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是明末松江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詩、文、書、畫的全才。論者譽之“有明一代書畫,結(jié)穴于董華亭,文、沈諸君子雖噪有時名,不得不望而泣下。”康熙皇帝對董其昌真是推崇備至,說:“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于楮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愛好書畫的乾隆皇帝也認為董其昌“書畫神味蕭遠,超軼古人”。
董其昌書法
但是不同于很多書法家推崇的練書法必須要有“童子功”,董其昌的書法并沒有很好的童子功!董其昌是十六歲才開始苦練書法的。與五歲習字的元代書法大家趙松雪相比,董其昌十六歲才開始練字,顯然已經(jīng)錯過了習書的最好時光!那么,這種情況下,董其昌是如何登上明代書壇高峰的呢?
由于出身在一個只有二十畝貧瘠之田的小戶人家,生活并不富裕的董其昌一心以仕進為人生目標,沒有從小習書。然而十六歲那年參加府學考試時,董其昌雖然文章寫得很好,但主考官卻因字寫得太差而把他降為第二名。明代科考要求以烏黑、方正、光潔的“臺閣體”,這種中規(guī)中矩的字體并不算頂級藝術(shù),然而董其昌的竟然因此被降級,可見他當時字寫的確實太差!
自尊心極強的董其昌覺得這是奇恥大辱,從此發(fā)憤臨帖摹碑,在書法上下功夫。萬歷十七年(1589年),三十四歲的董其昌終于考中進士,供職于翰林院,繼續(xù)努力和探索自己的書畫藝術(shù),還一度擔任皇長子朱常洛的講官。京城豐富的書畫資源讓他有了瀏覽、揣摩、比較、臨摹及切磋、鉆研翰墨的機會。十幾年始終如一地鍥而不舍,勤奮努力,終使他的書畫成為方家。他的書法在當時'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董其昌的學書經(jīng)歷對于書法差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激勵!
董氏書法以學二王、趙松雪為主,盡管其經(jīng)常批評趙氏書法“平順”,推崇王羲之的“矯變”之體,但客觀來說其書法與趙松雪仍是同路。趙松雪的書法更多遒媚之姿,而董其昌則多秀潤之氣。宋代書論中最受重視的是米芾那句被稱為“無等等咒”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元代書論中最有名的是趙松雪的“書法用筆千古不易”,而明代書論中最有名的就是董昌的“自倒自起、自收自束”。
在《畫禪室隨筆》這個書論名作中,董其昌留下了自己的諸多書法名言,如“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zhuǎn)一束處處皆有主宰,轉(zhuǎn)、束二字,書家妙訣也”,“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處耳。過此關,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又說:“發(fā)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p>
董其昌《晝錦堂書畫合》
從董其昌的學書經(jīng)歷,我們可以看出,練書法有童子功固然很好,可是如果沒有也并不是特別要緊,這正如今天的一句名言所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xiàn)在”!
據(jù)乾隆《華亭縣志·一五卷》記載,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江浙,利用駐蹕松江檢閱提標兵水操的空閑,特意為董其昌祠堂題寫了“芝英云氣”四字匾額,并附有一個長跋對董其昌的書法成就及特點進行了評價:
董其昌 《臨顏真卿裴將軍詩卷》
“每于若不經(jīng)意處,豐神獨絕,如微云卷野,清風飄拂,尤得天然之趣。觀其結(jié)構(gòu)、字體,皆原于古人,蓋其生平多臨摹《閣帖》,于《蘭亭》、《圣教序》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zhuǎn)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書家所謂古釵腳,殆得是耶!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根祗則皆出于晉人,趙孟頫規(guī)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古法。朕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每謂天姿與功力俱優(yōu),致此良不易也!”
明 曾鯨、項圣謨 《董其昌小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