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是唐代書法集大成者,也是政治清廉的名臣,他一生忠義清廉、高風亮節(jié)、不畏權貴,被歷代忠義之士奉為楷模,受人尊重。
安史之亂爆發(fā),一時河北諸郡迅速瓦解,惟顏真卿的平原郡高舉義旗,起兵討叛,被推為義軍首領。顏真卿堂兄顏杲卿時任常山郡太守(今河北正定)。叛軍進逼,顏季明,即顏杲卿第三子,顏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與顏真卿共同聲討安祿山叛亂時,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形成犄角之勢,齊心效忠王室,抵抗叛軍。
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設計殺死安祿山黨羽、鎮(zhèn)守土門(今河北井涇)要塞的李欽湊,奪回土門。一時形勢好轉。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到長安報捷請求救兵。不料路經太原時為太原節(jié)度使王承業(yè)截留。
王承業(yè)想冒功,擁兵不救。安祿山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顏杲卿孤軍奮戰(zhàn),苦戰(zhàn)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斷一足,后凌遲處死。
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顏杲卿才被朝廷追贈太子太保,溢“忠節(jié)”。顏真卿時任蒲州太守,聽到這個消息以后,即派侄兒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杲卿、季明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尸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尸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
《祭侄文稿》高清 欣賞
《祭侄文稿》墨跡本高28.2厘米高,長75.5厘米。23行,234宇,鈐有:趙氏子昂、大雅、鮮于樞等印,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寫《祭侄文稿》的時候,顏真卿飽受戰(zhàn)亂的痛苦,心中充滿失去親人的痛苦以及對叛軍的無限仇恨。臨文感慨,真情無以言表。
前十二行主要敘述個人身份以及其侄季明生前的各種情況,感情起伏還不是太大,因此寫得規(guī)矩、圓渾。
從:爾既” 至“天澤”這一段直接寫出了季明父子的功績與犧牲。于是感情迸發(fā),悲憤如潮涌般而至,達到不可遏制的地步。
寫到“賊臣不救,父陷子死,巢傾卵覆”時,一個小小的停頓,暫時抑制住了這種悲痛的心情。這幾行字打破了之前的規(guī)矩,變得錯落參差,時而迅速,時而遲緩,精神恍惚,時有錯誤涂改之處。
談及其侄的骸骨只剩頭顱,心痛不已。直到末尾二行之“視而有知,無嗟久客”,特別是“嗚呼哀哉,尚饗”,似乎已經沒有再繼續(xù)書寫的心情,于是停筆,感情歸為平靜。
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jié)凜然,精神氣節(jié)之反應于翰墨,《祭侄文稿》最為論書者所樂舉。
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籀,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后一氣呵成。
《祭侄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涂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跡。
【點時雅集】書法教育研究事務所 編輯整理
初學楷書專用|大楷兼毫毛筆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請點擊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