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代趙之謙的書法

趙之謙像 

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陽、奉新知縣,工詩文,擅書法,善繪畫,精篆刻。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后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
在晚清藝術(shù)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shù)家之一。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qū)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chuàng)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xué)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實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xué)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chuàng)作模式,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中文名:趙之謙
別名:趙撝叔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紹興
出生日期:1829年(道光九年)7月9日
逝世日期:1884年(光緒十年)10月1日
職業(yè):篆刻家,書畫家
主要成就:清末篆刻巨擘,“海上畫派”先驅(qū)
代表作品:《二金蝶堂印譜》

趙之謙肖像

生平簡介

趙之謙,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號鐵三、憨寮,又號悲庵、無悶、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陽、奉新知縣,工詩文,擅書法,初學(xué)顏真卿,篆隸法鄧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強,別出時俗。善繪畫,花卉學(xué)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篆刻初學(xué)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fù)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掃舊習,所作蒼秀雄渾。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nèi)。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印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自幼讀書習字,博聞強識,曾以書畫為生。參加過3次會試,皆未中。44歲時任《江西通志》總編,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卒于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畫風工麗,后取法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家,筆墨趨于放縱,揮筆潑墨,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艷,富有新意。其書法初師顏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zhuǎn)圓通,人稱“魏底顏面”;篆書在鄧石如的基礎(chǔ)上摻以魏碑筆意,別具一格,亦能以魏碑體勢作行草書。趙之謙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后追皖派,參以詔版、漢鏡文、錢幣文、瓦當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變,意境清新的獨特風貌,并創(chuàng)陽文邊款,其藝術(shù)將詩、書、畫印有機結(jié)合,在清末藝壇上影響很大。其書畫作品傳世者甚多,后人編輯出版畫冊、畫集多種,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詩》、《勇廬閑詰》、《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譜》。此外趙之謙撰有《張忠烈公年譜》,以編年的形式敘述明末抗清名將張煌言的一生。

趙之謙 行書丁研林詩

藝術(shù)特色

康乾盛世持續(xù)了近百年,進人嘉慶、道光中衰到清王朝滅亡又是一個百余年。回顧這百余年間的書法史,有一個鮮明的時代特征:名書家無一不習漢魏石刻碑版并使之成為創(chuàng)新與變革的根據(jù),除楷書、行書以外,又使篆書與隸書這兩種久違的書休重放異彩。被康有為譽為碑學(xué)“開山祖”的鄧石如,還有隸書大家伊秉綏,是晚年進人嘉慶時代的人物,其他如吳熙載、楊沂孫、何紹基、吳大徽、楊守敬、張裕釗、俞撇、楊觀、昊昌碩、沈曾植、康有為等等無一不是這一時期的名書家。就在這個書體不斷變換風格不斷創(chuàng)新的時代,趙之謙以非常獨特的姿態(tài)…

他的各種書體都涉獵并且留下了為數(shù)眾多的優(yōu)秀作品,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以行書作品為例來看,趙之謙能將篆、隸、楷等書體的凝重融于這種飄逸灑脫的行草書之中,可見趙氏本人內(nèi)在的情愫、精神。同時他也是清代杰出的書畫篆刻家。趙之謙精通于書畫篆刻,擅書法,初學(xué)顏真卿,兼習南北兩派,求筆訣于畫花卉、蔬菜,筆墨酣暢,水墨交融,設(shè)色濃艷,有寬博淳厚之趣,揉合明代的徐渭、原濟等長處又開創(chuàng)了自己獨特的畫風,趙之謙曾經(jīng)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一代大師。趙之謙開創(chuàng)了清末寫意花卉的新風,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極富現(xiàn)代氣息的作品。篆刻初學(xué)浙、皖兩派,后吸收古錢幣、鏡銘和碑版文字等入印,突破了秦漢鉨印規(guī)范,章法講究,古勁渾厚,閑靜遒麗,別創(chuàng)新路。其篆隸作品,有時雖然有些滲墨現(xiàn)象,但其銳利的筆鋒所表現(xiàn)出來的美妙感覺,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絕。

趙之謙繪畫作品

收藏大家

藏書秘冊甚多。家有藏書樓為“二金蝶堂”、“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藏書印有“趙之謙”、“二金蝶堂藏書”、“為五斗米折腰”、“鶴廬”、“二金蝶堂雙鉤兩漢刻石之記”等。據(jù)藏書刻有《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簡稱《鶴齋叢書》),6集,38種,所首經(jīng)說、雜史、金石、筆記等,都是篇幅短小的罕傳之書。其中《英吉利廣東入城始末》一書,為當時最新的歷史記載。性狂放,善畫寫意花卉,與任伯年、吳昌碩并稱“清末三大畫家”。書學(xué)二王及顏體,創(chuàng)造出沉雄樸厚的獨特風格。又精于纂刻,印文渾樸厚勁。善詩文。著《國朝漢學(xué)師承續(xù)記》、《補環(huán)宇碑訪錄》、《勇廬閑話》、《二金蜨堂印存》、《輯雅堂詩話》、《梅庵集》、《悲庵居士詩膡》等。

趙之謙 隸書七言聯(lián)

書法生涯

趙之謙在《章安雜說》中記道:“二十歲前,學(xué)《家廟碑》,日五百字?!笨梢娖溆陬侒w,用功極勤。然而時世之變,帖學(xué)漸衰,碑學(xué)方興,歷史潮流,不可抗拒。正如康有為所說的:“碑學(xué)之興,乘帖學(xué)之壞,亦因金石之大盛也?!瓫芸h包氏以精敏之資,當金石之盛,傳完白之法,獨得蘊奧。大啟秘藏,著為《安吳論書》,表新碑,宣筆法,于是此學(xué)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學(xué)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趙之謙處于此時此境,以其性格,絕不甘落人之后,憑其才能,亦必定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趙之謙避走溫州后,有空閑得讀《安吳論書》,深為包安吳理論所折服。在《章安雜說》中已看出他傾心六朝古刻之心態(tài):“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駭,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見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設(shè),移易不得。必執(zhí)筆規(guī)模,始知無下手處。不曾此中閱盡甘苦,更不解是。”又云:“安吳包慎伯言,曾見南唐拓本《東方先生畫贊》、《洛神賦》,筆筆皆同漢隸。然則近世所傳二王書可知矣。重二王書始唐太宗。今太宗御書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書無少異。謂太宗書即二王書可也。要知當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為迎合。遂令數(shù)百年書家奉為祖者,先失卻本來面目。而后八千萬眼孔竟受此一片塵沙所瞇,甚足惜也。此論實千載萬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達言,書以唐人為極,二王書唐人模勒,亦不足貴,與余意異而同。”其于書不滿足于二王也如此。于是,他開始了學(xué)習書法的轉(zhuǎn)折,漸與二王系統(tǒng)分道揚鑣了。在他赴京之后,與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孫等相聚,皆癖嗜金石,其時他正著手重編《補寰宇訪碑錄》,大量搜羅古刻,尤其是得《鄭文公碑》,最為之心儀。35歲前后年余時間,每日流連往返于琉璃廠,奇賞疑析,晨夕無間。
趙之謙逐步地完全放棄了顏體書而轉(zhuǎn)向了北魏書法。他36歲為祁季聞書寫楷書自作詩十二開冊,可以說是他學(xué)北魏書初期經(jīng)典。趙之謙還保留著顏體書風,僅僅一年的時間,他的書風便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這對常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從此,他棄顏入魏,一發(fā)而不可止。37歲時,致胡培系(子繼)函中述道:“弟讀《藝舟雙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來此間,見鄭僖伯所書碑,始悟卷鋒。見張宛鄰書,始悟轉(zhuǎn)折。見鄧山人真跡百余種,始悟頓挫。然總不解'龍?zhí)⑴P’四字,及閻研香(漢軍,名德林,包氏弟子之一)來,觀其作字,乃大悟橫豎波磔諸法。閻氏學(xué)此已三十年,其訣甚秘,弟雖以片刻竊之,究嫌驟入。但于目前諸家,可無多讓矣。書至此,則于館閣體大背,弟等已無能為役,不妨各行其是?!薄端囍垭p楫》是趙之謙由顏體轉(zhuǎn)為北魏書的指導(dǎo)理論。鄭道昭的諸刻石,使其領(lǐng)悟到了“卷鋒”的行筆方法。張宛鄰(名琦,1764~1833年)書法,又開闊了趙之謙的眼界,使其知道真、隸的書法互用。而鄧石如的書法,使其悟出了行筆的頓挫韻律。此外,趙之謙還特別稱道張琦之女張綸英(1780~?年),以為“國朝書家無過陽湖女士張婉釧名綸英,鄭僖伯以后一人也” 。張綸英善北碑,以鄭道昭為法。與趙的作品對比一下,可以明顯地看出她對趙的影響。
然而,觀趙之謙35歲后之書,甚至是40歲前后書,風格雖初步形成,而乏筆力,其中運筆、轉(zhuǎn)折、連接,多有勉強之處。正如他在致魏稼孫函中所說的:“弟此時始悟通自家作書大病五字,曰:起訖不干凈。(此非他人所能知者。兄或更有指摘,萬望多告我。)若除此病,則其中神妙處,有鄧、包諸君不能到者,有自家不及知者?!边@一“起訖不干凈”五字病,在行書方面,顯得更為明顯。大約是在40歲之后逐漸得以解決。確切說,是在赴江西任前后—44歲前后完善定格,50歲以后最終完成而至“人書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有目共睹。正如其自稱:“漢后隋前有此人”,信然!

上溯秦漢,下開風氣,篆隸行融會貫通

趙之謙于篆書,或因其學(xué)篆刻,最初源自鄧石如、吳讓之,其次受同事胡澍影響。當時的篆刻,皆以小篆入印。

趙之謙亦學(xué)此而只擅長小篆,大篆作品極少,能見得到的僅一橫額,故不足論。清代善篆書者以鄧石如為第一,這在趙的時代已成定論。其他如王澍、洪亮吉、錢坫、孫星衍等篆書高手,皆重玉筋篆,乏變化,不合趙之謙性格,故不為趙所重。鄧之后,張惠言、吳讓之、德林傳其篆法。而同事好友胡澍則于此道有專長。趙在54歲為弟子錢式臨《嶧山碑》冊時寫道:“嶧山刻石北魏時已佚,今所傳鄭文寶刻本拙惡甚。昔人陋為鈔史記,非過也。我朝篆書以鄧頑伯為第一,頑伯后近人惟揚州吳熙載及吾友績溪胡觰甫。熙載已老,觰甫陷杭城,生死不可知。觰甫尚在,吾不敢作篆書。今觰甫不知何往矣。錢生次行索篆法,不可不以所知示之,即用鄧法書繹山文,比于文寶鈔史或少勝耳?!边@其中透出種種信息,其中根本性的則是師法鄧石如。然而,趙之謙與吳讓之的最大區(qū)別,便是不墨守成規(guī),師法鄧石如而不死守鄧法,化人為己用。他評鄧石如,天分四,人力六;而包世臣天三人七;吳讓之天一人九;自己則是天七人三。憑天分則在諸人之上。因此,從心底里,他也不服鄧石如,以為經(jīng)過努力,除卻“起訖不干凈”五字病,則有鄧、包諸君不能到者。
趙之謙34歲臨《嶧山碑》冊及前后篆書作品,結(jié)構(gòu)在鄧石如、胡澍之間,筆力尚乏沉雄。中年為鶴年臨李陽冰《城隍廟碑》等篆隸二體團扇中篆書,將結(jié)構(gòu)美化到了一個極致,在鄧石如、吳讓之、胡澍之外,別出新意。而此新,則主要在于“結(jié)構(gòu)”之美?!‰`書對于趙之謙,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附帶性的書體。他曾說:“生平因?qū)W篆始能隸,學(xué)隸始能為正書?!闭龝蔽簳勤w之謙用力最勤、亦最得意者,自稱“僅能作正書”,篆隸則是為正書的學(xué)習作鋪墊。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而實際上趙之謙的篆書已如前述,而隸書亦自成家。
趙之謙于隸書涉獵很廣,從其傳世作品中便可知其所學(xué)。先后臨書有:《石門頌》、《樊敏碑》、《三公山神碑》、《劉熊碑》、《封龍山碑》、《武榮碑》、《魏元平碑》、《成陽靈臺碑》等等。從35歲至50歲以后,作品中皆有臨漢碑者。35歲進京后,廣搜碑版。曾為沈均初藏《劉熊碑》作詳細考證,以天一閣宋拓本及翁方綱摹刻江秋史巴予籍雙鉤本為底本,逐一???,并作釋文題記。又別出雙鉤之法,大量鉤摹漢碑刻石。其中有《二金蝶堂雙鉤漢碑十種》,皆稀見刻石殘字。45歲為李文田補摹《西岳華山廟碑》殘本96字,即因“舊雙鉤本”,可知其早年亦曾鉤過《西岳華山廟碑》。他在35歲時刻《會稽趙氏雙鉤本印記》,作銘云:“不能響莪能雙鉤,但愿文字為我留,千載后人來相求?!笨芍w之謙于隸書,用功亦勤矣!
趙之謙初學(xué)鄧石如,而后上溯漢碑。以趙之性格,不死守一法,更不拘于某家某體,甚至某碑,故其師法漢隸,終成自家面貌。其初期作品能見到的約35歲前后作,尚欠火候,或形似古人而已。中年《為幼堂隸書七言聯(lián)》(40歲)、《隸書張衡靈憲四屏》(40歲)、《為煦齋臨對龍山碑四屏》(41歲),則已入漢人之室,而行筆仍有鄧石如遺意。晚年如正書,如篆書,沉穩(wěn)老辣,古樸茂實。筆法則在篆書與正書之間,中鋒為主,兼用側(cè)鋒。行筆則寓圓于方,方圓結(jié)合。結(jié)體扁方,外緊內(nèi)松,寬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傾之勢,奇正相生。
趙之謙作品最多、傳世最廣的是行書。35歲前作品多行書,皆自顏體,細審之,與何紹基有同出一轍者,溫文爾雅,雄渾而灑脫。35歲時,在四月為厚夫作行書七言聯(lián):“參從夢覺癡心好,歷盡艱難樂境多?!边€依然顏面,而在一個月之后為子莼作行書八言聯(lián):“春云乍陰,窗外疑夕;午睡未足,枕中游仙?!眲t開始疏遠“顏風”了,在十月作篆書四言聯(lián)為魏稼孫補款時,則字形由長方變方扁,雖然點劃還未完全脫離“顏風”,而已由量變開始質(zhì)變。36歲之后此種顏體行書便再不復(fù)作。37歲前后以北碑法試作行書,多牽強之處,其自評之“起訖不干凈”5字病,在這一時期可以明顯看得出,轉(zhuǎn)折不自然,筆力亦靡弱。眾所周知,趙之謙北魏風行書是其獨創(chuàng),前無古人。鄧石如開北魏書風氣,而其行草則不作中鋒行筆,而用卷鋒,裹筆而行。包世臣亦然,字型則未脫唐人風范。唯有趙之謙,始將北魏書筆法直接運用到行書之中。因此,它沒有前人所遺留下的“參照物”,而且由于北魏書獨特的用筆方法:卷鋒加側(cè)鋒轉(zhuǎn)換為中鋒,很難于連貫。對此,趙首先是在“文稿”小行書,或者說小字落款中得以解決。40歲前后的款書已經(jīng)自然老到而全然無生硬之處,雖筆力還不夠渾厚,而行筆已無不暢。從某種意義上講,其行書作品的完全成熟要晚于正書、篆書以及隸書,是最后才得以羽化成形的。45歲以后,心手雙暢,已能隨心所欲,故而一任自然,從筆驅(qū)毫,揮灑自如。趙之謙曾自稱:“行書亦未學(xué)過,僅能稿書而已”。其實趙之謙晚年作品中行書占八九成,是其作品之重心。只是世間以北魏正書論趙之謙,而忽略其它書體,以至于視北魏風行書為“趙之謙北魏書”,而不予以區(qū)別。大凡有成之書家,必自正書入,而以行書結(jié)。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趙孟緁、董其昌……,皆如此。近代書法,多掛軸于墻面來欣賞,更是注重行書作品。盡管趙以北碑名世,傳世仍以行書為多。這大概是世人對書家的要求。
一個人的書風,各種書體最終如果能得到統(tǒng)一,則其必具獨到風格。50歲之后的趙之謙,尤其是他最晚年的作品,各種書體均已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所可惜的,是趙之謙平生少作草書,從中年草書《為犍汀草書集圣教序聯(lián)》觀之,渾厚質(zhì)樸中見飄逸,亦全出自北魏筆法。

趙之謙 -行書七言聯(lián)

繪畫生涯

知前人到處 到前人未到處

—趙之謙繪畫

曾見趙之謙與任熊(渭長)(1823~1857年)合作之畫。如果我們將趙之謙31歲所作的《為元卿花果圖冊十二開》(上海博物館藏)和《為英叔花卉圖冊十四開》(故宮博物院藏)與任熊的《姚大梅詩意圖冊一百二十開》(故宮博物院藏)和作于大碧山館的《花卉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相比,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的諸多共同之處。牡丹等花卉的畫法幾乎一樣。勾勒后設(shè)色,方法也相同。各種花卉綿密穿插,布置大開大合也非常相近。兩人的繪畫技法、繪畫觀念是相通的。趙在《為元卿花果圖冊十二開》中題道:“任渭長死,吾誰與語?!眱扇硕际钦憬耍矣泄餐ǖ挠讶恕蟊躺金^主人丁文蔚(字藍叔,1827~1890年)。丁與任是同鄉(xiāng),皆為蕭山人。丁與趙曾結(jié)拜為兄弟,丁藍叔長于詩,也擅長書畫,與任、趙有同好,畫風也相近,由此也可知他們之間的交往??梢酝葡?,趙早年或受過任的影響,曾一起作畫,互論畫理。

對古典繪畫用功

從他的畫中題款,我們可以看到他所取法的畫家有:吳鎮(zhèn)、李鱓、張彥、馬元馭、惲壽平、張敝、王武、蔣廷錫、陳洪綬、寄塵、李方膺、金農(nóng)、鄒一桂、周之冕、陸治、高鳳翰、邊壽民、王蒙、錢載、王宸、沈襄等等。這其中,提及最多的當是李鱔,其次是惲壽平、徐渭等。
清代早些時候花鳥畫,以惲南田為代表,研求沒骨法,上追北宋徐崇嗣畫風,設(shè)色典雅明麗,開時代新風。一時形成“南田派”?!皳P州八怪”出,一洗南田派末流纖弱風氣,以寫意法作畫,氣勢恢宏。他們學(xué)習徐青藤、陳白陽以及八大山人,以書入畫,追求書寫效果,重其神而輕其形,一時間在民間廣為流行。“揚州八怪”之后,寫意畫也趨頹勢。至道光年間,畫界相當沉寂。趙之謙正是在這個時期出生的。他在大約同治元年(34歲)時為又溪作行書四屏,其中一屏錄10歲時的詩句,稱:“此仆十歲題指畫《松月生涼圖》句也。”據(jù)此可知趙在少時便用功于繪畫。從他傳世畫作觀,他曾對惲南田的沒骨畫法用功極深。他的勾線、設(shè)色及寫生造型能力都非常好,評者稱其“青年時習惲壽平畫法”。
但趙之謙更長于分析綜合,他把惲南田的沒骨畫法與“揚州八怪”的寫意畫法相結(jié)合。特別是汲取李復(fù)堂(鱔)小寫意的手法,以“南田”設(shè)色出之。將清代兩大花鳥畫流派合而為一,創(chuàng)造出新的風格。由于他書法功力深厚,線條把握精到,以這種富有金石氣的筆法勾勒,粗放厚重而妙趣橫生。運用各體字體題款,長于詩文韻語,這也是他高出其他清末畫家,成為繪畫巨匠的一個重要因素。他是詩書畫印有機結(jié)合的典范。
綜觀趙的傳世畫作,最令人贊嘆的就是他的繪畫題材,畫前人所未畫。33歲時為避戰(zhàn)亂而客居溫州一帶,在那兒見到了新奇的花卉和海產(chǎn)品,他將所見一一寫入畫中,從而大大開拓了繪畫的題材。他的《異魚圖》、《甌中物產(chǎn)卷》、《甌中草木圖四屏》等等,成了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杰作。
由于他高超的藝術(shù)成就,以上海為中心的藝術(shù)家們,特別是吳昌碩等新一代受趙之謙影響,逐漸形成了嶄新的流派—海派繪畫。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中這樣寫道:“會稽撝叔趙之謙,以金石書畫之趣作花卉,宏肆古麗,開前海派之先河?!笔聦嵣?,趙之謙的影響不只限于海上,肖俊賢、陳師曾等北派巨匠們也一樣受過他的影響。

趙之謙篆書作品

書畫篆刻

上溯金石下開風氣

趙之謙是晚清最著名的書畫篆刻家,然而這卻非其本意。他曾說,“令我一生刻印賦詩學(xué)文字,固天所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陀^上造就了一代藝術(shù)大家,而于趙之謙自身,卻是所求非所愿,從某種意義上說,頗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味。

真行篆隸無所不精—趙之謙書法

由“顏”入魏,漢后隋前有此人

趙之謙在《章安雜說》中記道:“二十歲前,學(xué)《家廟碑》,日五百字?!笨梢娖溆陬侒w,用功極勤。然而時世之變,帖學(xué)漸衰,碑學(xué)方興,歷史潮流,不可抗拒。正如康有為所說的:“碑學(xué)之興,乘帖學(xué)之壞,亦因金石之大盛也。……涇縣包氏以精敏之資,當金石之盛,傳完白之法,獨得蘊奧。大啟秘藏,著為《安吳論書》,表新碑,宣筆法,于是此學(xué)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學(xué)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壁w之謙處于此時此境,以其性格,絕不甘落人之后,憑其才能,亦必定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趙之謙避走溫州后,有空閑得讀《安吳論書》,深為包安吳理論所折服。在《章安雜說》中已看出他傾心六朝古刻之心態(tài):“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駭,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見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設(shè),移易不得。必執(zhí)筆規(guī)模,始知無下手處。不曾此中閱盡甘苦,更不解是?!庇衷疲骸鞍矃前鞑?,曾見南唐拓本《東方先生畫贊》、《洛神賦》,筆筆皆同漢隸。然則近世所傳二王書可知矣。重二王書始唐太宗。今太宗御書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書無少異。謂太宗書即二王書可也。要知當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為迎合。遂令數(shù)百年書家奉為祖者,先失卻本來面目。而后八千萬眼孔竟受此一片塵沙所瞇,甚足惜也。此論實千載萬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達言,書以唐人為極,二王書唐人模勒,亦不足貴,與余意異而同?!逼溆跁粷M足于二王也如此。于是,他開始了學(xué)習書法的轉(zhuǎn)折,漸與二王系統(tǒng)分道揚鑣了。在他赴京之后,與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孫等相聚,皆癖嗜金石,其時他正著手重編《補寰宇訪碑錄》,大量搜羅古刻,尤其是得《鄭文公碑》,最為之心儀。35歲前后年余時間,每日流連往返于琉璃廠,奇賞疑析,晨夕無間。

趙之謙逐步地完全放棄了顏體書而轉(zhuǎn)向了北魏書法。他36歲為祁季聞書寫楷書自作詩十二開冊,可以說是他學(xué)北魏書初期經(jīng)典。而此一年前,趙之謙還保留著顏體書風,僅僅一年的時間,他的書風便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這對常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從此,他棄顏入魏,一發(fā)而不可止。37歲時,致胡培系(子繼)函中述道:“弟讀《藝舟雙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來此間,見鄭僖伯所書碑,始悟卷鋒。見張宛鄰書,始悟轉(zhuǎn)折。見鄧山人真跡百余種,始悟頓挫。然總不解'龍?zhí)⑴P’四字,及閻研香(漢軍,名德林,包氏弟子之一)來,觀其作字,乃大悟橫豎波磔諸法。閻氏學(xué)此已三十年,其訣甚秘,弟雖以片刻竊之,究嫌驟入。但于目前諸家,可無多讓矣。書至此,則于館閣體大背,弟等已無能為役,不妨各行其是?!薄端囍垭p楫》是趙之謙由顏體轉(zhuǎn)為北魏書的指導(dǎo)理論。鄭道昭的諸刻石,使其領(lǐng)悟到了“卷鋒”的行筆方法。張宛鄰(名琦,1764~1833年)書法,又開闊了趙之謙的眼界,使其知道真、隸的書法互用。而鄧石如的書法,使其悟出了行筆的頓挫韻律。此外,趙之謙還特別稱道張琦之女張綸英(1780~?年),以為“國朝書家無過陽湖女士張婉釧名綸英,鄭僖伯以后一人也”。張綸英善北碑,以鄭道昭為法。與趙的作品對比一下,可以明顯地看出她對趙的影響。

然而,觀趙之謙35歲后之書,甚至是40歲前后書,風格雖初步形成,而乏筆力,其中運筆、轉(zhuǎn)折、連接,多有勉強之處。正如他在致魏稼孫函中所說的:“弟此時始悟通自家作書大病五字,曰:起迄不干凈。(此非他人所能知者。兄或更有指摘,萬望多告我。)若除此病,則其中神妙處,有鄧、包諸君不能到者,有自家不及知者?!边@一“起迄不干凈”五字病,在行書方面,顯得更為明顯。大約是在40歲之后逐漸得以解決。確切說,是在赴江西任前后—44歲前后完善定格,50歲以后最終完成而至“人書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有目共睹。正如其自稱:“漢后隋前有此人” 。

趙之謙楷書作品

篆書

趙之謙于篆書,或因其學(xué)篆刻,最初源自鄧石如、吳讓之,其次受同事胡澍影響。當時的篆刻,皆以小篆入印。趙之謙亦學(xué)此而只擅長小篆,大篆作品極少,能見得到的僅一橫額,故不足論。清代善篆書者以鄧石如為第一,這在趙的時代已成定論。其他如王澍、洪亮吉、錢坫、孫星衍等篆書高手,皆重玉筋篆,乏變化,不合趙之謙性格,故不為趙所重。鄧之后,張惠言、吳讓之、德林傳其篆法。而同事好友胡澍則于此道有專長。趙在54歲為弟子錢式臨《繹山碑》冊時寫道:“《繹山刻石》北魏時已佚,今所傳鄭文寶刻本拙惡甚。昔人陋為鈔史記,非過也。我朝篆書以鄧頑伯為第一,頑伯后近人惟揚州吳熙載及吾友績溪胡觰甫。熙載已老,觰甫陷杭城,生死不可知。觰甫尚在,吾不敢作篆書。今觰甫不知何往矣。錢生次行索篆法,不可不以所知示之,即用鄧法書繹山文,比于文寶鈔史或少勝耳?!边@其中透出種種信息,其中根本性的則是師法鄧石如。然而,趙之謙與吳讓之的最大區(qū)別,便是不墨守成規(guī),師法鄧石如而不死守鄧法,化人為己用。他評鄧石如,天分四,人力六;而包世臣天三人七;吳讓之天一人九;自己則是天七人三。憑天分則在諸人之上。因此,從心底里,他也不服鄧石如,以為經(jīng)過努力,除卻“起迄不干凈”五字病,則有鄧、包諸君不能到者。

趙之謙34歲臨《繹山碑》冊及前后篆書作品,結(jié)構(gòu)在鄧石如、胡澍之間,筆力尚乏沉雄。中年為鶴年臨李陽冰《城隍廟碑》等篆隸二體團扇中篆書,將結(jié)構(gòu)美化到了一個極致,在鄧石如、吳讓之、胡澍之外,別出新意。而此新,則主要在于“結(jié)構(gòu)”之美。

隸書對于趙之謙,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附帶性的書體。他曾說:“生平因?qū)W篆始能隸,學(xué)隸始能為正書?!闭龝蔽簳勤w之謙用力最勤、亦最得意者,自稱“僅能作正書”,篆隸則是為正書的學(xué)習作鋪墊。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而實際上趙之謙的篆書已如前述,而隸書亦自成家。

趙之謙于隸書涉獵很廣,從其傳世作品中便可知其所學(xué)。先后臨書有:《石門頌》、《樊敏碑》、《三公山神碑》、《劉熊碑》、《封龍山碑》、《武榮碑》、《魏元平碑》、《成陽靈臺碑》等等。從35歲至50歲以后,作品中皆有臨漢碑者。35歲進京后,廣搜碑版。曾為沈均初藏《劉熊碑》作詳細考證,以天一閣宋拓本及翁方綱摹刻江秋史巴予籍雙鉤本為底本,逐一校勘,并作釋文題記。又別出雙鉤之法,大量鉤摹漢碑刻石。其中有《二金蝶堂雙鉤漢碑十種》,皆稀見刻石殘字。45歲為李文田補摹《西岳華山廟碑》殘本96字,即因“舊雙鉤本”,可知其早年亦曾鉤過《西岳華山廟碑》。他在35歲時刻《會稽趙氏雙鉤本印記》,作銘云:“不能響莪能雙鉤,但愿文字為我留,千載后人來相求?!笨芍?,趙之謙于隸書,用功亦勤矣!

趙之謙初學(xué)鄧石如,而后上溯漢碑。以趙之性格,不死守一法,更不拘于某家某體,甚至某碑,故其師法漢隸,終成自家面貌。其初期作品能見到的約35歲前后作,尚欠火候,或形似古人而已。中年《為幼堂隸書七言聯(lián)》(40歲)、《隸書張衡靈憲四屏》(40歲)、《為煦齋臨對龍山碑四屏》(41歲),則已入漢人之室,而行筆仍有鄧石如遺意。晚年如正書,如篆書,沉穩(wěn)老辣,古樸茂實。筆法則在篆書與正書之間,中鋒為主,兼用側(cè)鋒。行筆則寓圓于方,方圓結(jié)合。結(jié)體扁方,外緊內(nèi)松,寬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傾之勢,奇正相生。

趙之謙篆書 七言聯(lián)

在晚清的藝壇上,出了一個書畫篆刻都使人為之耳目一新的全能大師,那就是眾所周知的趙之謙。

在書法上,趙之謙不僅精于隸書、楷書,并且對于篆書和行書也極擅勝場。有意思的是,他在《與夢醒書》中卻對自己的各體書法作出了這樣的自評:“于書僅能作正書,篆則多率,隸則多懈,草本不擅長,行書亦未學(xué)過,僅能稿書而已。然平生因?qū)W篆而能隸,學(xué)隸始能為正書?!边@除了隱約表示了自己于書法擅長篆、隸、楷之外,對于行、草書則有些自謙。但事實又怎樣呢?單就他的行書來看,其實造詣是很高的。從整體著眼,他的行書筆墨腴潤,風致瀟灑,有著強烈個人風格的“創(chuàng)新”一面,又有著符合大眾欣賞習慣的“從俗”一面,可謂推陳出新、雅俗共賞。
現(xiàn)藏日本的《吳鎮(zhèn)詩》一帖,堪稱他的行書代表作之一。作為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行書來說,在創(chuàng)作時既要有跌宕的風致,又要有翩翩的運筆技巧,然后才能得心應(yīng)手,合情調(diào)于紙上。趙之謙在此帖中表現(xiàn)出來的用筆基調(diào),無疑是扎實而又靈動的。說其扎實,無論是點畫波磔,無論是提按頓挫,全都起訖分明,交待得清清楚楚,毫無含糊拖沓的地方,可見書寫之時精神是很貫注的;說其靈動,落筆重時不濁不滯,落筆輕處血脈流貫,游絲掩映,又頗得得心應(yīng)手之妙。至于用鋒的偏正藏露,也是隨機應(yīng)變,交替互出,不主故常的。而在用筆上最有特色的,則更是表現(xiàn)在豐腴而不剩肉、清勁而不露骨上,這是《吳鎮(zhèn)詩》中用筆難能可貴的地方。
再從結(jié)字來看,也是很具匠心的。在每一個字中,都有一個精神綰結(jié)的中心,然后再由中心舒展四旁,這就是所謂的斂放。如“暮云多蕭森”句,每一字的精神綰結(jié)處,差不多都凝聚在字心的中心偏上部分。當然這是就常規(guī)而言的,其中反其道而行之的地方也不少,于此可見其隨機應(yīng)變之妙了。作品中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如“愛”字的上密下疏,“?!弊值淖笫栌颐?,等等,也是較為典型的。因此造成了一種藝術(shù)上布白與留黑的強烈對比,茂密和疏朗的強烈對比。在用筆的輕重肥瘦方面,如果是左側(cè)不足的便肥重其左側(cè),右側(cè)不足的則肥重其右側(cè),其他上下內(nèi)外等也多參用這一方法,如“風”字夸張其左垂撇,“鉞”字夸張其“金”旁,于此頗見趙之謙的匠心獨運。
在帖學(xué)漸衰、碑學(xué)興起的時代,趙之謙不但在理論上加以闡發(fā),為北碑盛行推波助瀾,并以創(chuàng)新的北碑書法橫掃了因帖學(xué)及館閣體造成的媚弱書風,其功大焉。趙之謙北碑風貌的書法,在其四十歲前后已臻成熟。他取諸碑之長,領(lǐng)悟筆意,尤重精神氣骨。
當代書壇泰斗沙孟海先生在其《近三百年書學(xué)》一文中評道:“學(xué)鄧石如篆書的莫友芝最好,趙之謙、吳熙載其次”。

趙之謙書法作品

市場行情

趙之謙作品非常受收藏家的歡迎,尤其是日本和港臺、東南亞地區(qū)的收藏家。他的作品傳世不多,又不易臨仿,買家感到放心,因而價格高而穩(wěn)定。在香港市場,趙之謙的作品價格起點就比較高,1986年剛出售時就達到45000港元,1987年僅一幅扇面就達到4萬港元。1989年僅出售過兩幅作品,一幅是《隸書》四屏,達到20萬港元;另一幅是《歲朝清?!窓M披,達到21萬港元。1990年也僅見到兩幅作品出售,一幅是《牡丹書法》扇面,38500港元,另一件是《花卉》四屏,一舉達到352萬港元。這件作品極其精美,四幅畫中分別繪有牡丹、紫藤、桂花、梅花、色彩鮮麗、畫面洋溢著一種喜氣,引起購買者的極大興趣,競爭十分激烈。這件作品創(chuàng)下了清代畫家作品的最高售價記錄。
趙之謙書法竹刻作品十分罕見,圖冊中所示之件系美國亞洲文化學(xué)院藝術(shù)中心文庫(崇德宣印堂珍藏)。



趙之謙,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碑學(xué)大家,篆刻家。他對后來的吳昌碩和齊白石影響很大,也可以說他直接影響了近代中國書畫、篆刻的核心主流導(dǎo)向和審美趨勢。無論是海派大師吳昌碩,還是北漂成功的齊白石,都是他的忠實粉絲,也是他的追隨者、學(xué)習者、受益者。

趙之謙自幼聰明,讀書習字,博聞強記,過目不忘,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nèi),他工詩文,擅書法,善繪畫,在多方面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他一生在詩書畫上不懈努力,勤奮刻苦,時稱三絕,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趙之謙在書法上的造詣是多方面的,楷書初學(xué)顏真卿,行書以二王為宗,他在《章安雜說》中記道:“二十歲前,學(xué)《家廟碑》,日五百字”,可見其對顏體用功極勤。后由于碑學(xué)興起,他查閱和收集大量有關(guān)金石文字碑學(xué)的資料,于是開始了書法學(xué)習由帖學(xué)向碑學(xué)的轉(zhuǎn)變,漸與唐楷和二王系統(tǒng)分道揚鑣,刻苦用功轉(zhuǎn)向碑學(xué),癖嗜金石,并著手重編《補寰宇訪碑錄》,搜羅古刻,奇賞疑析,晨夕無間。
他是清代碑學(xué)理論的最忠實的實踐者,促其魏碑書風的形成,使碑派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他在前人的基礎(chǔ)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碑刻的刀法入筆,筆力雄健,沉穩(wěn)深厚,所做楷書,婉轉(zhuǎn)圓通,把顏真卿的筆意同北朝碑刻相結(jié)合,人稱“魏底顏面”。其篆書在鄧石如的基礎(chǔ)上參以魏碑,自成一格,奇倔雄強,別出時俗。亦能以魏碑體勢作行草書,其章法多變,意境清新,風貌獨特,對清末書壇及后世影響很大,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都從趙之謙處受益良多。
趙之謙把真,行,草,篆,隸的筆法融為一體,互相補充,相印成趣。他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獨立難索難求”。他集詩書畫印于一生,技藝出眾,頗具影響,是中國晚清書壇的一顆璀璨明星,他是碑帖融合的典范,他憑著自身的藝術(shù)才情和對書法創(chuàng)作無止境的追求,創(chuàng)造出許多書法珍品。尤其是他晚年的書法作品,各種書體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并最終統(tǒng)一起來,形成獨特的風格特征,他的書法渾厚樸質(zhì),古拙蒼茂,時而透出飄逸,亦出自魏碑筆法。

趙之謙是一個全才的書畫家、篆刻家。清代碑學(xué)盛行,康有為積極倡導(dǎo)碑學(xué),算是一位碑學(xué)大家。康有為從碑學(xué)中得到的是~古樸、斑駁、蒼拙、奇逸、開張;但是他的書法也有扭曲、張揚、跋扈、猙獰、近惡的缺點。

趙之謙同樣也是碑學(xué)的大家,絕對的大家!他從碑學(xué)中得到的是~沉雄、古穆、厚重、大氣、遒勁、健朗、翩翩、華姿;如果要說缺點與不足,他的魏碑楷書、行楷、隸書,有些筆墨用的太實太厚太重,缺少一些變化,有點單調(diào)、笨拙、死板;但是他寫得大氣沉雄,反過來看,又是優(yōu)點。

趙之謙是真草隸篆四體皆能,他不像現(xiàn)在稍微摸兩天毛筆的“書法家”,都號稱自己書法四體皆能。趙之謙是真能!而且四體皆精!

世人都知道趙之謙的魏碑楷書、行楷、隸書、尤其是篆書寫得好;其實他的行書、行楷寫得更好。他的楷書、隸書、篆書展現(xiàn)的是他深厚的功力;而他的行書與行楷是展現(xiàn)了他的才情、性情。就像《射雕英雄傳》里的郭靖,會打降龍十八掌,是展示他的基本功、內(nèi)功的深厚渾厚;會玩打狗棍法,是展示他的靈動、多變、可愛。

趙之謙的行書,生動、鮮活、自在、快意,比起他的楷書、隸書、篆書,多了文人氣息,多了翩翩風度、多了才子風流。

趙之謙的篆刻,清代頂尖一流水平。從丁敬、鄧石如以后,篆刻名家輩出,但是篆刻功夫和個人風格、個人面貌結(jié)合最好、最有特色的是趙之謙,對于他的篆刻,兩個字~絕好!

在晚清藝術(shù)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shù)家之一。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xué)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實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xué)碑的典范。趙之謙用毛筆之柔化刀刻之剛,化掉了板滯之氣,增強了書寫性,堪稱一代大家。他的篆書、隸書、行書、楷書;結(jié)字強調(diào)“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風格個性鮮明,大氣磅礴。

趙之謙書法的北碑風格始終貫穿于其正行篆隸諸體之中,是清代書家諸體學(xué)碑的典范。他能以北碑入行草,“顏三魏七”而自出新意;他的篆隸書法受鄧石如、吳讓之等人影響,卻并未囿于其中,而是納金文碑碣之意并摻以北碑筆法,并在包世臣、何紹基、鄧石如、吳讓之等人的基礎(chǔ)上取其精華,從而更顯金石粲然、奇倔雄渾之味。他在傳統(tǒng)筆法上還是有所繼承的,正是這種繼承,讓他的書法更加耐人尋味,結(jié)合碑學(xué)的方勁,在書寫過程中,每一條線條,都顯得剛勁有力,而且還有一種厚重之感,而最大的特點,你會發(fā)現(xiàn),在字形上也是非常別致的,尤其是造型上,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

一、趙之謙書法究竟有何魔力?

趙之謙行書可以說是“二王”帖學(xué)盛行的今天綻放的一朵奇葩,其中既保留了北魏碑版的特點,又在用筆上多融入了顏真卿行書一路的帖法,大氣恢宏而神采暢貫,成為行書學(xué)習的新熱點。

趙之謙將如何學(xué)書簡要總結(jié):“以印摹目,以目摹心,以心摹手。于目豐,于心通,則與手工,舍是毋學(xué)?!币簿褪钦f學(xué)書,心法高于手法,看的東西多了自然會揣摩透很多東西。就像臨帖時,臨習必然很重要,但讀貼也必須跟進,只有多看帖,才能看到整個字帖的章法,氣息,結(jié)構(gòu),用筆等,更能很好的指導(dǎo)實踐。

1、筆鋒婉轉(zhuǎn),描摹北碑骨力

用筆對一個書家書風特色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趙之謙用流利婉轉(zhuǎn)的筆鋒來描摹北碑古樸森嚴、活潑開闊,豐滿骨力的特點,趣味盎然。趙氏的“點畫方俊”是以“筆”摹“刀”,用毛筆來表現(xiàn)刀刻之感,雖有人貶之,但卻是其高超之處。沙孟?!督倌甑臅鴮W(xué)》中說:“把森嚴方樸的北碑,用婉轉(zhuǎn)流麗的筆法行所無事地寫出來,這要算是趙之謙第一副本領(lǐng)了。”

趙之謙在書寫工具的選擇上也獨樹一幟,選擇羊毫來寫魏碑。羊毫較軟,而碑派書法強調(diào)的是渾厚骨力的感覺,本身就是一個極大挑戰(zhàn)。而他在書寫當中毛筆運用自如,極大地表現(xiàn)岀他對筆墨熟練掌控的自信。

對于趙之謙的行筆與執(zhí)筆方式?jīng)]有史料記載,只能通過他的一些作品推測。趙之謙楷書“小黃香簃”的“香”的橫畫,起筆時逆鋒筆尖方向向左,直接側(cè)鋒如紙,然后自左向右平穩(wěn)行筆,行筆過程中筆毫鋪開,筆尖筆肚兼用,只有這樣線條才能飽滿渾厚,收筆時不做刻意頓筆收鋒,而是轉(zhuǎn)鋒順勢向右下拉出一個和起筆處相同的猶如刀刻成的斜切面。而這種寫法就是趙之謙將隸書的寫法融入。

“簃”的豎畫,和橫畫大致相同,收筆時往右下出鋒,形成一個斜切面。撇畫則可以看到起筆處使用了側(cè)鋒朝左上翹,收筆處并不像閣帖里提筆出鋒的慣性寫法,而是將筆鋒重按,形成肥厚之感。捺畫成拱形,重壓筆鋒出尖,顯得舒展開闊??梢钥闯?/span>趙之謙對筆鋒具有極強的駕馭能力,用筆剛中寓柔,氣勢胸腔桀驁,北碑風格盡顯。

而趙之謙的行書筆法也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從《致潘祖蔭信札》這幅尺牘來看,我們發(fā)現(xiàn)帖味更為濃郁,這是由于書信篇幅較小,書寫較為快捷,而碑體帶有裝飾性的線條不易凸顯,但細觀之,還是有碑的筆法存在,如“復(fù)”“恐”兩字碑意尚存,尤其是恐字“心”轉(zhuǎn)折處。而“申”字最后一筆修長勁爽,中心傾斜但卻不倒,具有明顯帖學(xué)特征。

小幅作品當中趙之謙中側(cè)鋒并用,方中帶圓,點畫率真,線條穩(wěn)重流暢。我們可以看到“碑”“帖”融合在趙之謙書法中猶如自然天成,加入了創(chuàng)新的筆法后更具趣味性。

2、爭中有讓,布局渾然天成

劉熙載說:“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數(shù)字,大如一行及數(shù)行,一幅及數(shù)帖,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yīng)之妙?!薄胺矔P劃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wěn),章法要變而貫?!笨梢姡霉P和結(jié)構(gòu)是功力的體現(xiàn),也就是說通過長時間的訓(xùn)練可以完成對用筆、結(jié)構(gòu)的基本掌握,而章法布局并非可以通過訓(xùn)練完成,主要在于書家在平時的訓(xùn)練中多留意多觀察,在創(chuàng)作時捕捉靈感并做到大膽細心的安排。

趙之謙曾言:“古人于一字上下左右,筆畫不均平,有增減,有疏密……能斟酌裒益不相雜,其理為讓,而用在其爭,人不知為爭也。”這里的觀點與黃賓虹在《與陳柱書》中所說的:“書法中所稱擔夫爭道,爭中有讓,即畫中之布白法;爭而后有氣,氣愈足則讓處皆有力”不謀而合。而黃賓虹的后一句是:“清代書家,知之已鮮,畫更無論?!边@又是側(cè)面印證了趙之謙的過人之處。

從趙之謙作品單個字的結(jié)構(gòu)來看,趙之謙字體結(jié)構(gòu)均成扁方為主,這可能與其臨習碑刻有關(guān),中心偏上,呈現(xiàn)上緊才松的特征,并摻入修長結(jié)構(gòu),使字體欹正,疏密,大小,主次,違和等相對范疇的書法形式相互衍生。以不變應(yīng)萬變,變化自然。

近些年來,趙之謙的書法不僅受到諸多獎項的青睞,在書法市場上也是大放異彩,其真跡一經(jīng)現(xiàn)世就會受到收藏家們的熱烈追捧。2017年,趙之謙的一幅篆書八屏在一場拍賣會中以1207.5萬元的價格成交。

趙之謙從青年時代起,就刻苦致力于經(jīng)學(xué)、文字訓(xùn)詞和金石考據(jù)之學(xué),取得了相當?shù)某删汀S染珪?、篆刻。趙之謙善于向前人和同時代各派名家學(xué)習,又不囿前人,勇于創(chuàng)新。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qū)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chuàng)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xué)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xué)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chuàng)作模式,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后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著有《六朝別字記》《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

趙之謙在《長安雜說》中記道:“二十歲前,學(xué)《家廟碑》,每日五百字?!笨梢娖溆陬侒w,用功極勤。然而時世之變,帖學(xué)漸衰,碑學(xué)方興,歷史潮流,不可抗拒。正如康有為所說的:“碑學(xué)之興,乘帖學(xué)之壞,亦因金石之大盛也?!瓫芸h包氏以精敏之資,當金石之盛,傳完白之法,獨得蘊奧。大啟秘藏,著為《安吳論書》,表新碑,宣筆法,于是此學(xué)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學(xué)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壁w之謙處于此時此境,以其性格,絕不甘落人之后,憑其才能,亦必定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一個人的書風,各種書體最終如果能得到統(tǒng)一,則其必具獨到風格。五十歲之后的趙之謙,尤其是他最晚年的作品,各種書體均已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所可惜的,是趙之謙平生少作草書,從中年草書《為犍汀草書集圣教序聯(lián)》觀之,渾厚質(zhì)樸中見飄逸,亦全出自北魏筆法。

主要書法作品有:《篆書急就章》《楷書智果心成頌》《楷書五言聯(lián)》《行書八言聯(lián)》《篆書鐃歌冊》《篆書節(jié)錄許氏說文敘冊》《楷書符瑞志四條屏》《隸書七言聯(lián)》《楷書魏碑七言聯(lián)》《篆書龔儀部詩七言聯(lián)》《行書八言聯(lián)軸》《行書為子鶴書八言聯(lián)》《楷書七言聯(lián)》《行書七言聯(lián)》《贈鶴年篆隸二體團扇》《四體書屏》《行書中秋詩四屏》《篆書一月得四十五日居》《篆書悔不十年讀書》《集字魏碑楷書唐詩十五首》《篆書五言聯(lián)》《行楷薄帷高情五言聯(lián)》《篆書萬物七情七言聯(lián)》《楷書誰憐記取七言聯(lián)》《為幼堂隸書七言聯(lián)》《楷書廣成頌軸》《篆書說文解字序四條屏》《行書七言古詞四屏》《行書五言詩紈扇》《楷書憩云槎橫幅》《行書致蔚青手札散冊》《隸書四言聯(lián)》《行書七言聯(lián)》《行書集蘇東坡句七言聯(lián)》《行書跋麻姑仙壇記》

二、趙之謙書法印章藝術(shù)風格

趙之謙是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與吳昌碩、厲良玉并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吳昌碩并稱“清末三大畫家”。
趙之謙從青年時代起,就刻苦致力于經(jīng)學(xué)、文字訓(xùn)詁和金石考據(jù)之學(xué),取得了相當?shù)某删汀S染珪?、篆刻。趙之謙善于向前人和同時代各派名家學(xué)習,同時又不囿前人,勇于創(chuàng)新。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qū)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chuàng)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xué)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xué)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chuàng)作模式,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趙之謙生于浙江紹興,在他在二十歲左右學(xué)印初期,浙派大家趙之琛尚在世,對印壇影響巨大,不難理解他會對西泠八家篆刻產(chǎn)生濃厚興趣,在其同治四年所作《杭四家印稿》序中寫道:“余少學(xué)曼生,久而知其非也,則盡棄之?!睆内w之謙早期的印“理得心安”(1852年)和“書香世業(yè)”(1852年)可以看出濃厚的浙派切刀風格。作“理得心安”時趙之謙24歲,其邊款是模仿浙派“倒丁”單刀楷書款,但稍顯稚嫩。這是目前所見最早趙之謙學(xué)習浙派時期的邊款。

咸豐四年(1854年)所刻“趙之謙印”款中,可以看到他的邊款用刀已經(jīng)生辣利索,頗得浙派風貌。浙派的蒼勁秀挺似乎一直保留在其后來的魏碑邊款中。且由于趙之謙書法受到何紹基影響,其邊款字也帶有相對浙派較寬博的顏體風格。咸豐七年(1857年)印作中,出現(xiàn)了臨摹鄧石如風格的朱文“鋤月山館”(款:完白山人刻法。丁巳,冷君),以及朱文“蕺子”(款:完白山人為程易疇征君刻“葺郎”小印,真斯篆也。師其意為此,蕺子屬,撝叔作),刀法已較成熟。

由此可見,趙之謙印風在咸豐七年(29歲)之前,開始由浙派逐漸轉(zhuǎn)向鄧石如。值得指出的是,雖然趙之謙印風轉(zhuǎn)向鄧石如,然而一直到同治二年前夕其邊款仍然是以單刀“倒丁”楷書為主。趙之謙曾自謙不善行草,說“只能描其形”,這顯然不能當作他沒有繼承鄧派行草邊款的真正理由。較鄧派的雙刀行草邊款,浙派單刀楷書更接近毛筆的書寫姿態(tài)。

趙之謙比陸維釗早大半個世紀,一為19世紀之人,一為20世紀之人,沈曾植則介在兩個世紀之間。趙氏故世于1884年,陸氏出生于1899年,兩人無緣有相識的可能。沈曾植則只比趙之謙晚一輩。趙、沈生活在清代晚期,時碑學(xué)已中興,前后及同時代有何紹基、楊峴、張裕釗、楊守敬、康有為等碑派大家。陸維釗謝世于書法熱振興之前,其所經(jīng)歷之世,正是中國最動蕩的時期之一。從書法史的角度講,近現(xiàn)代一方面承繼清代碑學(xué),另一方面也有復(fù)歸帖學(xué)者,但也有不少則熱衷于碑帖融合,或帖性碑體,或碑性帖體。比起晚清書家,陸維釗等現(xiàn)代書家在碑帖融合的程度上或可能更深刻。

趙之謙早年從帖學(xué)。其曾自述:“……然少時就傅,則受教村學(xué)究,仿上大人;盛壯,志科第,便致力太史筆、狀元策,烏熟勻圓。”2可見閣帖、“館閣體”對其年輕時代的影響。從其所遺書跡看,在崇尚碑學(xué)之前,趙學(xué)習顏書,且能自成風格。不過,其學(xué)顏仿佛以何書為中介——其書透出的舒雅之氣,更多的得自何紹基。何紹基寫顏,在結(jié)字上增加了溫和感,用筆則以顫澀法出之,故不及顏書雄強,但柔性似更過甚。趙之謙稿草極似何紹基,大字則去其澀意,線性溫雅自然,而雄渾之氣不足。對溫雅的追求,似乎注定趙之謙往后寫碑的基調(diào),康有為斥之為“氣體靡弱”。

趙之謙平生少作草書,從中年草書《為漓汀草書集圣教序聯(lián)》觀之,渾厚質(zhì)樸中見飄逸,亦全出自北魏筆法。趙之謙逐步地完全放棄了顏體書而轉(zhuǎn)向了北魏書法。他36歲為祁季聞書寫楷書自作詩十二開冊,可以說是他學(xué)北魏書初期經(jīng)典。而此一年前,趙之謙還保留著顏體書風,僅僅一年的時間,他的書風便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這對常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從此,他棄顏人魏,一發(fā)而不可止。37歲時,致胡培系(子繼)函中述道:“弟讀《藝舟雙揖》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來此間,見鄭嘻伯所書碑,始悟卷鋒。見張宛鄰書,始悟轉(zhuǎn)折。見鄧山人真跡百余種,始悟頓挫。然總不解`龍?zhí)⑴P’四字,及閻研香(漢軍,名德林,包氏弟子之一)來,觀其作字,乃大悟橫豎波碟諸法。閻氏學(xué)此已三十年,其訣甚秘,弟雖以片刻竊之,究嫌驟人。但于目前諸家,可無多讓矣。書至此,則于館閣體大背,弟等已無能為役,不妨各行其是?!?/div>
因此,一個人的書風,各種書體最終如果能得到統(tǒng)一,則其必具獨到風格。50歲之后的趙之謙,尤其是他最晚年的作品,各種書體均已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

三、趙之謙是如何做到碑帖融合的 

現(xiàn)藏于錢君匋藝術(shù)館的『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是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胡澍、沈樹鏞、魏錫曾、趙之謙四人共同鑒賞金石拓本時趙之謙所刻。此印顯現(xiàn)出趙之謙極高的藝術(shù)水平。

清 趙之謙 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     魏錫曾會稽趙 之謙同時審定印

同治二年(一八六三),趙之謙客居京師,在接觸大量的金石器物及與好友頻繁的學(xué)術(shù)交流中,他的書風發(fā)生了轉(zhuǎn)變。趙之謙早年書法筑基于顏,在《章安雜說》中說:『二十歲前學(xué)《家廟碑》,日五百字?!黄浜笫艿奖畬W(xué)思潮的影響。

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趙之謙辟亂溫閩時所作的《章安雜說》中就已明確表示服膺包世臣: 余論書服膺包慎伯……安吳包慎伯書,當代無過之者。

可知趙之謙的觀念已由學(xué)帖轉(zhuǎn)入學(xué)碑,不過這一時期趙之謙的作品還是呈現(xiàn)出帖派的面貌,所以趙之謙雖在思想上已經(jīng)接受了包世臣的碑派理論主張,但是在實踐上卻還不能進行碑體書風的創(chuàng)作,趙之謙真正可以進行碑體創(chuàng)作是在同治三年(一八六四)。

清 趙之謙 楷書節(jié)臨瘞鶴銘

見趙之謙《致秦勉鋤信札》:『弟在三十前后,自覺書畫篆刻尚無是處,壬戌以后,一心開辟道路,打開新局。』壬戌是同治元年,此年十二月,趙之謙自溫州航海赴京師,于次年正月抵達京師,在京期間,豐富的藝術(shù)經(jīng)歷促使了趙之謙書風發(fā)生了的轉(zhuǎn)變,風格由帖學(xué)完全轉(zhuǎn)入碑學(xué)。

清 趙之謙 參從歷盡聯(lián)

以趙之謙同治元年(三十四歲)作品《楷書節(jié)臨瘞鶴銘》字與同治二年(三十五歲)所作《參從歷盡聯(lián)》為例,將二者與同治三年(三十六歲)的《行楷自作詩冊》比較,如果說前者還依然是顏體面目的話,那么三十六歲的作品面貌已然大變,前兩幅作品點畫肥厚、婉轉(zhuǎn)而流暢。

趙之謙 易魚圖

而后者《行楷自作詩冊》點畫方硬、慷鏘有力,字形也由長方變?yōu)楸夥剑L格已十分類似北碑墓志,這件《行楷自作詩冊》可以視為趙之謙碑體書風之先聲。三十六歲后,肥厚流利的顏體風格的書法已不復(fù)作,而呈現(xiàn)出的就是碑派的面貌。

清 趙之謙自題《二金蝶堂印譜》

那么趙之謙如何在這段時間內(nèi)完成了由“帖”入“碑”書風的轉(zhuǎn)變?同治四年致胡培系信札中,趙之謙在對自己書風的轉(zhuǎn)變作了簡要的交代:自此來間,見鄭僖伯所書碑,始悟卷鋒,見張宛鄰書,始悟轉(zhuǎn)折,見鄧山人真跡百余種,始悟頓挫,然總不解「龍?zhí)⑴P」四字,及閻研香來,觀其作字,乃大悟橫豎波磔諸法。所談到對碑體筆法的領(lǐng)悟是得益于鄭道昭、張宛鄰和鄧石如的書跡,并且直接地受到了閻研香的影響。

四、趙之謙的楹聯(lián)書法

趙之謙,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早期的楷書學(xué)顏用功極深,在其《章安雜說》中記道:“二十歲前,學(xué)《家廟碑》,日書五百字?!焙筠D(zhuǎn)習北碑石刻,轉(zhuǎn)居京城后楷書風格驟變,達到一個高度。趙之謙晚期,對漢代碑刻隸書的臨摹異常認真和辛苦,基于對北魏刻石的深入了解,此時,趙之謙的隸書以完全擺脫了鄧石如的陰影,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以筆化刀,透過刀鋒看筆鋒,使他晚期的書風金石氣十足,氣息高古。同期行書、篆書也受魏碑楷書影響嚴重,顯然與帖學(xué)的審美風格相去甚遠。魏碑參入行、篆,趙之謙乃開先河之師。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下他的楹聯(lián)書法。

清 趙之謙 隸書七言聯(lián) 經(jīng)典014春拍 成交價103.5萬元

趙之謙三、四十歲間有十年左右時間在北京度過,曾和一批書畫好友結(jié)宣南畫社以交流研討。此聯(lián)為吳子實書,吳氏同治七年中進士后任職北京,此聯(lián)當是趙之謙在京時書贈。書字結(jié)構(gòu)用筆在魏碑體貌中參以行書筆意,故剛?cè)犰`動,一變魏體板實之感。是其的筆且保存極精者。

上款人子實或為吳寶?。?832-1890),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字子實,號桂詵,室名潔齋。同治七年(1868)進士,官編修,侍講學(xué)士,曾經(jīng)陜西、廣東鄉(xiāng)試考官。1875年任廣東學(xué)政。著《潔齋遺稿》等。工行書、楷書,端方嚴正。

清 趙之謙 行書五言聯(lián) 嘉德2013秋拍 成交價80.5萬元

趙之謙作品最多、傳世最廣的是行書。35歲前作品多行書,皆自顏體,細審之,與何紹基有同出一轍者,溫文爾雅,雄渾而灑脫。趙之謙北魏風行書是其獨創(chuàng),前無古人。鄧石如開北魏書風氣,而其行草則不作中鋒行筆,而用卷鋒,裹筆而行。包世臣亦然,字型則未脫唐人風范。唯有趙之謙,始將北魏書筆法直接運用到行書之中。因此,它沒有前人所遺留下的“參照物”,而且由于北魏書獨特的用筆方法:卷鋒加側(cè)鋒轉(zhuǎn)換為中鋒,很難于連貫。對此,趙首先是在“文稿”小行書,或者說小字落款中得以解決。

清 趙之謙 隸書四言聯(lián) 嘉德2009秋拍 成交價78.4萬元

趙撝叔此聯(lián),隸、魏相間,遒逸而時露方折,韌而有骨,妍而入雅。款字書于下端,又多一重變化,更具裝飾趣味。且保存完美,的是佳品。筱云為徐用儀別號,亦浙江人,嘗官軍機章京、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等職。與撝叔皆咸豐九年舉人,故趙氏以“同年大人”稱之。

清 趙之謙 行書七言聯(lián) 西泠印社2011春拍 成交價345萬元

趙之謙,工書畫、篆刻,并精于金石之學(xué)。書初學(xué)顏,后專師北碑,篆、隸師鄧石如,融真、草、隸、篆為一體,自成一家。

清 趙之謙 篆書四言聯(lián) 匡時2014秋拍 成交價293.25萬元

魏錫曾上款。魏錫曾(?-1882),字稼孫,浙江仁和人。咸豐貢生,官福建鹽大使??崾扔≌?,于印學(xué)深有造詣,精于鑒賞。輯有《錢叔蓋印譜》、《趙之謙印存》、《吳讓之印存》。熱衷印學(xué),評說印章流派,撰有《績語堂論印匯錄》。室名“非見齋”。收藏甚富。

釋文:斧藻其德,竹柏之懷。

款識:稼孫見此八字喜之,屬補款其上。癸亥十月,悲盦弟謙。

清 趙之謙 行書集蘇東坡句七言聯(lián) 上海道明2014春拍 成交價276萬元

此書上聯(lián)用蘇東坡《次韻陳海州乘槎亭》七律之“清談美景雙奇絕,不覺歸鞍帶月華”。下聯(lián)用東坡《次韻秦觀秀才見贈秦與孫莘老李公擇甚熟將入京應(yīng)舉》一詩開首“夜光明月非所投,逢年遇合百無憂?!壁w之謙改“年”為“時”字。

“獨立者貴”,趙之謙此言不虛。此聯(lián)曾經(jīng)唐云珍藏,鈐鑒藏印三方,足見其喜愛之情。

釋文:清談美景雙奇絕,逢時遇合百無憂。

清 趙之謙 行書晝靜七言聯(lián) 廣東崇正2014秋拍 成交價218.5萬元

40歲前后的趙之謙多以北碑筆法入行書,從風格上看,此作應(yīng)作于其時。這幅作品用筆扎實而靈動,用筆速度快,不斤斤于每一單字筆畫的光潔,但每一筆畫起、行、收過程都交待得十分清楚。結(jié)體上每字均有一個中心;疏密對比強烈,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頗得“計白當黑”之妙;借助用筆的輕重調(diào)整重心。章法上行距緊而字距寬,一反常規(guī)而整體渾然。

釋文: 晝靜床頭便竹簡,風清墻角度松琴

題識:云軒仁兄先生大人屬,宋人句,趙之謙。

清 趙之謙 行書十五言聯(lián) 嘉德2011春拍 成交價184萬元

題識:蕓薌一兄大人屬書,即希正字。庚申夏,叔趙之謙。

釋文:

不拘乎山水之形,云陣皆山,月光皆水;

有得乎酒詩之意,花酣也酒,鳥笑也詩。

清 趙之謙 行書八言聯(lián) 朵云軒2014春拍 成交價92萬元

釋文:如此風神惟須飲酒,既佳光景當?shù)脛∑濉I倜芬鍪来笮謱?。趙之謙。

清 趙之謙 集懷仁圣教序七言聯(lián) 匡時2014秋拍 成交價69萬元

款識:集懷仁圣教序。撝叔趙之謙。

題簽:塵緣欲問三生石,智慧能通九曲珠。趙撝叔集懷仁圣教序。趙樓藏,湖帆題。

清 趙之謙 行書南窗虛室五言聯(lián) 嘉德2013秋拍 成交價80.5萬元

釋文:南窗罕悴物,虛室有余閑。際云一兄大人正。趙之謙。

清 趙之謙 行書應(yīng)知七言聯(lián) 中鴻信2015秋拍 成交價66.7萬元

上款人“明齋大兄”為清末名家金鑒(一八三二至一九一一)。字明齋,號弈隱,錢塘(今杭州)人。性耽書、畫,精鑒別,善辨真贗,工書似梁同書;善圍棋,江、浙幾無匹敵,有“江南國手”之稱。

釋?文:應(yīng)知史筆思循吏,共說題詩壓腐儒。款?識:明齋大兄雅屬,同治七年九月趙之謙。

清 趙之謙 隸書漢歌隋文聯(lián) 浙江長樂2010春拍 成交價77.28萬元

釋文:漢歌風臺存大篆 隋文選樓傳古音 漢歌風臺刻石相傳是曹喜書 揚州文選樓則隋曹憲籑文選 音義地 葛民先生善篆書通聲音訓(xùn)詁之學(xué)能守家法 漢后隋前 有此人庶足當之書十四字呈教并以小印媵之趙之謙記 同治己已七月

清 趙之謙 為云泉書七言聯(lián) 上海泓盛2014秋拍 成交價55.2萬元

款識:云泉三兄姻大人屬書,撝叔弟趙之謙。

釋文:松根小憩光搖目,石路斜趍香滿襟。

清 趙之謙 隸書庾信馮唐七言聯(lián) 嘉德2010秋拍 成交價47.04萬元

此趙之謙晚年書,故絕去嫵媚而出之生拙,所謂思老筆健,格調(diào)勝于往昔。

釋文:庾信平生最蕭瑟,馮唐已老聽吹噓。題識:季美世叔大人正。集杜少陵詩。趙之謙。

清 趙之謙 行書風林煙云八言聯(lián) 西泠印社2008春拍 成交價47.04萬元

識文:風林四畔竽瑟應(yīng)和,煙云萬變畫圖忽開。趙之謙。

清 趙之謙篆書高人老可七言聯(lián) 上海嘉泰2011春拍 成交價44.8萬元

釋文:高人自與山有素,老可能為竹寫真。

題識:會稽趙之謙。

清 趙之謙 行書亭虛領(lǐng)曲七言聯(lián) 嘉德2009秋拍 成交價42.56萬元

題識:莼卿二兄大人屬集禊帖。撝叔弟趙之謙。

釋文:亭虛蹔放竹映水,領(lǐng)曲故托山抱風。

清 趙之謙隸書經(jīng)神金樓八言對句 東京中央2015 估價500萬日元

釋文:經(jīng)神漢圣琴道酒德,金樓玉海石畫銅仙。

清 趙之謙 行書數(shù)點雨聲七言聯(lián) 東京中央2015 估價150萬日元

款識:六橋二兄大人屬,趙之謙。

釋文:數(shù)點雨聲云約住,一枝花影月移來。

五、離經(jīng)叛道的獨行者,卻成為清代書法的一座豐碑

趙之謙是清代碑學(xué)的集大成者,他憑借豐富的藝術(shù)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將魏碑與篆、行、楷完美融合,成為清代碑帖融合的代表書家之一。但在當時他卻被康有為稱為:“靡靡之音”。因為那時碑學(xué)書家們大多隨潮流紛紛追求碑刻斑駁的金石意趣,而趙之謙卻背道而馳,在石刻的特點下尋求如何運用毛筆表現(xiàn)線條美。

如此大膽的創(chuàng)新必然遭到許多書家的不滿。實際上趙之謙筆力充滿力量,晉人風韻盡顯,并樹立了婉而通的筆法表現(xiàn)拙樸風貌的個人風格。

1、融帖鑄帖,心通手工

趙之謙的書法在一段時間內(nèi)其實受到了很大的地域限制。由于趙之謙早期身居南方,缺乏碑刻資料,他無法看到碑帖原貌,就無法體會北碑真正斑駁雄壯的氣勢。然而在其三十五歲入京后,不僅大量地飽覽了在京的碑刻銘文,還相識了多位金石書家,他們?yōu)橼w之謙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圖書資源,為他北碑的研習打下了基礎(chǔ)。

在京期間趙之謙著手編撰《補寰宇訪碑錄》,更是讓其訪遍天下各種奇文異碑,補錄一千八百二十左右,堪稱數(shù)目浩大。眼界的開闊造就了趙之謙能夠?qū)⒏鞣N藝術(shù)融會貫通的本領(lǐng),形成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獨立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

在碑帖融合的清代書風中,趙之謙用北碑的沉厚寬博的風貌彌補了閣帖書風不足之處,也將帖學(xué)溫潤、典雅之氣增加了碑學(xué)的表現(xiàn)力,這是書法藝術(shù)在歷史發(fā)展中的自然變化,也是趙之謙的創(chuàng)新之舉,對后世學(xué)者有著極深的引導(dǎo)意義。

2、不求斑駁,但求雅逸

趙之謙是早期習帖,中年轉(zhuǎn)為習碑,不免將帖中稍許習慣帶入碑學(xué)創(chuàng)作中,因此他的作品既有碑的爽勁,又有帖的流暢,并且偏好側(cè)鋒、中鋒并用。這一點與康有為所提倡的碑學(xué)中鋒行筆,凝練老辣,蒼茫,霸氣外漏的書風特點格格不入,所以康有為對趙之謙的批判難免有些主觀。

事實上,趙之謙是復(fù)古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古法,并且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自己許多獨特的觀點。比如他認為漢印的美妙不在其斑駁之感,而是內(nèi)在一種渾厚古樸的特質(zhì)。他將這種特質(zhì)融入到自己的書法中,因此其篆隸真草四體均清雅,且富含古拙之氣。

他還在碑帖融合的過程中,將晉韻的雋逸高爽、唐法的嚴謹精密貫通,使得其用筆細致,布局雅致。汪仁壽跋《趙撝叔手札真跡》中評其書為“寓整于散,藏風骨于姿態(tài)之間,尤為瑰寶?!壁w之謙創(chuàng)造的這種創(chuàng)新奇特、碑味十足的行草是帖學(xué)里從來沒有的,為清代行草書創(chuàng)作開辟了新天地。

3、以巧補拙,野味棄之

晚清碑派書家主張“古拙”為本,而趙之謙則對浙、皖兩派進行了兼容繼承,強調(diào)以拙為主,巧補之,更注重巧拙兩相忘的感覺。他的這種“求古于拙、拙而不野”的美學(xué)思想,打破了浙、皖兩派二分印壇的局面,對晚清以后風格的形成以及近現(xiàn)代篆刻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對清代碑帖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動。

趙之謙也曾說:“拙乃筆之盡境?!笨梢姡w之謙推崇“拙”意,但是反對過分的“拙”,即表面狂放,粗野,俗氣的風氣。在清代崇碑的大風氣下,趙之謙重視細節(jié)處理,使得作品既有碑的拙樸,又具有帖的內(nèi)涵,摹古卻不完全按套路,求新而不求怪,所以能夠避免俗氣而得創(chuàng)新之意,避免程式化的書寫方式而得以書體神氣;在碑學(xué)的大氣勢下,開創(chuàng)出一條典雅,清麗的一派書風,開啟了后人學(xué)碑的新方向。

從以上對趙之謙書法風格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其美學(xué)思想還是以“崇拙”為主。他特別強調(diào)了“拙”和“野”的區(qū)別,“野”是過于奔放,輕佻浮躁,過猶而不及,它與趙之謙所強調(diào)的自然天成的“拙”趣相差甚遠。

在他心目中,“拙”是“漸”、是真氣圓滿的,如同“枯禪老衲”、“伏獅馴象”,就像海風拂面,浪聲縈耳,顯得大拙而巧,大俗而雅。在“拙”中不露一絲一毫的智巧,猶如剛學(xué)會寫字的兒童一樣,洋溢著一派質(zhì)樸純真的童趣。

縱觀趙之謙的書法,可以明顯感受到北碑的影響,那種莊重、堅實、雄強的風貌深深地滲透在他的作品中。這種崇古尚拙的思想對他的書法、篆刻甚至繪畫等方面的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中國篆刻史上最大的天才”趙之謙

“趙之謙是個大才,就是活的歲數(shù)太小了?!睍覍O伯翔先生如此感嘆。趙之謙終年55歲。若天假以年,讓他活到80歲,他的成就將不可估量??稍谒虝旱娜松?,他已然架構(gòu)起一座后人難以逾越的高山。

趙之謙是晚清的一位藝術(shù)天才、奇才和全才。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印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趙之謙刻 青田石自用印章  印文:為五斗米折腰  4.8×4.8×5.3cm   1207.5萬元 中國嘉德2017秋拍

1、命運多舛的一生

趙之謙少年時家學(xué)淵源,藏書豐厚,天資又高,悟性極強。兩歲能把筆作字,六歲學(xué)漢學(xué),九歲學(xué)詩,十歲后潛心宋學(xué)七年。十七歲起師從金石學(xué)家沈復(fù)粲十年。因此說,趙之謙從小打下了堅實的國學(xué)底子。

趙之謙其實出生在大商人的家庭,但其父因哮喘病終年臥床。十四歲,作為一家之主的母親便撒手人寰。十五歲,其兄為仇誣以訟破家。十九歲的趙之謙成家后為謀生計,開館授徒。不出數(shù)年,妻病危,父去世,鄉(xiāng)試甚貧不能赴。接著戰(zhàn)事頻發(fā),舉家外遷,顛沛流離。

趙之謙 菊石雁來紅圖  139.6x37.5cm  故宮博物院藏

三十四歲兩女夭折,妻病歿,居室遭焚。此后,三上京城,四試不第。最后得友人資助,以捐官補缺分發(fā)江西,主修《江西通志》五年,后歷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所去之地條件惡劣,苦不堪言。

在江西任上,趙之謙務(wù)實篤行,恪盡職守,能力才華盡顯,卻常遭人誣陷嫉妒,正直清廉的趙之謙與昏天黑地的清朝官場格格不入。加之厄運不斷,病體在身,窘迫不堪的趙之謙已經(jīng)精疲力竭。赴奉新未接印,家中出命案;赴南城未滿一年,家中無人不病,隨著繼室病故,一代藝術(shù)巨匠趙之謙走完了他五十六歲的人生,病逝于南城官舍。

趙之謙 古柏靈芝圖  140.8x37.8cm  故宮博物院藏

2、不合時俗的思想境界

趙之謙的性格是倔強不羈的,年紀輕輕便展現(xiàn)了他卓爾不群、不合時俗的為學(xué)從藝思想。三十四歲前后成書的《章安雜說》,比較全面地展示了他有關(guān)書法、繪畫、碑碣、詩文等方面的思想見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咸豐三年(1853年),趙之謙致胡培系函云:“弟離世俗絕人也。離世,必世離我;絕俗,必世絕我?!?咸豐八年(1858年),趙之謙在一方白文印刻款云:“皆貌漢鑄,似尚不入俗趣也?!蓖?,為小谷作行書五言聯(lián):“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笨梢姡w之謙對于“俗”是時刻警醒的,這為他此后書畫篆刻上的特立獨行和創(chuàng)新求變埋下了重要伏筆。不俗也成為他收弟子的標準。同治元年(1861年),趙之謙致魏家孫函介紹他的弟子錢生,“渠年十八矣,書可學(xué),頗無俗骨……”。

趙之謙 清韻圖 1880年作    28×28cm   95.2萬元 上海天衡2010秋拍

在書畫印的學(xué)習上,趙之謙眼界頗高,臨摹重意不重形,由此常感嘆非世眼所合,知音難覓。咸豐八年(1858年),趙之謙題牡丹款云:“田水月后,吾誰與語?!毕特S十一年(1861年),趙之謙為月坡畫題款云:“非姚復(fù)莊,吾誰與語?!?/p>

同治元年(1861年),趙之謙為魏家孫作花卉圖冊題句:“天下奇樹誰能識,嘗遍酸甜體乃澀?!彼谌鶜q前后致友人函云:“要待知己,極少,須一二百年?!?nbsp;趙之謙的藝術(shù)之心是孤寂苦澀的。

趙之謙 牡丹圖   34.5萬元 上海嘉泰2013春拍

趙之謙早年受儒家思想影響,后逐漸信佛,于道家、八股深惡痛絕。他的思想是矛盾的。咸豐十一年(1861年),趙之謙作《效苦瓜和尚作花卉》四屏并題詩:“富貴非吾愿,神仙吾友于?!蓖味辏?863年),三十五歲的趙之謙自題《二金蝶堂印譜》云:“令我一生刻印賦詩學(xué)文字,固天可以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

他曾致友人函云:“弟三十前后,自覺書畫篆刻尚無是處。壬戌(34歲)以后,一心開辟道路,打開局面?!烊艏傥乙阅辏P墨以外,更要潛心著述,完我夙愿。”從中可窺見他的初心并不在官。然而,和眾多封建文人一樣,抱著不負國辱親的思想,他只能去追求仕途,希冀“依日月之光,盡犬馬之用”。

趙之謙 芋花圖 1859年作  132×30cm   575萬元 北京盈時2011秋拍

3、倔強灑脫的性情中人

趙之謙一生窘迫,卻知足常樂,豁達灑脫;孝敬父母,忠愛家人,對朋友弟子情深義厚,關(guān)懷備至。從一些詩作、題款和信札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還是一位性情中人,戲謔、嬉笑、怒罵皆不拘行跡,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咸豐十一年(1861年),趙之謙為平叔作《夜來香草》折扇,題句云:“殊不成畫,漫綴數(shù)筆,請留以驅(qū)蚊勿取之障面也?!?同治元年(1862年),趙之謙致魏稼孫函云:“自前月迄今,不知發(fā)過多少信,而一字不復(fù),真乃怪事!……寄石來時懇切如此,早知如此之一信不復(fù),不如一石不刻之為愈矣。可殺,可殺!現(xiàn)在弟為無識,又將各印一一封寄。此信到日若竟無一字來,則魏稼孫狗心鬼肺,神人共憤矣?!?/p>

同治九年(1870年),趙之謙為魏性之作行書自作詩折扇,曰:“幸我今是菠蘿蜜,只是可看不可吃。若是波羅揭諦時,從前性之或相識。性之索畫太急,佛生催畫太惡,故深涂之”。通過這些信札詩文,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趙之謙與友人間關(guān)系之近,情感之真。

趙之謙 綏山桃實圖  241.7×59cm×4  425.5萬元 河南金帝2015秋拍

趙之謙才華橫溢,經(jīng)史子集、金石詞章、詩書畫印均有卓越成就,是晚清少有的一位杰出文人、一流學(xué)者和書畫篆刻巨匠。趙之謙生在那個時代是不幸的;趙之謙又是有幸的。他去世后,其書畫印作品被大量出版收藏乃至流入東瀛,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寶貴財富,他的創(chuàng)變思想、探索精神和獨特書風給我們提供了太多的有益啟示。

在晚清藝術(shù)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shù)家之一。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xué)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實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xué)碑的典范。

趙之謙用用毛筆之柔化刀刻之剛,化掉了板滯之氣,增強了書寫性,堪稱一代大家。他的篆書、隸書、行書、楷書;結(jié)字強調(diào)“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風格個性鮮明,大氣磅礴。

趙之謙書法篆刻作品賞析 

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論與實踐上得到更大發(fā)展,風格各異派支繁衍,成為專門之學(xué)。特別是清代碑學(xué)盛行,碑學(xué)書家無不兼擅篆刻,除趙之謙為我們熟知外,金農(nóng)、桂馥、何紹基等均精篆刻。清代篆刻與其碑學(xué)是相輔相成的,早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是安徽與浙江籍的,當然也有僑居揚州的,所以一直有浙派與徽派之說。浙派指“西泠八家”,徽派又有歙派、皖派之說。

趙之謙:《仁和魏錫曾稼孫之印》

在浙派、皖派風靡印壇百年之后,作為篆刻藝術(shù)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條"印從書出"、"印從刀出"、"印外求印"的復(fù)合型創(chuàng)作道路。至此,篆刻藝術(shù)的形式與審美體系得以最終形成。自此,篆刻家在創(chuàng)作中所考慮的,是如何實現(xiàn)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實現(xiàn)各自的審美理想。晚清篆刻,可謂是名家輩出,而就風格而言呈現(xiàn)出更多樣化的色彩,但這些又幾乎都是以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三家篆刻為源頭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無不是以上三家的結(jié)合求之的!

趙之謙:《朱氏子澤》

趙之謙:《為五斗米折腰》

趙之謙:《趙之謙印》

趙之謙:《以分為隸》

趙之謙行草

趙之謙:《鑒古堂》

趙之謙:《會稽趙之謙字撝叔印》

趙之謙的篆書

趙之謙的隸書

趙之謙的魏碑楷書

趙之謙獨創(chuàng)的魏碑行書

趙之謙的最具特色行書手札

趙之謙的書法初師顏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zhuǎn)圓通,人稱“魏底顏面”;篆書在鄧石如的基礎(chǔ)上摻以魏碑筆意,別具一格,亦能以魏碑體勢作行草書。

趙之謙顏體氣息的行書

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一代大師。

趙之謙在《章安雜說》中記道:“二十歲前,學(xué)<家廟碑>,日五百字?!笨梢娖溆陬侒w,用功極勤。

在《章安雜說》中亦看出他傾心六朝古刻之心態(tài):“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駭,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見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設(shè),移易不得。必執(zhí)筆規(guī)模,始知無下手處。不曾此中閱盡甘苦,更不解是?!?/p>

三十多歲時,趙之謙逐步地完全放棄了顏體書而轉(zhuǎn)向了北魏書法。

趙之謙50歲以后最終完成而至“人書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有目共睹。正如其自稱:“漢后隋前有此人” 。

趙之謙于篆書,源自鄧石如、吳讓之,其次受同事胡澍影響。主要是師法鄧石如。然而,趙之謙與吳讓之的最大區(qū)別,便是不墨守成規(guī),師法鄧石如而不死守鄧法,化人為己用。

他評鄧石如,天分四,人力六;而包世臣天三人七;吳讓之天一人九;自己則是天七人三。憑天分則在諸人之上。

趙之謙初學(xué)鄧石如,而后上溯漢碑。以趙之性格,不死守一法,更不拘于某家某體,甚至某碑,故其師法漢隸,終成自家面貌。

趙之謙作品最多、傳世最廣的是行書。35歲前作品多行書,皆自顏體,細審之,與何紹基有同出一轍者,溫文爾雅,雄渾而灑脫。35歲時,則開始疏遠“顏風”了,在十月作篆書四言聯(lián)為魏稼孫補款時,則字形由長方變方扁,雖然點劃還未完全脫離“顏風”,而已由量變開始質(zhì)變。36歲之后此種顏體行書便再不復(fù)作。

唯有趙之謙,始將北魏書筆法直接運用到行書之中。因此,它沒有前人所遺留下的“參照物”,從某種意義上講,其行書作品的完全成熟要晚于正書、篆書以及隸書,是最后才得以羽化成形的。

一個人的書風,各種書體最終如果能得到統(tǒng)一,則其必具獨到風格。50歲之后的趙之謙,尤其是他最晚年的作品,各種書體均已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所可惜的,是趙之謙平生少作草書,從中年草書《為犍汀草書集圣教序聯(lián)》觀之,渾厚質(zhì)樸中見飄逸,亦全出自北魏筆法。

七、趙之謙的藝術(shù)成就和文化地位

藝術(shù)史上的趙之謙卓然為一大家。趙之謙的書法繪畫,在他生前即有“一紙之出,珍逾球琳”的盛況,他去世之后,作品在滬杭一帶的價格更是居高不下。從清代藝術(shù)史乃至更大范圍來看,趙之謙是少有的青年時期即成名,書法、繪畫、篆刻均臻很高境界的大家。有美術(shù)史家對他這樣評價:“在中國美術(shù)領(lǐng)域中,書、畫、印三者是密切關(guān)連相互共生的,但是,美術(shù)史上三者兼攻的創(chuàng)作者并非多見,而能在篆刻史、書法史、繪畫史上,均具有卓越成就而獲致高度推崇地位者,趙之謙應(yīng)是美術(shù)史上第一人?!?/p>

趙之謙 潛夫論(篆書)1872年作   169×39cm×8   1207.5萬元 中國嘉德2017春拍

從藝術(shù)家的身份來看,趙之謙成名相當早,其篆刻書畫早在30歲前后便已為世人所愛重,名馳公卿間,但自其44歲時出京入贛,踏上仕宦之途后,藝術(shù)創(chuàng)作數(shù)量急劇減少。書法和繪畫出于友朋同僚之間的交往需要,雖然時或有作,但數(shù)量明顯縮減;篆刻則自“金石錄十卷人家”、“人書俱老”二印之后,誓不操刀,直到54歲時應(yīng)潘祖蔭之請為刻“賜蘭堂"巨印,款中稱“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這是他篆刻藝術(shù)的絕唱。

從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趙之謙篆刻創(chuàng)作總數(shù)約380余方,傳世書畫作品總數(shù)亦在700件上下,無論是稍前的吳讓之還是稍后的吳昌碩,創(chuàng)作數(shù)量都遠遠超過了趙之謙。這固然與趙之謙早年動蕩的生活遭際有關(guān),但他中年以后過早地放棄了在藝術(shù)領(lǐng)域的發(fā)展,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趙之謙以相對短促的藝術(shù)生命、不算宏富的作品數(shù)量而成就了金石書畫領(lǐng)域卓然大家的歷史地位,這恰恰證明了他卓越的藝術(shù)才華,也反映了他的傳世作品質(zhì)量之精,這一點在他生前身后都是得到世人公認的。

趙之謙刻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印章  3.6×3.6×6.5cm  954.5萬元 中國嘉德2019春拍

趙之謙的繪畫創(chuàng)作得名最早,30歲前后已表現(xiàn)出沉厚扎實的造型寫生技法、豐富多變的色彩運用和出色的水墨表現(xiàn)能力。早年在越中博覽名家真跡的經(jīng)驗,青年時在浙西南、東甌和福州一帶游歷的經(jīng)歷,對筆墨寫生師法造化的創(chuàng)作興趣,以及本身杰出的藝術(shù)天賦,是趙之謙繪畫藝術(shù)早具成就的原因。

在同治紀元以后相當長時間內(nèi),繪畫很大程度上成了趙之謙維持生計、結(jié)納友朋、社會交往與應(yīng)酬的主要手段,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一方面進一步使他的筆墨技巧愈趨精熟,另一方面,在他自己“取北宗意向,學(xué)南宗法則,凡派皆合,于是可悟”的創(chuàng)作理念引導(dǎo)下,愈加呈現(xiàn)出博采兼取、融會諸家的面目,學(xué)養(yǎng)與書法造詣的精進,又給他的繪畫作品帶來了道美勁健的金石氣。

趙之謙 擬古花卉 1868年作  106×26cm×4   1564萬元 佳士得香港2013秋拍

趙之謙與吳昌碩,在當時都屬于金石書法入畫的代表人物,而趙之謙由于年資較長、藝術(shù)生命開始較早,顯然首倡之功尤巨。只是趙之謙以56歲的盛年謝世,他的藝術(shù)生命亦早早自我終結(jié),相比之下,吳昌碩得年既高,又長期寓居滬上專以藝事謀生,大量的創(chuàng)作實踐,使他得以把金石書法入畫的風格和技法推進到更加成熟的境界。吳昌碩門生子弟眾多、流脈綿長,他們對吳昌碩的傳承與師法,也使得經(jīng)由趙之謙啟導(dǎo)先路、到吳昌碩而臻于大成的以金石書法入畫的寫意畫風,最終確立為一股群體性的繪畫風格,進而在近代以來畫壇占據(jù)了絕對的主導(dǎo)地位。從這個意義來講,吳昌碩的“宗師”地位不容置疑,但趙之謙的開創(chuàng)之功,同樣不應(yīng)忽略。

趙之謙 富貴壽石 1870年作  畫心168.5×90cm;跋19×90cm  1138.5萬元 北京榮寶2019秋拍

趙之謙的繪畫,不若徐渭、陳淳、八大諸人那般狂放率拙或簡要,但筆墨精髓與精神理念不失;而在形神描寫上能得怪壽平、陸治諸人寫生之工,但在筆墨設(shè)色的質(zhì)能趣韻筆墨表現(xiàn)上,較多施展而能畫意猶存。以寫生傳神為基,而工、寫兼取,便是趙之謙繪畫的中和性取向。

除了對明清以來花卉畫尤其是“揚州畫派"的研習和取法,趙之謙還特別注重寫生,他創(chuàng)作的《甌中草木圖》、《異魚圖》、《甌中物產(chǎn)圖》以及一些以蘿蔽、仙人掌、山芋、端午節(jié)物、七巧板等為主題的作品,在當時可謂絕無僅有。他的這些創(chuàng)作實踐,突破了明以來文人畫注重“師古”、“師心”而忽略師法自然的創(chuàng)作氛圍,有力地拓展了畫家創(chuàng)作取徑與表現(xiàn)的范圍,給后世的啟發(fā)和影響是相當大的。趙之謙在繪畫和審美理論方面也頗有造詣,他在《章安雜說》中提出的繪畫“拙野分境”說,直到現(xiàn)在看來仍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趙之謙 閑庭看山圖 1869年作   96×32cm   北京榮寶2005春拍

可惜的是趙之謙在藝術(shù)生涯的黃金時期過早地終結(jié)了藝術(shù)生命,他的篆刻正處于融會眾長、別開生面的階段,卻沒有能夠進一步淬化、凝煉出更加定型的成熟的藝術(shù)風格。這是趙之謙的遺憾,也是藝術(shù)史的遺憾。后來的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等人,沿著趙之謙創(chuàng)辟的路徑,各自有所繼承發(fā)揚,尤其是吳昌碩,門生子弟流派蕃衍,成為稱雄海內(nèi)、當之無愧的金石書畫一代巨匠。而作為理念先導(dǎo)與啟迪者的趙之謙在晚清藝術(shù)史上的地位,可以他的集定庵詩聯(lián)語為比況:“別有狂言謝時望,但開風氣不為師?!?/p>

  趙之謙書法作品欣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