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zhuǎn)載自香奈五號
《詩詞拗救、對仗要素整理》(一)拗救:
1、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bǔ)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
2、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bǔ)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逼哐詣t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3、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嚴(yán)格性稍有不同。
4、多重互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孤平拗救)
(出句與對句互救)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3、4字互救)
仄仄仄平平
(二)平仄重讀:沒、正、長、調(diào)、中、重、間、難、強(qiáng)、冠、荷、和、縫、論、燕、任、咽、便、騎、分、華、興、攢、予、看、奔、教 (三)對仗: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shù)語的來歷。對仗亦稱“對偶”或“儷詞”。即是將相似或相反之意思,用相同之字?jǐn)?shù)和筆法以構(gòu)成華美之詞句。
1、詞性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
2、詞意相對或相似或相關(guān)
3、組成形式一樣,如單字詞與單字詞相對,雙字詞與雙字詞相對,三字詞與三字詞相對等
4、數(shù)目、顏色、方位自成一類。連綿字只能跟連綿字相對。專名只能與專名相對。
5、在正格中,是中兩聯(lián)必須對仗。(中二聯(lián)對仗;四聯(lián)全對;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對仗;)
6、對仗最忌諱合掌。
(四)【詞的對仗】:詞的對仗不一定要以平對仄,以仄對平。詞的對仗可以允許同字相對。
(五)押韻八戒
1、掛韻腳(湊韻) 2、戒落韻
3、戒重韻 4、戒用啞韻
5、戒用同義之韻 6、戒用僻韻
7、戒用字同異義之韻
通 韻
詩韻術(shù)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一東”與“二冬”、“四支”與“五微”、“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近體詩則受嚴(yán)格的限制。
換 韻
亦稱“轉(zhuǎn)韻”。詩韻術(shù)語。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于鄰韻。轉(zhuǎn)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lián)的出句先轉(zhuǎn),接著聯(lián)末韻腳跟著轉(zhuǎn)。
險 韻
詩韻術(shù)語。指語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唐宋詩人中也有故意押險韻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險韻。宋蘇軾曾用“尖叉”二字為韻,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唱 和
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4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分 韻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指作詩時先規(guī)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叫做“分韻”,一稱“賦韻”。古代詩人聯(lián)句時多用之,后來并不限于聯(lián)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lián)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
分 題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題得物也。”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進(jìn)退格
亦稱“進(jìn)退韻”。詩韻術(shù)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jìn)退韻者,一進(jìn)一退。”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jìn)退?!边M(jìn)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jìn)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轆轤格
亦稱“轆轤韻”。詩韻術(shù)語。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似轆轤,故稱。
葫蘆格
亦稱“葫蘆韻”。詩韻術(shù)語。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蘆,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