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學(xué)書法從筆法設(shè)計布局說起

(一)
破除筆法迷信。
       筆法其實真的很復(fù)雜,講起來真有點不勝其煩?!稏|方藝術(shù).書法》的肖文飛兄曾約我談?wù)劰P法,我一來沒時間,二來不想12345,弄成個教材似的,就一直拖著?,F(xiàn)在很多短訓(xùn)班,也少講具體筆法,老師盯著學(xué)生的字,往往說:這一筆不夠有力、那一筆不夠圓勁,等等等,講的多是結(jié)果,略去過程。這明明涉及到筆法,老師偏不說,也不知是不懂、說不出,或不愿意說。我有位朋友曾聽過劉彥湖講課,拿出作品,請教劉先生,問這用筆對嗎?劉先生搖搖頭,說了兩個字:不對。然后打住。打住了,哪里不對呢?劉先生不欲再說,我的朋友也不便再問。如此一個“不對”,就成迷,就神秘起來。
       我在總結(jié)筆法時,著重提到這些字眼:順逆、物理。臉不紅心不跳滴說,這四個字,囊括了筆法的大部分內(nèi)容,道出了筆法的核心問題喲。
      先看順逆。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兩面,這個辯證關(guān)系天下皆知,套在筆法上照樣管用。就以行書為例,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寫“永”字那個豎鉤——至少有兩種寫法:順寫,逆寫。即順著那一豎,到鉤時順鋒(類似中鋒)出之,是謂順;或在豎下時,看準(zhǔn)筆毫已經(jīng)有點側(cè)(筆毫壓扁了,左右兩側(cè),一在左下,一在右上),到鉤時錯鋒出之(筆毫交叉),是謂逆。就這樣,寫任何一個點畫,都至少存在這樣或順或逆兩種寫法,沒有唯一的標(biāo)準(zhǔn),明白這一點,那叫相當(dāng)重要。誰要說那一筆必須如何才是唯一標(biāo)準(zhǔn),那叫畫地成牢,自討苦吃。當(dāng)然如果是對著某字帖中某個特定的筆畫,清清楚楚,是有唯一的寫法的。
       順逆之外,還會生出很多“邪門歪道”,例如,斷筆——我寫到那個“永”字的一豎,寫到盡頭,偏不繼續(xù)行筆出鋒,而是停住了,提筆空收,然后移筆接著寫其他筆畫。這一招,恐怕 “二王”筆法就管不住我了,要動用顏真卿康有為何紹基林散之那一套筆法才能“解釋”了。
      這就像人一樣,至少有兩種:男人、女人。還有一種,人妖啦。
      相連的筆畫有順逆,相鄰的筆畫一樣有順逆。又例如我寫完“永”字那一鉤后,下一筆的“挑”又怎么辦呢?很簡單,繼續(xù)順或逆。順的話,筆或基本歸正(類中鋒);逆的話,筆就換面。再繼續(xù),再同理。如此筆毫就在換面、歸正,歸正、換面的狀態(tài)下循環(huán)往復(fù),什么八面出鋒,就是這個東東了。真的高手,一筆下去,不斷換面,十幾二十字,甚至三四十字或更多,都沒有問題。
      相鄰的筆畫,還有一個運筆軌跡的問題。這個軌跡,同樣分順逆。例如寫一個提手旁,寫完一橫后,那個豎該怎么銜接呢?至少兩種接法:順接,直接連筆,豎下;逆接,自左上、右上、下,實繞或虛繞了一個圈。這個圈,也叫繞8字,實乃陰陽原理,筆毫可以乘機調(diào)整、歸正。
       這個運筆軌跡,再加上上下左右牽連、運動,就形成那么一股子氣,就產(chǎn)生勢——筆勢,體勢。勢建立在基本點畫書寫的基礎(chǔ)上,然后通過你自己情緒的演繹,就出現(xiàn)了?;镜狞c畫,無論你寫得多么準(zhǔn)確到位,如果灌注不進(jìn)你的情緒和獨特感受,就徒有其形,就不得勢。這是“技進(jìn)乎道”的大問題,好比人不僅要解決三餐問題,還要解決情感、思想問題,相當(dāng)重要。勢也離不開順逆,所謂順勢逆勢是也。具體的勢怎么落實操作呢?這里先引用空堂兄的話:“目下肚子已經(jīng)餓了,而晚上還有一場電影要看”。 
       筆法就這么簡單啦?是的,就這么簡單。這是基本的道理。復(fù)雜的,是細(xì)節(jié)操作,是勢的調(diào)動等等。例如一筆之中,具體怎樣順?怎樣逆?當(dāng)時的筆毫一般該是怎樣的狀態(tài)?等等,這是常態(tài)。常態(tài)之外,還有變態(tài)(復(fù)雜進(jìn)行中)。范圍擴大到書寫狀態(tài)、工具、材料、執(zhí)筆等等各個層面。你拿著一支狼毫筆,一張熟紙,寫每一點畫,當(dāng)你知道要怎樣順,怎樣逆的時候,都很容易,小菜一碟(要是拿狼毫寫生紙,那就有點自找麻煩。至于生紙寫二王,不是天才,就是白癡)。而你要是拿著一支長鋒羊毫,老想著該如何如何,怎么怎么,那也相當(dāng)麻煩。那些毛軟塌塌的,懶洋洋的,扶不上墻的爛泥,它們才不聽你的話,你只能根據(jù)上一筆的狀態(tài),順勢的、隨機的、自然的、“含含糊糊”的帶出下一筆。注意,“含含糊糊”,帶雙引號,毛筆含糊,你自己要不含糊。林散之確實撿了長鋒羊毫筆的便宜,混混沌沌,湯湯水水,但他自己呢,是清清楚楚,干干凈凈。
       順勢生發(fā),不管狼羊,都講這個,有所區(qū)別罷了。這其實就是“物理原理”了。物理原理,相當(dāng)于應(yīng)激反應(yīng)。什么叫應(yīng)激反應(yīng)呢?百度里這樣解釋:“機體受到各種有害刺激時,血中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和糖皮質(zhì)激素增多,并引起一系列全身反應(yīng)以抵抗有害刺激?!币簿拖喈?dāng)于我打你一拳,你條件反射的一縮,然后踢我一腳之類。筆法上就是:筆受壓、反彈。如此而已。
       清楚了順逆、物理,就怎么隨機應(yīng)變,節(jié)節(jié)生發(fā)都行了。這濃縮的四個字,又可擴展開來,一而二,二而三,無窮。
       又想起沉默的劉彥湖。像他那樣的高手,你說他不懂或是說不出來,那叫不知天高地厚。我只能按照我的思路猜,猜出一個字:累。別看那么一點點不對,真要說起來,三言兩語還真說不清。更怕講到最后,哥你還是一頭霧水啦。

從筆法說起(二)
       從上一篇短文來看,看得明白順逆、物理的人還不是太多,甚至有些人只要看到“野狐禪”三個字,就開始捋袖子,仿佛只要聽到“老鼠”,就條件反射的找棍子或練嗓子,沒想過人家可能來自迪士尼??吹枚呐笥眩也坏兄x,還要找機會向他們請教,他們一目了然,說明站得比我高。看不懂就捋袖子的呢,我雖然有點怕,但非常感謝,他們?yōu)槲覓曜懔它c擊率,充當(dāng)著明星(有點暈)背后的操作公司或狗仔隊角色,因此我也不怕別人笑我詞窮,順手逮個中書網(wǎng)流行詞一表衷心:致敬。
       別人看得來勁,自己未成體統(tǒng),因此我又想,何妨再啰嗦幾句。
       順逆和物理,我上文說是“囊括了筆法的大部分內(nèi)容,道出了筆法的核心問題”。其實無論如何,這只是我在實踐和教學(xué)過程中找到的比較好的概括和解釋筆法的詞兒,是一點經(jīng)驗,不算理論。我無法、也不想學(xué)理論家寫得滴水不漏,我只記錄我的理解和心得。與其把古人的理論倒背如流,字寫得一塌糊涂,我倒寧愿信口開河。《紅樓夢》第三十九回有云:村老老是信口開河,情哥哥偏尋根究底。村老老和情哥哥都是我的偶像。
       例如在書寫的過程中,筆毫一般會出現(xiàn)中鋒、側(cè)鋒、絞鋒等狀態(tài)。絞鋒,筆毫扭結(jié)糾纏在一塊,可謂逆。相對于絞鋒來說,中鋒和側(cè)鋒便自然都是順的。
       例如在書寫的過程中,毛筆一般會用到平動、擺動、環(huán)轉(zhuǎn)、提按、頓挫等方式。
       平動是筆桿或手腕擺動的幅度小,如三指執(zhí)筆,如寫二王等,運動過程中遇到的阻力相對小,因此可謂之順。
       擺動(擺筆)相對平動而言,筆桿、手腕等擺動的幅度較大,如寫得滿地打滾(沒有找牙)的張旭、自稱“懸手”(懸肘)的米芾、高執(zhí)筆的黃庭堅等,筆畫顧盼縈帶間易團住一股氣。擺動其實包含了逆頂動作,逆向行筆明顯,阻力相對大,因此可謂之逆。
       環(huán)轉(zhuǎn)也基本兩種:順鋒環(huán)轉(zhuǎn)(如懷素),逆鋒環(huán)轉(zhuǎn)(如祝允明)。順鋒環(huán)轉(zhuǎn)是筆毫基本保持中鋒狀態(tài)。逆鋒環(huán)轉(zhuǎn)如果保持弧度,其實就是絞轉(zhuǎn),筆毫在拐彎處扭了一下;如果成了角度,筆毫明顯翻過了另一面,那就成翻筆。
       提也分順提和逆提。如寫草字頭左邊那一點,順提就是點下即順勢向右上提筆,逆提就是點下后,自左下向右上順時針繞一個圈再提筆。按也分順按和逆按,如寫橫折,順按即順鋒頓筆而下,逆按(動作很小甚至沒有)即換向近于翻筆。至于頓挫,站在筆毫狀態(tài)的角度來說,是順的。
       又例如其他詞匯,如刮筆、斷筆等等,同樣可接著解釋:
       刮筆,有筆鋒突然換向而刮的(其實就是翻、絞),有把筆桿先放傾斜了,然后隨著運動的瞬間立起,筆肚刮紙面而過,逆勢大的。都算逆。
       本來相連的兩筆,卻一般在轉(zhuǎn)折時斷開了,這是斷筆。斷筆一樣有順逆兩種接法:中鋒接(如于右任),翻筆接(如祝允明)。林散之的斷筆,經(jīng)常在一根線之中突然斷開,然后順鋒自然的接上,這是順接法。他也有逆接法,下一筆也不順著當(dāng)時的筆勢繼續(xù),而是有意斷開然后換筆面,如他寫一個“廠”字,橫盡,即換如刀口那一面筆毫切(撇)出;或者寫一個“木”字旁,橫盡,然后一豎如法炮制;再或如寫一個“耳”字,最后一筆繼續(xù)如此這般。切出的線大都細(xì)而圓,已非二王路數(shù)。
       以上簡單舉例(不便配圖,有違娛樂精神),即可看出筆毫的狀態(tài)、筆的運動方式、筆法詞兒等,無不飽含順逆道理。知順逆,即知變通。更知“八面出鋒”,原來不過如此。至于物理原理呢,那是如來佛了,所有閑神野鬼,全在“掌”握。

                                                                                             (三)
       筆法歷來神秘。筆觸紙,奄忽即過,追述分析,掛一漏萬。平時多三言兩語,不著邊際,終于成了神秘兮兮。
       常見人拿筷子喻用筆,兩者確實極多相通。為了夾到那快肥肉,做出下意識的姿勢,姿勢如何沒空理會,趕緊塞進(jìn)流口水的嘴巴;為了寫出某種效果,刻意變換筆毫或姿勢,雖即瞬間,絕不含糊。由此可見,拿筷子較隨意,用筆稍刻意??鋸堻c說,用筆更像時裝表演,每走一步都有規(guī)可循,大意不得。
       信奉拿筷子論者,用筆無不“自然”,結(jié)果往往把該知道的蒙蔽含糊了,自己不知所以然了。須像時裝表演,時不時下意識的show一把,從此明道理,知分寸,得自在。show過之后,才真正理解自然,理解“筷子”。
       如此隨意、刻意兼之,用筆至少包含三大內(nèi)容:筆理、筆法、筆意?!度蔟S隨筆》曾記東坡作詩“不與人同”,我追慕莫及。好在論用筆不是做詩,重經(jīng)驗而不必“創(chuàng)新”,因此下文若有拾人牙慧處,恰說明所見略同,所言不謬。
       隨便拿筆,隨意書寫,點畫形狀隨即出現(xiàn),筆毫轉(zhuǎn)向隨機呈現(xiàn),這就是基本的筆理,也可謂拿筷子之理,自然之理。在此基礎(chǔ)上,各人刻意調(diào)遣控制,后人總結(jié)出種種技巧,就可謂人工之理。自然之理是帶殼之谷,人工之理已去殼成米——哪里需要圓一點、方一點、粗一點、細(xì)一點,枯一點、潤一點,非人工不可。人工建立在自然的基礎(chǔ)上,是高度的“自然”。
無論自然或人工,筆理又都與工具材料密切相關(guān),狼毫、羊毫、生紙、熟紙,品性不同,行狀自異,無須贅述。
       綜合自然和人工之理,總結(jié)出各種技巧,就有了名正言順的“筆法”。技巧五花百門,不一而足。什么絞筆、順筆、切筆、擺筆、衄筆、翻筆、搶筆、蹲筆、掠筆、趯筆、駐筆、頓筆、提筆、按筆、逆筆、轉(zhuǎn)筆、折筆、釁扭、中鋒、側(cè)鋒,等等,名目繁雜,更何況每寫一筆,都存在多種寫法。不過這些伎倆,若在練習(xí)中仔細(xì)體會,找一兩本字帖及書論琢磨幾遍,逐漸也能理解七八,這里照舊不啰嗦。我感興趣的是另外的兩點,它們能拾零為整,對基本的技巧進(jìn)行組織和變化。
       一、順逆
      順逆顯然難以概括用筆。它們是一種辯證關(guān)系,宏觀指引,在很多細(xì)節(jié)面前失之籠統(tǒng),然而絕不妨礙它們的重要地位。   

下面試舉例:
       例如寫豎鉤——中鋒直下,到鉤時順鋒(中鋒)出之,筆走外沿,是謂順(圖1);或略側(cè)鋒而下(順亦可),到鉤時翻折出之,是謂逆(圖2)。
圖1、2:
 

 

    
 
 
       例如寫一橫,平動可謂順(圖3),擺動可謂逆。祝允明寫這一橫,似先把筆傾斜,筆腹落紙,然后迅速漸行漸起,逆(圖4)。
圖3、4:
 
 
 
    
 
圖4.jpg

       例如寫橫折,于右任中鋒順接(圖5);祝枝山換鋒逆接(圖6)。  
圖5、6:
 

 
圖5.jpg (9.58 KB)
    
 
圖6.jpg (13.59 KB)
例如寫三豎,第二豎逆接,第三豎順接(圖7)。
圖7:
 
 
圖7.jpg (11.07 KB)
例如寫一豎的起筆,切筆然后筆毫略扭轉(zhuǎn)而下,逆(圖8);或直落筆后略調(diào)整即下,順(圖9)。
圖8、9:
 
 
圖8.jpg (9.14 KB)
    
 
圖9.jpg (11.82 KB)
例如寫環(huán)轉(zhuǎn),張旭順轉(zhuǎn)(圖10),黃庭堅逆轉(zhuǎn)(圖11)。
圖10、11:
 
 
圖10.jpg (12.86 KB)
    
 
圖11.jpg (10.96 KB)
       如上所舉,順逆原理幾乎涵蓋了用筆的變化規(guī)律。這不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非此即彼。而是順?biāo)浦?,或逆風(fēng)行船,平正與險絕兼之。順逆本身有主次關(guān)系。從筆與紙摩擦的角度看,是以逆為主,順為輔。從轉(zhuǎn)折的方圓看,是以順為主,逆為輔。從中側(cè)鋒的運用看,也是以順為主,逆為輔?!度龂尽な駮は戎鱾鳌芬毒胖荽呵铩酚涊d:(龐)統(tǒng)說(劉)備日:“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于外,今可權(quán)借以定大事?!眰湓唬骸敖裰概c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tǒng)曰:“權(quán)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后,封以大國,何負(fù)于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眰渌煨?。文中有個“逆取順守”。逆取,武力奪取,權(quán)宜之計;順守,武力奪取之后,為遮掩“失信”,施以恩惠,收買人心。這里也是以順為主,逆為輔,與用筆的中側(cè)鋒的關(guān)系一致。側(cè)鋒相當(dāng)于探路的敢死隊,中鋒是殺敵的主力軍。如張瑞圖、楊維楨諸輩,以逆橫行,從歷史的角度看,正是充當(dāng)點綴的角色。二王、張旭、顏真卿、懷素、米芾、王鐸等圓轉(zhuǎn)的才能唱主角。
       二、軌跡
       行筆軌跡照舊逃不出順逆原理的如來大掌,獨立名目,只為表述方便。出兵打仗,水陸并進(jìn),這可謂順逆并用。水中陸上,具體的路線怎樣走,便是軌跡。有筆畫本身的軌跡,有筆畫之間的軌跡。例如通常說的藏頭護(hù)尾,三過其筆,成S狀,與太極原理相通,便是筆畫本身重要的行筆軌跡(軌跡千變?nèi)f化,根據(jù)筆勢而定)(圖12)。
圖12:
 
 
圖12.jpg (14.94 KB)
       通過分析圖13的四種提手旁,筆畫之間的行筆軌跡則可清晰明了。A上和下都繞一圈。B上和下都不繞圈。C上部繞圈,下部順筆而過。D上部順筆而過,下部繞圈。在使用頻率上,縱觀書法史,A、C居多,B次之,D較少。繞圈或不繞圈,兩種手法循環(huán)交替使用,派生出豐富的變化,可謂行草書行筆的內(nèi)在規(guī)律(繞圈同時也是轉(zhuǎn)中鋒的辦法之一)。
圖13:
 
圖13.jpg (36.89 KB)
      繞圈還分實繞和虛繞。實繞看得見連帶線;或上一筆寫完后,輕提然后繼續(xù)順勢連接下一筆(如圖13-A的上部)。虛繞看不見連帶線,只存在兩段獨立的筆畫,但暗藏繞的動作。歷來以虛繞和不見連帶線的實繞為主,因連帶線過多易拖沓、見俗。張旭曾考顏真卿,說:“密謂際,子知之乎?”大意是:兩筆出入交接之際,要密,你知道為什么嗎?兩筆距離近,順勢筑鋒相接,便往往形成不見連帶線的實繞,密。即便兩筆距離遠(yuǎn),也當(dāng)用密,避免連帶過多,空間切割瑣碎。
繞圈與否,通過簡單的筆畫形狀即可判斷。如A的豎和提都分明重新起筆了,屬間接呼應(yīng)關(guān)系(繞);B的豎和提則是順勢而過,屬明顯的直接呼應(yīng)關(guān)系(不繞)。
      懂得行筆軌跡原理,可糾正書寫過程中猶疑不決、躊躇不前、阻礙氣脈暢通等問題。
      如此,知各種技巧,通順逆、軌跡原理,雖用筆千變?nèi)f化,也能像打仗一般,占據(jù)一點,控制一片。
      然而,以上技巧,很容易將用筆停留于刻畫表面的點畫形狀上,從而喪失更重要的點畫質(zhì)量——筆意?!墩f文解字》說:“詞,意內(nèi)而言外也”,詩詞重言外之意,用筆求形外之意——一概的形而上,虛的,道。通過一定的速度和力度,使點畫產(chǎn)生節(jié)奏感、書寫感,出現(xiàn)錐畫沙、印印泥等力透紙背的效果,形成禪乎佛也等等意境,或能走上正“道”。
       速度決非指快速,也可以是慢速??炷軇偤?,慢得韻致,關(guān)鍵要有主調(diào),以快為主,或以慢為主。主次生節(jié)奏。力度這里指手揮運用力的大小。一般如用力大,行筆速度也會相對快一些,成正比關(guān)系。而究竟需用多大的力,因字而異,因人而異。你理想中的線條質(zhì)量如何,將決定你的用力和速度。
       因此,相對于人的意識而言,速度力度等又都成了形而下的——它們還是技巧、手段。正真的筆意,只來自人的胸臆。在胸中自由生發(fā)、呼吸,一切的速度和力度,只好比人的喜怒哀樂,因情而來,隨勢而去。石開說書法是人的心電圖。書法確實只忠實反映人的心跳,反之就虛偽,裝腔作勢,花架子。什么氣勢呀,文雅呀,境界呀,都是在胸中自然長出來的——好久不照鏡子,今天一看,咦,臉上怎么又多了幾顆痣!
      從《諸上座帖》的翻筆說起
      那日酒足飯飽,從暨南大學(xué)出來,燈紅酒綠了。梁炳倫揮車向三水,賣粥老頭指南作北,車就像流浪狗在鋼筋水泥的迷宮中兜兜停停,吊兒郎當(dāng),嚇得前座的車帝麟膽戰(zhàn)心驚,警告老頭再亂指路,回去就封了他丫在中國書法網(wǎng)的IP。梁兄當(dāng)時恰好“考”我:你認(rèn)為黃庭堅的《諸上座帖》(以下簡稱諸上座)有什么特色?我趁機回答了兩個字:用筆。這兩字最合賣粥老頭胃口,于是等他張嘴分享,車也很快駛?cè)胝墶?br>       并非純粹忽悠,我以為諸上座的特色之一確在用筆上。黃庭堅寫完這本內(nèi)容玄乎的“梵志詩”,五年后就西去,與“古人”“相見”了。較之早寫幾年的《李白〈憶舊游詩〉卷》的故作蒼老深沉奇拙,反倒結(jié)體自然,用筆清晰。我們習(xí)慣說黃庭堅的草書會構(gòu)成啦、能長線短點啦、是內(nèi)緊外松啦,這些形式確實勾勒出了黃庭堅草書的大輪廓,然而如以為光記著這些就萬事大吉,那就完了,它會干擾你正確解讀諸上座,正如老頭指路一樣。
      要諸上座芝麻開門,其實只消說一個字:翻。翻筆,古稱折鋒,這個寫到折筆處,筆面陰陽互換的技巧,恐怕自用毛筆寫字開始,就自然存在了。從外圓內(nèi)方的王羲之書法來看,還崇尚中鋒,還翻得很溫柔。后來,差不多過了1000年,楊維楨不知受了什么刺激,開始把筆翻折得也很刺激。有了先例,就只隔200年,張瑞圖把翻筆當(dāng)作了看家本領(lǐng),揚肘抬肩,推向極致。然而,無論楊和張怎樣折騰,都基本局限在折筆上折騰。
      有誰敢在轉(zhuǎn)筆、尤其是大草的右環(huán)轉(zhuǎn)上折騰,用翻筆的嗎?有,但我發(fā)現(xiàn)只有一個人:黃庭堅。通常在右環(huán)轉(zhuǎn)處,只有兩種用筆辦法:順轉(zhuǎn)、絞轉(zhuǎn)。而黃庭堅偏偏愛在這里動手腳,搞新花樣。他既會按照旭素的來,畫弧度,更會反著來,玩角度,不時弄出幾個翻筆(圖1、2)。甚至就是不折,在轉(zhuǎn)筆、保持環(huán)轉(zhuǎn)的情況下,還是要翻出一個漂亮的姿勢來(圖3)。
如果說轉(zhuǎn)筆是大草的專利,前面的王羲之、楊維楨、張瑞圖等人的行草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那么請看張旭、懷素,直到宋徽宗、祝允明、王鐸、傅山——這6人當(dāng)中,張旭把右環(huán)轉(zhuǎn)復(fù)雜化,加入了絞轉(zhuǎn)(絞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行筆過處,不得不絞);懷素這個學(xué)生禪杖起落,敲去一半,基本保留中鋒順拐了事;被江山和美人包圍的宋徽宗,寫到該處沒空多想,隨大流;火氣沖天橫沖直撞的祝允明倒是偶爾用翻,但他用的幾近行法楷法,來不及在如此大跨度的環(huán)轉(zhuǎn)上停留思量;王鐸和傅山,收拾河山,重振中鋒,遙接旭素的指導(dǎo)精神,幾乎又回到原點(圖4)。
      因此,大草,在慣常的右環(huán)轉(zhuǎn)上用翻筆,且用得精彩,黃庭堅,又是空前絕后的。
      為什么就空前了?問黃庭堅。
      為什么就絕后了?我哪知道。
附件

 圖1.jpg (20.17 KB)

 圖2.jpg (16.2 KB)

 圖3.jpg (18.35 KB)

 圖4.jpg (17.11 KB)


 
      任何一個點畫、一根線條,當(dāng)運行到中段時(停止、提筆)都會出現(xiàn)大致幾種外輪廓。 
      這些外輪廓由不同的起筆、行筆方式?jīng)Q定。有常態(tài)輪廓,有變態(tài)輪廓。 
      落筆角度、方向不同,筆毫運動方式更可以不同。
      起筆方式、中段輪廓之異同導(dǎo)致不同的轉(zhuǎn)折、收筆輪廓。
      通過外輪廓判斷筆毫的運動方式:
      1、外輪廓的平順或凹凸
      2、外輪廓的方或圓
      3、上或下一筆的外輪廓特征
      。。。。。。。。
      行筆軌跡與外輪廓之關(guān)系

草書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源于隸書,是隸書的快寫法。相傳后漢張伯芝擅作章草,并進(jìn)而去章草帶隸意的豎挑、橫捺,點畫間以牽絲映帶,成為便捷易識的今草。故時人稱之為“草圣”??癫菰闯鼋癫?,其體連綿繚繞,勢奇形詭,極盡變化之妙。唐張旭、懷素并擅其美,有“顛張醉素”之稱。 

草書和楷書的關(guān)系

簡言之,楷書詳而靜,草書簡而動。唐孫過庭《書譜》謂: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zhuǎn)為形質(zhì)。形質(zhì)是基本的,形質(zhì)成而性情見。草書由于牽連,自然要使轉(zhuǎn),這是基本的。但一味使轉(zhuǎn),而無點畫之勢,易趨浮滑,則無性情可言。因此,凡楷書用筆,諸如中鋒運筆,提按頓挫,輕重疾徐,逆入回鋒等,在草書中無不具備。故古人謂:作草若真,下筆必為楷則。 

草書用筆的特點

一、宜用圓筆,間以方筆

便于圓筆取篆意,提按轉(zhuǎn)筆起倒,較方筆容易掌握。圓筆主提,提筆中含,所謂中含,即筆畫渾厚,筆勢遒勁。寫草書取圓筆,易于落筆,使轉(zhuǎn)。若能指揮如意,可得筆墨淋漓,情馳神怡之趣。圓筆又適用于作大草,更形其飛動游走。但若不善掌握或用之過多,則易入肥軟俗媚一路。故草書用圓筆,又必兼以方筆,否則缺沉著雄強之勢。如孫過庭《書譜》,懷素小草千字文等,其用筆皆圓中兼方。

二、削繁就簡,筆省意存

草貴流而暢。草書中,每用連點為畫,如涉字水傍,照字火部;以連劃代走之傍,如速字等,以達(dá)到書寫流暢之目的。同樣,字的部首、偏傍乃至整個字都可省簡,代之為約定俗成的符號。但是筆畫雖省,而筆意猶存。

草書的化繁為簡,符合流而暢的要求,由此出現(xiàn)不同偏傍部首,往往可用同一種符號來表示,或稱之為互借。這種互借在草書中極為普遍。茲如讀字言部、彼字雙人部、修字人部、清字水部、涼字水部、陵字耳部,皆可用一豎筆簡化之。

 



然而,草書偏傍部首的互借,又有一定法則,卻不可隨意自造,以至失去原意。

三、牽絲映帶,形遂勢生

草書妙在隨勢生形。其點畫間的連系每以牽絲映帶,但牽絲又不是點畫,故牽絲不宜粗,只能如游絲,否則使點畫含糊,主次不分。姜夔《續(xù)書譜》謂: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茍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

由于草書,尤其狂草,其體態(tài)連綿不斷,“如流水速,撥茅連茄,上下牽連”。因此,牽絲每被夸張使用,常借上字之末為下字之始,使上下字相連屬,以產(chǎn)生“奇形離合,數(shù)意兼包”的意趣。但牽絲的使用又須恰到好處,出于自然。若矯揉造作,游絲滿紙,點畫不明,狂怪繚繞,既無美感,更使人生厭矣。

四、用圓轉(zhuǎn)代方折

前人謂:“真多用折,草多用轉(zhuǎn)”,指出了正草兩書在用筆上的重要區(qū)別。使轉(zhuǎn)是草書的基本形質(zhì),所謂“草乖使轉(zhuǎn)不能字”。草書用圓筆是求其欲速,其法在字的轉(zhuǎn)折處,易方為圓,既便于提按,又利于不斷換筆,令筆心在筆畫中行。姜夔《續(xù)書譜》云:真以折而后遒,草以轉(zhuǎn)而后勁。然而,其關(guān)鍵在于圓轉(zhuǎn)之中,必寓頓挫之機,使方筆之意隱然若現(xiàn),方可得圓勁秀折之勢。草書左傍轉(zhuǎn)折,亦常以環(huán)轉(zhuǎn)使之,其轉(zhuǎn)折處亦當(dāng)提按分明,處處中鋒。若率意行筆,如畫圓圈,既無點畫,終乏骨力。

草書的用筆雖如上述,但學(xué)者猶須選擇好的碑帖,從中揣摩前人心法,取精用宏,融會貫通,對學(xué)習(xí)草書者不無裨益。

書法創(chuàng)作為什么需要設(shè)計

書法創(chuàng)作的設(shè)計,其狹義指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對作品整體進(jìn)行設(shè)計。書法家不僅要追求書寫筆法的完美,還應(yīng)該對章法布局有個性表達(dá),以體現(xiàn)風(fēng)韻和意境獨特之美。書法創(chuàng)作設(shè)計性的突顯,與當(dāng)代書法突出強調(diào)展覽效應(yīng)和視覺沖擊有關(guān),是藝術(shù)進(jìn)步和商業(yè)化過程的必然結(jié)果。

參觀了第九屆書法國展和一些名家書法展,使我感悟到書法創(chuàng)作設(shè)計的重要性。其實,書法創(chuàng)作的設(shè)計,遠(yuǎn)不止是上述的書寫筆法、章法布局的設(shè)計,而且是從創(chuàng)作到裝裱到展覽整個過程,都貫穿著設(shè)計意圖,以追求最佳的展覽效應(yīng)和視覺效果。巨大的幅式和彩色的紙材則是產(chǎn)生視覺效果的載體,由于幅式巨大,給書法家潑墨揮毫提供了盛大的空間,筆調(diào)磅礴,氣象開張,改變了書幅小雅的格局,從而達(dá)到創(chuàng)作意志的自由;各種色彩斑斕的紙材,一改書法的黑白世界,使觀眾在欣賞時感覺色彩鮮明,對比強烈,視野沖擊獲得滿足,使心靈體驗到書法藝術(shù)的美感。 

如何進(jìn)行書法創(chuàng)作設(shè)計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討?yīng)M義的書法創(chuàng)作設(shè)計。

書法創(chuàng)作,尤其是巨大幅式的書法創(chuàng)作,比較難于駕馭,因此更有設(shè)計之必要。

書法創(chuàng)作要有思想,要有目的性,不能信馬由韁,寫到哪里就哪里。有的人學(xué)了十幾年書法也不入其門,一幅書法反反復(fù)復(fù)寫了十幾遍總不滿意。為什么不暫停你的毛筆,預(yù)先做一番認(rèn)真的設(shè)計,起碼打個草稿,對全局胸有成竹之后才動筆呢?

現(xiàn)代社會節(jié)奏強烈,學(xué)習(xí)工作緊張,時間尤其寶貴,對業(yè)余書法愛好者而言,很難擠出大量時間百數(shù)十遍地臨帖,篆、隸、楷、行、草,樣樣都來。當(dāng)然臨帖是必須的功課,但還要出帖,領(lǐng)悟成自己的東西,那么,創(chuàng)作設(shè)計就是一條捷徑。

1,P-D-C-A循環(huán)的創(chuàng)作設(shè)計

我長期從事企業(yè)管理,常把管理理論應(yīng)用于書法實踐,例如把P-D-C-A循環(huán)的管理方法應(yīng)用于書法創(chuàng)作設(shè)計。

P:Plan計劃,D:Do做,C:Check檢查,A:Action改進(jìn)

第一步:P,計劃

計劃是管理的第一要素,

所謂管理的計劃性,就是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如古人云:謀而后動。

要爭取一次就創(chuàng)作成功,就必須有計劃地設(shè)計。例如:設(shè)計一篇行草的作品,李白七絕詩一首: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共28個字。選用六尺宣紙,布局分為正文及落款分四行,每行9格。把格式按比例縮小,劃線作圖,畫在A4紙上。

第二步:D,做

按照你的創(chuàng)作意圖,用鉛筆把詩句寫在圖紙上,擬出草稿。用鉛筆可以模仿毛筆,控制筆劃輕重、粗細(xì),字形的大小、虛實,布局的正文、落款、印章。設(shè)計一份草圖之后,就可以批發(fā)式書寫復(fù)制。(如下圖)

劃出格子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字的節(jié)奏,但切不可被格子所限制,否則創(chuàng)作的自由意志就沒有了。

 

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

A4紙                                            六尺宣

 

第三步:C,檢查

避免錯字、漏字,不要繁簡混雜,字與偏旁均要避免雷同,寫法要有變化(例如水部),點畫之間的伸縮避讓,字形結(jié)構(gòu)的疏密,章法布局從正文、落款到印章要和諧完整。

第四步:A,改進(jìn)

設(shè)計完成后不要急于下筆,可以審視有無不如意之處,用橡皮一擦,做進(jìn)一步修改。爭取一次成功,一次就實現(xiàn)你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意圖。

P-D-C-A循環(huán)是螺旋式的提升。如果每月,或者每周能創(chuàng)作設(shè)計一、兩幅中意的作品,幾經(jīng)寒暑,不患其沒有成就也。

2,集小幅成大幅

巨大幅式的書法創(chuàng)作,較難于駕馭。我嘗試獨立設(shè)計幾小幅風(fēng)格一致的書法作品,章法錯落變化,布局互相呼應(yīng),然后集合成巨大幅式的書法作品。如本文前圖所示,則是一例。

巨大幅式的書法作品,也可由幾小幅彩色宣紙拼接,以達(dá)到色彩悅目的效果。這種設(shè)計方式便于操作,若覺得其中有那幅不如意的,可以隨時撤換,方便省事。

3,重要在于書寫

書法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用筆、結(jié)構(gòu)、章法、風(fēng)格。書法的關(guān)鍵在于用筆,或不妨說,學(xué)書法就是學(xué)用筆――筆法。所以,重要在于書寫。

書法種類甚多,這里只談草書。草書不是草率而書,不可寫得太快。古人說,作草若真,下筆必為楷則。中鋒運筆,提按頓挫,輕重疾徐,逆入回鋒,無往不復(fù),無垂不縮,隨勢生形。

章法的謀篇布局,第一行第一個字很重要,筆法輕重,結(jié)構(gòu)大小,體態(tài)表現(xiàn)都要慎重處理。

筆法要注意偏旁、部首起筆的變化,避免雷同。字之間的牽絲映帶,也要有變化。

章法上必須上下氣脈連貫、參差錯落,行之間左右呼應(yīng)、俯仰顧盼。疏密得體,虛實結(jié)合,舒展明快,力求動態(tài)平衡。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一幅成功的作品。 

書法創(chuàng)作設(shè)計故然是條捷徑,但也有其弊,書寫時要受設(shè)計草圖的束縛,那么創(chuàng)作意志還能自由馳騁嗎?居然還可以批發(fā)式地寫作?難道藝術(shù)可以復(fù)制?豈不誤人子弟!

居多大師,那里需要什么書法創(chuàng)作設(shè)計?靈感所至,對客揮毫,大鵬扶搖,天馬行空,筆落乾坤,書驚日月!其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吾輩不敢望其背項。

不是拋磚,不為引玉。本文只是前次在全國美術(shù)書法考級汕頭考區(qū)試前,我對考生和書法愛好者的一場演講稿。 
談一下筆畫的中部變化,以求教于方家。

唐代孫過庭說:“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一點之內(nèi),殊衄挫于豪芒”。由此可見,一個筆畫的中部絕不是把筆拖過去那樣簡單。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出了使轉(zhuǎn)的概念,后人理解不同,說法不一。有人說草書的環(huán)轉(zhuǎn)相連的筆形就是使轉(zhuǎn)筆形,是草書獨有的筆法;有人說使轉(zhuǎn)就是筆鋒的運行軌跡……。我覺得他們只說對了某個方面,還不全面。下面,我通過引用孫過庭的原話來證明使轉(zhuǎn)的本意:“伯英不真,而點畫狼籍;元常不草,而使轉(zhuǎn)縱橫”,這里的伯英就是草圣張芝,元常就是楷祖鐘繇,元常不寫草書,只寫楷書,卻使轉(zhuǎn)非常多,這說明使轉(zhuǎn)不是草書獨有的筆法,楷書也用使轉(zhuǎn)?!罢嬉渣c畫為形質(zhì),使轉(zhuǎn)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zhuǎn)為形質(zhì)”,這里是說楷書的點畫有固定的外觀,情性主宰的是運筆的動作;草書的點畫是由情性主宰的,沒有固定的外形,而運筆動作形成的外觀是固定的。這時的“使轉(zhuǎn)筆形”說就有了合理的意義?!安莨允罐D(zhuǎn),不能成字”也是這個意思。那么,究竟什么是使轉(zhuǎn)呢?孫過庭說:“縱橫牽制謂之使,鉤環(huán)盤紆謂之轉(zhuǎn)”。我的理解,使轉(zhuǎn)肯定是運筆動作,不同的動作形成不同的外觀。“縱橫牽制”是運筆方向的突然改變,由縱變橫或由橫變縱,總之是角度的突變,形成方的形態(tài),這樣的動作一般叫做“折”或“翻”,這就是“使”;“鉤環(huán)盤紆”多是圓的形態(tài),是運筆方向的逐漸改變,這就是“轉(zhuǎn)”,是角度的漸變。

一、單一筆畫的使轉(zhuǎn)變化。圖示:



 
左邊的橫起筆由縱逐漸變橫,由側(cè)鋒逐漸變?yōu)橹袖h,這個方向是逐漸變化的,所以叫“轉(zhuǎn)”。至快收筆處,方向由橫突然變縱,只能通過提筆把筆翻到另一面著紙,由中鋒變?yōu)閭?cè)鋒,然后收筆,提筆的地方呈現(xiàn)方的形態(tài)。這個方向是突變的,所以叫“使”。再看右邊的橫,至快收筆處,沒有提筆突然改變方向,而是逐漸向下改變方向,呈現(xiàn)圓的形態(tài),這是“轉(zhuǎn)”。那么,筆畫的書寫為什么要運用“使轉(zhuǎn)”的技法呢?一是為了筆畫中部保持中鋒,使線條有圓厚、立體的美感和力度,二是為了線條之間剛?cè)嵯酀?,三是為了筆法的豐富,提高線條質(zhì)量。如果不用使轉(zhuǎn),線條就會單調(diào)疲軟,請看下圖

 
圖例左邊是錯誤的。1橫軟,筆管右傾,筆毫向拖布一樣順托過去,只有下按的力量;2橫薄,純側(cè)鋒,其它毛病同1橫;3橫肉,按筆只按不提,提筆只提不按,純側(cè)鋒,提則漂浮,按則墨豬。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沒有運用使轉(zhuǎn)。再看右圖,都是通過使轉(zhuǎn)使線條保持中鋒,筆管向上向左呈逆勢。筆毫既有前進(jìn)的力,又有后退的反作用力,這樣才能澀行。按筆要有上挺的反作用力,這樣才能不肉。提筆要有下按的反作用力,這樣才能不漂浮。談到中鋒,還有裹鋒、鋪毫,請看下圖

中鋒有鋪毫、裹鋒之別。鋪毫是筆鋒鋪散開,收筆時如果不做任何動作,只是戛然而止,會出現(xiàn)折鐵筆形。這種筆法在隸書、魏碑中常用,后來米芾也常用這種筆法,自稱“刷字”,有爽快感;裹鋒是筆鋒聚攏成錐狀,收筆時如果不做任何動作,突然而止,會出現(xiàn)垂露筆形。這種筆法是最古老的筆法,是常用筆法,有圓厚感。清人提出“中實之妙”就是強調(diào)中鋒,糾正自顏柳以后出現(xiàn)的筆畫兩端重按,中部空怯的弊端。古人說的錐畫沙、屋漏痕,都是形容中實之妙。單一筆畫還有其它變化:見圖



筆畫過長時,中部可增加波折,以求變化,但波折不可太多,折點之間距離不能相等。如下圖:一字。順逆能增加筆畫的澀力,如之字的捺。


快慢能增強節(jié)奏感,慢則實,快則虛,有飛白。如洲字,右豎不僅有快慢的節(jié)奏,而且還運用了鋪毫,收筆出現(xiàn)折鐵。有些短線條還可純用側(cè)鋒,如搏字上邊的兩個橫。

 

虛斷指線條的中部筆斷意連,如塵的首橫,帆的左豎。



 



二、復(fù)合筆畫的使轉(zhuǎn)變化。

先看“使”(角度突變的轉(zhuǎn)折)的變化圖示:



橫折是由橫和豎組成的復(fù)合筆畫,是一筆寫成的,因而它是線條的中部。疊是橫的收筆與豎的起筆重疊在一起,有側(cè)鋒、中鋒之別。如下圖中字的折是側(cè)鋒,同字的折是中鋒。



 



離是橫的收筆與豎的起筆不重疊,而是分離,但是一筆連寫,魏碑常用此法。如因字。



突是指折的地方突出某一筆畫,另一筆畫從它里邊走,如關(guān)字的門突出橫,豎從橫里走,聞字的門突出豎,橫從豎里走。

 

側(cè)是轉(zhuǎn)折處用側(cè)鋒,不疊不離,而是連接,不提筆,直接轉(zhuǎn)成,內(nèi)圓外方,魏碑、隸書常用,如明和字。



 



擰如撇折,折處不用提筆,筆鋒向相反方向走時,筆尖自然擰轉(zhuǎn)成方折,如竟的口、樓右旁米的折法。這是行草常用折法。



 



虛斷是折處逐漸提筆斷開,筆斷意連,如風(fēng)字。實斷是突然提筆斷開,如國字。



 



提是逐漸提筆連到折處,如郡字上邊的折。折中有轉(zhuǎn)是折后又向里轉(zhuǎn)筆,如虹的蟲字旁口的折處。



 



再看“轉(zhuǎn)”(角度漸變的轉(zhuǎn)折)的變化圖示:

提轉(zhuǎn)是轉(zhuǎn)折處提筆變細(xì),如震字。按轉(zhuǎn)是轉(zhuǎn)折處按筆變粗,如搏字。勻轉(zhuǎn)是轉(zhuǎn)折處不提不按,如提字。



 



 



虛斷的如霽字。實斷的如蕩字。轉(zhuǎn)中有折的如碧字。



 



 



什么叫章法,章法就是布局和謀篇。給你一篇文字,給你一張紙,請你把它寫出來,要想寫成一幅書法作品,你就必須要好好構(gòu)思一番。有的人只知道寫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謀篇,這是很不夠的。

書法中的章法,應(yīng)該是一個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廣的,如作品的款式、筆法的運用、字群的排列、線條和墨色、行間留白、上下款文措辭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慮到。藝術(shù)給人以美感,書法藝術(shù)也不例外,也要給人以美的感受。如此眾多的內(nèi)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難以做到。事實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樣,不同的戰(zhàn)役有不同的打法。不同款式的書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們大不可以偏蓋全。我們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這個全局性的大概念。下面,我們就從不同的作品款式出發(fā),并舉以實例來作一些具體的探索。

一、     關(guān)于“對聯(lián)”的章法技巧

據(jù)傳,在古代《詩經(jīng)》中就有無數(shù)語句相對、平仄和韻的對聯(lián)。在唐宋以前的律詩中,第二句與第三句都是兩兩相對的。然而,對聯(lián)用于書法則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對聯(lián)才得以盛行。對聯(lián)強調(diào)對稱美,開始的時候很工整,以楷書和行書為主,清代以后才發(fā)展到諸體都能入對聯(lián)。對聯(lián)的內(nèi)容一般有“山水情懷、寄寫心志、諷喻社稷及生活讀書”等。對聯(lián)的字?jǐn)?shù)不等,常見的有“四言對、五言對、七言對”等,后來還出現(xiàn)了“數(shù)十字、上百字”的長聯(lián)。在款識方面,對聯(lián)開始只落單款,到后來也落上下款。在用途上,對聯(lián)也從雅士清玩發(fā)展到亭臺樓閣、高堂廟宇?,F(xiàn)列舉若干對聯(lián)款式如下:

1、上下款一行式。對聯(lián)的上款,在一般情況下,總是要題上受書人的稱謂、姓名和字號的。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沒有找到位置。因為他在上聯(lián)已經(jīng)題上了“甲子五月端陽前一日”,而且所題的位置比較低,如果再題受書人的姓名的話,自覺不妥。于是,作者把受書人的姓名題在了下聯(lián)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題在了下方,以示對受書人的尊敬。這是一種將計就計的辦法,雖有差錯,而又顯出了高招,令人佩服至極。見(圖1):

                                          

                                                                       ( 圖1)

 

 2、四行題款式。每聯(lián)題為兩行,共四行,位置居中。見(圖2):

                                               

                                                                          (圖2)

 

3、正文以下多行式。正文作四字,留出一個字的位置用于題多行款,另有一番情趣。見(圖3):

                                             

                                                                         (圖3)

 

4、龍門雙行式。因為款文字?jǐn)?shù)較多,故而采用雙行式題款法。見(圖4):

                                                            

                                                                            (圖4)

 

5、少字高題式。文多,題字少,以突現(xiàn)其氣勢,大有“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見(圖5):

                                                                   

                                                                             (圖5)

 

6、雙色滿框式。采用色彩入書法,款文四行,頂天立地,有特色。見(圖6):

                                                               

                                                                          (圖6)

 

二、     關(guān)于“中堂”的章法技巧

中堂是指整張宣紙所書寫的作品,通常情況下,宣紙的長寬比例是2:1,以豎式為準(zhǔn)。整張宣紙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等?,F(xiàn)存最早的書法中堂為南宋吳琚所書的《七言絕句》。中堂的出現(xiàn)遠(yuǎn)晚于手卷,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而中堂則是時時用來懸掛的,可以讓更多的人來欣賞。所以,中堂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書法作品。但是,中堂形式比較程式化,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突出新穎性。

1、界格式。用于書寫工整一路的作品,書寫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線條要細(xì)而勁挺。但在落款處不要打界格,務(wù)使行氣貫通。見(圖7):

                                                               

                                                                             (圖7)

 

2、疏朗式。書法作品重虛實相見,全是虛不見實,謂之空洞無物。全是實不見虛,謂之局促郁塞。有虛有實,謂之瀟灑空靈。書法創(chuàng)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適自然,要巧作安排。見(圖8):

                                 

                           

                                                                              (圖8)

3、隨款式。所謂隨款式,是指正文不夠?qū)?,把多余的正文?dāng)作落款來寫,一統(tǒng)到底。這種款式在書寫時表現(xiàn)為十分的隨意,一看沒紙了,便把正文當(dāng)作落款寫,與正文攪和在一起。見(圖9):

                            

                                                                           (圖9)

 

4、界格信札式。信札是尺牘,把多個尺牘組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見大,令人神往。見(圖10):

 

                                                  

                                                                          (圖10)

 

5、文識各半式??钗暮驼母髡家话?,雖說是款文,其實與正文一樣,只是寫得小了一點,有一種大疏對大密的趣味。見(圖11):

                                                   

                                                                             (圖11)

 

6、團扇對聯(lián)式。中間作四個團扇,兩邊配上一幅對聯(lián),內(nèi)圓外方,很有一點創(chuàng)意。見(圖12):

                                                       

                                                                            (圖12)

 

三、     關(guān)于“條幅”的章法技巧

條幅以中堂為基礎(chǔ),在一般情況下,條幅是中堂的一半,其款識與中堂也基本一樣,只是它的氣勢比中堂更為奔放、更為修長。條幅象中堂一樣,也是用來懸掛的,可以讓更多的人來欣賞。所以,條幅也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書法作品款式之一。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條幅章法形式。

 

1、清代汪士慎的隸書條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頂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見(圖13):

                                                                  

                                                                           (圖13)

 

2、沈尹默的行書條幅,正文采用豎界格三組冊頁,合作一幅條幅作品,別有一番滋味。見(圖14):

                                                          

                                                                                 (圖14)

 

3、陸維釗的行書條幅,正文采用無界格,僅二行半就寫完了。落款起于正文之下,但稍稍拉開一點距離,整個款文時斷時續(xù),巧妙無比。見(圖15):

                                                            

                                                                            (圖15)

 

  4、清梅清行書條幅,正文無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于正文,且有序三行。下款落于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蓋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為壓角印。見(圖16):

                                                       

                                                                          (圖16)

 

四、關(guān)于“橫幅”的章法技巧

書法作品通常有橫式和豎式兩種,而橫幅在今天猶為流行,特別橫長的作品叫手卷。橫幅,又叫橫披, 橫長于高,懸掛時去取橫勢。橫幅的章法氣勢與直幅的章法氣勢不同,很大,橫幅的章法氣勢有類似看寬銀幕電影一般,給人的感覺是“波瀾壯闊”:而直幅的章法氣勢,則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由于橫幅縱行氣短,有時一行僅一個字,換行頻律高,前后距離長,所以, 橫幅最難的是貫氣。此外, 橫幅很善于寫大字榜書。大字榜書與小字的章法處理不同,它字字獨立,但更強調(diào)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和前后的呼應(yīng)。在款式上處理,橫幅比較靈活多變,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有在正文后面署款的,有前后都署款的,還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

1、下圖為陸儼少所作大字榜書,落單款于正文后面。見(圖17):

                        

                                                                       (圖17)

 

 2、下圖為冊頁組合式的橫幅作品,每六行空一行,給人以透氣感,款落于正文之后,書體大小一致,一氣呵成,款與文一統(tǒng)到底。見(圖18): 

                            

                                                                        (圖18)

 

3、下圖為上平下不平(齊頭不齊腳)的橫幅作品。上平以求整齊,下不平以求空靈和隨意,為求得空白勻稱,分別予以補引。給人以清淡典雅、酣暢伶俐的審美體驗。見(圖19)

                             

                                                                       (圖19)

 

4、下圖為字距密、行距寬的橫幅作品,取法于明代書家張瑞圖、黃道周。行行清楚明了,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覺。見(圖20):

                             

                                                                     (圖20)

 

5、下圖為清王鐸的作品,落前后款。正文為王鐸的自作詩句,前一首有序,后兩首有題無序,最后作款。此幅作品既不齊頭,又不齊腳,寫來筆法精絕、節(jié)奏明快;字體左傾右欹、險夷相濟、變幻莫測、虛實相生,真是魄力獨雄,瀟灑無比。見(圖21):

                                

                                                                      (圖21)

 

五、關(guān)于“扇面”的章法技巧

扇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明代羅欣《物源》有“舜始造扇”說,沈從文《扇子史話》在闡釋扇子作用時說:“出于招風(fēng)取涼,驅(qū)趕蟲蚊撣拂灰塵,引火加熱種種需要,人們發(fā)明了扇子?!睆默F(xiàn)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戰(zhàn)國時期扇子是用細(xì)竹篾編織而成的。后來,隨著手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從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葦、羽毛、絹布、錦司絲、紙等),進(jìn)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長方形、橢圓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線形、海棠形等),并且逐步完成了從實用走入藝術(shù)的歷史進(jìn)程。不知是誰首創(chuàng)在扇面上題字,現(xiàn)已無從查考,傳說應(yīng)該早在宋徽宗以前。宋徽宗以后,出現(xiàn)了扇面書法,如宋徽宗團扇。見(圖22):

                                         

                                                                       (圖22)

 

明代以后,扇子得以廣泛流傳。關(guān)于折扇,據(jù)說是由日本傳入的。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扇面書法的章法形式。

1、 團扇書法

團扇,因有團圓如明月而得名,相傳出自漢代。這幅作品共22行,每行字?jǐn)?shù)不等。少則4-5字,多則40字以上。章法圍著圓邊走,行間留白與環(huán)圓留白勻稱,款和題頭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真是用心良苦。見(圖23):

                                 

                                                                             (圖23)

此圖是團扇變形款式,人稱蘋果式。系趙之謙所作,以魏入行草,拙中見巧,方中見圓,中間空白為蘋果之手柄痕跡,使左右有著一種上下闕的感覺。見(圖24): 

                         

                                                                             (圖24)

 

下圖是吳昌碩先生獨具匠心的作品,一楷一行,一短一長,疏密對比明確,瀟灑無比,風(fēng)姿綽約。見(圖25):

                      

                                                                               (圖25)

 

 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四邊去圓為方,亦系趙之謙所作,正文畫界格,用魏碑寫出,嚴(yán)謹(jǐn)中現(xiàn)出浪漫氣,清逸富貴。上款暑正文出處和贈送對象,下款暑時日和作者名。見(圖26):

                                       

                                                                         (圖26)

 

 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人稱芭蕉扇式。章法圍著扇邊走,行間留白與環(huán)圓留白勻稱,款和題頭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見(圖27):

                                                      

                                                                            (圖27)

 

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人稱方扇式。相傳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方扇出現(xiàn),扇面用細(xì)竹篾編制而成。見(圖28):

                      

                                                                           (圖28)

 

  2、折扇書法

折扇書法創(chuàng)作難于其他書法創(chuàng)作,究其原因:一是體積小,二是表面不平,三是紙面不吸水,四是開頭不規(guī)則。其中,紙面不吸水的問題好解決,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不吸水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下圖的章法為二行居中式,為清代書法家翟云生所書,他以隸書名世。此幅作品給人以天空地闊、任意翱翔的感覺。見(圖29):

                     

 

                                                                                 (圖29)   

 

下圖的章法為隔行長短式,為明代書法家婁堅所書,長行從扇面的上沿一直寫到下沿,而短行則每行只寫二字,且平上不平下。見(圖30): 

                                         

                                                                                    (圖30)

 

 下圖的章法為隔行取半式,即一行寫滿,一行寫半,以次類推。整幅章法滿而不局促,空間布局合理。見(圖31): 

                            

 

下圖的章法為長虹式,每行二字,沿扇面的上沿寫,若彩虹一般,且款文的底部也與正文齊平。給人以寬闊無比的想象空間。見(圖32):

                                

                                                                                 (圖32)

 

下圖的章法為疏朗式,系明代陳鴻壽所書。扇面書法太擠則悶,太空則虛,此作不擠不空,恰倒好處。留出的空間,正好用來表現(xiàn)自我。見(圖33):

                 

                                                                           (圖33)

 

六、關(guān)于“條屏”的章法技巧

條屏,亦稱屏條、通屏、海幔、海幕、一堂。它是將四幅、六幅條幅連成一幅,稱之為四條屏、六條屏等。相傳,條屏起于唐代以前。值得一提的是,條屏可拆可分,即可以合起來一起懸掛,體現(xiàn)出一個大主題。拆開來時又可以單獨懸掛。由于條屏有可拆可分的特性,所以,條屏作品在落款時,可以在最后一條落一個款子,也可以每屏都落款。

下圖是清代吳廷康所書,臨摹了四種篆書,但每屏都落了款。見(圖34):

                                        

                                                                          (圖34)

 

下圖是二條屏,為楊沂孫所書,雖然只落了一個款,但是,為補充正文之不足,把款文中的時日部分,仍當(dāng)作正文來寫,其余款文作兩行小字一并寫出。見(圖35):

                                                  

                                                                     (圖35)

 

下圖是本文作者所作的四條屏作品,每條一行,末行下半部分落款三行,改變了通篇章法中的單調(diào)性。見(圖36):

                        

                                                                              (圖36)

 

下圖是清代吳大徵所作的篆書四條屏,第一屏四行中的首行只寫兩個字,留出長片空白以見其虛,以后二屏,每屏寫滿四行以見其實,第四屏寫三行半,留出半行作落款用,一虛一實,首尾呼應(yīng),克服了條屏章法容易單調(diào)的毛病。見(圖37):

                                          

                                                                           (圖37)

 

7、關(guān)于“斗方”的章法技巧

中堂的一半稱之為斗方,作品尺寸為正方形。正方形在視角上給人的感覺是太規(guī)正、太莊嚴(yán),是一種借助于繪畫形式的章法。斗方起于何時,恐怕難于查考。但是,由于當(dāng)今建筑物的空間比較低,斗方已經(jīng)成了人們審美的新趣尚,也激發(fā)了廣大書法家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然而,斗方不一定是方的,有時常常有點扁方形。

下圖是趙之謙的作品,其特色是內(nèi)圓外方式。見(圖38)

                         

                                                                              (圖38)

 

下圖是分段式的斗方作品,即是把長段文章,分成一段一段來書寫,并把整幅作品分作四個橫條,疊加起來成為一幅斗方作品。這種形式的作品,在古代幾乎看不見,把單體橫式變成了群體方形,體現(xiàn)出一種逆向思維方式。在整幅作品中,每個橫條都是齊頭不齊腳,有的一行只寫1-3個字,有意留出一些空間,以不完整來破完整,章法效果極佳。見(圖39)

                         

                                                                             (圖39)

 

下圖正文少款識多的章法形式。見(圖40)

                                             

                                                                          (圖40)

下圖是無款識的章法形式。見(圖41)

                                          

                                                                              (圖41)

 下圖是界格式的章法形式。見(圖42)

                                              

                                                                              (圖42)

 

 以上章法形式,僅供參考。章法只是一種格式,格式是跟著幅式走的,章法的外邊處理完全受制于幅式的輪廓。章法之難,難就難在能不能出人意料。生活是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這種現(xiàn)象在書法中也應(yīng)該有所體現(xiàn),要時出新意。但是,不管怎么變,都離不開章法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正文和落款。問題是如何去捕捉書法美的形式,把書法藝術(shù)美和書法意境美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推陳出新章法形式來。從表面上看,款識和章法都是末道小技,但更蘊含著人的綜合素養(yǎng)。故而,我們應(yīng)該在臨池之余,多學(xué)習(xí)一些有關(guān)的書論、畫論、美學(xué)等方面的知識,這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功嘛,只有慢慢積累,才能厚積薄發(fā)。

運筆手法,執(zhí)筆時手需注意四個要點:

手指實:意思是手指皆需確實的壓在筆管上,穩(wěn)固的持者。

手心虛:意思是手掌心不須繃的太緊,適度并足以靈活運筆即可。

手背圓:是形容執(zhí)筆時,手掌背圓弧且上豎的樣子。(不須硬將手臂托圓,適度足以讓手指靈活即可)

手掌豎:意思是將手掌豎起直立,能使手把筆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實則筋力平均,掌虛則運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細(xì)節(jié)就有賴讀者自行體會。

運筆腕法

枕腕:即將手腕枕于桌上寫字,只靠手掌運筆,范圍較小,不宜書寫大字。

提腕:把手肘枕于桌上寫字,范圍變大,宜寫中字。

懸腕:將整之手臂提起,手肘姿勢固定,由手掌及肩膀運筆,活動范圍大,宜寫大字,為三法中最難者。

另外執(zhí)筆時需穩(wěn)固,支撐點出力,協(xié)助運筆,慣力于活動處,保持姿勢優(yōu)美,挺背正視,切記!

執(zhí)筆松緊:

執(zhí)筆的松緊自古即有多種論解,求緊者是因為執(zhí)筆時緊才能拿穩(wěn),不使字無力,求松者是因為若拿筆太緊,會使字枯骨盡露,毫無邊勁,其實他們意思都相近,只是重點論分不同罷了。

拿筆太松,運筆時易脫筆,手上無勁,當(dāng)然拿不穩(wěn);拿筆太緊,則有礙運轉(zhuǎn),一樣不好。適度的松緊才是正確之道。

運筆方式

運筆是書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領(lǐng),則再怎么寫也沒用。所以書法以此為重。運筆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指運法,二是腕運法,三是肘運法.書法家張廷相曾說:“運筆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運法:

指運法是運筆的其中一個持法,做法是將左手墊于右手之下。通稱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這樣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動,因此只能書寫細(xì)短的筆畫,適合用于小字。但若書寫草書的小字時,也不適合使用枕腕式。因為此法較不靈活,寫時會缺乏一股流動之氣,無法表現(xiàn)其氣概??傊?,指運法書寫時最穩(wěn)且牢固,可作為練習(xí)運筆的第一步驟,由此而進(jìn)步至提腕或懸腕,就較容易許多。因此,初學(xué)者當(dāng)多加練習(xí)。

腕運法:

腕運法就是固定肘部,將腕部提起,一般通稱提腕式。而此法將腕部提起,活動范圍就較枕腕式大,可以書寫較大的中字。但也不適合書寫于大字,因為肘部仍著地,活動范圍仍受限制。

肘運法:

肘運法是連肘部一起懸空,以肘部來運筆,一般通稱懸腕式。而此法以肩膀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為靈活,活動范圍最大,揮灑自如,易于表現(xiàn)筆力。適用于大楷、行草等書體??傊?,懸腕式是運筆的極致用法,如欲盡善盡美,此法非熟練不可,不然大字無法逞其雄勢,行草不得其縱逸,各不得要領(lǐng)是也。

運筆要領(lǐng)

運筆的方式前面已經(jīng)談過了,接下來就是要發(fā)揮它的要領(lǐng),落筆時如何做各種筆畫,表現(xiàn)各異書風(fēng),其間變化多端,還有像落筆與起筆之方式,行筆之輕重緩急,筆畫或字之間的連與斷,以及轉(zhuǎn)折之方式,筆鋒之運用等,皆需注意。但多雖多,還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尋,以下大約分成七點,略概分類敘述:

起筆與收筆:

關(guān)于起筆,求其方圓分明,完美潔凈,包世臣稱:「起筆處:順入者無缺峰,逆入者無漲墨?!篃o缺峰則形狀完美,無漲墨則筆畫潔凈,起筆時順入成方,逆入成圓。收筆時則需頓或折筆鋒而成方,回鋒而成圓。上述諸點,乃起步之大道理,應(yīng)多加練習(xí).

提筆與頓筆:

當(dāng)你在寫作時,一個字完成的過程是由提筆與頓筆交互而形成的,「頓」是將筆下壓,屈筆鋒而將力道使于紙上?!柑帷?,則是將筆提起或半提起以繼續(xù)行筆。大體上,頓筆后需提筆才能行筆,而提筆后又需頓筆,使筆畫成形,或接連著下一筆的筆畫。終使字成形。所以才說書法寫作是提與頓的交替過程。其中又包括更細(xì)的變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頓也有輕重之巧。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了。

轉(zhuǎn)筆與折筆:

除了上述之提與頓外,轉(zhuǎn)筆與頓筆也需要重視?!皋D(zhuǎn)」是圓潤筆畫的方法,「折」則是畫方的方法。張廷相曾道:「真書以點畫成形,以轉(zhuǎn)折見性」。其中,細(xì)分古書所見,折亦可稱為翻轉(zhuǎn),表現(xiàn)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筆中停筆不動,變換筆鋒之方向略成ㄟ狀轉(zhuǎn)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筆意。至于轉(zhuǎn)法亦稱絞轉(zhuǎn),行筆中「動而轉(zhuǎn)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轉(zhuǎn)鋒時不停,順勢回轉(zhuǎn)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畫外角成圓,轉(zhuǎn)動幅度較為大。蔣夢麟曾以圖形說明,并附詩云:「翻轉(zhuǎn)突折成直角,絞轉(zhuǎn)毫滾心如旋?!勾死憧擅饕姟?/p>

方筆與圓筆:

這部份較為復(fù)雜,講求整體的效果。依前面所提過的起、收,提、頓、轉(zhuǎn)、折,在書寫時,放慢些許速度,使運筆較更穩(wěn)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轉(zhuǎn)彎處,筆畫中等,將之突顯曲度,使整體架構(gòu)看起來圓潤,且蕭散超逸。而方筆則是在上述各要點中,突顯筆畫的骨氣,讓整體架構(gòu)明瞭,直方而不失輕巧,凝整沈著,蒼勁挺拔。張隆延道:「方筆平直而精嚴(yán),圓筆委曲而奇詭。」極為稱道。

藏鋒與露鋒:

談到筆鋒,可延伸出偏鋒、正鋒、搭鋒、折鋒、回鋒諸法,對于筆鋒的用法,重要可知。若書法筆中鋒無變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鋒與露鋒最重要。藏鋒即是將筆鋒藏于筆畫中,不露痕跡;露鋒就是筆鋒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筆之勢,特需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勾司湓捝跏敲靼?。筆鋒不藏,則缺乏含蓄之深韻,也不可偏重一方,則不得中道即為病。兩者得相配合,藏鋒包其氣概,露鋒縱其精神,使字氣勢挺拔,氣韻天成,即得其道。

書寫姿勢

坐姿:

1、座位:

座位適當(dāng),姿勢自然易于正確,大致是以身體各部安置舒適,且易于書寫為準(zhǔn)。其要點如下:

座椅需正對桌面,不宜偏斜。

座椅高度,約與膝同,作時能兩腳及地踏穩(wěn),不至于懸腳虛浮。桌面高度,隨人而定。太高太低皆不好。

桌椅之距離,以能挺直體干為度,所謂桌椅零距離即桌椅之距離為零,乃最理想者。

2、姿勢要領(lǐng):

座位妥穩(wěn)適當(dāng),身體各部位易得要領(lǐng),運筆便能得心應(yīng)手。詳盡如下:

臀部平坐椅面。

兩腳張開與肩同寬,著地踏穩(wěn),上半身略為前傾。

腰背伸直,稍向前俯,不可彎曲。

胸部挺起,距桌緣約五公分,若倚靠桌緣,便無活動之余地。

腹部微縮。

左手按紙,穩(wěn)定軀體。

右手執(zhí)筆,或枕腕、提腕、懸腕,各依執(zhí)筆要領(lǐng)行之。

頭部正而略為前俯,兩眼正視,不宜偏斜。

此外,需放輕松、自然,全神貫注,然后完全發(fā)揮書寫最大功能。

立姿:

部份較大之書法字乃需站立書寫。姿勢與坐姿相近,要領(lǐng)如下:

站立書寫不用座椅,桌之高度以使上半身微俯為標(biāo)準(zhǔn),約在腰上下,過高過低均不宜。

桌與身體之距離與坐姿近似,不可倚靠桌緣,至無活動之余地。

兩腳張開,與肩同寬,不可平立,右腳需踏前一步站穩(wěn)。

右手執(zhí)筆,左手按紙并穩(wěn)定軀體。

上半身略為前俯,不可彎曲,藉右腳左手,使其平穩(wěn)。

頭部亦隨上半身自然微俯,兩眼正視,不可偏斜。

心情輕松自然,精神尤須貫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行書的用筆和用墨
教你如何欣賞和評價書法作品
中國草書四大家的風(fēng)格及其代表作品
行書的筆法
懷素《自敘帖》章法解讀與臨摹要點
《書法初步》(蔚秉惠著)因公眾平臺字?jǐn)?shù)所限,刪去書中的字外功部分,大約占三分之一。圖片也僅為《九成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