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關于脈學的幾個問題

?中醫(yī)書友會第639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作者/段光周 ⊙ 編輯/鄧楹君 ⊙ 校對/黨衛(wèi)閣


導讀脈學是祖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浩瀚的中醫(yī)文獻,蘊藏了十分豐富的脈學內(nèi)容。據(jù)初步統(tǒng)計,脈學專著有220余種之多,其余醫(yī)籍亦多涉及脈學。但迄今為止,脈學領域中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探索。本文就“獨取寸口”的理由,寸口脈的臟腑定位以及“脈癥舍從”等問題作一討論。




關于脈學的幾個問題


一、切脈為何獨取寸口


切脈診寸口,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蔼毴〈缈凇眲t為《難經(jīng)》首創(chuàng),經(jīng)《脈經(jīng)》整理得系統(tǒng)完善,沿用至今,遂成為脈學中的一門獨特技術。“獨取寸口”之理有三:


(1)寸口是脈之大會。脈為心所主,寸口屬肺經(jīng),肺主氣,心主血,氣血偕行,則臟腑安和。若五臟不調(diào),氣血失常,勢必波及心肺而反映于寸口,故有“肺朝百脈”、“脈會太淵”之說。


(2)寸口是胃氣變見之處。手太陰肺經(jīng)之脈起于中焦,脾胃水谷之氣(胃氣)沿經(jīng)上行,與肺中呼吸之氣融合而為宗氣,推動血液運行,表現(xiàn)于寸口。《素問·五臟別論》云:“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說明五臟皆稟氣于胃,人體胃氣之強弱,可診寸口而知?!懊}無胃氣亦死”即指此而言。


(3)寸口是原氣通會之地。原氣源于腎間,為人體生命活動之源泉,經(jīng)三焦輸布于十二經(jīng)原穴而發(fā)揮效用。“肺之原,出于太淵”,其穴位于寸口故診寸口可察原氣之有無。“寸口脈平而死,”即原氣獨絕于內(nèi)的表現(xiàn)??傊缈诿}除與心肺直接相關外,又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zhì)一胃氣、原氣游行之地,故“獨取寸口”可察全身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


此外,因古代先民受封建禮教束縛,男女不授手,取足捫喉更屬不便,故人迎、趺陽等脈逐漸廢棄不切;而寸口動脈暴露體表,毗鄰組織分明,較其他部位有易于診取的優(yōu)點;加之“獨取寸口”沿用已久,經(jīng)驗豐富。如有人多次體驗,“人迎、寸口、趺陽三處脈搏在細微舉按尋之下,有很多不盡相同。手寸口沉,頸足不一定沉;手寸口細,二部并不細?!闭f明診人迎、趺陽不能代替診寸口。這些都為“獨取寸口”提供了實踐依據(jù),所以“獨取寸口”至今仍是最有實際意義的一種診脈方法。但在某些場合,《內(nèi)經(jīng)》遍診法的診斷價值仍不容忽視。


二、寸口脈的臟腑定位問題


臟腑定位是“獨取寸口”中的關鍵問題。歷代醫(yī)家對其定位原理有兩方面的解釋:


(1)以臟腑位置論?!端貑枴っ}要精微論》最早提出的定位原則是:左手寸關尺,外候心、肝、腎,內(nèi)候膻中、膈、腹。右手寸關尺,外候肺、胃、腎,內(nèi)候胸中、脾、腹。《十八難》以膈、臍為界,將軀干劃為上、中、下三段分候于寸關尺。王叔和綜合內(nèi)、難之說,對寸口臟腑定位規(guī)范為“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焙笫泪t(yī)家多本此說而略有分歧,主要是大小腸和三焦定位不一。李杲、滑壽等以臟腑表里之義,主張左寸候心與小腸,右寸候肺與大腸,右尺候命門與三焦。但張介賓,喻昌、李時珍等則認為,二腸皆在下焦,應分屬左右兩尺。至于三焦,因無一定形態(tài),以分候于上中下三部為好。


(2)以臟腑氣化論?!妒穗y》曾詳細論述兩手三部臟腑經(jīng)脈的氣化關系,其原意如圖:


上圖表明,兩手寸關尺臟腑的分部不是任意劃分的,而是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體現(xiàn)了臟腑氣機上下升降和生克制化的規(guī)律。因形態(tài)與功能具有統(tǒng)一性,故無論候位或候氣,臟腑定位于寸口反映病變的部位則是一致的。《脈訣》:所謂“病隨所在”,即是此意。


誠然,寸口臟腑定位直至目前尚缺乏足夠的科學論證,但中醫(yī)數(shù)千年的歷史證明,使用此法診治疾病確實行之有效,因而不能輕易否定。如仲景平脈辨證,就不脫離臟腑分部?!秱摗?59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毙南缕?,按之濡,為熱邪聚胃,脈浮主熱,關部尤甚,而關脈屬胃。脈癥合參,知是熱邪犯胃之痞證,故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泄熱消痞。李時珍也說:“緊脈主痛,關緊心腹痛,尺中緊為陰冷、奔豚疝痛??梢娨痪o脈,部位不同,主病各異。崔玉田氏曾觀察80例高血壓患者的脈象,其中關脈明顯強大有力者82%;馮新為氏在腎炎脈波描記中發(fā)現(xiàn),“左尺特別弱,與‘左尺候腎’似乎相符?!庇终f:.“早期妊娠的脈波曲線各波都比正常波大,尺脈旺,寸脈亦盛,與中醫(yī)對妊娠脈象的描述有一定程度的符合?!边@些經(jīng)驗表明,寸口臟腑’定位有其一定的科學依據(jù)。


寸口分配臟腑的問題,也引起國外學者的興趣。法國醫(yī)生拉凡里診察到,“結(jié)核病患者的肺脈低血壓患者的“肺脈”,以及肝功能不全的‘肝脈’都是比較微弱的”。他對肝脈細弱的病人采用針剌肝經(jīng)強壯穴的辦法,1一3分鐘后,即感覺到‘肝脈’逐漸由弱變強,達于穩(wěn)定。巴拉都氏也說:“硬’的大腸脈與闌尾炎或盲腸部發(fā)炎有關,‘強’的肺脈表示上呼吸道的疾患?!边@些實賤進一步證實了寸口分診法的臨床價值。故歐斯拉氏評價中醫(yī)脈學時曾生動地指出:“人體各部各臟都有它的本脈,譬之弦線樂器,每一弦線各有本身音調(diào),若經(jīng)脈和諧,則表示健康,如不協(xié)調(diào),則表示疾病?!眱墒执缈诿}是否如像二胡的兩根弦線,五臟六腑是否又像弦線的音階定位于相應的區(qū)域,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題目。


三、脈癥宜參不宜舍


(一)“脈癥合參”是中醫(yī)認識疾病的基本方法。


脈與癥都是疾病反映于外部的現(xiàn)象。中醫(yī)學基于“有諸內(nèi)必形諸外”的觀點,認為人體是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脈癥與疾病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性聯(lián)系,機體受病邪侵襲而產(chǎn)生的一切變化,大多可以通過脈癥兩方面反映于體表。醫(yī)者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搜集脈癥資料,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就能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認識疾病的內(nèi)在本質(zhì)。雖然疾病變化錯綜復雜,除表現(xiàn)真象外,有時也會出現(xiàn)“陰極似陽”“陽極似陰”的假象,但只要對脈癥進行全面觀察,深入分析,就能透過假象看到疾病的本質(zhì)。因此,“脈癥合參”歷來被視為辨證的唯一途徑和主要方法。


“脈癥合參”的思想早在《內(nèi)經(jīng)》已有明確表述,但將其原則具體運用于臨床,則啟始于漢代張仲景。張氏極力倡導“平脈辨證”,所著《傷寒雜病論》通篇貫以“辨xx病脈證并治”的醒目標題,書中多數(shù)條文脈癥并敘,且以脈癥結(jié)合的方式闡述病機,鑒別證型,預測轉(zhuǎn)變,確定治則等,為后世樹立了“脈癥合參”的光輝典范。如《傷寒論》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為邪干肌表,正氣抗邪外出的表現(xiàn),故浮脈常為太陽病主脈。但也有“脈浮,無汗而喘”,太陽表實,陽熱郁盛的陽明病(237條);“脈浮者可發(fā)汗”,由陰轉(zhuǎn)陽的太陰?。?79條);更有少陰、厥陰中風,邪氣退居于表的向愈證(290.327條)。至于惡寒體痛等癥,也不為太陽病所獨有,如“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則屬少陰病。(305條)說明脈浮與惡寒等癥結(jié)合,是構(gòu)成太陽病的起碼條件,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另當別論。脈癥相同宜合參,脈癥不同也當合參,才能區(qū)別不同的病證?!督饏T·肺痿肺癰咳嗽篇》:“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脈沉者澤漆湯主之”。同一咳嗽癥,脈浮為寒飲迫肺,偏表宜散;脈沉為水飲內(nèi)停,偏里宜瀉。又如《金匱》中脈見浮大者凡四處:(1)瘧疾,脈浮大者可吐之。(2)勞之為病,其脈浮大。(3)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4)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同是浮大脈,但所在病證不同,脈癥互參而得出病機不一,故治則迥異。瘧疾脈浮大,是風痰在上,可吐之;虛勞脈浮大,是陰虛陽浮,當滋陰潛陽;上氣喘促脈浮大,為腎不納氣,元氣離根之象,多屬不治;肺脹脈浮大,為水飲挾熱上逆,當清熱蠲飲,平喘降逆。上述例證說明,辨證時既不能單恃脈的一面,也不能單恃癥的一面,必須“脈癥合參”,方能比較客觀全面。任何夸大脈和癥的單獨作用,或舍脈從癥,或舍癥從脈,都是片面的。正如徐靈胎所說:“脈與癥,分觀之則吉兇兩不可憑,合觀之其吉兇可定”。無數(shù)事實證明,“脈癥合參”確能判斷病勢的順逆,提高臨床療效,是脈學運用中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


(二)脈癥的假象不能舍


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有時出現(xiàn)脈癥“不符”或“不應”的情況,習慣稱之為“假象”。這種“假象”是否當舍,至今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學術問題。


據(jù)考,《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并無“脈癥舍從”之說。《素何·評熱病論》:“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說明脈癥不應,病多兇險?!端貑枴ぶ琳嬉笳摗酚小懊}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的論述,講脈癥不符時,應以沉取脈象的有力無力來鑒別真?zhèn)?,也未提出“舍從”?!抖浑y》載:“經(jīng)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有人.稱之為舍癥從脈的辨證方法。其實,《難經(jīng)》作者注釋己明:“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shù)不應脈數(shù)也?!蓖瑯又v的是脈癥“不應”問題,只不過強調(diào)了脈診的重要性。及至明代,《景岳全書》列出“從舍辨”一節(jié),謂:“治病之法,有當舍證從脈者,有當舍脈從證者?!弊源耍笫泪t(yī)家多沿襲其說,全國中醫(yī)學院試用教材《中醫(yī)學基礎》(78年版)也持此論。


脈癥的假象果真能舍嗎?下述諸例,可為一證。


《傷寒論》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边@里的“發(fā)熱”是少陰病中的異?,F(xiàn)象,加一“反”字以示區(qū)別?!懊}沉”為一般現(xiàn)象。假設舍棄“發(fā)熱”一癥,只憑“少陰病脈沉”,豈能用麻辛附子湯溫經(jīng)發(fā)表?又《金匱·痙濕暍篇》:“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括蔞桂枝湯主之。”文中“脈沉遲”為所謂“假象”,若不從脈癥合參中得出“風邪郁滯,傷耗津液”的診斷,也必不會用括蔞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生津養(yǎng)液為治??梢姟胺窗Y”“反脈”均舍不得!經(jīng)驗提示,這種脈癥的假象,往往是疾病本質(zhì)的真實暴露,恰是辨證時應該留神著眼的關鍵處。仲景書中類似條文很多,僅《金匱》就有24條,但只字不提舍什么,從什么,就明白告訴我們,“脈癥合參”不是人為的權宜之計,而是中醫(yī)辨證最基本的方法。如果脈癥相應才“合參”,不相應就“不合參”,實質(zhì)上是對“脈癥合參”的否定。而脈癥的所謂“應”與“不應”,完全是執(zhí)著于某癥必有某脈之常規(guī),無異于“刻舟求劍”、“按圖索驥”,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方法?!坝^其脈證,隨證治之”,正是仲景堅持“脈癥合參”,不主張“脈癥舍從”的思想體現(xiàn)。


張景岳有一治驗:朱翰林太夫人,年近七旬,偶因一跌即致寒熱,群醫(yī)為之滋陰降火,用生地、芍藥、丹皮、黃芩、知母之屬,其勢日甚。及余診之,見其六脈無力,雖頭面上身有熱,而口則不渴,且足冷至股。余曰,此陽虛受邪,非跌之為病,實陰證也。遂以理陰煎加人參、柴胡,二劑熱退。(《景岳全書·雜證謨·秘結(jié)》)張氏自言:“凡見脈癥不相合者,則必有一真一假隱乎其中。”此案患者年高氣血虧乏,雖頭面上身寒熱,但脈虛下肢厥冷,脈癥確有不合之處。張氏診為“陽虛受邪”,施以理陰煎(熟地,當歸,干姜,肉桂)加人參、柴胡。由于方藥對證,故收桴鼓之'效。張氏于大隊溫補藥中,獨加柴胡一味以散外邪,足見他是沒有忘卻寒熱“假象”的。而前醫(yī)屢用滋陰降火,冰覆微陽,正是“舍脈從癥”之弊。此案說明,倡導“脈癥舍從”的醫(yī)家,盡管理論上提出“舍從”之說,但臨證卻是只從舍的。由此證明,不舍棄脈癥的假象,似更符合臨床實際?!懊}癥舍從”的提法是欠妥的。


清代瘟疫專家余霖曾治一患者,.周身斑疹紫赤,昏悶無聲,身不大熱,四肢如冰,唇焦而裂,六脈沉細而數(shù)。前醫(yī)脈癥不參,欲投回陽救逆,家人不允。及余氏至,詳察脈癥,認為此陽極似陰,非陰也。若是真陰,脈必沉遲,唇必淡而白,焉有脈數(shù)唇焦認為陰癥哉?此熱毒伏于脾經(jīng),故四肢厥逆;乘于心肺,故昏悶無聲?!绷攘葦?shù)語,點出了此證真假之根蒂。遂投大劑石膏、犀角、黃連、大青葉、羚羊角等清火解毒之品,連服二帖,至夜半身大熱,手足溫,次日脈轉(zhuǎn)洪大。又一服,熱減而神清。以后因癥逐日減用,八日而愈。舉家狂喜,以為異傳。此案說明,余氏未被“假象”迷惑,但也不舍棄“假象”。認證真,投藥準,故獲速效。


已故名老中醫(yī)蒲輔周,以辨證精細著稱。曾治一“類中”患者,頭暈目眩,肢體顫抖,不敢步行,口苦不渴,耳鳴夢多。其人體豐面赤,脈兩寸關微,至數(shù)不明,有散亂之象,兩尺沉遲,舌質(zhì)暗紅,苔白膩。蒲老綜合脈癥認為由操勞過度,肝腎真陰虛損,真陽浮越,肝風將動之象。治從肝腎,宜育陰潛陽。處方:生龍牡各18克,煅石決明24克,靈磁石12克,生玳瑁9克.生龜板18克,紅人參9克,熟附子9克,酸棗仁I2克,遠志肉3克。二診而愈。此病雖見耳鳴、眩暈、口苦,面赤等火熱之象,但脈微而遲,舌暗苔白,口苦不渴,脈癥互參,乃真虛假實之證。故以育陰潛鎮(zhèn)為主,佐以附子引火歸原,人參益氣。立法組方,絲絲入扣,俾陰復陽潛而諸癥漸愈??梢娖牙蠈γ}癥的每點些微表露,包括真象和假象都是從不放過的。


近年來,筆者常隨指導老師臨床,亦曾遇見一些脈癥不合的病例。如患者鄧某,頭痛失眠三年余,痛時頭面烘熱,手足發(fā)涼,曾暈倒數(shù)次,不能堅持工作。眠差多夢,口舌糜爛,大便干燥,小便微黃,飲食無味,腰膝冷痛,冬季尤甚。反復感冒咽痛,時而面目浮腫,月經(jīng)不調(diào)。望其面色青暗,舌紅苔黃黃而潤。脈沉緩無力,兩尺尤弱。單服溫腎壯陽之劑,則頭痛咽痛加劇;自覺“熱重”常服上清丸,病亦不減。值此進退兩難之地,我們根據(jù)脈癥分析認為,系腎陽不足,濁陰隨肝氣上逆所致。治以真武湯加味,溫腎潛陽。藥用:附片12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白芍12克,烏梅10克,牡力30克,生姜10克,菊花10克。服藥兩劑,睡眠好轉(zhuǎn),頭痛減輕。繼服十余劑,諸癥基本痊愈,己能上班工作,至今未復發(fā)。案中脈癥亦有不合之處,但仔細推敲,此乃陰陽混淆,病情復雜的表現(xiàn)。不予舍棄而以合參并治,故取效甚捷。


舍棄脈癥的假象也不符合哲理。現(xiàn)代唯物辯證法己經(jīng)闡明,假象并不是一種虛假的不存在的東西,而是事物本質(zhì)在否定方面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事物的本質(zhì)雖然隱藏在內(nèi),但遲早一定要表現(xiàn)出來?;虮憩F(xiàn)為一般現(xiàn)象(真象),或表現(xiàn)為特殊現(xiàn)象(假象),或兩者同時出現(xiàn)。究竟本質(zhì)如何表現(xiàn),不取決于一般現(xiàn)象和特殊現(xiàn)象自身,而由本質(zhì)的內(nèi)部矛盾及其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決定。因此,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單憑個人好惡進行主觀選擇,認為一般現(xiàn)象重要,特殊現(xiàn)象不重要;或以為只要認識一般現(xiàn)象,不要認識特殊現(xiàn)象,這些都是偏見。用此觀點不僅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而且必然會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實際上,假象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起著一種真象不能比擬的特殊作用,它可以補充一般現(xiàn)象之不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如此,對疾病的認識亦無例外。


或謂:“脈癥舍從”是“脈癥合參”之后治法上的一種選擇。眾所周知,治法的依據(jù)來源于“脈癥合參”的結(jié)論(即診斷),而這種結(jié)論的實質(zhì),既不同于單一的脈,也不同于單一的癥,具有接近反映疾病本質(zhì)的內(nèi)容。將治法直接隸屬于脈癥,或從脈,或從癥,其結(jié)果必然割裂脈癥之間的的有機聯(lián)系,理論上不允許,實踐上也行不通,于臨床弊多利少。因此,“脈癥舍從”說是站不住腳的。


總之,脈癥不符是疾病過程中常見的現(xiàn)象,但“不符”絕不意味著“舍從”。“脈癥舍從”論的危害性在于,容易造成誤解,使醫(yī)者丟掉“脈癥合參”的科學方法,不去認真分析脈癥不符之理,孤立地去猜測脈癥的真假疑似,盲目舍從,結(jié)果難免不出差錯。另外,“脈癥舍從”的提法也不確切,與實踐不相符合,缺乏嚴密的科學性。難怪張景岳也自反其說:“雖曰脈有真假,而實由人見之不真耳。脈亦何從假哉?”脈如此,癥未嘗不是如此。所以,脈癥的真象固然當從,但脈癥的假象絕不能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yī)名詞解釋重點
中醫(yī)之--切診(轉(zhuǎn))
切脈的理論依據(jù)及方法
“三部六病”與“陰陽五行 ”
中醫(yī)診斷知識|考點(5) 脈診
[轉(zhuǎn)] 切脈的人迎,寸口,趺陽三脈是人體那三個位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