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戰(zhàn)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他是衛(wèi)國人,喜愛用兵,他先后侍奉過魯國、魏國和楚國的君主。
被魯國國君懷疑拒絕之后,他聽說魏文侯賢能,就服事文侯。魏文侯因為吳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潔公正,完全能夠得到士兵的愛心,就讓他任西河守,來抵抗秦國、韓國。
魏文侯死后,吳起侍奉文侯的兒子魏武侯,魏武侯沿黃河(乘船)順流而下,到了河中間,回頭對吳起說:“太美了山河如此險固,這是魏國的珍寶啊!”吳起回答道:“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日“善。”
意思是,“關(guān)鍵在于君王的德行而不在于山河的險固。從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不修德行信義,夏禹消滅了他。夏桀的居處,左有黃河濟水,右有泰山、華山,伊闕在它的南面,羊腸坂在它的北面,不修仁政,商湯流放了他。殷紂的國都,左有孟門山,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面,黃河流經(jīng)它的南面,不修政德,周武王殺了他。從此來看,國家的珍寶在于德行而不在山河的險固。如果國君不修仁德,船中的人全都成了仇敵?!蔽何浜钫J為他說的對,非常贊賞他。
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里面,記載了這件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吳起不但是一位軍事家,而且還是一個政治家,他注重以德治國。
但是他還是私德有虧,在侍奉魯國國君的時候,齊軍攻打魯國,吳起為了做統(tǒng)帥,殺了來自齊國的妻子向魯君表忠心,被人不齒,最后魯君還是拒絕了他。
曾子(曾參的兒子)因為吳起沒有回家奔母親的喪,“薄之,而與之絕”。瞧不起他,同他斷絕了來往。
吳起在魏國的時候受懷疑排擠,他離開了魏國到了楚國,楚悼王聽說吳起有能力,就讓他擔(dān)任了相國。他在楚國做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明確法規(guī)審定命令,裁減不需要的冗官,廢除了公族中關(guān)系疏遠親屬的特權(quán),來撫養(yǎng)戰(zhàn)斗的士兵。他的改革肯定是觸碰到了楚國貴族的利益,原先楚國的貴族都想謀害吳起。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發(fā)生內(nèi)亂而攻擊吳起,他被射殺而死。
司馬遷最后評價他說:“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意思是,吳起用憑借山川地勢之險固不如憑借恩德說服魏武侯,但在楚國施行他的主張時,卻因苛刻殘暴、缺少恩德而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可悲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