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教育會使人健康嗎
userphoto

2011.04.14

關注
教育信息
申請項目
提出建議
聯系我們
下載書稿
《是什么給我力量》第一冊
作者:盧安克
尋找學生的夢想
2002年6月,林廣屯沒有上過學的青少年(14到18歲的女孩)請我教她們普通話。開始教她們的幾天,屯里的大人來幫著翻譯(壯話普通話)。他們總是喜歡對學生說:"盧老師真?zhèn)ゴ蟆K麜鉀Q我們村里的文盲問題,也讓我們村富裕起來。"但是,這就是我做不了、也沒想做的事。
我不想給他們教知識,而是想幫助他們學會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通過行為和感受給他們一種比知識更基礎的力量。比如為了幫助解決在自然環(huán)境中亂發(fā)揮的、難控制的思考,他們需要一個很有規(guī)律的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中的規(guī)律會引起思考中的規(guī)律。但為了不讓頭腦里形成的規(guī)律是一種理論化不使用的,給環(huán)境帶來規(guī)律的建設任務一定要根據生活的需要去找,不能搞那種專門為了小孩假造的任務。
有一天,屯里的人請我?guī)退麄兘ㄒ蛔鶚?。我就想,我雖然不能解決經費問題,可是這才是個跟學生搞實際活動的機會。我想做的是現在的普通學校做不到的:把生活中的事情當成學習機會,從發(fā)現環(huán)境的需要來培養(yǎng)學生的做法。
每天上午在學生農活不忙時,我就請她們和我做一些發(fā)揮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工作。我希望學生能脫離她們由于社會過于固定標準而造成的思考模式。為了發(fā)揮盡可能自由的新想法,我先不管現不現實、讓她們亂發(fā)揮想像,后讓她們在我的幫助下想像得越來越具體、畫出圖型,然后再做模型、做實驗來設計我們屯需要建的一座實用的橋。
我們用的學習資料先由我免費提供。如果這些還要學生買,她們就不會來。
可是她們又覺得:畫圖和創(chuàng)造只是玩,自己計劃、設計和想出的都不會有什么價值,也不會有用。他們也欣賞不了自己做出的東西,甚至不敢讓自己所做的、具有自己特點的東西存在,一做出來,又把它消滅掉。只有標準的與自己無關的設計,他們才覺得有價值。所有從自己的感受來發(fā)揮的,他們就否認。
所以我問學生:"這是你們自己想建設的還是別人想建設的橋?"她們說:"我們希望有上面的人來安排,讓我們來做。"我再問:"你們的生活是你們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可是翻譯的人無法翻譯這句話。后來有一段時間,她們沒有來參加我在上午的活動。
為什么我的學生希望我只讓她們做幾億人已經找到過結果的作業(yè)題,而不愿設計自己真正需要的橋?如果我給學生別人已經找到的或者完成的一些結果,學生自己永遠也找不到新的、別人還沒找到的做法。但是他們晚上來學普通話。
我每天讓一個"學生"給"同學們"講自己的故事,一個小學畢業(yè)的青少年男孩幫我翻譯成普通話,我再用拼音把故事寫下來。這樣,每個學生都得到自己的、與同學不一樣的拼音課文,而且因為她對自己的故事很熟悉,在我們練習念的時候也不需要再說出課文的意思,她們很自然地已經知道。
因為我發(fā)現城里孩子缺少的是動手,而我的農村學生缺少的是思考中的計劃工作,所以在學生告訴我學普通話是為了去打工時,我就讓她們比如以講述文章的方式來計劃她們夢想的整個工廠。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只有我還沒對文章結果的具體想法,學生討論題目的過程才能發(fā)生。所以我在備課時只考慮問題,而不考慮答案。
過了一個月,學生偶然回來參加上午的設計活動。為了橋的設計、為了了解建橋需要的力學,我們做了各種各樣的模型。我們用紙、泥土、鐵等材料做成的模型來做實驗并把它畫出來。我們根據實驗得到的知識在圖上作了修改后,又畫了更規(guī)范的、按比例的圖,再根據這個圖做出了一個很細的、更好的橋的模型。這樣,我們多次把實際立體模型的結構轉到了抽像平面的設計圖,再把抽像的設計轉到實際立體做出的模型,讓學生越來越具體地控制自己的想像力。
有一天和學生們用紙做成房子的模型后,我說:"這是我們這幢房子,那你說,我們鄰居的房子應該怎么放?"然后我讓學生把整個屯的房子都放在它們的位置,又畫出怎么走到她們各自家門口的路。再后我叫學生從上往下看,并把整個情況畫了下來。這成了她們見到的第一張地圖。第二天,我們又上到一個山坡,根據我們看到的情況修改地圖。
過了一段時間我問學生,怎樣才能在我們的圖上計劃改造我們屯里的環(huán)境。學生說最難受的是小路在雨天走不了,曬太陽時又熱。于是我們畫了一條理想的路線,并考慮到了人和牲畜走路的需要,再設計了幾處需要種樹的中心地帶,給整個設計一種比較自然的、像中國畫所表現的那種形態(tài)。
然后我們做了實驗來看怎樣的路和臺階走起來最舒服,再設計我們?yōu)榱藢崿F所需要的一些工具。
我哥哥知道學生的方案后,用3800元人民幣鼓勵我們實現學生的計劃。下一天我們就寫了一個改造廣拉屯的項目報告。廣拉屯的人看到報告后就開會,然后大家共同行動起來修自己屯里的小路。我的學生也為自己成為這個項目的設計師而感到驕傲。她們第一次為了我們的設計課緊張起來,忙著參加她們本來說沒有用的學習。
在我們去河邊運沙子時,學生說:"下午我們不上課嗎?"她們還不懂:我們的設計項目變成真的了,我們的思考工作已經轉入動手的程度,這都是我們的活動。
我們這時在晚上的課上開始學數學,且因為根據模式(數學)的思考她們接受得特別快,我們很快就算出了修屯里的小路需要多少袋水泥、多少錢、多少沙子、每個人要扛多少等。
學生缺少獨立的意識
我原來希望我們的活動能讓學生經歷到自己的才能、自己最適合什么,使她們發(fā)揮參與社會建設的愿望和責任感。但學生做的事情不僅與自己要有關系,同時也要聯系到改變整個人類發(fā)展的事情。我想讓學生意識到環(huán)境和世界的需要,從這些意識找到自己夢想的項目,然后才根據他們自己的想法去實現。不過,我沒有成功。她們還是找不到,也沒有自己的夢想。所以我認為,我的實驗失敗了。
他們還是依賴(脫不掉)自然環(huán)境的某些力量、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民族、村莊和家庭集體的感受(集體的靈心)。這些因素會必著(控制)他們做某些事情,使得他們無法自由獨立去思考,他們都跟環(huán)境融為一體。雖然他們也會覺得自己的社會不理想(破壞、打架等),不過他們無法意識到:這個社會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如果自己不支持它,它就會消失掉。他們想的是,新東西都從外面進來,用完后會有新的。
這里的人與現代意識所造成的結果(高級技術品和錢)接觸時,他們還沒有接觸到能造成這些東西的意識本身。結果,這些技術和錢就像迷信一樣會控制他們,并把他們的生活變得沒有真實根據的。正常的和心理健康的過程剛好相反:先發(fā)揮新時代的意識,然后才跟這種意識造成的東西接觸。因為他們經歷的過程相反,從什么都沒有的狀態(tài)直接到達結果,并沒有經過創(chuàng)造這些技術的過程,所以他們對于生活的看法就變得不實際。
本來,我在偏僻山村做教育實驗的目的就是把這個過程再倒回去,使山區(qū)的人能經歷正常健康的過程。我想讓學生先發(fā)現自己的夢想和我們班里的任務,再發(fā)明,最后才讓他們跟自己做出的結果接觸。我認為從青春期開始,任務是每個人自己才會發(fā)現的,再也不可能由別人安排。
如果一個人找不到自己的生活任務、又不能參與到別人的事情,他就不懂得該做什么,會感到很無聊。如果沒有找到自己的生活任務,他只能根據別人找到的看法、理想和價值觀去做,而這又會影響到他做事的興趣和質量,也不支持每個人自己要發(fā)揮的責任感。根據別人的要求而做的事會讓人感到好像自己沒有了力量,只留下了應付上級的做法。所以,根據別人的看法、理想和價值觀去做事還會使人放棄社會、會使人進入腐敗的想法。但是,如果根據自己的認識去做,這會給人帶來很大的行動興趣,使得很多的事情就變成有可能的。這不僅能代替壓力,不僅能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還能讓人感覺不到苦,反而感到快樂。所以我不愿意進行"計劃教育",我想觀察學生,以便發(fā)覺他們自己的理想和任務感。
這樣的一種任務感也就是屬于現代的意識。現代人會意識到自己做出的每一個動作給環(huán)境造成的后果,就是一種好像自己在世界上有任務的感覺。這種任務感或者意識不可能是從現實的生活產生的。為了產生,我們一定需要接觸到除了現實生活之外的因素,就是精神。如果不加這種精神的因素,人根本發(fā)揮不了意識的力量。反而現實的生活會讓人失望并失去力量。
如果一個人雖然知道這些(如有這方面的知識),可是卻不改變自己的做法,并且說"我控制不了自己",那么他具有的只是聰明的智力,不是意識。智力比意識低級一些。智力只是聰明、很聰明地考慮怎么說服別人、利用別人、讓別人去做自己沒有力量去做的事。沒有意識的智力容易讓人變成騙子。也許智力會讓我們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它不能把抽象的知識與自己的行為聯系起來。意識就不一樣。如果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如何造成好或者不好的生活環(huán)境,他就會改變自己的做法并以好的方式影響到周圍的環(huán)境。雖然這種意識只能在頭部里達到,可是它會去控制四肢的行動。
我身邊的人缺少的就是這種感到自己有任務的意識。他們的感覺還是在無意識的四肢中發(fā)生的,還沒有轉到有意識的頭腦中去。我不是說要盡可能早發(fā)揮盡可能多的意識,過早發(fā)揮的意識會引起不好的自大虛榮的特點。我只是說,要培養(yǎng)一種與自己行為分不開的意識。
在做活動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明顯地發(fā)現:這里人的感覺不同于我的感覺(我在這里所說的"感覺"不是"情感",而是"知覺")。比如我剛來到這里的時候,如果砍木材,我能從它裂開的樣子感受和意識到它生長的過程;在坐車時,我能意識到車(老車)的某些地方接受的力和車輪壓著路面的土。在用一臺機器時,我能意識到它的生產過程和把它用壞的可能。在看到腿被綁住、頭朝下的雞時,我能感受和意識到它是多么難受。可是別人想象中存在的復雜的情感關系或者心里和面子的傷害,我又不能感覺到。
如果這里的孩子要唱7聲的歌,唱出來的實際上只是5聲。根據他們的內心狀態(tài),他們只能感覺到傳統(tǒng)的5種聲音。怎樣才能讓他們的感覺范圍擴大?同樣是對于很美的一個線條的感覺。還有顏色方面:他們只能意識到所感覺到的顏色的兩種基本方向,就是紅黃的和綠藍的兩種基礎方向,并意識不到更細節(jié)的區(qū)別。甚至,從他們沒有送氣的發(fā)音就能知道他們無意識的狀態(tài)。他們的感覺器官又發(fā)揮得那么好,甚至能感覺到城市人感覺不到的事情,那么他們?yōu)槭裁锤杏X不到7種聲音和線條的美呢?只能是他們的感覺器官感覺到,可是卻意識不到。
這里的人并意識不到環(huán)境中的很多因素,他們在感覺中沒有發(fā)揮意識,沒有發(fā)揮那種讓他們難受然而改變自己和周圍環(huán)境的意識。意識不到狀態(tài),他們當然想不到改變。
因為我的感覺不同于他們的,因為我在這方面碰到了很多問題,我就越來越對感覺的研究產生了興趣。一方面,如果他們自己能意識到不同的事情,從自己的感覺來做事,這種意識就能代替那些破壞理想和責任感的要求和標準。要求和標準讓人放棄自己所意識到并想改變的事情。我還夢想著:如果能意識到環(huán)境的需要,如果能培養(yǎng)美感等感覺,不美的就會讓人難受,使得他們再也不想破壞環(huán)境,而是創(chuàng)造并愛護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我認為,如果先培養(yǎng)感覺中的意識,物質環(huán)境的改造就是免不了的,而如果僅僅拿錢去改變物質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很快又被感覺無意識的人破壞掉了。
也許,如果意識到周圍環(huán)境需要改變的事情,這也會使得這里的人太難受,因為在他們的環(huán)境中有太多沒人管所以讓人難受的事情。感覺到那么多是太累了。所以也可以說,他們意識不到、變得麻木,是一種保護自己的需要。只是,這樣怎么還能產生他們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的想法、怎么還能發(fā)生改變呢?怎么還能產生自由獨立的思考和意識呢?
這種惡劣環(huán)境長期以來的影響不僅使人麻木起來,也造出了一些讓人麻木的"文化",比如喝酒。小孩首先還不屬于這種文化(社會),不過在上學前,他會吸收這些。在上小學時,他會去反抗這些以喝酒為主的大人社會,因為他不想變成像這些已經麻木的大人一樣,可是同時,他又在這些大人中去尋找一個能依靠的權威。到了青春期一般要出現理想的時候,封閉山區(qū)的大部分孩子在內心中就已經輸掉了與環(huán)境(文化)影響的"戰(zhàn)爭"。因為在小學年齡時沒有找到依靠,他們在青春期時也已經失去了自己理想的力量,并變成與大人一樣。
從而,身邊環(huán)境中的思想怎么樣,他們自己的思想也就怎么樣。自己的,他們都已經放棄了。對一個沒有個人獨立思想的、已經放棄的人來說,所有的知識或壓力都起不了作用。能起作用的只有相反的,就是拉力。我能給的拉力是:我在沒有希望的屯里實踐跟屯里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給他們看,讓他們參與。
在我有追求的時候,他們有希望,因為他們同情我,在心中感受了我的追求。對我的生活他們沒有放棄。如果想讓他們心里孕育什么,我只能先追求自己的項目,讓這里的人在心里同情我,給他們一個參與我做法的機會(活動)。再后,他們的思維才有可能參與到他們的活動(做法)。
就是說,屯里的孩子只能先去行動,通過行動去感受我的項目,讓長期的感受變成他們的動作習慣,最后,他們的思考才會被這些動作和做法而引起的感受得到啟發(fā)、出現。雖然這樣要很長時間,不過這才能真正引起追求,這才是拉力。
為什么能做到這種事情
在我所生活的地方,很多的父母都去廣東打工,讓孩子自己留在家里。畢竟他們的孩子是給爺爺奶奶生的。
孩子的父母基本上都不敢談心理話,只敢命令和罵,特別是女人。有的父母只懂得用"兇"這個教育手段來破壞孩子的心。為了達到"聽話"這個效果,很多農村父母就會罵自己的小孩是一個沒有用的東西。而在放棄自己的時候,孩子就會聽話。表達自己弱的地方是他們受不了的。因為總是把情感縮回,他們的鼻子也不像西方人的鼻子那么凸出來。
由于這里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苦的勞動,我能理解這樣的現象,但是小孩是很需要跟他們說心理話的人。雖然他們因為被父母罵而難受,但當父母要求他們從4歲起就自己生活在學校里,他們?yōu)榱穗x開父母的事也很痛苦。他們又需要自己的父母,又很難進入這個兇的包括自己父母在里面的社會。在這種矛盾中,因為比不過社會因素,也只能跟著走。
在心理深處,小孩不希望像大人那么兇,不希望那樣排斥情感的表現和為了維持面子去做假事情。他們的情感跟外來因素在戰(zhàn)斗。可是他們是出生在這里,而他們的父母也屬于這個社會。他們雖然不想加入到這個社會中去,可是為了生存,為了不失去自己的父母,他們必須適應這種方式。因為沒有脫離這個環(huán)境的力量,因為還是要生存在這個環(huán)境中,最后他們都是要輸給環(huán)境。最后還是要失去自己弱的的感覺和自己的做法,用傳統(tǒng)野的行為把自己的永遠隱藏起來。
在青春期產生理想的年齡時,很多小孩又不想放棄自己,所以他們容易想到斷開、想到離開自己的家,但又沒有能力離開。真的能去什么地方,比如去打工時,他們?yōu)榱瞬蛔尭改笓?、為了不要放棄自己、為了尋找自由就不會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情況。
這里我想給大家看跟我一起生活的一個16歲學生的信:"我叫韋道跑,讀初一年級。這本應是一個充滿夢幻的年華,可我卻只有迷茫和苦惱……同學之間的關系沒有小學時那么容易相處了。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了。爸爸、媽媽和老師都關注我、他們對我寄大的期望,我真不想背著這么重的精神負擔。于是我開始對我原來愿意關心的事都感到……無所謂。學習時缺之動力,效率很底,不愿意與人交往。有時我覺得這樣不行,努力找一些事做,讓自己忙碌起……可不長,每幾天又感到沒意思,堅持不下去。我現在非常痛恨自己,覺得自己是個無可救藥的人。我該怎么辦?"
下一天他寫自己怎樣幫別人建房子,做大家最不愿意做的事,弄得又臟又腳痛。不過,這天的事是大家一起做的。最后,他感受到大家完成了一件很難完成的事,而且這種對于"完成"的經歷給他帶來了一種很快樂的感覺。但他不敢給父母看他的信。
另外一個同學的腳受傷后,有人不讓他做事,使他覺得自己成了一個沒有價值的人。由于受傷而帶來的精神壓力,使他的背變得又硬又歪,成了比腳更嚴重的傷。直到后來,我要求他參與生活的時候,對生活的感受才部分恢復了他背部的傷。
比罵人更帶來負擔的是大人的好意,是大人不斷對孩子的關注和擔心。為了恢復學習動力,學生需要一個沒人關注的生活空間,一個只屬于他們自己的世界,也需要屬于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在父母擔心安全而限制孩子的活動時,青少年都會想:我不是他們的"寶貴東西",只是我自己的。我需要屬于我自己的經歷。可是他們還是束縛了我。沒有自由、不能去感受的生活還有什么價值呢?
如果避免了所有的災難,我們同時也就避免了所有的心理能學習的機會。小孩為了心理的發(fā)展必須去追求有時包括危險的體驗和感受。比如我去學校的路需要蹚水過河十幾次,有時水流還很急。這樣得到的對物質的感受是最好的,知識教育也代替不了它。其實,打架等所有用身體接觸的做法,都是一種追求感受的表現。如果在外界不讓追求,學生就會用吸毒等手段。通過體驗,孩子想感受到他們愿望的精神(真理)的力量。如果不是通過外界包含的真理,那就是通過毒品帶來的幻想。
這是我在農村見到的,而我城市的朋友給我說的要悲哀得多:他們的父母希望他們有物質條件好的工作,而為了這個目的,他們給孩子安排了一切,整個生命都被父母安排完了。孩子需要做的只是聽話??墒沁@種別人會"羨慕"的"好工作"和生活真的有那么好嗎?能得到自己非??释哪欠N感受嗎?這種生活是為人好還是為錢好?
它往往只是從物質的觀點能羨慕的。但我朋友們追求的根本不是物質。在這種只有物質、可是失去了理想意義的生活中,他們會覺得失去了自己。如果還是要按照父母的計劃把這種沒有理想意義的生活過下去,他們只能放棄理想和自己,并變得麻木或者直接哭泣起來。我想,只有自己已經放棄理想、已經沒有了情感的父母才會把孩子的生活看得那么物質化,為了物質上的好處就逼著自己去做一些讓心里難受的事。
農村的小孩在表達感情時馬上就被罵。城市的學生對我說,他們都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好象自己是一個不斷運轉的機器一樣。有的說,自己好像一個電腦那么麻木運轉。也許,一種要承受的生活能給我們帶來的情感、感受和生活意義要多得多。
學生經常需要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是:"我能不能承受父母對我的期望?"其實我認為家長應該問自己:"我能不能承受孩子的興趣、才能、命運和他不同于我夢想的那種生活任務?"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夢想,學習的動力從哪里來?我身邊的人經常會問我:"那,你不希望你的研究工作在你死之后通過子女會傳下去嗎?"我覺得,他們這個想法很不實際:做我這種研究需要有特殊的興趣,才可能做。跟我同樣興趣的人又不多。自己的孩子正好跟我有同樣興趣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逼著他接受我的興趣,他不僅無法做得好,我也耽誤了他自己的、不同于我的生活任務。在讓小孩接受我們給他的角色時,他自己的興趣、理想、動力等等都會被壓制。如果我們要求他接受,他又很難有主動力。
社會和家長為什么要讓小孩適應他們對于小孩的想象呢?是不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這樣才能適應社會、適應競爭、得到物質上的好處?每次在我或者我的朋友說"這并不重要"時,他們就會很著急地嘗試說服我們,以便讓我們這種"不正常的人"追求與他們一樣無聊的事情。為什么他們又受不了我們發(fā)揮與他們不同的追求呢?既然我們已經被淘汰了,為什么還要跟著跑呢?被淘汰了之后,我們不是可以自由,可以去追求其它目標了嗎?
家長們那么怕小孩的未來嗎?怕一個他們不可能知道的未來?這不是在阻礙未來嗎!
如果我們不要消滅孩子為了學習、也為了以后在生活上主動接受重要任務所需要的興趣,我們作為家長就要承受這樣的事實:每個小孩都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才能、興趣、命運和生活任務的人,我們能做的,只是給他為了完成這些所需要的經歷。如果父母認為,自己的小孩只是他們基因的一個產品,我也沒辦法。不過這樣的看法不僅沒有幫助,還會讓小孩放棄自己。
其實,蛋白質中的基因不會根據物質的規(guī)律形成;蛋白質專門把礦物的結構消失,而讓非物質的力量來調整基因的結構。所以刻礱出來的人也不會是父母的作品。
那么,為什么我和我哥哥會做一些別人不能做的事?原因不是我們的才能不同,肯定不是。很多我的朋友具有的力量比我具有的大得多,只是父母給他們帶來的阻礙也比我的大得多。我們能做的原因更是,我們的父母允許我們這樣做。在他們發(fā)現我活在世界上不是為了把個人的生活安排得更好時,他們就放棄了所有對于我和我哥哥的期望。他們放棄了期望,實際上是給了我自由,使我能做一些我認為在世界上需要有人做的事?,F在我爸爸給別人說:"人不能什么都要,人要做選擇。如果我的兒子想做一些別人不會做的工作,他就必須放棄成家的事,因為這分工作不能養(yǎng)活一個家。"
只因為他們放棄了,我才能接受為了人類的任務,而父母在看見我接受一些為了全人類的任務時,他們突然為我感到驕傲。這樣,我父母放棄了期望再也不像一種損失,而更像是一件沒想到的、讓人高興驕傲的事:"我們的兒子能做別人做不到的事!"
只因為我不是我父母占有的一樣東西、不用完成他們的事,我才有我所需要的自由,可以來廣西農村做教育實驗。我這個人只是我自己的,我可以利用我自己的生命做事。如果我的父母像我朋友的父母一樣希望我要完成他們完成不了的事,我只能受到限制和壓力,不可能做到我認為需要有人來做的事。
清醒的感覺是難受的
因為我在屯里的實驗失敗了,因為我發(fā)覺不了這里人的夢想,我現在的興趣和新的研究是感覺、意識和做法(我想說的感覺不是心里會產生的那種,而是身體的感覺器官客觀感覺到外界中的事物,那種感覺)。想研究這些是因為我已經發(fā)現:農村孩子往往意識不到能做什么,而我和我哥哥意識到太多需要做的事。他們怎么意識不到呢?他們好像還在一種原始的睡眠狀態(tài)中生活,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怎么度過的。
在下面寫的內容,實際上也就是我為了準備下一個活動而做出的研究。我想做實驗當然不僅是為了讓小孩的感覺器官能感覺到什么。人所有的感覺器官(知覺器官)都不斷地在工作,有的甚至在睡覺時也在工作。這是免不了的。而且,農民的感覺器官比城市人的還要靈活。不過,沒有意識的話,他們就好像沒有了感覺一樣。要達到的其實是,讓小孩去意識到他們的感覺器官所感覺到的事物。
在發(fā)達城市,人的生活空間比較封閉,就像人的頭(頭的骨頭)一樣。在城市,每個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空間,就像頭里的、別人看不到內容的空間一樣。在這種環(huán)境中發(fā)揮意識去思考,比在農民集體的又在自然中的生活容易得多。農民的思考被自然有生命的環(huán)境分散和吸收。自然環(huán)境中的生命力(構造生命的力量)對人起到非常強的作用。自然環(huán)境進入并活著在人中,它把需要死神經的思考排斥出去,讓血液活起來并讓人不清醒。在自然中的人,他們的思考打不過這樣的作用,就只能接受著它。
夏天時,自然環(huán)境拉我們到它綠色的夢中去,夏天的自然世界像生命一樣是睡眠中的。冬天的時候,自然環(huán)境停止生長,而這種像神經一樣的、接近死的狀態(tài)更適合清醒的思考。
知識分子的思考被死的建筑物質(環(huán)境)集中,而且被死的電子技術(媒體)集中成幻想。電子產品與頭腦中的神經有共同的特點。在這種死材料的世界里,知識分子模式化的思維不會受亂,容易發(fā)揮有邏輯的規(guī)律,從而感到安全可靠??墒寝r民不一樣。村里的勞動讓他們非常難受,陽光炙熱難耐,而且人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感覺就好像被它吸收了一樣。因為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這種"吸收力",人很難避免讓自己的情感(在這里所說的"情感"包括各種各樣的情緒、好感、反感等推動我們的力量)和注意力以接近做夢的方式融入環(huán)境("睡"在環(huán)境中)。在承擔體力勞動時,自己的思考只能跟環(huán)境融為一體而沒有了意識。在體力勞動時,屬于自然環(huán)境精神的力量來控制人,而屬于個人自己的內心世界就被排斥出去。通過行動,我們都把自己與環(huán)境聯系在一起,同時麻醉自己。如果一個人要思考,他就需要把自己的頭腦封閉、獨立起來,才能造出能有思考的內心世界。所以農民就覺得,自然環(huán)境造成亂,而死的水泥能規(guī)范,就不亂。假如農民在體力勞動時還要思考怎么做,這只會使他們受不了而停止工作。農村人非常難思考,大自然不斷通過四肢的動作吸收并消滅了人想封閉著思考的內容,聯整個個人的內心世界都被吸收和消滅掉。
在環(huán)境中勞動著的人以睡眠的狀態(tài)融入到環(huán)境,主要是以他們的四肢參與到環(huán)境和從環(huán)境來行動。他們沒有除了環(huán)境來的其他想法。雖然可以說,這樣是一種很原始美好的狀態(tài),不過不能說,他們這樣做的對環(huán)境都是好的,因為他們睡眠在環(huán)境中的時候不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
我認為,所有的環(huán)保問題和社會不公問題都是我們感覺(知覺)不真實、感覺不到事物所包含的本質而產生的。當然會有人反對說:環(huán)抱和社會問題都是物質環(huán)境、現實的社會和人的欲望造成的,但我還是認為,除了物質環(huán)境、現實社會和欲望還有另一種能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只要我們允許,它就會起作用并改變一切,使得人還會發(fā)現:物質環(huán)境、經濟和政治都是我們人造成的。這個重要因素就是精神。精神會幫我們超越對物質的欲望、物質條件等約束,而在實現了這一點時,我們就能說:所有的環(huán)保問題和社會不公問題都是我們感覺(知覺)不真實、感覺不到事物所包含的本質而產生的。
比如我們在屯里種的樹總是被村民無聊、沒有意識的手去折斷,或者年輕人無聊的手癢就想欺負兒童,也是一種沒有真正意識到兒童的本質而產生的問題。感覺沒有意識而得到的結果最后必然是:我們破壞甚至毀滅自然環(huán)境。過去的人只是沒有破壞的技術和能力?,F在有了能破壞的技術,所以現在的人也需要有對社會環(huán)境和自己給它們造成什么后果的意識,人們才可能保留生存的機會,才可能建立一個比現在更好的社會。同時,我們獲得了全球交流的技術,所以我們也能夠全球合作并承擔責任。如果不能感覺和意識到外界的、甚至別人心中的東西,我們就免不了無意識地把它破壞。
根據原來的情況,這里的人與環(huán)境是融為一體的,他們還沒有一個能把自己從環(huán)境分出去的個人獨立的意識。所以他們在勞動的時候受到宇宙(氣場)力量的影響太多,無法從這樣的影響分出來。自然活在他們中,使得他們也感受到各種各樣的城市人看不見的力量,就說是鬼引起的。這種宇宙和自然環(huán)境給他們的力量,小孩在晚上天剛黑的時候特別能感受到。這時在自然環(huán)境中玩的話,他們就感受自己好像能半飛的樣子,使得他們很瘋狂的樣子去行動。但這些力量往往不會給他們自由。這種原始生活狀態(tài)中的人不能自己決定自己的行為,因為是環(huán)境通過他們來起作用,是環(huán)境通過他們表現出來。
所以,教育應該讓孩子們感覺和意識到他們環(huán)境和時代的需要,再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才能,使他們能找到自己的改變世界的生活任務。如果他們能學會有意識地與精神工作,把精神拉入自己封閉的頭里,屬于環(huán)境的精神就已經沒有必要無意識地與他們工作(來控制他們)。
以前,傳統(tǒng)的利益代替了自己有意識并做計劃的思考,可是現在傳統(tǒng)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力量和作用。因為傳統(tǒng)已經失去了作用,可是有意識的做計劃的思考也還沒有出現,現在的農民就沒有了什么根據--花錢和做事的方式沒有了根據?,F在,傳統(tǒng)的含義和現代欲望中的幻想都在影響這里人的做法。同時,新時代的意識創(chuàng)造的技術已經進入了這些還在原始的、沉睡在環(huán)境中的、理想狀態(tài)的人的生活。自己的意識還沒有從環(huán)境分出去的人,就被這個意識造成的技術所控制。所以,我的教育要喚醒這里的人,要破壞他們原始的沒有意識的舒服狀態(tài),要把他們從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睡眠狀態(tài)分出來,他們的做法才會是自由選擇的,他們才會自己去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和時代。
其實,不僅意識能避免破壞,同時也有相反的過程,就是破壞能造成新的意識。也可以說,我們不僅能通過有意識的思考讓自己從自然環(huán)境分出去并獲得獨立,反過來我們在一個從自然環(huán)境分出去的狀態(tài)下更容易地達到有意識的思考和認識。我們的意識,都是通過破壞原始無意識的狀態(tài)而得到的,比如環(huán)保意識就是由于環(huán)境受到破壞才產生的。不僅外界中的破壞(斷開)才能喚醒意識,身體內的結構也是這樣的:只有得到的感受在神經中被破壞后,只有在神經斷開的地方,我們才能獲得認識(意識)。
可見,壞的事情也有它們的必要,因為通過壞的事情,我們才能獲得意識,通過物質的消滅,我們才能發(fā)揮精神。需要破壞的比如是農民因為沒有意識所以比較舒服的睡眠狀態(tài),也是他們與環(huán)境的聯系。只有斷開了這種原始的聯系,他們才能從外面來看、才能獲得意識。不過,如果破壞了,他們就會像城市人一樣受不了原始的生活,又使得他們不能不改變。除了必然地造成意識的手段(破壞)之外,只有在自己去創(chuàng)造的做法中慢慢"醒過來"的、可是不一定自然發(fā)生的手段。
為了達到意識狀態(tài)首先需要做的,是把自己與事情斷開。斷開(獨立)都能引起意識,而科學就是那種斷開的手段。發(fā)明自然科學的東西(不是利用這些東西)可以發(fā)揮屬于新時代的意識。思考自然科學的高級技術能夠幫助人們把思考從環(huán)境的作用分離(解放)出來,讓思考再也不依賴環(huán)境或者迷信的作用。不過,為了達到這樣的獨立的意識狀態(tài),學生需要理解他們使用的技術。如果不了解就使用、如果相信自己不理解的技術,這只能引起新的像迷信一樣的、不過其實是對技術的依賴。還沒有發(fā)揮意識的人,如果在接觸到現代意識創(chuàng)造的技術的同時不加快獨立意識的發(fā)展,這就會造成新的迷信,就是說,他們被現代技術所控制。
我希望給這里的學生帶來獨立自由思考的才能。只是,農民不喜歡意識到他們環(huán)境的一些因素,因為這都是讓人比較難受的。男人天天喝酒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感覺變得麻木,讓自己受到物質的控制,讓自己又進入到環(huán)境中去,從而不自己去思考。
酒精的作用就是把自我的意識從物質事實的身體分離出去。在自我的意識失去控制時,屬于物質身體的力量就獲得了控制,也就是物質的身體、構造生命的力量和心理動力。另外,頭想發(fā)揮的物質身體的特點和作用也強過自我意識的作用,而頭想發(fā)揮的特點就是各種各樣動物的特點。同時,人自我的意識不能通過感覺器官(動作感)進入自己身體的動作和外界。外界的信息又不能通過感覺器官進入人的意識。這樣,他們就不需要感覺和意識到這些讓他們痛苦的事。在這種意識不到累和痛苦的狀態(tài)下,他們更容易去勞動。這樣,農民的意志力和能堅持的力量比較強。只不過,在這種麻木的狀態(tài)下,他們就進入不想感覺到的對于自然力量的依賴更深,包括自己身體的自然。
沒有喝酒的原始狀態(tài)有點不同,它是一種睡眠的、理想舒服的、意志很強的狀態(tài)。為了發(fā)揮意志,我們也需要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睡眠狀況。所以農民的意志很強,可是這個意志受不到自我意識的控制,就不好用。
由于睡眠與清醒兩種狀態(tài)的矛盾,意志(睡眠)和意識(清醒)是不能同時達到的。在我們意識不到環(huán)境的因素、也意識不到自己對于環(huán)境的做法時,我們的意志力雖然很大,可是我們卻無法去認識,所以也無法改變任何情況。當然,"有感覺"甚至意識到所感覺的事情沒有"麻木"那么舒服,但是一個麻木的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無法讓自己的行為去適應環(huán)境的發(fā)展需要。
如果我們能真正地意識到感覺器官能感覺到的因素,比如自己在影響環(huán)境的做法,感覺的過程就會變得很痛苦。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自己對待環(huán)境的做法確實是很痛苦的,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更是如此。為了能堅持體力勞動、為了受得了自己的生活情況,山區(qū)的農民就必須進入無意識的狀態(tài),可以用喝酒的手段來麻木自己、來排除感覺中的意識。而且我們也不能在勞動需要發(fā)揮意志的同時又去發(fā)揮意識。意志和意識是兩種對比的狀態(tài),同時發(fā)揮的話,我們的靈心就會生(心理)病。更需要的是意志和意識之間的一種變換。
我在這里就把意識和意志力寫成兩種不能同時達到的狀態(tài):
意識 意志力
反映、認識、反感 ---- 行動、睡眠、好感
頭腦、神經 ---- 四肢、血
封閉、個體 ---- 集體、合作
與環(huán)境分開 ---- 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
通過壞事而引起的認識 ---- 認識不到自己的壞
不舒服、清醒 ---- 舒服、麻木
從過去而來的 ---- 創(chuàng)造未來的
城市人雖然容易去思考,不過他們也不喜歡感到太多,就用科學的手段(設備)來避免感覺到環(huán)境的因素太多。如果城市人有錢,他們花錢的方式往往是為了避免感覺和刺激感覺。比如坐空調車是為了不要感覺到溫度、路的表面、風等等,然后在車內他們搞假造的感覺,比如音樂等。又是受不了,又是找刺激。這樣,他們也感覺不到世界的需要。
我要承認,我們生活中很多的過程是需要睡眠狀態(tài)的,如果意識到的話,我們就會受不了。比如像腸子的蠕動工作等人體里的一些過程,都是如此。發(fā)揮意志的行動也只能在睡眠狀態(tài)中發(fā)生,比如走路時在腿部肌肉里的行動。我們不可能每一步都有意識地去感覺和安排肌肉中消滅蛋白質的過程。這是自然的一方面。
不過,如果我們從來都不去發(fā)揮意識,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不了計劃,也改變不了任何情況。為了改變,我們有必要不僅讓感覺器官在做夢的狀態(tài)中去感覺,也要意識到自己做法跟環(huán)境的關系,意識到環(huán)境和社會的需要。否則的話,我們就無法把自己的行為適應世界發(fā)展的需要。
靈心和精神是什么
在這里我就想給你們翻譯你們很可能現在還無法理解的情況,可是為了以后的理解它是有必要的。翻譯之前我還需要警告:不要盲目地相信翻譯的內容。我在這里發(fā)表它的目的只是一種能解放思想的思考練習。如果沒有理解就相信這些內容,這個練習就達不到解放的效果,反而還會讓人依賴(受控制)自己不清楚的東西。不如僅僅把這里所介紹的看成是一種可思考的可能:
在想象中存在的意識是與事實的環(huán)境斷開(在封閉的頭里)出現的,而無意識的行動是在事實的環(huán)境中(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發(fā)生的。智力有意識的想象是反映精神(真理)的,也是反映過去的,不過他不是精神本身。精神本身是主動創(chuàng)造的一種力量,而思考想象工作是不能主動的。真正的精神是現代的人在生活中還不能發(fā)揮出來的,將來的人才要有這個能力。現在的人只能在與事實斷開的想象中反映出精神(真理)的像。
同樣,頭腦中所發(fā)揮的思考也只是真正思考過程的象征。頭腦中的思考只是主動性思考的被動象征。但真正的,在骨頭和肌肉中主動的思考是無意識的,只有它在頭中被反射出來的被動的象征才能達到意識狀態(tài)。這樣在頭里被反射出來的象征又沒有了任何的行動的力量。思考的行動力(意志)是在肌肉和骨頭的真正的思考中才能發(fā)揮的。
想象思考才是有意識的,意識是在被動的狀態(tài)下才能達到的。主動過程本身不能直接進入到有意識的頭腦中去。只有我們把主動過程反映到頭腦中去、把它變成僅僅是象征,它在這種已經不事實(不能行動)的狀態(tài)下才能變成有意識的。
在這本書里所說的"靈心"(靈魂)和"精神"(真理)是有情感和認識真理的范圍。我們以我們的身體參與物質的范圍,以我們的情感、好感、反感、欲望、情緒等參與靈心的范圍,以我們有意識的思考參與精神的范圍。物質的世界是有空間的,而靈心的世界是有刺激、欲望和愿望的。靈心世界的主要力量是讓我們與某種事物融為一體的好感和讓我們排斥某種事物的反感。把靈心(內心世界)看成事實不是迷信,看不見的情感世界卻是存在和起作用的。但是,如果我們認為靈心是像物質一樣能看見或聽見的,那就是迷信。
"靈心"也可以說是人最具有個人特點的內心世界,而精神像真理一樣不依賴人的個體。更準確地應該說:情感是靈心留下來的作用,思考是能反映精神的或者是精神的象征。對"精神"沒有興趣的人也一樣地以自己的思考反映精神,以做法支持或者影響精神的實現。這是免不了的。不能說,某些人具有比別人更多的精神。不是這樣的。只是,某些人學會了感覺并意識到自己在精神中的行為,使得他們能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而別人感覺和意識不到自己在精神中的行為。
比如說,人們喜歡在古老的街上、在古老的房子前坐下來和欣賞,但沒有人喜歡在一個新開發(fā)的剛建設的街和房子前坐下。那么,為什么老街那么舒服呢?欣賞的是什么呢?就是走過這條街的人給物質環(huán)境留下的精神。只因為我們能感受到每一塊石頭從幾代人吸收的精神,古老的街才那么舒服。這是拆遷的房地產老板應該知道的。
人應該發(fā)揮的特點就是把物質(身體和行為)和精神(意識和真理)兩個范圍聯系起來,在物質的環(huán)境中認出精神的真理,根據認識的真理去改變物質的環(huán)境。如果人沒有這樣去做,那就很可惜。
想像、情感與真實
7歲之前的小孩很容易投入到自己的想象中,使他們很善于玩耍,內心世界也豐富。如果小孩在跑步的時候想象自己是一個摩托車,他們就感覺不到累。不過,小孩的想象力也容易給他們帶來痛苦感。6歲之前的小孩認為世界是(為他)好的,如果碰到一件對他不好的事,他就無法理解,結果他就哭了。比如有的小孩在需要洗澡時就生氣地哭和反抗,好像自己是被殺的豬一樣。小孩長大的過程經常會經歷這樣的痛苦,因為根據小孩投入的想象,很多有必要的事情看起來就好像是在害他似的。
一般的小孩在長大的過程中會學會更客觀地觀察。不過,有的小孩想象力太固定化。他們很難脫離一種想象或者幻想,并受到它的控制。每次在發(fā)生一件本來引起過這種想象的事情時,都會引起同樣的讓他生氣的幻想和瘋狂的哭。這也就是他不同意事實,要把事實適應自己的想象。當然也有其它使小孩哭的情況。比如,如果是因為感受的一種哭,那是因為他感覺到而接受的進入了他整個身體,那不是想象造成的。
有的大人也會以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在迫害他們,因為他們的生活太好,在第一次要自己做一件事的時候就想象著自己多么痛苦。其實,別人天天要做同樣的事。還有一些大人,他們完全生活在想象中。比如他們根據自己上過的電視節(jié)目或者得到的文憑就以為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蛘咚麄儛凵狭俗约旱南胂?,把自己的這個想象當成所有行為的根據。他們?yōu)榱吮3肿约旱倪@個想象就想把整個世界都搞反,把整個世界都適應自己喜愛的這個想象??梢姡胂髸踝≌胬?。
因為想象太發(fā)達而受苦,原因之一是提前被開發(fā)的智力(智力是在想象中發(fā)揮的)。如果是這個原因,我們就要避免給這些小孩任何邏輯的說明,只讓他們做,使他們的想象力在做法和感受中能夠接受到外界中的真理。同時,這樣的做法也才有利于學生的意志。
有時,原因也會是小孩太注意到自己。比如,如果父母經常說"如果你……,我就不喜歡你",或者其它影響到小孩和父母之間關系的事情,就會使小孩過分地注意到自己。這對他們的心理很不健康,會讓小孩很自私地可憐自己,又容易生氣。這種小孩需要的,是把他的注意力引導到別的真正(不僅在想象中)受苦的人身上。這樣地同情別人對自己的心理就很健康。
想象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什么的像。為了把想象當工具用,我們需要讓小孩的想象接受事實。這樣的話,大一點孩子的想象力在客觀地觀察某些特點和本質的時候能起到服務作用,因為想象力才能把環(huán)境中見到的東西反映到我們的內心世界中來。在下面要考慮的是,怎樣給想象帶來活力和怎樣能讓它為真實服務。
很多人雖然有"感覺"(情感),可是不是客觀的、靠感覺器官的感覺,而是自己想象出來的。比如一個手持砍刀的農村小孩根據想象感到自己很厲害,不管他在路邊碰到什么小樹,就會很隨便地砍它一下,來感受自己厲害的樣子??墒撬@樣發(fā)揮的情感只是對于自己的。
這種做法證明的是,他雖然想象自己而感到厲害,不過他并沒有使用感覺器官客觀地去感受(感覺)到外界真正發(fā)生了什么。雖然他的眼睛也看到自己給那棵樹帶來的后果,可是眼睛并沒有意識。所以他只感受自己厲害的想象但無法接受外界的事實,無法從那棵樹的角度來發(fā)揮情感。
或者小孩去玩的時候抓了一只鳥,比如貓頭鷹。然后他們就把這只鳥當成自己占有的玩具,而且玩它的手段就是欺負(控制)它、來看這個"東西"會不會有什么反應。小孩雖然會說"好可憐",可是直到鳥死時他也不能停止這種做法。到那個時候,他們就把鳥扔到垃圾堆去了。其他東西,比如說別人剛新買的自行車被用的態(tài)度也是:"反正過一會兒它都會是壞而被扔掉的"。
雖然"占有"和"控制"也帶來一種感受(情感),一種自己好像很厲害的感受??墒沁@樣想象的是,這個鳥對自己有什么好處或者自己是不是它的主人或消費者。這就太主觀了,對孩子的心理是不健康的。這根本不是對那只鳥的感覺,而是根據想象發(fā)揮的對于自己的感受。有的人的情感只建立在自己的想象上,并沒有根據對外界的感覺(知覺)去發(fā)揮。想象雖然是精神真理的象征,可是在我們不去觀察的時候,它完全能脫離手中的鳥。
如果玩鳥的小孩有意識地感覺到手里鳥的翅膀被自己的手弄傷的樣子和小鳥希望活著出去而做出的動作,他肯定會發(fā)揮另一種情感,就是根據感覺,而不是根據想象(自己有多么厲害)的情感。
引導我們做法的情感,如果沒有通過感覺來接受外界的事實,如果只是建立在想象上,它在我們的社會中就會引起很多的破壞。沒有去觀察的小孩想根據自己的想象通過物質去控制和占有外界中的靈心。只有讓自己的靈心(意志、情感和思考)以接受外界東西的角度去感覺,我們才會根據環(huán)境事物的需要來對待它。比如,如果小孩真正去感覺自己手里的鳥,他發(fā)揮的想象和情感就會是好感(同感、同情、親近感),發(fā)揮的做法就會是拯救這只鳥。通過感覺器官進入了我們情感的外界才有可能是被愛護的。
中國文化中的想象力特別強。比如寫意畫的線條和漢字,都是讓人發(fā)揮想象的。我也經??吹?,在中國人要描寫某種東西的特點時,他們就說它像什么,比如香蕉樹像一個女人、一座山像一只猴子等等。當然,如果小孩能想象自己坐上的被砍的樹是一個船,這種感受是非常健康的,可是在觀察某種自然東西時,要觀察的是它的本質,不是觀察自己想象出來的感受。我覺得,在我們要觀察一種東西時,如果只說它的外形像什么,根據觀察我們還是不知道怎樣的對待才適合這個東西。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一棵像女人的樹才適合它?這樣根據"像什么"的觀察對我們的做法是沒有幫助的。如果能根據事實去觀察大山的穩(wěn)定,只有在它的表面上才有生命等特點,我們就能知道應該怎樣去對待它。山和"穩(wěn)定"、"表面能有生命"等特點有真正的聯系,可是山和猴子特點的聯系是幻想的。
根據想象而發(fā)揮的情感不是有真理的情感。想象力要為我們服務,不是要控制我們。想象力要幫我們把外界接到內心中來,又幫我們反映出精神的真理。
如果能觀察(感覺)到竹子只會開花一次,花結成種子("小孩")的時候,它("母竹")就要死去,這就是感覺到真理而引起了活力的情感。這樣不是比"像什么"更能發(fā)揮合適的、讓我們愛護它的情感嗎?根據想象或欲望發(fā)揮的情感只會引起消費的態(tài)度,而不會引起愛護的做法。如果一個人真正使用自己的感覺器官,他就會從外界(對方)的角度來看。而且他根據物質的感覺還能意識到造成物質反應的靈心和精神力量,就像一個人的悲傷會造成哭泣一樣。
當時看見他們玩鳥,在他們玩夠了時我就問,能不能把這個鳥給我。我嘗試治療它并送回到它的窩里。玩鳥的男孩看見我這樣做,使他來幫我關心和護送這只鳥。幾天后他還對別人說我們怎樣拯救這只鳥的生命的經歷。本來他是無法想到去拯救鳥的,只會把它玩弄死,可是跟我一起做到了救護之后,使他的心里產生了一種很強烈的感覺或者好感。
讓情感給想象帶來活力
小孩以一種好奇的好感和美感方式想接受所有外界中出現的東西。甚至青春期的青少年也不愿意接受太經濟的、沒有情感的觀點,所以他們就經常造反和反抗。但大人已經適應了社會死板的模式。大人只能經過很多的練習達到靈心涌入想象的效果,可是小孩本來就已經能感覺到:一切東西所包含的力量、規(guī)律和思考才造成了這個東西在物質上的形成。對小孩來說,外界中的物質都包含有構造生命的力量、心理動力、思考等有規(guī)律的力量。否則,這些物質怎么會形成某種形態(tài)等特點呢?比如,一種動物具有的欲望才讓它形成了有特殊功能的身體結構。老虎牙齒的形態(tài)是由老虎的欲望而形成的,兔子牙齒的形態(tài)則是由兔子的欲望而形成。
現代社會很多小孩沒有這樣的感覺,只是因為我們物質主義的教育過分注重頭里的思考。而因為頭具有物質的特點,所以所有進入頭的精神都會變得抽象邏輯化,已經沒有了任何活力的力量。如果所發(fā)揮的思考是模式化的,我們的神經就會死掉并形成固定的結構(思維也固定化)。物質主義思想的、沒有靈心的課堂也會讓學生的情感去追求到物質上的滿足,使其感覺能力萎縮。如果所發(fā)揮的思考是活力創(chuàng)造的,神經不會死掉(思維還能變)。其實,實現藝術化的課程很容易,因為根據小孩天性的本質,他們并不是物質主義者。
抽象邏輯化的想象在西方國家比在中國還要嚴重。中國人豐富的情感世界往往只是不敢表現。西方人只有像自然規(guī)律一樣存在的邏輯,他們基本上已經脫離了小孩具有的那種活力的特點和情感。小孩模仿大人從物質興趣做出的事,當然會讓他們失去本來具有的對外界靈心的感覺能力和愿望。我們現代人往往只相信哲學邏輯結論出來的結果。很多自然科學的基礎基于邏輯的結論,而不基于感覺器官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如果我們讓小孩發(fā)揮的想象也不是從感受產生的,而完全只是那種抽象思考中的想象,這種想象又會固定(定型)而死。那么,怎樣才能給這個本身沒有行動力量的、只能做反映(達到意識)工作的思考帶來一些活力行動的力量呢?怎樣把它變成創(chuàng)造的思考呢?
想象力是反映過去(已經完成東西)的。它雖然能反映出過去的事實,可是只根據邏輯而發(fā)揮的智力、想象和抽象的哲學往往不讓我們認識到真理。有反映(反思)精神(真理)功能的這個"鏡子"(頭腦)也會是壞的,使得從精神真理(無形的思考)被反映出來的想象是畸形的。逼近只靠邏輯的哲學和結論不是觀察工作。如果讓孩子感覺到"想"形成物質現象的力量,小孩不僅能感覺到這些力量,并且能幫助它形成。
藝術的手段能讓靈心(意志、情感和思考)通過感覺接受外界,因為藝術工作讓我們通過某種動作去模仿和接受外界中的東西,把它接受到我們心里,再用心中的情感把它表達出來。如果不是描繪,由于物質原料具有的特點,小孩也能感覺到外界中同樣存在的顏色規(guī)律和美。一起唱歌也會讓小孩感覺到自己的和同學(外界)的聲音合作得怎么樣。藝術這么適合,正是因為它用外界物質的材料來表達靈心的東西。而且因為物質的器官是靈心過程在物質上的載體,接受外界的感受過程(就是藝術)也能幫助治療物質的器官。這種手段特別適合那種四肢發(fā)達、進入物質世界過重的小孩。更適合想象發(fā)達的是各種各樣的情緒,比如聚精會神、好奇、緩和、滿足等,都會引起一些理解的行為。
可是,如果我們一開始馬上就讓小孩模仿和描繪物質上已經形成的固體(畫得像),不僅他們在藝術上的感受能力在將來會萎縮,這種聯系到靈心的感覺也會萎縮。為了讓小孩發(fā)揮活力的感受,他們首先需要從顏色或者形態(tài)本身去畫并感受到顏色或者形態(tài)本身"想"形成的樣子。
為了不讓思維死化,我們不要給學生已經完成的概念,不如把所有的內容從大家一起來做的事情發(fā)展出來。如果還是直接給一些思考內容,學生得到的很容易是沒有真理的幻想。但如果讓學生自己來做到一些事情,一些有道理的或者造出功能的東西,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就會發(fā)現做法和功能中的真理。所有在物質上做到的都是有根據的,不會是幻想的。在做的過程中認識到的具有真理,不會是想象。
因為14歲之前的,還具有活力思維的小孩(在城市早一點)很難通過大人的邏輯的理解來接受、因為邏輯的說明不會讓他們的心得到滿足、因為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只有通過情感,所以我們教育他們和讓他們發(fā)揮想象的手段也只能是通過活力的情感。為了這方面的理解,我在下面來總結和翻譯魯道夫史代納《Menschenerkenntnis und 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講的部分內容。
7到13歲小孩的老師要以自己的個性來引導學生的情感。雖然,沒有感覺(知覺)根據的情感是不客觀的,如果沒有讓感覺到的東西進入情感的話,我們也不能得到真實的感受??墒?,直觀客觀的觀察是隨著年齡增大慢慢才要發(fā)揮出來的。14歲之前年齡段上的歷史課,如果已經達到直觀和客觀,就沒有了利用不同特點的(好和壞的)歷史人物來啟發(fā)情感(好感和反感)的機會。事實和真理要啟發(fā)12歲之前孩子的情感,使學生不僅能運用做出想象的頭腦,也能用整個人(包括情感)來同情他們要接受的知識。
只要老師發(fā)揮情感,學生就會跟著,使學習得到活力。學生通過情感接受的能使他們心里生長,通過(抽象)想象接受的是死的思考。通過想象得到的只是像鏡子里一樣的一種象征。發(fā)揮想象(反思)的頭和頭里不斷死去的神經物質只能反映(反射)出生之前在精神范圍中已經存在的(精神)。如果要讓有活力的血和肌肉來接受并用上學習的知識(讓它變成行動),我們就需要讓這些知識進入情感,也進入動作。
比如在物理課上發(fā)揮情感,在講真空泵時,我們能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無空氣的空間是多么地難受。這樣,就可以讓整個人(不僅是頭腦,而是手、心、腦)來接受并同情外界中的事實。發(fā)揮抽象想象太多的教育家在要培養(yǎng)整個人的時候會幻想并想象出學生要達到的某種標準,比如訓練標準的、像軍人一樣的動作。這樣的話,我們就是在把人看成是模型或者機器,而不是把他看成是人。這樣培養(yǎng)出的"東西"已經脫離了人的特點。
需要的是,讓學生用身體的動作來表達心里能感受到的真理,比如讓他感受呼和吸,再找到適合它們的身體表達,使孩子的靈心引導了物質身體的動作。如果在所有平常的動作(走路等)中都能發(fā)揮一種心理(靈心)的感受,這種感受就能培養(yǎng)美麗而有道理的動作。這當然不容易。不過,一個跟自己的能力"戰(zhàn)斗"的老師比自己覺得什么都能把握的老師更能培養(yǎng)學生去追求真理所需要的力量。
怎樣引導做法
小孩子想象中得到的滿足還不能給他們一種真實感。能帶來真實感的,是他們身體在環(huán)境中的體驗和感受。小孩喜歡用身體去接觸各種各樣他們同情的東西,而且如果這樣的接觸能影響到自己的身體,這就更能滿足對真實感的追求。
我們的做法(動作、行為)是跟感覺(知覺)方向相左的一種過程。經過感覺我們能夠接受環(huán)境(被動、改變自己),讓環(huán)境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并讓環(huán)境的事情繼續(xù)在我們的內心中發(fā)生,而經過做法我們能讓環(huán)境接受我們自己的想法(主動、改變它)。教育小孩時,我們正是需要讓這種交流得到雙方的平衡。
如果我們的做法對世界的發(fā)展要有利,我們首先需要感覺到這個世界的需要是什么,否則,我們做的就不一定合適。那么,怎樣才能讓感覺多關注世界的需要呢?顯然,注重成績的學習讓學生過分關注自己,所以這樣的學習也不能讓學生感覺和關注到他們身邊世界(包括大家)的需要。
這樣的學生在畢業(yè)后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可他們往往不知道的是:他們能利用這個地位來做一些什么。他們無法給自己找一個適合世界發(fā)展又適合自己能力的任務。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就沒有學會感覺到環(huán)境的需要,也沒有發(fā)現自己能做出貢獻的才能。他們只能亂想象或者依靠別人的計劃。可是,誰知道別人的計劃理不理會世界(人類)的需要?也許是完全非社會的、非創(chuàng)新的或者非科學的。
當然也有一些人說,社會中需要的本事就是說服別人,讓他們送或者借錢??墒强窟@樣的本事不能幫助國家發(fā)展,因為這種做法不會創(chuàng)造新的東西,只會讓已經存在的東西換一個主人。
那么,怎樣才能找到讓我們做法適應世界需要的根據呢?說到做法,也要說到意志,因為意志必然也形成做法。沒有在行動上體檢出的僅僅是想象,不是意志。意志又不是頭腦發(fā)揮出來,而是在肌肉的動作中發(fā)揮出來的,也是在外界中做出的事情里發(fā)揮的。意志(行動)中發(fā)揮的靈心生活在它自己進入外界而造成的影響和結果中,而不是在自己的身體內。
因為意志在動作中發(fā)揮,不在頭腦里發(fā)揮,神經也不能命令肌肉,而只能感覺到肌肉中發(fā)揮的行動。如果一個人神經被破壞而癱瘓,不能行動是因為他感覺(感受)不到自己,不是因為某種命令被斷開了。反過來,我們往往在頭腦中思考了一件很有道理的、根據道理該做的事情,可是我們并不進行根據這個思考的行動。智力告訴我們需要行動,可是肌肉就是不行動或者發(fā)揮的是另外一種與思考認識無關的行動,好像是自動發(fā)生。這是因為行動(意志)是在肌肉中發(fā)揮,而不是在頭腦中發(fā)揮的。只有進行的動作和行動才是實現的意志?;蛘哒f,意志就是動作的實現。
我們大部分的做法,我們的頭腦并不清楚,都是在四肢自己無意識地進行的。比如說,走路的動作、嘴巴吃飯的動作等等。這些動作是通過長期的重復、通過習慣培養(yǎng)出來的,而且做出這些動作的意志也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這種無意識的動作在頭腦不清醒或者有懷疑時也同樣能做到。只有在要改變(調整)已經習慣的某種做法時,我們還是需要去感覺并發(fā)揮意識。
如果我們完全行動起來,我們就免不了失去意識。身體的勞動都有一點排斥意識的作用。如果我們在行動的過程中發(fā)揮太多的意識,行動過程就會被停止下來,起碼受到阻礙,就像做夢時一樣:如果我們在夢里有意識地去思考,夢馬上就會結束。意志是睡眠的,所以它不可能在思考中發(fā)生。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一種形成過程,所以它只能是屬于未來的,而未來才形成完的在現在形成的過程中只能睡眠著存在。不過,這樣無意識的意志到底被什么而引導呢?
不同種意志
我們做法(意志)的根據有很多種。7歲以下小孩的意志很強,他們直接從感覺或者欲望來反應,直接從知覺來發(fā)揮意志。比如他們看到什么,就想要什么。如果得不到,就會感到很痛苦、可憐自己并哭起來。他們還不能思考"其實我不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而只能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來想象自己得不到是多么的痛苦。
他們還沒有建設好把感覺和意志斷開的思考結構,他們的自我意識還不能起作用。所以小孩的反應不能受到自我思考的調整。也可以說,剛出生小孩的精神和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進入他的身體,他的精神還睡眠在他的環(huán)境中,睡眠著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所以還沒有意識。雖然意志不是思考中發(fā)生的,不過大人的意志能接受自我思考的引導和控制。只是小孩不一樣,因為小孩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出現(沒有進入身體)。他們建設了思考的神經結構以后,才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做法、來安排自己跟社會合作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說,7歲以下小孩的做法直接被感覺和欲望控制著,小孩必須反應,他們的做法還不自由。
7歲以下的小孩是因為感覺和做法(意志)還沒有被思考而分開??墒呛芏嗲嗌倌旰统赡耆艘裁獠涣酥苯有袆觼碜鲆恍┮院髸蠡诘氖虑椤K麄円呀洺霈F了自我的意識,他們能夠從感覺經過有意識的思考才發(fā)揮意志,為什么也會做這些呢?是因為意志本身沒有意識,它只能根據什么去發(fā)揮,比如根據某種刺激或欲望。這些人的意志就用沒有意識的、比自我更低級的根據來代替自我有意識的控制。14歲以下小孩的自我意識還沒有獨立發(fā)揮的能力,所以他們只能直接從環(huán)境中的感覺去發(fā)揮意志??墒谴笕瞬粦撌沁@樣的。
可見,進行做法而發(fā)揮的意志能受到不同因素(范圍)的控制。最低級的能控制意志的范圍是身體的需要。被身體需要而控制的意志是本能,只是為了生存。還比較低級的,能控制(引導)意志的范圍是情緒。比較高級、理想的情況是,一個人用他自由的思考能力(自我意識)來控制自己的意志。這樣的話,他的意志就是動機。下面就介紹被不同范圍控制的意志(這里用的詞不表達平常生活中的意思,而是表達精神科學中的意思):
被物質身體控制的意志: 本能
被構造生命的力量(身體)控制的意志: (性等的滿足) 主欲
被心理動力(身體或感受的靈心)控制的意志: 欲望
被自我(智力的靈心)控制的意志: 動機
被(意識的靈心)或精神(改造過的心理動力)控制的意志: 愿望
被精神 (改造過的構造生命的力量)控制的意志: 主意
被精神 (改造過的人體)控制的意志: 決定
引導我們意志的范圍往往是我們身體的本能或低級的欲望。這樣的話,我們能發(fā)揮的做法就不是自由選擇的。如果一個人想真正自由地決定自己的做法,他起碼要用自我來控制自己的意志,因為自我才是有意識的。比自我低級的因素(范圍)都是無意識的,所以被它們控制的意志也不可能是經過自由決定發(fā)揮的。我們越能讓靈心的意志參與精神(不參與身體),人的行為越高級。如果靈心的意志主要欣賞物質的感覺器官帶來的刺激,我們的思考能力只是為了滿足這方面的欲望而用的。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的意志多接受高級范圍的控制呢?小孩都很欣賞感受自己在動的身體。我們可以給這種行動的愿望一種高級的引導,讓他通過身體表達真理的東西,也就是做藝術活動。不管是表演還是讓學生制造自己的作品,如果是從自己的感受發(fā)揮出來的,這就能幫助他們的行動(意志)接受精神(真理)的引導。當然,如果不僅讓他們從感受,也從對于真理的認識來行動,那就更高級了,只不過有一個問題:
14歲以下小孩的精神還沒有完全進入他的身體,所以他的自我意識也還沒有獨立出現,他沒有一個能有意識地控制好自己做法(意志)的范圍,而只能從環(huán)境(包括身邊的大人)中感覺到的去發(fā)揮。連小孩的情感也還沒有獨立出現,所以他也依靠大人在他身邊發(fā)揮的自我和情感。如果大人不讓小孩參與他們的情感,小孩為了得到它就會鬧騰。如果大人擔心小孩,比如怕他會哭,小孩就靠(感覺到)大人發(fā)揮的這種擔心,使他真的會哭起來。如果在他身邊的大人發(fā)揮一種放心的情感和思維,小孩也會放心地去玩。這就是因為大人的情感和自我意識需要代替小孩自己還沒有獨立發(fā)揮出來的情感和自我意識。
意志的培養(yǎng)也就是靠這樣的道理:前邊已經說了,要控制我們意志的應該是自我意識或更高級的范圍。不過,小孩自己的意識還沒有獨立出現,所以小孩的意志和做法只能是被老師的自我意識控制的。小孩的意志只能通過老師對于它的決定和控制得到培養(yǎng),那就是通過任務。小孩要聽從權威的話就是為了培養(yǎng)他的意志。大人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識來控制自己的意志,可是小孩還沒有,他的意志需要從大人的(自我)意識受到控制。
意志的培養(yǎng)就是通過身體重復的練習,通過身體天天同樣的行動培養(yǎng)的。完善意志就是讓身體學習,讓它成為一個好的工具、為靈心服務的工具,使得靈心能利用身體。靈心要學會控制身體這個工具,而身體這個工具要能接受(聽)靈心的話。
意志是通過權威去培養(yǎng)的,但思考的培養(yǎng)不同。思考不能是通過權威去培養(yǎng)的,因為思考要反映(反射)精神的真理,而為了能讓小孩正確的反映,我們需要讓他自己自由地去發(fā)現真理。14歲起孩子的思考已經獨立了,他們就能用上自己的思考,也能從自己對真理的認識(和感受)來做自己的(藝術)作品或表演,使得他們的自我意識能控制自己的行為(高級意志)。
如果一個大人用自我意識來控制自己的意志,只要他發(fā)現自己的做法是錯的,他就隨時都能停止這種做法(包括吸毒等)。在發(fā)現世界上有必要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他也隨時能進行這方面的行動。如果有比自我意識更高級的范圍來控制一個人的意志,他就不僅能隨時改變自己的做法,他還免不了根據世界的需要去改變自己的做法。
如果有意識地去感受自己的做法怎樣影響環(huán)境中的過程,我們就會感覺到痛。不過,只有這樣做并承受這種痛苦,我們才能獲得認識、才能知道我們需要改變什么。只有承受有意識的感覺帶來的痛苦,這才會改變我們對環(huán)境的做法。如果害怕承受有意識的感覺帶來的痛苦,我們就會給環(huán)境帶來這些我們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痛苦。
世界上還有一些現代人不可能知道的需要。這些事情也不可能由人來故意計劃或者引起,因為這種事情發(fā)生的根據不基于人平常思考的邏輯或者規(guī)律。這樣的、超出普通思考的、根據宇宙中的規(guī)律所發(fā)生的事情往往是這樣發(fā)生的:一個人以為要做什么事,只是最后失敗了。不過他的失敗引起了自己或者別人的新想法,使他的失敗變成新事物的萌芽,就像我的研究工作一樣。我不知道下一步需要研究什么,可是由于我碰到的問題,我會很自然地就做到需要做的事。如果我不承受我的命運,而嘗試故意去改變它(強迫它要成功),比我思考(自我意識)能力更高級的精神就無法決定引起我的做法。
如果一個人要為這種宇宙中的規(guī)律或者為世界的發(fā)展需要服務,他就需要讓比人的邏輯思考更高級的范圍來控制或者引導自己的意志和做法。雖然這些范圍在現代人中還沒有獲得意識狀態(tài),可是如果一個人允許一些自己沒有計劃,也不能理解有什么用途的事情由自己而發(fā)生,他就可以對自己說:"我不管別人怎么對待我,也不管我心理被引起的、可能難受或者吃虧的感受,我就接受著,因為我知道別人要完成我的命運,使得我才能做該做的事"。這就是讓有需要的事情發(fā)生,是承受,而不是強迫。
這樣做的話,就可以讓跟個人無關的、個人計劃不了的需要來控制、利用和引導自己,讓自己變成世界做發(fā)展工作所需要的工具。我雖然不知道目的,可是發(fā)生的過程是完全有意識的。如果不是,如果是一種情感不清楚的、受心理壓力的過程,那就有問題。一定要小心,不要讓個人的幻想(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的)來代替世界發(fā)展的需要。否則的話,人就會做出很可怕的事。
如果一個人在讓事情由自己來發(fā)生的過程中沒有感到高興、如果他沒有好像從外面一樣來看自己并好奇地等待下一步要發(fā)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做法、如果他沒有感到自己的命運成為了自己熟悉的"家",他就是讓他的意志(做法)受到比自我意識更低級范圍的控制。
那么,怎樣引導學生的做法呢?
我對學生能說的話改變不了他們的情感、主動性等等。能改變他們身體的是我的構造生命的力量(生命力、構造身體的生命循環(huán))、改變他們構造生命力量的是我的情感(心理動力)、改變他們情感的是我的自我意識。如果我在學生面前、在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中做到我自己有道德的項目,由于我的實踐,就能讓我的構造生命的力量、情感、自我意識等對學生起作用。
不過,怎樣能修煉我這些范圍呢?比如修煉我的情感(心理動力):如果我深深地感受到這里人的狀態(tài),不管我多么反感這里人的酒文化、愛喝酒和說服別人的特點,也不管我對一些小孩的特別的好感,只是好奇地研究和感受,由于在情感上的理解我就能消滅我所有的好感和反感,使我的情感得到修煉,而且我修煉自己的過程就直接起到了教育學生的作用。如果看見學生就有好感或者反感起來,我就無法以我的心理動力去教育他們構造生命的力量。
繼續(xù)看下一部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適合人類的教育補充
兒童意志力的培養(yǎng)
智庫音樂
思想形成物質~相由心生(2)
什么是風水?風水和人的命運有什么關系?
解讀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喜怒哀樂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