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奇 焦陸艷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編輯部歷史系 西安文理學院歷史系
摘要:
關學作為張載開創(chuàng)的關中地區(qū)的理學, 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對關中民風民俗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北宋張載至明清“三李”, 張載的“以禮為教”, 呂氏兄弟的《呂氏鄉(xiāng)約》, 馮從吾的關中書院, 乃至“三李”的躬行孝道, 崇尚氣節(jié), 七百年間, 關中人剛毅厚樸、務實重禮、崇尚氣節(jié)、躬體力行的民風民俗特征逐漸形成。
關鍵詞:關學; 關中地區(qū); 民風民俗; 影響;
作者簡介:陳正奇 (1954-) , 男, 陜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主編,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國農史、西安歷史文化;
作者簡介:焦陸艷 (1984-) , 女, 陜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學院歷史系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
關中平原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區(qū)域, 東有函谷關, 西有大散關, 北有蕭關, 南有武關, 處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 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關中平原氣候溫和, 土地肥沃, 物產豐富, 交通便利, 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瓣P中自古帝王州”, 先后有十幾個王朝在此建都, 這使得關中歷史傳統(tǒng)悠久, 文化積淀深厚, 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豐富。尤其是北宋“五子”之一的張載在此創(chuàng)立了“關中學派”, 一大批篤信關學的大儒們, 把孔孟儒學以一個新的姿態(tài)在關中大地傳播, 形成了獨特的關中文化。而影響這種獨特的關中文化的核心, 即是關學。本文試從北宋至明清之間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關學大儒, 探討其對關中地區(qū)民風民俗的影響。
一、關學的淵源和發(fā)展
關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北宋佛教對儒學嚴重威脅, 趙宋王朝積貧積弱時, 在今陜西關中逐步形成的一個獨特的理學學派。在學術界, 對于關學的界定一直沒有停止過。以陳俊民先生為代表的一些學者, 認為“關學不是歷史上一般的‘關中之學’, 而是宋元明清時代關中的理學”[1]3。而以侯外廬、張豈之等為代表的一些學者, 則認為“關學當時與洛學、蜀學相鼎峙,但北宋亡后, 關學就逐漸衰熄”[2]。前者可理解為廣義的關學, 是就其地域文化而言。后者有其相對局限的時空界域, 可以理解為狹義的關學。而本文所研究的關學, 是廣義的關學, 即北宋至明清時期關中的理學。
北宋中期, 張載創(chuàng)立關中地區(qū)的理學, 與湖南周敦頤的濂學, 河南二程的洛學三足鼎立。這三大學派又與朱熹的“閩學”并稱為宋代四大學派。張載 (1020—1077) , 字子厚, 原籍大梁, 生于長安, 隨父親僑居于眉縣橫渠鎮(zhèn), 成名后即在橫渠講學, 人稱橫渠先生。張載曾上書范仲淹, 建議向西夏用兵, 并準備聯(lián)絡一些人攻取洮西之地。范仲淹認為張載可成大器, 便勉勵他讀《中庸》, 學儒家經典。他研究儒、佛、道諸家學說, 推崇儒學, 進而推進了由韓愈所開創(chuàng)的,以儒學為主、兼容佛道之說的新儒學體系。張載一生著作很多, 有《正蒙》、《西銘》、《易說》等, 今人編為《張載集》。
關學重視躬行實踐, 發(fā)揚實學學風, 走上了篤實重禮的道路。在張載時代, “關學之盛, 不下洛學”。而在張載之后, 關學分成了三原學派、關中心學和關隴學派, 仍有無數后人繼續(xù)不遺余力地支撐著關學。張載的學生和從學者, 據馮從吾先生的《關學編》, 雖然只列出了張戩、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蘇日丙、范育、侯仲良等七人, 但他們卻對關學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關學自張載創(chuàng)立之后, 經由呂氏兄弟和蘇日丙等人的傳播才得以流傳。雖然在張載去世之后, 蘇日丙和呂大鈞、呂大臨等弟子又投奔于二程門下, 但他們“篤信師說”, 仍將關學作為他們思想的核心。此時, 固守關學的弟子漸少, 關學出現(xiàn)了一時冷落的局面, 元代只有楊恭懿、楊奐等人在關學上有所建樹。然而, 寥寥數人堅守的關學并未衰熄, 到明代以后, 關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轉機,以薛瑄為代表的河東之學, 崇尚氣節(jié), 躬行禮教, 發(fā)揚關學學風。他們在蘭州講學, 于周蕙門下受學。周蕙門徒薛敬之、李錦又將這種學說再傳到關中。薛敬之的學生呂柟更是承繼了張載宗風, “關中之學益大顯明于天下。若夫集諸儒之大成而直接橫渠之傳, 則宗伯 (呂柟) 尤為獨步者也?!?sup>[3]1至明后期萬歷、天啟年間, 馮從吾成為關學的代表人物。少墟先生有志振興關學, 是明代關學中把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融合起來的集大成者。他曾與藍田秦關等在許敬庵所開正學書院講學, 后又創(chuàng)立關中書院, 專講明理學, 培養(yǎng)了許多“關學”學者。從那時起, 關中的各類書院, 大大小小, 如雨后春筍, 紛紛脫穎而出。王心敬在《關學續(xù)編》中指出:“蓋夫中道學之傳, 自前明馮少墟先生后寥寥絕響, 先生起自孤寒, 特振宗風?!?sup>[3]87至清代時, 關學尤以“關中三李”最盛, 他們開清初關中學術之新風氣。明清之際, 宋明理學已經深陷“空疏無物”、“虛談玄理”的末端, 而關學的發(fā)展也至李二曲結束。從北宋張載至清初李二曲這700年間, 經過眾多學者的探索研究, 形成了獨特的關學精神, 為中國學術史、哲學史作出了重大貢獻。尤其對關中人的民風民俗、人格精神的鑄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張載“以禮為教”
張載的關學思想有其十分鮮明的特點。馮從吾《關學編·橫渠張先生》中寫道:“其學以易為宗, 以中庸為體, 以孔孟為法, 窮神化, 一天人, 立大本, 斥異學, 自孟子以來, 未之有也?!?sup>[3]4他的學術思想融合了多家學說, 大概可總結為:以“氣”為本;以“禮”為教;注重實踐, 主張經世致用。我們暫且先不討論張載復雜的哲學思想, 而僅以“以禮為教”來審視他對關中地區(qū)民風民俗的影響。張載的自然觀最重“氣”, 對社會生活最重“禮”?!岸Y”是人們社會生活中最為直接具體的規(guī)范。關中自古重“禮”, 文王、武王、周公更是以“禮”治天下。張載學說的“以禮為教”, 就是希望通過恢復傳統(tǒng)的禮儀制度來改變當時的社會風氣, 建立有禮有序的禮制社會。“張載變法求新的理論基礎即是《周禮》, 他企圖通過‘禮’的形式把‘井田’與‘封建’說成是符合天經地義的最美好的政治制度?!?sup>[4]191張載生活的時代, 正是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時代。一方面各門科學技術長足進步, 農工商生產飛速發(fā)展。另一方面卻是土地兼并, 農民破產。南北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發(fā)生。政治腐敗, 經濟衰落。北宋政府內憂外患, 危機四伏。對于這樣的狀況, 張載認為解決社會矛盾的關鍵就在于恢復禮樂。
但是, 在這里我們應看到張載的“禮”, 同三代的“禮”是有區(qū)別的。三代的“禮”指的是君子行為的準則, 即一些典章制度。而張載這里所說的“禮”不僅指三代圣人所提出的典章制度, 他還將“禮”歸結為“理”。他認為“蓋禮者理也, 須是學窮理, 禮則所以行其義, 知理則能制禮, 然則禮出于理之后。今在上者未能窮, 則后者烏能盡!今禮文殘缺, 須是先得禮之意, 然后觀禮, 合此理者即是圣人之制, 不合者即是諸儒添入, 可以去取?!?(《張子語錄·下》) 如果不認識天道運行的規(guī)律就難以實行禮制?!袄怼睕Q定“禮”, “禮”又從屬于“理”?!皬堓d用‘理’把作為當代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道德風俗的‘禮’, 從本質上規(guī)定為永恒不變的天道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 達到了使封建倫常本體化、永恒化的理學目的?!?sup>[1]132在此, 我們可以看出來, 張載已經把儒家的禮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和高度。
張載的這一“以禮為教”思想, 為后代關學學者一直沿襲, 成為關學精神的核心, 也對關中民風民俗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此, 二程稱贊道:“關中之士, 語學而及政, 論政而及禮樂兵刑之學, 庶幾善學者?!睆堓d也自豪地告訴他們:“如其誠然, 則志大不為名, 亦知學貴于有用也?!?sup>[5]1196關中歷史上, 漢武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以儒家禮制統(tǒng)治天下。而到了唐代, 儒、釋、道三教并立, 中西方交流緊密, 關中唐人的生活隨意松散。在張載及其弟子的“以禮為教”思想的影響下, 關中民風民俗初步擺脫了唐代以后的簡單隨意, 逐漸恢復了禮法?!端问贰さ乩碇尽分杏涊d天水人“人性質直”, 鳳州人“質直好義”, 階州人“性多質直”等, 從這些可以窺見陜西人民的性格:忠厚直爽。而程頤也曾說過關中人“剛勁敢為”, 這些都充分說明恢復禮制的難度很大, 只有關中有此魄力而為之。但張載言傳身授, 使得關學精神深入人心, “關中學者用禮漸成俗”[6]337。程頤所說的“剛勁敢為”的關中人, 就是呂大鈞呂氏兄弟。
三、呂氏兄弟《呂氏鄉(xiāng)約》
藍田呂氏兄弟共六人, 其中一人早亡, 五人中舉, 而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四人很有作為, 人稱“呂氏四賢”。宋史還專為呂大防作傳, 后附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傳。而《關學編》中, 馮從吾卻為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各寫一篇, 在進伯呂先生后附呂大防, 由此可見呂大鈞三兄弟在關學發(fā)展中占重要地位。
關學在張載時期盛極一時, 張載去世后, 其弟子呂氏兄弟投奔于二程門下。但他們仍以關學精神作為自己的學術核心, 固守關學之風, 一生崇尚氣節(jié), 躬行禮教, 注重實踐, 是宋代著名的關學大家。
呂氏兄弟對關學最大的貢獻就在于創(chuàng)作了《呂氏鄉(xiāng)約》,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較為完整的鄉(xiāng)約, 因在藍田實行, 又稱《藍田鄉(xiāng)約》?!班l(xiāng)約”是鄰里鄉(xiāng)人互相勸勉共同遵守, 以相互協(xié)助救濟為目的的一種制度。關于《呂氏鄉(xiāng)約》的作者, 由于《鄉(xiāng)約》后面有一段呂大忠的文字及署名, 很多人就把他當作了作者。但實際上作鄉(xiāng)約、推行鄉(xiāng)約的人, 卻是呂大鈞。呂大鈞為人樸實厚道, 有著關中人特有的性格, 他和張載為同榜進士, 卻因仰慕張載的品行, 拜于張載門下。他恪守張載的躬行禮儀。在給父親辦喪事時, 完全按照習慣禮節(jié)進行。他還將這些禮儀規(guī)范推及到婚禮、飲酒、慶典等活動中。最后在其他兄弟的支持和努力下, 編寫了《呂氏鄉(xiāng)約》、《鄉(xiāng)儀》等。呂氏兄弟推行鄉(xiāng)約是對張載時期形成的改善風俗行為的繼續(xù)和發(fā)展, 是對張載改善風俗的行為進一步制度化, 體現(xiàn)了關學“以禮為教”的思想, 是關學對關中民風民俗影響最深的表現(xiàn)。
《呂氏鄉(xiāng)約》內容豐富, 主要包括: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其中患難相恤的項目包括:水火、盜賊、疾病、死喪、孤弱、誣枉和貪乏七項, 約中人據事情緩急, 由本人、近者及知情者, 告主事或同約,給予救助。詳細論述了德業(yè)、過失、禮儀、處事的基本含義和相互關系。體現(xiàn)了濃厚的民間自治特點:鄉(xiāng)人自愿加入;由鄉(xiāng)人推選管理者;每日、每季一聚, 使鄉(xiāng)人相親友愛;賞罰公開、議事民主?!多l(xiāng)約》不僅是地方自治的制度, 也是一種社會理想。日常生活中, 鄉(xiāng)人互相關心, 互相照顧;對鄉(xiāng)里事物的管理, 由鄉(xiāng)人自主推選管理者;定期聚會, 讓鄉(xiāng)人之間氣氛融洽。所有的這些都培養(yǎng)了人們之間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的關系。《鄉(xiāng)約》把封建的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規(guī)則, 使綱常禮教通過禮儀形式發(fā)揮其社會作用。
《呂氏鄉(xiāng)約》、《鄉(xiāng)儀》是最早的一部村規(guī)民約, 它第一次系統(tǒng)完整地規(guī)范了關中農村民俗禮儀, 增強了鄉(xiāng)人的自主意識。呂氏兄弟躬行禮儀, 起草《鄉(xiāng)約》, 希望將《鄉(xiāng)約》從本鄉(xiāng)推行到藍田, 再到關中, 最后到天下后世。雖然《鄉(xiāng)約》的推行范圍沒有呂氏兄弟想象的那么大, 但確實為關中地區(qū)民風民俗的改變起了很大作用。在《宋元學案·呂范諸儒學案》中寫道:“橫渠之教, 以禮為先, 先生條為鄉(xiāng)約, 關中風俗為之一變?!?sup>[7]1067關中人松散隨意的生活, 在這一時期有了改變, 各項生活有禮可依, “關中風俗為之一變”。張載也稱贊道:“秦俗之化, 和叔有力?!蹦纤螘r期, 朱熹根據《呂氏鄉(xiāng)約》重新加以修改編寫, 寫成《增損呂氏鄉(xiāng)約》, 使得《呂氏鄉(xiāng)約》再度聞名。明代關學大家呂柟在解州主政期間, 以《呂氏鄉(xiāng)約》為為政之本。明代王云鳳、馮從吾均在呂氏故居創(chuàng)辦書院, 大講《呂氏鄉(xiāng)約》。《呂氏鄉(xiāng)約》自北宋呂氏兄弟開始推行, 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 使“關中風俗為之一變”。甚至今天, 關中農村的婚喪嫁娶、小孩滿月、老人過壽、節(jié)日慶典及民間聚會等活動中仍然沿用著《鄉(xiāng)約》中的禮儀規(guī)范。可見《鄉(xiāng)約》對關中民風民俗的影響之深。
四、馮從吾和關中書院
北宋之后, 關學由于眾多門人投于其它學派, 篤守關學者甚少, 關學日漸衰落。到了明朝, 關學的發(fā)展有了轉機。自呂柟之后, 關學開始中興。至明代萬歷年間, 關中地區(qū)又出現(xiàn)了一位關學大儒:馮從吾。
馮從吾 (1556—1625) , 字仲號, 號少墟, 謚恭定, 陜西長安人。馮從吾自小喜歡讀儒家經典, 對宋明理學非常有興趣, 對關學在關中地區(qū)的再次興起, 有很大的作用。他是當時重要的理學大師, 人稱“關西夫子”。萬歷時中進士, 曾官至御史、工部尚書等職。馮從吾性情耿直, 為官清正, 由于不愿看到朝政日益衰落,上書諫諍, 冒犯圣顏;又因一貫與閹黨斗爭, 被迫辭官還鄉(xiāng)。
辭官之后, 馮從吾“身退里居, 掩關九載, 精研挈悟”, 他閉門謝客, 專心致力于理學研究和講學著述活動, 希望通過講學來宣傳自己的政治見解和學術觀點。他認為在那個危機的社會, 國家應該在各處大興講學之風, 使當政者能聽到學者們的意見, 注意到他們的研究內容, 為國家興盛采取適當的措施。于是, 馮從吾在朋友蕭茂才等人的幫助下, 在長安城南門內的寶慶寺里開始講學?!皬恼呷缌? 門下士多千余人, 一時稱關西夫子”。地方官員在馮從吾講學的感召下, 建關中書院, 后來馮從吾講學、主事均于關中書院。因馮從吾發(fā)揚務實的教育風格, 制定嚴格的學規(guī)校約, 使關中書院很快成為全國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雖然馮從吾和關中書院的淵源只有短短的17年, 卻為關中地區(qū)理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培養(yǎng)了一批有識之士, 也為關中地區(qū)勤懇務實的民風做出了表率。
馮從吾對士人的風氣十分重視, 他認為“世道污隆, 系士風厚薄, 而返薄還厚, 倡之者當自士大夫始” (《馮少墟集》卷五《關中士大夫會約》) , 對士人的風氣在風俗變革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馮從吾對這些鄉(xiāng)怨之氣, 非常厭惡。[8]馮從吾師崇于儒學, 以“德”作為講學的重點, 而“德教為先”也就成為關中書院教學的主要思想。當時, 關中士風存在許多問題, 如相互爭譏、詆毀, 自以為是, 是非不分, 不能堅持正義等。而士風的混亂, 使得關中民風也受到影響。馮從吾對這些鄉(xiāng)怨之氣, 非常厭惡。[8]他在講學中針對秦人的風俗提出批評:“秦俗明知敬之是, 而百方嫉忌之, 百方吹求之, 使敬者必至于無所容。明知肆之非, 而百方押溺之, 百方左祖之, 使健者益, 至于無忌憚……” (《馮少墟集》卷二《正俗俗言》) 他希望以德來教化士人, 以禮來改變關中風俗。他要求全院師生做到“綱常倫理要盡道, 天地萬物要一體, 仁止久速要當可, 喜怒哀樂要中節(jié), 辭受取予要不茍, 視聽言動要合禮?!?《馮恭定公全書》卷二《關中書院語錄》) 馮從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始終把德行放在第一位。為此, 馮從吾同關中學人一起制定了士人交往的規(guī)約, 以及關中書院的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 包括《士戒》、《關中士大夫會約》、《關中書院語錄》等。這些規(guī)章制度大到為人處世, 小到日常規(guī)范, 對士人的言行舉止、日常行為、與人交往等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這體現(xiàn)了他崇真尚簡, “戒空談、敦實行”的精神指向, 符合關學精神核心。
馮從吾孜孜不倦地講學, 制定各種規(guī)約, 主要是希望通過士人規(guī)范自己的日常行為, 以至關中風俗向善發(fā)展。就像他在《諭俗》一文中所寫的:“千講萬講不過要大家做好人, 存好心, 行好事, 三句盡矣?!焙苤苯油ㄋ椎叵蛉藗冃麄髁巳寮抑v經論道的真諦。文中還收錄其舊作對聯(lián)一幅:“做個好人, 心正、身安、魂夢穩(wěn);行些善事, 天知、地鑒、鬼神欽?!瘪T從吾一心只想做個好人, 行些善事, 用自己的講學來影響和改善關中士風, 以至改善關中民風。不過他確實做到了, “《關中士大夫會約》行之十余年, 沒有更改”, 可見當時士人對其規(guī)章條約非常尊崇。也可以看出這些規(guī)約, 對關中地方士風民俗的改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很多后人對馮從吾十分敬仰。顧炎武題《馮少墟像贊》中說道:“白練之剛金, 歲寒之喬松?!崩疃谓剃P中書院, 只為“少墟設俎豆, 欲重振關學, 繼往開來”。李二曲對馮從吾的敬仰, 也為他研究關學奠定了一定基礎, 使他和眉縣李柏、富平李因篤合稱為“關中三李”。
五、關中三李:躬行禮教, 崇尚氣節(jié)
對于“關中三李”, 學術界曾有兩種提法。一種是認為“關中三李”是指作為詩人的李楷 (則叔) 、李柏 (雪木) 、李因篤 (天生) 三位。另一種說法則是指作為理學家的周至李颙 (二曲) 、眉縣李柏、富平李因篤。作為關學, 在此要討論的則是后者?!瓣P中三李”生活在明末清初, 正值易代之際, 社會動蕩, 學術爭鳴。關學的發(fā)展也自明代馮從吾之后, “寥寥絕響”, 而至“關中三李”, 關學又重振其宗風。關于對關學的終結問題, 陳俊民先生認為關學在“關中三李”結束, 確切地說是在李二曲之后做了終結。但很多學者則認為在李二曲之后, 關學仍在發(fā)展。當然, 關學的終結不論在哪個時期, “關中三李”對關學重新興盛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關中三李”的學術思想受張載、馮從吾的關學思想影響很深。李二曲是清初躬行禮教、崇尚氣節(jié)的楷模。他提倡悔過自新, 為學要注重修德, 主張培養(yǎng)“真儒”。李因篤由于其父是關學大師馮從吾的私塾弟子, 受其父影響繼承關學學說, 對經學的研究發(fā)揮著關學思想。他主張理學應該以經學為本, 為人應以“圣人為規(guī)矩”。李柏一生淡泊, 不結交達官權貴, 在太白山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 號“太白山人”, 治學自成一家, 一生以求道為最大樂趣, 氣節(jié)高尚, 他的學術思想比較接近張載。“二曲理學, 天生文學, 雪木高隱”, 雖然三李各有所重, 但在他們的思想主旨中都體現(xiàn)了躬行實踐、推崇禮教、重視氣節(jié)的關學精神。
在躬行禮教方面, “關中三李”都各自遵行著。李二曲在躬行禮教實行孝道方面堪稱楷模。在他很小之時其父戰(zhàn)死襄城, 其母從小就以忠孝節(jié)義教導他。母親在世時, 他對母親十分孝順。母親去世之后, 為母親廬墓三年, 之后還徒步兩千多里赴襄城為其父立祠。而李柏亦是重視孝道?!秶贰と辶謧鳌分袑懰笆履钢列? 倍力艱辛, 而色養(yǎng)不衰”。母親去世之后, 亦如二曲廬墓三年。李因篤“山居奉母, 不褐是甘”, “奉母家居, 晨夕不離左右”。這些都可以看出來“關中三李”躬行孝道, 重視禮教。而在崇尚氣節(jié)方面,“三李”雖然有濟世之志, 但都不愿茍安于世, 不愿為權貴而折節(jié)。[9]李二曲自誓終身不仕, 康熙稱其“讀書守志, 可謂完節(jié)”。李因篤“恪守考亭, 不參異見”, 不為權貴亦不輕易改其初衷。李柏隱居太白山十余年, 不問世事, 可謂“志潔行芳, 皎然絕俗”。
經世致用的實學精神, 是關學的優(yōu)良學風, 也是宋明理學的特色。而“三李”更是嚴守發(fā)揚。李二曲以“開物成務, 康濟時艱”為己任, 提出了“儒者之學, 明體適用之學也”的重要思想。他明確地把張載的“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作為自己治學做人的崇高目標。李因篤在經世致用方面, 提出研究的目的是通曉治國之道, 有裨于國計民生。他倡導“石不言而自堅, 蘭不言而自芳, 海不言而自深, 乾不言而自剛”[10]186的務實精神。
“關中三李”不僅能做到躬行關學精神, 還通過講學、交友論道等方式積極探討、實行、宣揚關學精神。如李二曲長期主張培養(yǎng)“真儒”。他還以《禮記》中摘錄關于儒者的論述, 寫成《儒行篇》, 以作為“真儒”的行為規(guī)范, 要求從學者, 使關中教育及辦學之風進一步得到發(fā)揚光大。在關中書院的帶動和關學嚴謹教風的渲染下, 關中興學之風逐漸變濃。南北方學術交流密切, “三李”講學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桃李滿天下,為時人所敬仰。他們一方面使得自己的學術視野得以開拓, 兼容并蓄,另一方面又廣泛傳播了關學思想, 弘揚了關中文化, 把關學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關中三李”的努力下, 也使得關中民風民俗得到了改善, 民風民俗變得豪爽而質樸。
六、總結
關學自北宋張載建立到清代李二曲結束, 凡700年間, 雖有起落, 但仍然是一脈相承沿襲下來的。從北宋張載的“以禮為教”, 呂氏兄弟的《呂氏鄉(xiāng)約》,到明代馮從吾的關中書院, 最后到清代“關中三李”的躬行孝道、崇尚氣節(jié), 關學的這些思想發(fā)源于關中, 流行于關中, 而這些北宋到明清的關學代表人物, 不僅對關學的發(fā)展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對關中移風易俗有很大影響, 形成了關中人剛毅厚樸、務實重禮、崇尚氣節(jié)、躬體力行的氣節(jié)。
關學發(fā)展的最大作用就是將儒家教化由官方推向民間, 由士人推向百姓。以張載為代表的關學大儒們大多淡薄富貴功名, 不因強勢而折節(jié), 恪守儒家倫理道德。《明儒學案》中說:關學學者“多以氣節(jié)著, 風土之厚, 而又加之學問者也”。又因為關中地區(qū)自古自給自足、安土重遷, 才使得關中人養(yǎng)成了自我滿足、安逸松散的意識。而關學在關中地區(qū)的發(fā)展和傳播, 使得關中的文化、經濟, 包括民風民俗、禮儀、甚至關中人的性格等, 都十分清晰地承襲著關學文化的精神。
關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以重使命、崇道德、求實用、尚氣節(jié)、貴兼容的優(yōu)秀精神, 塑造了關中人渾厚、堅實、耿直、質樸的文化性格和關中學者勤奮、求實、嚴謹、有責任心、有正義感的精神品格, 一直延續(xù)至今。[11]我們現(xiàn)在研究關學, 就是要理清關中文化的演進, 批判和吸取整個過程中的弊端和優(yōu)勢, 來進一步挖掘這些寶貴資源, 使關中文化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俊民.張載哲學思想及關學學派[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2]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 (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545.
[3]陳俊民, 徐興海.關學編.關學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 1987.
[4]龔杰.張載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5]程頤, 程顥.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 1978.
[6]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 1978.
[7]黃宗羲, 全祖望.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 1986.
[8]張親霞, 鄭容.馮從吾與關中士人風氣[J].華夏文化, 2008, (2) .
[9]劉學智.關中宗風:躬行禮教, 崇尚氣節(jié)[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 2001, (6) .
[10]李鐘善.陜西歷史教育家評傳[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1]趙馥潔.論關學基本精神[J].西北大學學報, 2005, (11) .
來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