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少產(chǎn)鄉(xiāng)僻,眇所見聞”的窮孩子成為著名書法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他的刻苦好學。他年少時以白居易為楷模,惜時發(fā)奮,習書、寫作、刻章,致使手腕起繭。但因家境貧苦,買不起碑帖和書籍,于是他從17歲始,以書法、刻印鬻藝出游,以尋求書刻藝術(shù)的“群書”。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窮困的境遇沒有阻止鄧石如尋求書刻藝術(shù)的決心,他甚至在62歲時還登泰山觀碑。一次游黃山,踏遍三十六峰,見怪異而具情趣的石塊,他感到對治學有所啟發(fā),就貯裝了滿滿兩大囊。為減輕負擔,他竟然拋棄行李,但重負仍壓得他足破肩腫。擔石歸途路經(jīng)廣德,市人皆笑其迂腐,而他依然揚揚有喜色。
40多年的刻苦尋求,鄧石如不僅通過臨摹古人碑碣吸取了必要的養(yǎng)分,而且在對大自然的觀察體驗中,進一步鍛煉了書刻技巧。
求藝的路上,他得到了正直、熱心腸人的幫助。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一天,鄧石如在壽州(今安徽壽縣)為壽春書院諸生刻印、書扇。該院主講梁讞見到鄧石如的作品后,連聲贊道:“此子未諳古法耳,其筆勢渾鷙,余所不能,充其才力,可以?轢數(shù)百年鉅公矣。”
..........................................................................
當梁讞得知鄧石如學書刻印的苦衷后,非常同情,除直接給予指導外,還將鄧介紹給江寧的朋友梅镠。梅镠家中藏有“秘府異珍”和秦漢以后歷代的許多金石善本,雖家道中落,仍接納了鄧石如,不僅盡出所藏供鄧縱觀博覽、悉心研習,而且還為他提供衣食及筆墨費用。
鄧石如“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乃就寢,寒暑不輟”,累8年之久,在梁讞的指導下,學成了正、草、隸、篆各體書法,所治印蒼勁莊嚴,流利清新。
鄧石如尋求書法刻印藝術(shù)能吃苦,肯鉆研,有恒心,加上一些有識之士的鼓勵和幫助,終于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書法、篆刻藝術(shù)大家,蜚聲海內(nèi)外。
【釋文】
作太元傳莫大于《論語》,作《法言》。史篇莫善于《蒼頡》,作《訓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賦莫深于《離騷》,反而廣之;辭莫麗于相如,作四賦。皆斟酌其本,相與放依而馳騁云。
鄧石如,是清朝書法界的傳奇人物,以其精湛的篆隸書法技藝受到世人的推崇。在金石學如日中天的年代,他的作品成為清代書法藝術(shù)寶庫中的耀眼明珠。
鄧石如活躍的時代,那是一個金石學蔚然成風的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他的隸書藝術(shù)得以不斷完善和壯大。鄧石如的隸書風格有兩個重要的來源:一是他深入挖掘兩漢時期的經(jīng)典隸書碑刻,汲取和借鑒其中的精髓;二是他將唐代隸書的要素融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風格。
鄧石如的隸書藝術(shù)特點為圓潤有力、穩(wěn)重大氣。這種風格既彰顯了他對古代隸書傳統(tǒng)的傳承,又展示了他獨特的審美取向。正是這種風格,使鄧石如的隸書作品在書法領(lǐng)域倍受贊譽,對后世書法大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趙之謙等知名書法家的隸書藝術(shù),都深受鄧石如的啟迪和陶冶。
鄧石如的隸書藝術(shù)之所以獨樹一幟,源于他對古代隸書的深入鉆研和對唐代隸書精華的融會貫通。他的作品憑借其圓潤有力、穩(wěn)重大氣的特質(zhì),在清朝金石學熱潮中呈現(xiàn)出一種別樣的魅力。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風格,令鄧石如的隸書成為了書法藝術(shù)的璀璨瑰寶,對后世書法家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