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大黃(12g) 芒硝(9g) 枳實(5g) 厚樸(24g) 當(dāng)歸(15g) 人參(10g) 甘草(6g)
【用法】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一撮,熱沸為度(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攻下通便,益氣養(yǎng)血。
【藥理作用】 具有促進(jìn)腸胃蠕動、阻止腸內(nèi)水分吸收、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中醫(yī)證】 陽明熱結(jié),氣血兩虛證。自利清水,色純青,或大便秘結(jié),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熱口渴,神疲少氣,譫語,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神昏肢厥,舌紅,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西醫(yī)病】 腸梗阻、傷寒、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等病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陽明熱結(jié)、氣血兩虛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陽明熱結(jié),氣血兩虛所致。陽明熱結(jié),邪熱迫津從旁而下,則自利清水,色純青;陽明熱結(jié),腑氣不通,燥屎停滯,則大便秘結(jié);濁熱內(nèi)結(jié),壅滯不行,則脘腹脹滿,疼痛拒按;陽明熱盛于外,則身熱;陰津不足,則口渴;氣血虛弱,則神疲少氣;邪熱侵?jǐn)_心神,則譫語,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神昏肢厥;舌紅,苔黃,脈虛數(shù),皆為陽明熱結(jié),氣血兩虛之征,治當(dāng)攻下熱結(jié),益氣養(yǎng)血。
方中大黃瀉熱通下,為君藥。熱結(jié)便硬,芒硝咸寒軟堅散結(jié);氣機壅滯,枳實、厚樸,行氣導(dǎo)滯,共為臣藥。熱傷陰血,當(dāng)歸補血潤腸通便;熱傷氣,人參益氣補虛;生姜辛開調(diào)暢氣機;桔梗宣暢氣機,共為佐藥。甘草、大棗益氣,既助人參益氣,又兼防瀉下藥傷氣,并能調(diào)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配伍,以奏瀉下熱結(jié),益氣養(yǎng)血之效。
配伍特點:瀉下藥配行氣藥,熱結(jié)因氣而通暢;補血藥配益氣藥,氣能生血,血能化氣。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陽明熱結(jié),氣血兩虛證的基礎(chǔ)方,臨床應(yīng)用以大便干結(jié)困難,或自利清水,色純青,神疲少氣,舌紅,苔黃,脈虛數(shù)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熱甚者,加金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若血虛明顯者,加熟地黃、白芍,以滋補陰血;若氣虛甚者,加白術(shù)、黃芪,以補益正氣等。
3.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慎用本方。
【附方】
新加黃龍湯(《溫病條辨》) 細(xì)生地五錢(15g) 生甘草二錢(6g) 人參另煎,一錢五分(5g) 生大黃三錢(9g) 芒硝一錢(3g) 玄參五錢(15g) 麥冬連心,五錢(15g) 當(dāng)歸一錢五分(5g) 海參洗,二條(2條) 姜汁六匙(6匙) 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沖參汁五分,姜汁二匙,頓服之。如腹中有響聲,或轉(zhuǎn)矢氣者,為欲便也。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湯(沙參、麥冬、冰糖、細(xì)生地黃、玉竹)一劑。余參或可加入。功用:瀉熱通便,滋陰益氣。主治:陽明熱結(jié),氣陰兩虛證。大便干結(jié),神疲少氣,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黃或焦黑燥裂。
黃龍湯與新加黃龍湯均用大黃、芒硝、人參、當(dāng)歸、甘草,均能治療陽明熱結(jié)、氣血兩虛證。黃龍湯中又用枳實、厚樸,旨在突出以瀉下藥與行氣藥并舉,治療病機兼有氣機壅滯者;而新加黃龍湯中又用生地黃、玄參、麥冬等,旨在突出以瀉下藥與滋陰藥并行,治療病機兼有陰津虧虛。
【方論選錄】
何秀山:“故用大承氣湯急下以存陰,又用參歸草棗,氣血雙補以扶正,此為氣血兩虧,邪正合治之良方?!保ā吨赜喭ㄋ讉摗罚?/span>
【方歌】
黃龍湯中大承氣,當(dāng)歸人參與甘草,
煎加姜棗與桔梗,攻下滋補療效好。
,脈虛數(shù)為辨治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