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結婚聘禮只需一只大雁—中國聘禮習俗考與深思
曾聽聞這樣一個段子:五十年代爺爺娶奶奶只用了本斗米,七十年代爸爸娶媽媽只用了半頭豬,可是輪到咱們結婚,卻差點要了爹娘的半條命啊,如今結婚不僅買車買房,還要動輒數(shù)十萬的聘禮錢,倘若穿越回古代,這娶媳婦兒會否容易一些呢?今日我們就吐槽一下看古人結婚都用什么為聘。
聘禮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而提到聘禮就不得不提一物,其名為鴻。及至如今許多地方在男女雙方成親的洞房中都會張貼有“鴻鸞添喜”字樣,更有些女方家中會張貼有“鴻喜”、“鴻禧”或“禧”(略去鴻字),此鴻即為大雁。
原始社會時,當男女雙方達成婚約之后,男方為了表示誠意,會提供一部分資產(chǎn),有預約的意思,不過其時的聘禮和金錢可沒有一點關系,而是一只活雁,因為大雁是候鳥,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且這大雁奉行一夫一妻,若有一方失陷,另一方絕不茍活,古人以雁喻人,象征著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當然,如果您是土豪的話,也可以在聘禮中加上一張鹿皮,到時候你的媳婦就能穿著洋氣的皮草出嫁了。
到了周朝,《周禮》規(guī)定男女結婚要行六禮,就是要先提親,然后才能問女孩名字,再算算你倆八字合不合,接下來就是下聘禮了,此時的聘禮是五卷緇帛,如《衛(wèi)風·氓》中所說的“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就是以布為聘禮的例子。試想,用五匹布就能娶個媳婦?當真是如果能重來,我想回到周代啊。
戰(zhàn)國時期,雖然金屬鑄幣已經(jīng)廣泛使用了,但是娶媳婦依舊是件很便宜的事情;此時的聘禮,仍只是象征意義的布匹,不過對布匹的形制有了具體的規(guī)范,《儀禮·士昏禮》記載,士大夫娶媳婦要用黑中帶紅的布,代表天;紅黃兩色相融的布代表地,咦?,這貌似是蛋炒飯的顏色嘛·····其實啊這些顏色,是華夏民族最尊敬的顏色。由此說來,在金錢之外,古人更看中的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及至漢朝,聘禮就稍稍復雜了起來。除去遠古就有的大雁,周朝時期的布匹,還有羊、粳米、清酒、白酒等,凡三十樣。而更為重要的,自此時起,金錢已經(jīng)成為聘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了,沒有錢,估計你真娶不到媳婦。(據(jù)載漢朝時曾有官員熬到50歲才湊齊聘禮)
下來再到唐朝,由于與少數(shù)民族的融合,聘禮被看的不那么重要了,從漢朝的三十樣,銳減到九樣物品,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大雁又變成了特別重要的東西。從提親開始,每一次去女方家里都得帶一只大雁,如果大雁不好捉,換成雞、鵝什么的代替也行。插一句題外話,唐朝時真的十分流行送大雁或者鵝,比如千里送鵝毛的故事。
宋朝的聘禮有其獨特性,以茶葉為主,《品茶錄》記載:種茶葉一定會長出茶葉子,但若將茶葉移植,茶葉就不會再產(chǎn)茶子,因此以茶葉為聘,乃是希望新婦能夠從一而終。而金銀首飾在這一時期于聘禮之中所占的份額也越發(fā)加重,成為了顯示身份、財力的象征,甚至于在宋代納個妾都需要花費數(shù)十萬家資。
不過值得一談的是,此時雖娶妻彩禮高,女方的嫁妝卻也高。在宋代只要彩禮而不給對等嫁妝的婚姻不稱為嫁女,而是叫“賣女為妾”,其資叫“買妾之資”。
元明清各代承襲了宋代聘禮的習俗,并豐富了聘禮的內(nèi)容。金錢這時已是絕對的主力,茶禮也同樣必不可少。
到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家家都沒什么錢,娶媳婦基本不用什么聘禮,兩個鋪蓋卷卷一塊就叫結婚了。
七十年代起,開始講究三大樣,就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
而現(xiàn)在呢,沒有車子、房子、票子,誰家姑娘會跟你呢?
縱覽歷代婚嫁禮聘至今,其內(nèi)容樣式與權重多有變化,乍看使人摸不清頭腦,然有心之人或可從中挖掘出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脈絡—女性于其時社會中的地位。
首先,原始部族時期因為經(jīng)歷了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其時女性在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仍然占據(jù)極大的主動,再經(jīng)夏商周三代至于春秋戰(zhàn)國,女性地位在社會中不斷下降,而女性開始淪為男性的私有財產(chǎn)。男人可以開始娶多個妻子。雖然此中出現(xiàn)了許多較為出眾的女性,如秦宣太后羋八子,可也不得不依附于男權的主導。
再至秦漢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地興起也對婦女地位強烈打壓。西漢成帝時,著名儒家學者劉向編?!读信畟鳌芬粫χ髋硬灰藢I?,應以三從為尚,同時劉向亦認為女性須「明是非,懂禮儀」,他在書中列舉漢代以前足資女性效法或鑒戒的女子,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節(jié)、辯通、孽娶等類,可見以劉向為代表的漢儒是要求女性修善去惡,培養(yǎng)多方面才德的看法。
自東漢安帝開始,朝廷每每褒獎「貞婦」,安帝、順帝和桓帝在改元賜民爵、粟、帛時,貞順都是褒獎之列。公元119年漢安帝“詔賜貞婦有節(jié)義谷十斛,甄表門閭,旌顯厥行”。一次貞潔,全族榮耀。女子的克己犧牲可以換來家族虛榮心的滿足。上行則下效,碩儒顯宦為了迎合當權者的貞操觀念,大書特書,推行貞潔。
東漢的女性學者班昭(又稱曹大家,即《漢書》作者班固之妹)著《女誡》一書,認為女子應當以協(xié)助夫家為先,又擬出一套為人婦者應以「敬慎」、「曲從」的態(tài)度來事奉舅姑和丈夫的行為準則。《女誡》一書,對女性的要求及其在家庭、社會中的身份工作更為明確。
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漢代,婦女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是畢竟是封建社會,男權占絕對的主流,儒家學說的興起也對婦女地位一再壓制。到宋朝的時候程朱理學已經(jīng)把三從四德、三貞九烈的思想灌輸?shù)秸麄€社會,相對于宋朝及以后的明清兩朝來說,漢代女子還是比較幸運的。
封建社會女性地位提高最為顯著的當屬盛唐。由于南北朝時期中原漢族與北方多少數(shù)游牧民族的融合,其觀念極其開放。武皇稱帝時,成為中國古代女性的典范,正式向封建禮教發(fā)出挑戰(zhàn),輿論對于女性的壓力也較小。武則天時期曾頒布了許多提高女性地位的措施:允許女人參政以及參與科舉考試、母親去世子女同樣要守孝三年、革除男子死后女子不能改嫁的禮教等等。這些都足以給當時的女性以極大的自信。
直到唐玄宗時期,楊貴妃集三千寵愛于一身,引發(fā)了當時“生男不如生女”的社會風氣。但是這畢竟是短暫的,最終女子的命運還是由男權社會掌握,楊貴妃再受寵終究也成為了歷史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說到歷史上對女性最嚴格的時期,便是宋朝了。有可能是盛唐女性地位的突起給后朝留下了“陰影”,與當時社會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欲”理學思想有莫大關系,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越來越多。因此男尊女卑的另一種產(chǎn)物——纏足,便興起于北宋。
傳說中的三寸金蓮隨后在蒙元之后的明朝初期,朱元璋出于統(tǒng)治地位的鞏固,明朝對婦女改嫁是禁止的。再往后的清朝在還未入關之前,婦女改嫁還是允許的,但是在入關之后,由于出于對漢人的一個統(tǒng)治階級,法律禁止?jié)M漢結婚。從明清兩朝對待女性地位看,統(tǒng)治觀念很是重要。
歸結到現(xiàn)如今,當代社會女性地位明顯提高,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社會地位拔升到一個驚人的高度。我朝太祖曾有言:婦女能頂半邊天。
細數(shù)歷代女性社會地位的衍變,筆者震驚地發(fā)現(xiàn)其與歷代以來婚嫁禮聘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除當代)。
以歷史衍變的脈絡看,自父系氏族社會男權興起之后,女性社會地位一路走低,及至淪陷為男權的附屬;婚嫁禮聘在男女關系發(fā)展中所占據(jù)的權重則一路高歌猛進,在漢代達到一個局部的巔峰,金銀珠寶、牲畜布匹凡三十余種。
再到唐代由于與周邊游牧民族文化風俗的融合以及部分唐代杰出女性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大事件的影響,其時女性社會地位重又得到一次提升。有唐一朝婚嫁禮聘在男女雙方關系發(fā)展中所占據(jù)的權重極低,甚至于太宗朝時曾長期實行為娶不起親的單身男女包辦婚姻,男方家庭可一毛不拔。
而到了宋元明清時期,程朱理學問世,封建女性的社會地位徹底淪落入深淵,同時禮聘用重金則大行其道。
言談至此,關聯(lián)呼之欲出,自古以來,凡女性地位低賤時,則婚嫁禮聘上揚,女子幾于商品無異;而逢女性社會地位抬升時,則不然。由此可見女權之于婚嫁禮聘之間或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唯一例外便是如今。此莫非社會與思想文明的跨越式發(fā)展使然?非也非也。
私以為現(xiàn)代社會是矛盾的,女權興起與傳統(tǒng)女性從屬地位相互沖擊,處于一種畸形的融合過程之中,即與老生常談的田園女權相類似。在傳統(tǒng)封建社會時期女性處于從屬地位,地位低責任義務小,權利也小;現(xiàn)當代女權盛行社會下,男女平等,女性地位高責任義務大,權利也大。而兩者畸形的交融下,即產(chǎn)生女性權利大地位高,責任義務小,這是時代矛盾的產(chǎn)物。
現(xiàn)如今有太多女性淪落在封建禮教與現(xiàn)代思潮的夾縫中掙扎;癡迷于憑空得來的權利享受,而將應為此盡的責任與義務埋藏于黑暗的陰影中。又有太多的家庭效仿著宋朝時為世人所鄙夷的“賣女為妾”,尚且自覺天經(jīng)地義,無他,精致的利己主義爾,無他,封建禮教之風不死爾。由此可見,封建禮教絕不僅僅是束縛了女人的小腳和她們的權益,更泯滅了無數(shù)代女性生而為人的精神脊梁。不過,我卻從不擔心這社會會持久地如此發(fā)展下去,無他,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爾。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