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后是明神宗的親生母親,屬于明朝歷史上較有作為的太后之一,其與張居正是政治盟友,甚至在野史上還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guān)系。
而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清算張居正,并不是李太后不想出面阻止,而是李太后已經(jīng)死了,無法出面阻止了。李太后死于萬歷六年(1578),此時張居正的宰輔地位根本沒有動搖,而是時隔四年后的萬歷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后,神宗皇帝才開始對其清算。
先帝明穆宗原本有兩個寵妃一個是正宮陳氏,一個是太子朱翊鈞(萬歷皇帝)的生母李氏。明穆宗駕崩,神宗登基后,以太監(jiān)馮保為首的后宮為了討好新皇帝,通過各種方式暗地里向張居正傳達兩后并立的意思。張居正是什么人,捕捉到這個信息后,趕緊在朝會上提建議,加封李氏為皇太后,后宮由正偏房走向兩房并立的局面。
政治方面,之所以張居正和李太后能夠走到一起,純粹是出于政治交易。當年作為先帝明穆宗的幾大托孤大臣高拱、張居正等人,高拱不是李太后的人,李太后也對高拱有著一大堆意見,相對而言張居正就顯得懂事乖巧許多,至少張李二人相處時,還是有很多政治共識。
這種政治共識的基礎(chǔ)是權(quán)力來源不正,李太后的后位本身就來得不正,雖然她是皇帝的生母,但不是正宮,張居正作為托孤大臣之一,但不是首輔。兩人出于對權(quán)力的相互成就才走到一起,而且也達到彼此共同的期望。二人走向權(quán)力的過程都是通過非正常手段,但不可否認合作推行的萬歷中興,卻是給明朝帶來一次全方位的振興。
據(jù)史學家統(tǒng)計,張居正變法中的'一條鞭法'改變明朝困擾多年的財政危機,徹底清查出民間私有土地的畝數(shù),朝廷國庫逐年增加,最多是達到一千三百萬石。同時興修水利、整頓吏治、鞏固邊防軍事等諸多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
張居正也因此順利坐上首輔大臣的座位,但接下來張居正才發(fā)現(xiàn)首輔做起來實在艱辛,一方面要打理朝政,一方面還要做太子老師。
張居正可能是歷史上最冤枉無奈的老師沒有之一,張居正給皇帝朱翊鈞當老師期間,真是頭都大了?;侍罄钍鲜莻€嚴格教子且又教子無方的母親,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恐嚇。
有一次,明神宗在宮里開宴會,喝得稍微有點高,就讓近侍們唱歌聽。近侍說自己不會唱,明神宗一聽火冒三丈,拔劍就要殺近侍,幸虧左右攔住。此事傳到李太后耳朵里,李太后命人把神宗皇帝喊來,一頓訓斥,細數(shù)他幾十條過錯。
母親教育兒子從來都有,可是李太后居然迫使明神宗下罪己詔。罪己詔不是隨隨便便可以下的,皇帝得犯下很大的政治失誤才會向天下人低頭認錯,也等于是讓天子向臣民們作檢討。如此一來,神宗皇帝感覺自己顏面掃地,但懼怕于母后的威嚴不得不下罪己詔。
更為可笑的是,野史傳聞神宗皇帝少年時期,開始對兩性有些好奇,進而臨幸一個宮女。這事又被李太后知道,后宮一時炸開鍋。李太后可能是情緒太過激動,居然對神宗皇帝說,你如果不聽話,就讓張居正一班朝臣廢掉你。李太后雖然處于愛子心切的角度,但是這句話一旦說出,無異于將張居正等人推向君臣矛盾的頂尖。李太后作為皇帝的親生母親,神宗皇帝自然無可奈何,但是張居正是臣子,神宗皇帝就會覺得自己一個君王,每天都要活在被一幫大臣說廢就廢的危險中。所以,明神宗對張居正的內(nèi)心是充滿矛盾的,仰仗、恐懼、厭惡、憎恨、感恩等等,可謂是百感交集,任何矛盾的積蓄始終都會有一個限度,隨著時間的增長,君臣之間越來越接近矛盾的爆發(fā)點。
這種矛盾的心里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神宗皇帝一直沒有發(fā)作。直到萬歷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終于在朝中異己者挑唆下,明神宗帶人直接把張居正家抄了底朝天,居然查出黃金萬兩,白銀十多萬兩,萬歷皇帝面對恩師張居正如此龐大的財產(chǎn),腦海里又浮想起恩師生前對自己諄諄教誨要做一個勤儉節(jié)約、愛民如子的皇帝,一時悲憤之余削去張居正生前的所有名分。
張居正屬于明朝期間知識分子的縮影,教條頑固、倔強不知變通的性格在其仕途當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所謂死后抄家家產(chǎn)龐大,我們暫且不說,畢竟這些都是張居正的政敵所撰寫,其中的真實與否,已經(jīng)無從考究,單純拿他和李太后主張的改革來說,雖然沒有被貫徹至終,但也為明朝神宗執(zhí)政期間帶來短暫的繁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