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病辨證,“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太陽是主表的,所以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是以有汗和無汗來區(qū)分的,陽明胃是主里的,陽明胃也有受納腐熟水谷的作用,是以能食和不能食來分所謂中風和傷寒,后世醫(yī)家認為,這里的中風是陽邪傷陽明,這里的傷寒,是中陽不足,寒邪中焦,當然陽邪傷于中焦的話,那是有熱,有熱則消谷善饑,所以他能食,就把它叫做中風。中陽不足,受納腐熟無權。寒邪傷中焦,他不能食,就把它叫做中寒。不過今天在臨床上,陽明中風,陽明中寒,在臨床辨證的時候這兩個名詞不怎么用了,所以臨床意義不是太多。191條,“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這是中陽不運,受納無權的表現(xiàn),這是中陽不足,清濁不分的表現(xiàn)。能夠分清濁,濁者歸大腸的,清者歸膀胱,小便就通暢,現(xiàn)在小便不利就是尿少,這是清濁不分的表現(xiàn),這個濺汗出,不是熱迫津液外越,而是中陽不足,陽不攝陰,中陽不足,陽不攝陰,可以見到手足汗出如流水不斷,陽明胃熱盛,逼迫津液外越,也可以見到手足汗出如流水不斷,這兩者在臨床癥狀上就是汗出。手足汗出,怎么鑒別,手腳出汗是出熱汗的,那是陽明燥熱盛,手腳出汗是出冷汗的,那是中陽不足,陽不攝陰,出冷汗的你摸上去汗都是涼的,出熱汗的你摸上去汗都是熱的,此欲作固瘕,固瘕是個證候的名稱,據(jù)注解,固瘕是因胃中虛冷,水谷不消而結積的病患,其特征為大便初硬后溏,所以大便初硬后溏就叫固瘕,而現(xiàn)在小便不利,手腳出冷汗,還有不能食,這是將要作固瘕前驅癥狀,“必大便初硬后溏”,大便初硬后溏的病機,我們以前談過了,因為中陽不足,水濕不運,大便本應當是稀溏的,中陽不足,水濕不運,清濁不分,那大便肯定是稀溏的,可是呢,中陽不足,運化無力,濕濁在腸道停滯過久,初頭從陽明燥化,因此它是初頭硬,所以初硬后溏,正是中陽不足的一種表現(xiàn),張仲景進一步解釋,出現(xiàn)大便初硬后溏的這種病機是,“所以然者,以胃中虛冷,水谷不別故也”,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胃中虛寒,然后水谷不運,水谷不別。我們認為[傷寒論]中,有些是一級重點,要求背下來?!笆彻扔麌I,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陽明是主受納水谷的,“食谷欲嘔”,當然屬于陽明,它屬于陽明的什么證候呢,屬于陽明胃家虛寒,受納無權,可是我們以前曾經(jīng)談到過,“隨吃隨吐謂之熱”,“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謂之寒”,為什么說隨吃隨吐謂之熱啊,因為火性急,凡是有火熱的證候,癥狀都比較急迫,你看那個火熱的下利,里急,突然有便意的時候,趕快就放下手頭的任何活動,必須去衛(wèi)生間,這是里急的一種表現(xiàn)。這就是火呀,火性急嘛,所以如果是胃熱的嘔吐,常常是隨吃隨吐,謂之熱。胃寒的嘔呢,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并沒有向下消化,晚上吃的,第二天早晨吐出來,還沒有消化,這就屬于胃寒??墒乾F(xiàn)在是食谷欲嘔,那你說是寒還是熱啊,那是不是隨吃隨吐的胃熱的表現(xiàn)啊,應當注意,這是食谷想吐而沒有吐出來,這是胃家虛寒,受納無權的表現(xiàn),所以用吳茱萸湯來溫胃降逆止嘔。吳茱萸湯這張方子,是溫胃降逆止嘔的很好的一個方子。它的藥物組成是吳,姜,大,人,吳是吳茱萸,姜是生姜,大是大棗,人是人參,吳茱萸和生姜正是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的一對藥,大棗人參是補中氣的,它是治療胃寒,受納無權,食谷欲嘔的一張很好的方子。“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因為它畢竟是食谷欲嘔啊,沒準兒是那個隨吃隨吐胃之熱呢,所以跟他用完湯藥后,有時候怕辨證不準確,結果他吃完吳茱萸湯以后,癥狀反而加重了,這說明辨正沒有太準確,所以用上茱萸湯這樣溫熱的藥,他反而癥狀加重了,所以對于食谷欲嘔這個癥狀,這不是典型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寒,也不是典型的隨吃隨吐謂之熱的胃熱,所以在判斷的時候,應當綜合全身的證候,綜合脈象,綜合舌苔來辨證準確,所以這一條為什么要和胃熱相監(jiān)別,就是他有食谷欲嘔的這個表現(xiàn),也可能是上焦有熱。關于吳茱萸湯,我們在少陰病中還會提到,在厥陰病篇也會提到,到時候會聯(lián)系起來學習。關于辨虛證和實證,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這里是講實證容易見到譫語,或者說,譫語多見于實證,而鄭聲呢,多見于虛證,“鄭聲者,重語也“,所為鄭聲,是指的這個人語言重復,聲音低微,反反復復就是那么一句話,這是一個正氣虛衰,心神失養(yǎng)的表現(xiàn),所以鄭聲屬于虛證,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直視是肝腎陰傷,目精失養(yǎng)的表現(xiàn),前面已經(jīng)提到這個證狀,譫語是陽明燥熱內(nèi)盛,喘滿是肺氣上脫,這樣一個證候,直視是肝腎陰傷,喘滿是肺氣上脫,又有譫語這樣的邪氣盛,正衰邪實,所以預后不良。如果出現(xiàn)了下利,那是中氣衰敗,當然預后也不良。所以說“下利者亦死”。這一條告訴我們,或者說我們應當記住的是,鄭聲見于虛證,譫語見于實。下一條,“發(fā)汗多,而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這里所說的譫語,有的注家認為是個虛證,看原文的釋義,陽明病屬里熱實證,證見譫語,多由邪熱熾盛擾亂心神所致。本條譫語則屬于虛證,由于汗為心之液,必得陽氣蒸騰施化而始出,故發(fā)汗過多,陰液走泄,陽氣外亡,導致心氣散亂,神陽無主,故發(fā)譫語,所以這是譫語屬虛證的表現(xiàn)。對于這樣的虛證,預后怎么樣呢,“脈短者死”。所謂脈短是上不及寸,下不達關,這是真陰耗傷,脈道不能充盈的表現(xiàn),所以預后不良。“脈自和”,提示了病仍有生機,所以預后還好。當然對于這一條,注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這是正衰邪實,認為這個譫語也屬于實證,這兩種不同的見解,講義上也提到了,供大家參考。陽明病篇的最后一條,“陽明病,法多汗”,陽明病,理應多汗,因為陽明病主要是里熱里濕的證候,里熱里實逼迫津液外越,當然就是多汗的了,所以陽明里熱里實證以多汗為主要特征,“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皮以久虛故者”,為什么陽明熱證,陽明實證,反而沒有汗呢,這是因為津液已傷,化源不足,汗出無源,所以才導致沒有汗,出汗本身是為了散熱,現(xiàn)在沒有汗,熱就散不出去,熱郁在肌膚,就出現(xiàn)了“如蟲行皮中狀”,實際上就是皮膚上有蟻走感,螞蟻的蟻。這是熱郁肌膚造成的一種異常感覺,遇到這種情況,這種情況沒有汗,你千萬不要再去發(fā)汗,應當用養(yǎng)陰,生津,清熱的方法來治療。這給我們提供了在臨床上遇到,皮膚有蟻走感的時候,看一看他是不是有陰虛,是不是有熱郁肌膚而不得外達,陽明病是應當多汗的,那么陽明無汗見于什么證候呢,一個是陽明無汗,見于寒邪閉于陽明經(jīng)表, “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痛,發(fā)熱惡寒身無汗,目痛鼻干臥不寧”,所以對于陽明來說,陽明經(jīng)表被寒邪所傷,陽明經(jīng)的陽氣被郁,可以是無汗的,陽明無汗,可以見于陽明濕熱發(fā)黃,那是濕熱互結,熱不得外越,是陽明病,但是濕熱互結,熱不得外越,可以無汗,有的可以見到但頭汗出,有的呢,連頭上都沒有汗,陽明無汗的第三個證狀,就是熱盛津傷,汗出無源。熱盛津傷,汗出無源,所以熱郁于肌膚見到身上癢,或者說身如蟲行皮中狀,這是陽明無汗的三種情況。我們在臨床上應該注意。我們學習陽明病,主要學它熱證和濕證,熱證熱在上焦,我們用梔子豉湯清宣郁熱,熱在中焦的,我們用白虎來辛寒折熱 ,或者用白虎加人參湯,辛寒折熱 兼以益氣主津,熱在下焦,和水氣相結,又伴有下焦陰傷的,我們用豬苓湯來清熱育陰利水 ,當陽明熱盛傷津,津傷化燥,因燥成實,而出現(xiàn)陽明腑實證的時候,如果陽明腑實證是以熱盛為主的,我們用調(diào)胃承氣湯,陽明腑實證以腑氣不通為主的,我們用小承氣湯,陽明腑實證熱也盛,腑氣也不通的,我們就用大承湯,當陽明胃熱盛而脾陰虛,脾不能夠把津液還入胃腸道,出現(xiàn)了小便數(shù)多,大便硬結,我們把它叫做脾約證,治療用麻子仁丸,滋津潤燥,潤下,如果是在一個外感病的病程中,在治療的過程中傷了人體的津液,津枯便結,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全身的毒熱癥狀,只是大便到肛門,想解而又解不出來的時候,我們就用密煎方來導便,來通便,也可以用豬膽汁來灌腸,當陽明之熱和陽明久有的瘀血相合的時候,我們把它叫做陽明蓄血證,這也屬于陽明實證的范疇,它的臨床特征是,其人喜忘,屎雖硬,反易解,其色必黑,我們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在[傷寒論]中用了抵當湯,我們根據(jù)情況也可以用抵當湯,陽明實證也是我們學習的重點。陽明變證,我們主要重點學的是濕熱發(fā)黃,陽明之熱和太陰之濕相合,濕熱郁阻體內(nèi),不得外越,不得下泄,阻遏肝膽疏泄,導致了發(fā)黃,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用茵陳蒿湯,如果在治療濕熱發(fā)黃的過程中,濕熱未退而中氣已經(jīng)不足的時候,我們改用梔子柏皮湯,如果在濕熱發(fā)黃的過程中,兼有表證,我們又改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當然表證解除了之后,濕熱發(fā)黃還沒有完全好,我們再改回來用茵陳蒿湯,或者用梔子柏皮湯,陽明病有關核心內(nèi)容大概就這么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