的舉證能力,保證實質正義,是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的例外和補正。學者們認為證明責任倒置可以通過法律、司法解釋來規(guī)定,也有人認為應當允許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對于一些特殊案件運用自由裁量權分配證明責任,將證明責任進行倒置。但證明責任倒置都應當謹慎適用。
(二)我國關于民事證明責任的法律規(guī)定
1.我國民事證明責任分配基本原則
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對于民事證明責任的規(guī)定不斷完善,“規(guī)范說”的觀點為原則進行了規(guī)定?!睹袷略V訟法》第六十七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jù)?!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一條對證明責任的具體分配,做出如下規(guī)定:(1)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chǎn)生該法律關系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2)主張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當事人,應當對該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上述第九十一條第一款可以理解為主張其請求權產(chǎn)生的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chǎn)生該法律關系的要件事實承擔證明責任;該條第二款可以理解為主張產(chǎn)生請求權的法律關系已經(jīng)變更、消滅或者請求權產(chǎn)生受到妨害的當事人,對上述主張的要件事實承擔證明責任。
2.我國民事證明分配原則的例外——證明責任倒置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一條對民事證明責任的承擔做出了具體的分配,但也有但書,即“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這給證明責任倒置留下了空間,但這只是給“法律另有規(guī)定”留出的空間,而非同此前的規(guī)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七條曾規(guī)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guī)定,依本規(guī)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也就是說,該條規(guī)定賦予了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對證明責任進行分配,進行倒置的自由裁量權。然而,該規(guī)定在此后的修訂中已被刪除,也沒有被其他法律或包括前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在內(nèi)的司法解釋吸收。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現(xiàn)有法律和司法解釋不再且沒有賦予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對證明責任進行倒置的自由裁量權。
我國現(xiàn)行法律關于證明責任倒置的規(guī)定主要有以下幾類:
(1)環(huán)境侵權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倒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條規(guī)定:因污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發(fā)生糾紛,行為人應當就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2)高空墜物侵權證明責任倒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規(guī)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侵權人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經(jīng)調(diào)查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3)建筑物、構筑物等損害責任?!睹穹ǖ洹返谝磺Ф傥迨l: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塌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能夠證明不存在質量缺陷的除外。《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三條: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fā)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五條:堆放物倒塌、滾落或者滑落造成他人損害,堆放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4)一人公司股東財產(chǎn)獨立于公司的證明責任倒置?!豆痉ā返诹龡l規(guī)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chǎn)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chǎn)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5)勞動爭議證明責任倒置?!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第四十四條規(guī)定:因用人單位作出的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fā)生的勞動爭議,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6)消費耐用品及裝飾裝修瑕疵的證明責任倒置。《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三條第三款規(guī)定:經(jīng)營者提供的機動車、計算機、電視機、電冰箱、空調(diào)器、洗衣機等耐用商品或者裝飾裝修等服務,消費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務之日起六個月內(nèi)發(fā)現(xiàn)瑕疵,發(fā)生爭議的,由經(jīng)營者承擔有關瑕疵的舉證責任。
(7)新產(chǎn)品制造方法侵權。《民法典》第六十六條專利侵權糾紛涉及新產(chǎn)品制造方法的發(fā)明專利的,制造同樣產(chǎn)品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提供其產(chǎn)品制造方法不同于專利方法的證明。
從上述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所的證明責任倒置規(guī)定來看,適用證明責任倒置的情形非常有限,而且主要考慮當事人的地位、舉證能力和與證據(jù)的距離等因素,以保證實質正義的實現(xiàn)。再次贅述的是,不當?shù)美淖C明責任不在“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證明責任倒置之列。
03
不當?shù)美皼]有法律根據(jù)”要件證明責任的承擔
如前所述,在不當?shù)美兴膫€構成要件中,主要爭議存在于得利“沒有法律根據(jù)”應當由受損人承擔還是得利人承擔證明責任的問題。對此,筆者認為,無論何種類型的不當?shù)美?,“沒有法律根據(jù)”這一要件的證明責任都應當由請求返還不當?shù)美漠斒氯耍词軗p人)來承擔,以下分別闡述。
(一)給付型不當?shù)美皼]有法律根據(jù)”的證明責任
關于給付型證明責任由誰來承擔,據(jù)筆者觀察,理論和實務界非常多的觀點都認為應當由主張請求返還不當?shù)美漠斒氯藖沓袚?/span>[9]但實踐中也還是有不同認識,認為沒有法律依據(jù)是消極事實,證明難度較大,應當由得利人證明其獲利具有法律依據(jù),甚至最高人民法院組織編寫的《民法總則理解與適用》以及《民法典總則理解與適用》中也持此觀點:“我們傾向于認為,原則上由被告承擔'沒有法律依據(jù)’的舉證證明責任更為妥當?!?/span>[10]同樣的案例和表述還出現(xiàn)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主編的2021年7月出版的《民事審判實務問答》中,且被廣為傳播,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是值得商榷的。筆者認為,給付型不當?shù)美摹皼]有法律依據(jù)”的證明責任應當由主張請求返還不當?shù)美漠斒氯耍ㄍǔJ窃妫﹣沓袚饕碛扇缦拢?/span>
1.根據(jù)我國民事證明責任分配的法律規(guī)定,主張請求權產(chǎn)生的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chǎn)生該法律關系的要件事實承擔證明責任,主張不當?shù)美蛻攲嫵刹划數(shù)美臉嫵梢袚C明責任。
2.我國目前沒有法律和司法解釋規(guī)定不當?shù)美淖C明責任由得利人承擔,對于證明責任倒置要嚴格適用。
3.“沒有法律根據(jù)”雖然是消極評價,但可以通過積極事實予以證明,并非不可證明。在給付型不當?shù)美娜N類型中,自始無給付目的的不當?shù)美饕蟹莻鍍敽妥鳛榻o付原因的行為不成立、無效或者撤銷的情形;給付目的嗣后不存在的不當?shù)美饕懈浇獬龡l件的法律行為條件成就、依一方當事人意思表示而撤銷其意思表示、合意解除協(xié)議等情形,都是積極事實,完全可以證明。而給付目的不達的不當?shù)美灰C明給付的目的,同時主張目的未實現(xiàn),就足以證明對方獲利沒有法律依據(jù)。
4.受損人自身原因導致財產(chǎn)變動,理應由其承擔證明責任。正如我國臺灣學者王澤鑒先生所言:“原告必須證明無法律上的原因(給付目的之欠缺)。此雖具有消極事實的性質,仍應由原告負舉證證明責任。給付不當?shù)美埱髾嗳四耸关敭a(chǎn)發(fā)生變動的主體,控制財產(chǎn)資源的變動由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困難的危險,實屬合理”。[11]
5.給付型不當?shù)美c合同糾紛等法律關系競合,若應由不當?shù)美颠€請求人承擔的證明責任倒置給對方當事人,會導致不當?shù)美粸E用,顯失公平。換言之,若基于合同糾紛起訴,要求返還的當事人必須證明合同未訂立、合同解除或者無效、被撤銷等,而若基于不當?shù)美鹪V,要求返還的當事人就不需要證明前述事實或任何事實以達到證明對方獲利沒有法律依據(jù)的目的,形成如此反差明顯不合理。
更進一步講,若給付型不當?shù)美皼]有法律根據(jù)”的證明責任由得利人而非受損人承擔,那么極有可能導致原告對該等證明責任倒置的濫用。仍以支付款項舉例,在當事人之間僅是合同糾紛,并不存在競合的情況下,只要原告對被告有過付款行為,當其“巧妙地”選擇以不當?shù)美麨榘赣蛇M行訴訟時,則僅需證明付款行為存在,便再不需要進行其他任何證明活動,就輕而易舉地把獲得款項“沒有法律根據(jù)”的證明責任倒置給了被告,這樣豈不有失公允且毫無道理?
(二)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皼]有法律根據(jù)”的證明責任
筆者認為,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皼]有法律根據(jù)”的證明責任亦應當由主張請求返還不當?shù)美漠斒氯耍ㄍǔJ窃妫┏袚?/span>
1.對于受損人行為導致的不當?shù)美?,與給付型不當?shù)美愃疲瑢е仑敭a(chǎn)變動原因者是受損人,由其承擔證明責任是符合情理的。
2.對于法律規(guī)定添附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添附系受損人行為產(chǎn)生,需要證明得利人過錯或者確定物的歸屬造成其損害。
3.對于其他類型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上述給付型不當?shù)美C明責任分配的理由(除第4條外)也同樣適用。
此外,筆者在此引入一個概念——事實推定,可以廣泛適用于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奈宸N情形中,使受損人(通常是原告)可以完成不當?shù)美皼]有法律根據(jù)”要件的證明責任。所謂事實推定,是指由已知事實結合經(jīng)驗法則推定出另一事實?!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三條第四項規(guī)定,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根據(jù)已知的事實和日常生活經(jīng)驗法則推定出的另一事實。筆者之所以提出事實推定的概念,是因為除了上述由不當?shù)美埱笕顺袚C明責任的理由外,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氖軗p人(通常是原告),完全可以通過事實推定來完成證明責任。
第一,關于得利人事實行為或法律行為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还苁堑美饲謯Z他人所有物或對他人所有物使用、收益,還是無處分權人對他人財產(chǎn)進行法律上的處分,只要受損人證明其對財產(chǎn)享有合法權利,得利人侵奪或使用、處分了其財產(chǎn),根據(jù)經(jīng)驗法則,就可以推定得利人得利沒有法律依據(jù)。
第二,關于受損人行為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如輸入賬號錯誤導致匯款給非應當收款的人,只要受損人有合理證據(jù)和理由說明系誤認導致即可,如實際收款人與應當收款人賬號近似、姓名近似,受損人并不認識實際收款人等,便可推定實際收款人獲利沒有法律依據(jù)。
第三,關于第三人行為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鐐鶛嗳藢鶛噢D讓給第三人,未通知債務人之前,債務人向債權人清償,第三人(受損人)只要證明其已受讓債權,就可以推定債權人所得清償沒有法律依據(jù)。
第四,自然事件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只要受損人證明得利人因自然原因所獲動物、果子以及其他財產(chǎn)屬于受損人,就可以推定得利人獲益沒有法律依據(jù)。
第五,關于法律規(guī)定善意取得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其與得利人法律行為產(chǎn)生不當?shù)美鐭o權處分同屬一類,在此不再贅述。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推定并不產(chǎn)生證明責任倒置的效果,只是使法官產(chǎn)生心證,受損人從而完成證明責任。此時,需要得利人提出反證來推翻受損人主張的事實,履行其反證提供證據(jù)責任?;蛘哒f,推定會產(chǎn)生主觀證明責任的轉換,并不動搖客觀證明責任。而得利人此時提出反證,其需達到的證明標準遠遠低于受損人要達到的高度蓋然性的標準,只要使受損人主張的不當?shù)美鎮(zhèn)尾幻骷纯伞?/span>
04
對最高法院民一庭“由得利人承擔證明責任”觀點的探討
如前文所述,在最高人民法院組織編寫的《民法總則理解與適用(下)》《民法典總則理解與適用(下)》,以及最高法院民一庭編寫的《民事審判實務問答》中,用一模一樣的案例、分析和文字表達了原則上由被告,即得利人承擔“沒有法律根據(jù)”證明責任的觀點。在闡述應當由得利人承擔證明責任時,最高法院舉了如下案例:甲向乙賬戶匯款后向法院起訴稱匯錯款,請求乙返還不當?shù)美?。乙辯稱甲雖與其無法律關系,但甲的行為系償還丙欠乙的貨款,不構成不當?shù)美?。此時應當由誰就“沒有法律根據(jù)”承擔舉證證明責任?最高法院民一庭表示:我們傾向于認為,原則上由被告承擔“沒有法律根據(jù)”的舉證證明責任更為妥當。他們的理由是:首先,不當?shù)美小皼]有法律根據(jù)”不是一般訴訟中特定的待證事實,而是一系列不特定的民事法律行為、事實行為乃至事件的集合。對于原告而言,讓其證明“沒有法律根據(jù)”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上述案例中,如果由甲證明匯款“沒有法律根據(jù)”,則乙只需辯稱甲不能舉證證明,法院即可判決駁回甲的訴訟請求。其次,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一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chǎn)生該法律關系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此亦為“誰主張,誰舉證”的例外情形。故被告如主張存在一定法律關系構成“法律根據(jù)”的,應由被告承擔舉證證明責任。[12]
對于最高法院相關作者上述觀點,上文已闡述相反觀點的理由。在此,筆者對于最高法院相關作者給出的兩個具體理由作如下分析:
上述第一個理由,即原告不可能完成任務的論斷,筆者認為過于武斷。對此,筆者在上文中已經(jīng)論述了無論自始無給付目的、給付目的嗣后不存在,還是給付目的不達的給付型不當?shù)美伎梢酝ㄟ^合同被撤銷、解除等積極事實進行證明;而對于非給付型不當?shù)美嗫赏ㄟ^舉證證明已知事實推定“沒有法律根據(jù)”從而完成證明責任。在匯錯款的案例中,原告主張匯錯款,可以通過提供其目標匯款賬號與得利人賬號近似、目標收款人與得利人姓名近似,匯錯款后通知銀行凍結、及時要求得利人返還以及報警等證據(jù),通過這些證據(jù)根據(jù)經(jīng)驗法則可以推定出得利人得利沒有法律依據(jù)。而不是僅僅主張匯錯款,卻提供不出任何支持其主張的證據(jù),就把證明責任倒置了得利人。在受損人提出上述證據(jù)法官可以形成得利人得利沒有法律依據(jù)的心證后,若得利人主張非不當?shù)美?,行為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則轉換給得利人,但這不是證明責任倒置,證明責任倒置是對本證的倒置,得利人提出的是反證,而非本證,其承擔的是反證提供證據(jù)責任,證明標準亦與本證不同。得利人若提出非系不當?shù)美?,其與受損人之間有其他法律關系,如支付貨款等,需承擔反證提供證據(jù)責任,以動搖受損人不當?shù)美闹鲝?,該動搖只要使受損人不當?shù)美闹鲝堖_到真?zhèn)尾幻鞯某潭燃纯桑恍枰_到高度蓋然性的標準。
對于最高法院相關作者上述第二個理由,筆者認為是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一條第一項的誤讀。該條規(guī)定所述主張的法律關系指的是主張其請求權產(chǎn)生的法律關系,關于本議題,就是主張產(chǎn)生返還請求權的不當?shù)美姆申P系,最高法院所述案例中系原告主張不當?shù)美⒄埱蠓颠€,按照上述規(guī)定,自然由原告承擔證明責任。這是對“誰主張,誰舉證”原則的具體落實,并非是例外。最高法院相關作者在這里把被告證明存在一定法律關系構成獲利法律依據(jù)的反證作為其對法律關系存在的主張,而對原告的請求權及其所依據(jù)的法律關系的證明責任視而不見,是不正確的。被告主張存在一定法律關系,屬于反駁,其提供證據(jù)也只是反證,其承擔提供證據(jù)責任的前提也是原告要完成其本證的證明責任。
此外,最高法院民一庭的編者在論述上述觀點開始第一句話是“給付行為沒有法律根據(jù)是不當?shù)美臉嫵梢弧?。筆者認為該表達也存在問題。問題一:不當?shù)美私o付型之外還有非給付型,僅僅說給付行為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問題二:討論的構成要件的準確表達應當是得利人得利沒有法律根據(jù),而非給付行為沒有法律依據(jù)。問題三:在該“給付行為”情形下舉的例子是匯錯款,此處“給付”用詞是否合適也值得商榷。給付指“有意識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人財產(chǎn)”[13],根據(jù)上下文此處匯錯款不是給付行為,屬于受損人非給付行為產(chǎn)生的不當?shù)美?。上述問題會影響不當?shù)美皼]有法律根據(jù)”構成要件證明責任分配的分析和判斷。
囿于筆者自身能力有限,對不當?shù)美皼]有法律根據(jù)”要件的證明責任研究未盡透徹,難免掛一漏萬。司法實踐中,不當?shù)美C明責任分配不統(tǒng)一的情況較為突出,希望最高人民法院能夠出臺進一步的意見,以對司法實踐給予指導。
作者:紀紅勇律師,北京國雙律師事務所執(zhí)行主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