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綱分析,厥陰病即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陰證。判定厥陰病主要依據的經文有:《傷寒論》第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痢不止。〞《傷寒論》第329條:〝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厥陰病與少陽病病位皆屬半表半里,治都須和解為本,但病在半表半里,邪無直接出路,很易出現寒熱錯雜癥情,尤其半表半里陰證厥陰病證會出現寒飲化熱證,表現為上熱下寒證,因此治療多以苦辛開降、清上溫下,本篇討論的是厥陰病的常見方證。
1)烏梅丸—厥逆、煩躁,或腹痛、嘔吐時緩時作,或虛寒久痢。
方劑組成:烏梅、細辛根、干姜、黃連、當歸、附子、蜀椒、桂枝、黨參、黃柏。
方解:本方集干姜、附子、細辛根、蜀椒辛溫驅寒,溫里溫中,以黃連、黃柏清在上之熱,另以當參、當歸補其氣血,桂枝降其沖氣。妙在主用烏梅漬之苦酒,大酸大斂,一方面有助黨參、當歸以補虛,一方面有助黃連、黃柏以治泄,并制辛、附、姜、椒的過于辛散。此是治半表半里虛寒證,為里虛寒自下迫、虛熱上浮、固脫止痢的治劑,酸苦辛甘并用,亦是驅蟲的妙法。
臨床應用:本方證常見于膽囊炎、膽道蛔蟲、慢性腸炎等病,適證應用,療效頑佳。
2)柴胡桂枝干姜湯—半表半里虛寒證而見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心下微結者。
方劑組成:柴胡、桂枝、干姜、炙甘草、瓜蔞根、黃芩、熟牡蠣。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瓜蔞湯的變劑。黃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溫以理微結。瓜蔞根之潤得牡蠣之收,更能止渴。桂枝甘草治氣沖并兼和外。人臺黨參補中、大棗壅滿均非微結所宜,故去之。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證,氣上沖有微結或外不和者。本方雖由小柴胡湯變化而來,但因去了黨參、生姜,加入干姜、桂枝,使整個方劑重于袪寒逐飲,溫下寒而清上熱,故能治寒熱往來、心下滿微結。因此小柴胡湯治療半表半里陽證即少陽病,而本方治療半表半里陰證即厥陰病,其主要變化在干姜。
臨床應用:本方與小柴胡湯都用于半表半里病,但小柴胡湯治療陽熱證,而本方用于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證,也就是半表半里陰證。
陰證不得有熱半表半里不同于少陰和太陰邪有直接出路,無熱證出現。厥陰病邪無直接出路,故很容易寒郁化熱,故常見上熱下寒,而但寒不熱者很少見,這就是本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的主要原因。如見四肢發(fā)涼、厥冷而同時有口苦咽干者。久久不愈的無名低熱,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機會,宜注意。
3)黃連湯—心煩、心下痞滿、腹痛或干嘔下痢者。
方劑組成:黃連、炙甘草、干姜、桂枝、黨參、半夏、紅棗。
方解:本方為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增量黃連,加強治心煩腹痛的作用,更加桂枝以降沖逆,故此治半夏瀉心湯證心煩悸、腹中痛而氣上沖者。
臨床應用:本方證與半夏瀉心湯證、甘草瀉心湯證有相似處,而本方的桂枝有降沖逆作用,故長于治心煩悸,如把桂枝加量則治悸更佳。治療嘔而下痢當亦有驗。
4)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胸中煩熱、惡心嘔吐而大便溏者。
方劑組成:干姜、黃芩、黃連、黨參。
方解:干姜、黨參理中焦之虛寒,黃連、黃芩解上抗之煩熱,故此治上熱下寒嘔吐、下痢而心下痞硬者。
臨床應用:治胸中煩熱、吐逆不受食而下痢者,碓有驗。
5)半夏瀉心湯—上熱下寒因見嘔而腸嗚,心下痞硬者。
方劑組成:法半夏、黃芩、黃連、黨參、干姜、紅棗、炙甘草。
方解:半夏、干姜、溫陽建中驅飲止嘔,黃連、黃芩解熱止痢。飲留邪聚均由于胃氣不振,故補之以黨參,和之以草、棗,此治邪在半表半里陰證的上熱下寒,證見嘔而腸嗚、心下痞硬、或下痢者。
臨床應用:本方與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三方皆用于上熱下寒而有心下痞證,本方重在嘔而腸嗚,常見急慢性胃腸炎、腸功能紊亂癥。
6)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證中氣虛,或口舌糜爛、腸嗚腹瀉、前后陰潰瘍者。
方劑組成:炙甘草、黃芩、黃連、黨參、法半夏、干姜、紅棗。
方解:此于半夏瀉心湯增量緩急安中的甘草。故治半夏瀉心湯證中氣較虛而急迫者。
臨床應用:甘草瀉心湯對于口腔潰瘍碓有明顯療效。若過口腔潰瘍久久不愈者,以本方加生石膏一兩,或更加生地而多取捷效。白塞氏綜合證,口腔及前陰俱有蝕瘡,服甘草瀉心湯加生石膏,功效極速。
7)生姜瀉心湯—心下痞滿、干噫食臭、腸嗚下痢。
方劑組成:生姜、黃芩、黃連、黨參、法半夏、干姜、紅棗、炙甘草。
方解:此于半夏瀉心湯減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瀉心湯證寒飲較重,嘔逆下痢較甚者。
臨床應用:本方用于胃下垂、胃擴張以及胃酸過多等疾患機會甚明。也有用于腸炎。
8)六物黃芩湯—干嘔下痢而心下痞硬、四肢不溫者。
方劑組成:黃芩、黨參、干姜、紅棗、法半夏、桂枝。
方解:本方也黃芩加半夏生姜湯的復制,不過以干姜易生姜,以黨參易芍藥,且加少量桂枝,其組合很似柴胡桂枝干姜湯治上熱下寒,治干嘔下痢偏于寒者。
臨床應用:本方治干嘔下痢,雖與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同,但本方有黨參,當有心下痞硬,無芍藥則腹肌當虛軟而不攣急,臨證時宜細辨。本方與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最大的不同,是本方用干姜,是因寒甚,故臨床見癥當有四逆等。又本方有黃芩,因治上熱。這里的黃芩和干姜與柴胡桂枝干姜湯所用黃芩和干姜同,是去半表半里寒兼清上之標熱。
9)黃土湯—大便溏而下血黑紫、兼見四肢冷痹、反心煩熱者。
方劑組成:灶心土、阿膠、黃芩、白朮、炙甘草、生地黃、熟附子。
方解:灶中黃土,也稱伏龍肝,為溫性收斂藥而有止血的特能,伍以生地、阿膠養(yǎng)魋血清熱合力止血,佐以甘草、白朮理中燥濕。既用附子之大溫,又用黃芩之苦寒,故治諸失血陰陽寒熱交錯互見而陷于半表半里者。
臨床應用:本方生地黃、阿膠皆兼補虛,當有贏疲、面色蒼白等極虛貧血等癥,有大量附子可能有肢寒,或厥冷脈微等陰寒證候,附子伍白朮當有水氣痹痛或大便微溏等癥。與生地黃為伍,也或有麻痹不仁。生地黃與黃芩合用而治熱煩,尤其四肢當苦煩熱以上諸癥,雖未必一時俱見,但亦絕不能一無所見。應用時,伏龍肝常用至50至150克,可先煎,澄清袪渣留湯煮藥。本方不僅治下血,也主吐血、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