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六年三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近三年。此時,名士張懷民(字夢得,又字偓佺)也因事被貶黃州,相似的心境,讓兩人逐漸成為密友,彼此經常往來,蘇軾還為我們留下了《記承天寺夜游》這一篇短小精煉、韻味無窮的小文。
這年十一月,張懷民新居落成,在其家西南,他又修建了一座用來觀賞長江盛景的亭閣,蘇軾為該亭取名“快哉亭”,并寫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詞。
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因這亭子而寫下了著名的散文《黃州快哉亭記》,其中寫道:“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可見當時之風流韻致,令人欣然向往。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蘇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靶μm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上片主要以寫景為主,蘇軾開篇便以大氣的筆觸,寫下了夕陽西下時,從亭中放眼望去,江水與碧天連為一色的美景,“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天地間蒼茫一片的遼闊景象,也為這首詞奠定了大氣磅礴的基礎。
接著詩人開玩笑似地說朋友懷民所建之亭,全是為了自己,“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這是反客為主的寫法,也足見兩人關系親厚。繼而以“平山堂”作對比,以實帶虛,進入回憶之中,因為蘇軾曾經在揚州平山堂,領略過江南煙雨的秀麗,那種若有若無、空濛高遠的美麗景象,令其印象深刻,今天仿佛在快哉亭上又看到了,這無疑是極高的贊美。
末尾又融入歐陽修和王維的名句,以此來贊美“快哉亭”的美麗,“山色有無中”本是王維的佳句,王維在《漢江臨眺》一詩中寫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后來歐陽修將其寫入詞中,說“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突出了平山堂景色的美好。蘇軾在這里寫出類似的句子,無疑是為了贊美朋友的“快哉亭”。
下片寫景中亦有抒情,開頭幾句描繪了江面的廣闊大美景色,“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清澈見底的江水如明鏡一般,映襯著碧綠的青山,形成了一幅水墨畫卷,一陣大風吹過,江面頓時風云開闔、波濤洶涌,只見一個漁翁駕著一葉扁舟在巨浪中翻舞,靜態(tài)的江面突然變成了動態(tài)的景象,于是眾人的焦點也聚在了這位迎風破浪的漁翁身上。
借助這位老漁翁迎風而立的瀟灑英姿,蘇軾想起了古人的文章,蘇軾嘲笑戰(zhàn)國時宋玉所寫的《風賦》中強行將風分為“大王之雄風”和“庶人之雌風”,這位老漁翁于驚濤駭浪中泰然自若,便是最好的注解。
于是借助這一特定景象,蘇軾寫出了“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結論,告訴世人一個豪邁且曠達的道理:一個人只要胸中存在著至剛至陽的浩然之氣,就能夠超凡脫俗、榮辱不驚,在任何順境或逆境中泰然處之,因而可以時時享受到那無窮快意的千里涼風!
蘇軾這首詞,跌宕多姿,寫景、言情、議論巧妙地融于一體,用字用句酣暢淋漓,具有極強的震撼力,“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更是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句,明朝大才子楊慎甚至表示“結句雄奇,無人敢道”,劉熙載也評價說“其精微超曠,真足以開拓心胸,推倒豪杰”!
蘇軾在《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這首詞中,提到了平山堂,并用平山堂的美來對比快哉亭的美,說“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可見在蘇軾的印象中,快哉亭是可以媲美平山堂的,由此也可見,蘇軾對平山堂是情有獨鐘的。
揚州西北的平山堂,是蘇軾的恩師歐陽修在揚州任知州時建造的,登上平山堂,放眼望去,江南秀美的山水景色盡收眼里,煙雨迷蒙的江南美景,猶如仙境。這樣美麗的亭子,我們已再難見到,當時歐陽修也留下了詩詞文章,足見當時盛景。
而在寫平山堂的詩詞中,南宋才子方岳的一首《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寫得清新脫俗,成為后世傳頌的千古名作,而且方岳有意模仿蘇軾的“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因而使用東坡那首詞的韻腳寫成的。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蘆葉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
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峰。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上片以寫景為主,開篇將江南秋雨和晴天的美景,都概括在了十個字中,“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的初秋,仍然是一片青綠,經過秋雨后洗刷的更加明亮了。但因為南北分裂,詩人是有愁情的,“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有借酒消愁的味道。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詩人自身漂泊無定的悲涼,這在寫景中流露了出來,“蘆葉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夢,無語寄歸鴻”,一葉扁舟穿梭于重重蘆葦之中,飄泊江湖的羈旅之情,故鄉(xiāng)的菰菜莼羹,只有在夢中相會了?!白硌勖旌勇澹z恨夕陽中”,喝醉后的詞人,在平山堂上,遙望北方的黃河、洛水,只能暗自嘆息,這是一種家國無地的感慨,令人感到悲涼。
下片寫放眼平山堂之景,“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峰”,洲渚之外,山色昏冥,山峰好像是斂起了眉頭。于是詞人想起了歐陽修和蘇軾,“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前半句是借用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典故,“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大有感嘆光陰荏苒,人生短暫的悲情,曾經風流儒雅的前輩們,早已化為塵土了。
接著三句,繼續(xù)抒發(fā)情感,“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楊柳”已非,“煙雨”依舊,曾經儒雅風流的名士,都隨著時光而化為塵土,更可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最終詞人將千愁萬緒化作一聲長嘯,又要孤獨地上路了,“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這真有一種悲壯的美!茫茫天地之間,只有詞人一人一馬、一聲浩嘆,西風烈烈,詞人卻義無反顧地繼續(xù)踏上人生的旅途,這種明知前途渺茫卻凜然直面的清醒,這種堅毅的韌性,大有一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波瀾壯闊!
“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亦因這悲愴而孤獨的美,成為了千古流傳的名句!
無疑,這兩首詞都是佳作,雖然一個寫“快哉亭”,一個寫“平山堂”,時間也是分列北、南兩宋,跨距百年,但是兩詞之間,卻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許現在的我們,對這種聯系已經感觸不深,但是詞中所表現的那種情感和氣勢,尤其是末尾的名句,卻依然能夠感染著我們!
小伙伴們,讀完文章,你們更喜歡哪一首水調歌頭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