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網(wǎng)絡圖片
傳說孔子寫《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懲惡揚善,撥亂反正。為達到這個目的,孔子在寫作時非常講究遣詞造句,這就是后人說的言簡義深、微言大義,以一字寓褒貶。所以古人特別重視《春秋》。漢代為《春秋》立官學,列為“五經(jīng)”之一。
由于《春秋》言辭隱晦,表述過于簡約,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春秋》經(jīng)文的內(nèi)容大義,闡述《春秋》最著名的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以來,學者只藉三傳研讀《春秋》。至隋代,盛行《左傳》,其馀二傳漸衰。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漢班固時才改稱《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據(jù)《漢書藝文志》、《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孔子作春秋時,與左丘明參觀魯國的史記,據(jù)行事,仍人道,假日月以定歷數(shù),藉明聘以正禮樂,其中有所褒諱貶損,不可寫明,乃口授弟子。而弟子們后來所言互異。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實,故討論本事而作傳,證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jīng)。
《左傳》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全書六十卷,以《春秋》為綱,并仿照春秋體例,按照魯國君主的次序,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至魯?shù)抗哪觊g春秋霸主遞嬗的歷史,并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guī)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春秋公羊傳》乃儒家經(jīng)典之一,亦稱《公羊春秋》或《公羊傳》,舊題是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撰,他曾受學于孔子的弟子子夏?!洞呵锕騻鳌房芍^訓釋之傳,其起訖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重在闡發(fā)《春秋》經(jīng)中之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jīng)。
漢儒總結其有“三科九旨”之說,謂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天道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譏,二曰貶,三曰絕;人情者,一曰尊,二曰親,三曰賢。
《春秋穀梁傳》也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舊題穀梁赤撰,其所記載的時間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春秋公羊傳》相似。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zhàn)國時魯人榖梁赤。其宗旨亦在闡發(fā)《春秋》經(jīng)中之微言大義,只有少量敘事,間或有長篇對話?!洞呵锓Y梁傳》所釋之大義與《春秋公羊傳》略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