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這個概念,在先秦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論語》中孔子說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痹谶@里中庸是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出現(xiàn)的,而且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贊揚,認為中庸是德之至,也就是道德的最高體現(xiàn),而人們?nèi)鄙龠@種道德已經(jīng)很久了。
后世孔子的孫子子思作《中庸》,明確提出了這一概念:“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到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更是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這一觀念,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后世對于中庸的思想也產(chǎn)生了一些誤解,簡單從字面意思理解認為中庸就是“中間”和“平庸”。實際上,中庸思想包含的內(nèi)容很廣,一般說來,有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其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為中和的觀念,也就是《中庸》開篇所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儒家在提出這一觀念的時候,有一個前提:即肯定人的情感,相信人性本善,這里所說的是喜怒哀樂都是善良的喜怒哀樂,符合仁義禮智信的喜怒哀樂,這叫做“中”,是“天下之大本”,也就是指道德的根本——仁義禮智信。
實現(xiàn)這一道德根本的途徑就叫做“和”,因此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是實現(xiàn)仁義禮智信的道路,同時也是一種境界,通過種種認識,種種努力,種種教化,最終達到的境界。中庸思想的本來意義實際上是以中為體,以和為用,中和更加偏重于和,也表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另一個特征,強調實踐,李澤厚稱之為實踐理性。
第二,中庸指的是一種道德理想和行事準則。先秦典籍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國語卷第三·周語下·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景王想要鑄造一個很大的鐘,但是他的臣子就勸他說,過大的鐘的建造不僅會勞民傷財,而且對于制度和音樂來說也是一種損害,即“今王作鐘也,聽之弗及,比之不度,鐘聲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節(jié),無益于樂,而鮮民財,將焉用之!”因此可以看出這里所說的中庸實際上是凡是應該有度,超過了度就會損害其美,另外如《左傳》中的《季札觀樂》評詩時所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都是這個意思。
第三,中庸同時也指“和而不同”,提倡中庸并不代表在處世中保持中間和平庸。《國語.鄭語》中記載:(史伯)對曰:“……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把性質相同的東西聚在一起,不是“和”,而是同,性質不相同的東西對立統(tǒng)一起來才是和,只有承認多樣性才能夠共同生長和繁榮,人類世界也才會充滿生機。從這一點上中庸思想強調的是“和”而不是“同”,而現(xiàn)代人不懂中庸思想的會簡單把中庸思想理解為持一種同或者無所謂的態(tài)度,這實際上是將中庸思想庸俗化的表現(xiàn)。
由此可以看出中庸思想不是像字面意思那么簡單,僅僅只“中間”和“平庸”,中庸思想是極具智慧的,對我們的生活也很有啟發(fā),比如凡事不可過度,過猶不及,但這并不是說要限制我們思想和情感的表達,而是要讓思想和情感在一個有利于我們自身的限度中表達。而且中庸思想肯定不同的存在,并不是像庸俗理解的那樣,要讓我們泯滅掉自己的個性。中庸思想是儒家智慧的結晶,只有真正了解,我們才能夠學習到其中的精髓,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往文學作者:原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