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中草藥名稱:甘草梢)(科目:豆科) 【中藥概述】 甘草為為豆科草本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果的根莖。甘、平,涼。歸心、肺、脾、胃經(jīng)。 1.補中益氣:用于氣虛倦怠乏力,心悸等,能補多種氣虛證,如(四君子湯);用治氣血虛少之脈結(jié)代、心動悸等證,如(<傷寒論>炙甘草湯)。 2.清熱解毒:用于癰疽瘡瘍,熱毒證,常配銀花,連翹,赤芍,丹皮,地丁,公英等;用于咽喉腫痛,如(桔梗湯)。 3.祛痰止咳:用于多種氣喘咳嗽,有祛痰止咳之功。如風(fēng)熱咳嗽,配桔梗,牛蒡子;風(fēng)寒咳嗽配麻黃,紫蘇;痰熱咳嗽,配瓜蔞,黃芩;寒痰咳喘配干姜,細辛;濕痰咳嗽,配半夏,陳皮,茯苓。 4.調(diào)和藥性:有緩和藥性的作用。通行十二經(jīng)。如(<傷寒論>芍藥甘草湯)。 【藥效鑒別】 甘草以味定名,入脾胃心肺經(jīng),作用廣泛,炙用則補中益氣力佳,生用則清熱解毒效宏,又能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故為臨床常用之品。 【應(yīng)用與配伍】 1.用于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jié)代,與脾氣虛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能補益心脾之氣。治心氣虛,常以之為主,配伍人參、阿膠、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湯。治脾氣虛,常與黨參、白術(shù)等同用。 2.用于痰多咳嗽。能祛痰止咳,并可隨證作適宜配伍而應(yīng)用廣泛。如屬風(fēng)寒咳嗽,可配麻黃、杏仁:肺熱咳喘,可配石常、麻黃、杏仁;寒痰咳喘,配干姜、細辛;濕痰咳嗽,配半夏、茯苓。 3.用于脘腹及四肢攣急作痛。能緩急止痛。如屬陰血不足,筋失所養(yǎng)而攣急作痛者,常配白芍,即芍藥甘草湯;如屬脾胃虛寒,營血不能溫養(yǎng)所致者,常配桂枝、白芍、飴糖等,如小建中湯。近年報道,單用甘草粉或配伍烏賊骨、瓦楞子等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的近期療效。 4.用于藥性峻猛的方劑中。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又可調(diào)和脾胃。如調(diào)胃承氣湯用甘草以緩和稍、黃之性,使瀉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腸而產(chǎn)生腹痛,半夏瀉心湯,甘草與半夏、干姜、黃芩、黃連向用,又能在其中協(xié)和寒熱,平調(diào)升降,起到和的作用。 5.用于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及藥物,食物中毒等。能清熱解毒。治熱毒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治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治藥物、食物中毒,在無特殊解毒藥時,可以甘草治之,亦可與綠豆或大豆煎湯服。 【藥理作用】 1.對多種致病毒素有解毒作用,并能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 2.有抗炎和抗變態(tài)反應(yīng)作用; 3.有祛痰、鎮(zhèn)咳作用; 4.可緩解胃及腸管痙攣; 5.有降血清轉(zhuǎn)氨酶作用; 6.有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 7.有強心作用,和抗癌作用。 【化學(xué)成分】 含甘草甜素,屬三萜類皂甙,加水分解后產(chǎn)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甙、甘草甙元、異甘草甙、異甘草甙元、新甘草甙等。 【用量用法】 5——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使用注意】 1.清熱燥濕劑往往不用甘草,如白頭翁湯、黃連解毒湯、茵陳蒿湯、甘露消毒飲、連樸湯、瀉心湯、四妙丸等均無甘草。甘不利于濕的排泄,若苦寒燥濕藥與滲濕利尿藥合用的方劑則不在此例,如龍膽瀉肝湯; 2.固澀劑中多不用甘草,如斂汗固表的玉屏風(fēng)散、牡蠣散,澀精縮尿的固精丸、縮泉丸、桑螵蛸散,澀腸固脫的桃花湯、四神丸等; 3.消劑中不用甘草,如保和丸、枳實 導(dǎo)滯丸、木香檳榔丸、枳術(shù)丸等。 本品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藻戟芫遂俱戰(zhàn)草)。 炙甘草:甘溫。歸脾、胃、肺經(jīng)。具有益氣補虛,化痰止咳,緩急止痛,益陰生陽,補脾緩中之品。 【附】 甘草梢(用刀剁下甘草的尾部,即細小部分,用水浸泡,切小段干燥)。甘草梢為生用,具有清熱通淋之功。用治小便短赤,熱痛,口舌生瘡,胸悶心煩之心胃有熱等癥,如(<小兒藥證直訣>導(dǎo)赤散),專治心經(jīng)熱盛移于小腸所致小便短赤、尿時刺痛之證。5~12g,水煎服,或入劑。 【藥效鑒別】 甘草梢偏涼,清火解毒,善走莖去莖中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