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鈔本《小品方》卷1所載方
╲
╲\
╲ 配伍藥名 計
桂肉 桂心 非配伍
金匱方
其 他 2
14 0
1 3
7 5
22
計 16 1 10 27
該本卷1的後半,共載27處方,其中16方中配肉桂,1方中配桂心。此27方與《傷寒》方併沒什麼關(guān)係,但與《金匱》方名類似,且同一藥物組成的方共有五首。其中厚樸湯和桂支湯加烏頭湯中配有桂肉(表2)。分別相當於《金匱》的厚樸七物湯、烏頭桂枝湯。桂肉的名稱在唐以前的本草書中沒有,但是在《肘後百一方》中出現(xiàn)過一次,可知3-5世紀有的醫(yī)方家使用了這一藥名。因為是桂的肉,也許是桂心、肉桂的別稱?當然其實都是樹皮。再有,桂支加烏頭湯,這個“桂支”,至今還未研究,極有可能和桂枝同義。
馬王堆醫(yī)書中,長枝作“長支”[38],《素問》、《靈樞》中,四肢作“四支”[39],如同此例。本卷1的27方中,芍藥作“夕藥”,茯苓作“伏苓”,與此相當?shù)睦?,在《醫(yī)心方》中也很多。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皮”和“支”的字形近似,因此“桂皮”訛為“桂支”了。例如,《千金翼方》卷19有大桂皮湯。也有將{壴+皮}、鼓二字混同使用的例子??墒牵綕h代的文獻中,還沒有桂皮的用例。另外,從音韻學來說,隋唐音,枝、皮二字屬支韻,而隋唐以前古音,支、枝在第二部,皮在第六部。所以還是把桂支湯釋為桂枝較妥。*2001,4,5補(明.無名氏本《靈樞》14-6b-3,皮字誤記為支字)
總之,確實有桂枝湯這一方名,而且,在現(xiàn)存古寫本《小品方》卷1,這樣較早的古文獻中記載著桂枝湯及藥物組成,可方中併不是桂枝而是桂肉。若注意一下主治條文的記述形式的話,還可以發(fā)現(xiàn),與桂心配伍的方劑,條文多用“治……”,而與桂肉配伍的方劑都用“主……”。陳延之記述形式的不統(tǒng)一,證明了他是完全遵循參照文獻的原始狀態(tài)。這樣說來,極有可能,陳延之所參照的“張仲景弁傷寒併方九卷”和“張仲景雜方八卷”等,也沒有桂枝這一藥名。
*2001,4,5補(北齊武平6年以前?的《龍門藥方》記有桂心1次,桂3次左右)
4-4 小結(jié)
(1)在比較完整地保存著原始資料的3世紀後葉-500年的醫(yī)方書中,仲景醫(yī)方有七首。其中4首用桂,2首用桂肉,一首用桂心。是一點證明了,隨著時代的變遷,桂類藥的名稱也不斷發(fā)生變化。
(2) 成書於500年的《肘後百一方》中,桂的配伍最多,其次是桂心、肉桂、牡桂、桂肉。即使?jié)h代出土的醫(yī)書中,桂也是最常見的,這說明漢代的習俗直至影響到六朝。
(3) 桂枝湯的方名,至少在310年以前就存在了??墒?,包括桂枝湯在內(nèi),作為藥名的桂枝根本沒有記載。
(4) 據(jù)以上考察,漢代仲景醫(yī)方的桂枝湯中大概也沒有桂枝。很可能配伍的是樹皮,只是稱其名為桂而已。
5 唐代仲景醫(yī)方的桂類─桂心、桂枝─
5-1 唐本《千金方》的仲景醫(yī)方
現(xiàn)在,廣為通行的《千金方》(650-658年左右),是江戶時代幕府醫(yī)學館覆刻的南宋版的影印本,還有近年南宋版的直接影印本。這個南宋本,是經(jīng)過北宋校正醫(yī)書局林億等人校正的所謂宋改本,於1066年刊行的北宋版系統(tǒng)。因此,我們稱現(xiàn)行版本為宋改本《千金方》。另有未經(jīng)宋改的南宋版近年在日本影印出版,稱為未宋改《千金方》。再有,現(xiàn)存唐代傳入日本的《千金方》卷1,稱其為《真本千金方》?!夺t(yī)心方》中也引用了《真本千金方》和同系統(tǒng),筆者暫稱其引文為唐本《千金方》。
以上所述,從《真本千金方》和唐本《千金方》可以追溯唐時代原始面目。但是,《真本千金方》現(xiàn)僅存卷1,沒有同仲景醫(yī)方相對應(yīng)的處方,因此,詳細地調(diào)查了《醫(yī)心方》中所引的唐本《千金本》全文,其結(jié)果,所有與桂類藥配伍的處方都是桂心,其他名稱一個也沒有。其中,與《金匱》相對應(yīng)的方有4首,也都是配伍桂心,當然,現(xiàn)存的《金匱》中這4首方都是配桂枝。
a.《醫(yī)心方》卷6治胸痛方第1:胸痺之病……不知殺人方(《金匱胸痺心痛短氣篇》枳實薤白桂枝湯)
b.《醫(yī)心方》卷9治肺病方第13:大建中湯(《金匱 血痺虛勞病篇》:小建中湯)
c.《醫(yī)心方》卷9治淡(痰)飲方第7:青龍湯、木防已湯(《金匱痰飲咳嗽篇》:大青龍湯、木防已湯)
《醫(yī)心方》所引醫(yī)書200餘種,其中載有大量配伍桂類藥的方劑,其名稱,除少數(shù)稱為桂及桂肉外,絕大多數(shù)都稱為桂心。稱桂者,公元300年前後的《張仲景方》和《葛氏方》;稱桂肉者,5世紀的《小品方》和6世紀的《如意方》中一部分處方?!夺t(yī)心方》卷1引《醫(yī)門方》(此書可能成於唐代)的桂枝加附子湯、桂枝麻黃湯(麻黃湯)中,實際是桂心,而不是桂枝。
綜上所述,可以證明以下4點:第1、編撰《醫(yī)心方》時,桂類藥名還沒有統(tǒng)一成桂心。第2、在醫(yī)方書中,作為藥名,最早稱桂,六朝時有稱桂肉的,六朝-隋唐桂心成了普遍的稱呼。第3、唐以前的醫(yī)方書記載的桂類藥,都是樹皮製品,嫩枝全部入藥是不可能的。第4、如果唐以前醫(yī)方書中有使用桂枝的處方,那是極其異常的例子。
從第1、第2點來看,唐本《千金方》的桂心併不是《醫(yī)心方》作者丹波康賴所作。編撰《千金方》時,或傳入日本之前被統(tǒng)一成桂心了。從第2、第3點來看,現(xiàn)在中國、韓國以嫩枝全體入藥,是與唐代及以前的傳統(tǒng)相忤逆的。從第4點來看,把現(xiàn)存的《傷寒》、《玉函》、《金匱》作為唐以前的醫(yī)書,是極其荒唐的。
可是,《傷寒》、《玉函》、《金匱》的條文和處方本身沒有大的異同,僅就《醫(yī)心方》來說,引用的唐以前醫(yī)方書中同類條文和對應(yīng)處方數(shù)也是相當可觀的。在敦煌莫高窟也發(fā)現(xiàn)了《傷寒》、《玉函》的別種傳本斷簡[40],及假托仲景名的《張仲景五藏論》[41]。9世紀以前“張仲景方九卷”;傳入日本,然而,僅據(jù)宋改本《千金方》卷9末的衍文“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一語,就斷定仲景醫(yī)書是被隱匿了幾百年的秘籍,這是未得仲景醫(yī)書傳承真諦之過。令人費解的是《傷寒》、《玉函》、《金匱》三書中大部分是桂枝這一藥名,而且,把桂枝解釋為嫩枝全體。
5-2 宋改本、未宋改本《千金方》中仲景醫(yī)方
在研究唐本《千金方》的基礎(chǔ)上,還想更一步研究一下宋改本和未宋改本。宋改本,未宋改本又可能沒有象唐本那樣,保留著原來的樣子,但卻較多地記載了仲景醫(yī)方。
唐本的c方(青龍湯、木防已湯),在宋改本《千金方》卷18痰飲第6有此文。以宋改本來說,木防已湯主治條文的文字有所增加,與《金匱》的內(nèi)容大體相同,但配伍的是桂心。青龍湯,宋改本作小青龍湯,藥物組成在卷18咳嗽第5的小青龍湯一起記述,也是配伍桂心。唐本的b方(大建中湯),在宋改本卷17肺虛實第2有此文,主治條文無大差別,仍然是桂心,可是,方名變成了小建中湯與《金匱》同。
而唐本的a方“胸痺之病,……不知殺人方”,類似這種不同的變化,在宋改本中可見。此條文載於宋改本卷13胸痺第7,和《金匱》同方名的“枳實薤白桂枝湯”條,條文有所增加。可是與方名相對應(yīng),藥物組成也稱為桂枝了。另一方面,未宋改本在卷13胸痺7中[42],也有相當於a方的條文。其記述和宋改本不一致,反而配桂心,且與唐本的字句、藥量、量詞都同。由此可見,唐代的《千金方》盡管一律記為桂心,但從a方的變化,可以推斷,在宋改階段,乃至宋改時所用的底本時期,被改為桂枝了,併倣於《金匱》附加了枳實薤白桂枝湯方名和主治條文。
據(jù)宋改本卷9、10傷寒門的處方組成,與《傷寒》、《金匱》相對應(yīng)的有50餘方。與桂類配伍的,在傷寒門有29方,其中25方是桂心,4方是桂枝。兩者同用桂心的方子:五苓散、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茯苓(苓桂朮甘)湯、黃耆芍藥桂苦酒湯、鱉甲煎丸、白虎加桂湯。用桂枝的方子:桂枝湯、桂枝二麻黃壹湯、桂枝加黃耆湯,很顯然方名和藥名是有關(guān)連的,即方名有“桂枝”二字的,配伍中必用桂枝;配伍中用桂心的,方名不加“桂枝”二字。即使有,也只不過象“黃耆芍藥桂苦酒湯”、“白虎加桂湯”,僅加一“桂”字而已。
又如前述,《小品方》的“桂支湯加烏頭湯”中的桂肉,《醫(yī)門方》的“桂枝加附子湯”、“桂枝麻黃湯”中的桂心,這種方名與藥名相矛盾的情況在唐以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而宋改本《千金方》則解決了方名與藥名矛盾的這一問題,凡方名有“桂枝”的,方中必配桂枝。a方在唐本和未宋改本中是桂心,但在宋改本中則成了桂枝。從唐至宋的傳寫過程中,出現(xiàn)了這些不同點,大概不會是一種無意識的自然現(xiàn)象吧。唐本和宋改本的差別,可以證明,宋改本為了回避矛盾而有意進行了修改。再簡單說一下朮類名稱,在宋改本《千金方》的新校方例中,如白朮一物,古書惟只言朮,近代醫(yī)家咸以朮為蒼朮,今加以白字,庶乎臨用無惑矣”。林億等人這段話,同時表明了《傷寒》、《玉函》、《金匱》中的白朮也是被統(tǒng)一了的[43]。當然,關(guān)於桂枝,是否由宋統(tǒng)一修改過,雖值得懷疑,但證據(jù)尚不充分。
另外,這個改變,不僅解決了名稱的矛盾,或許進而可以弄清楚桂心和桂枝的區(qū)別及關(guān)系。桂枝作為藥物,始見於《新修》,解釋為:嫩枝的肉厚的樹皮叫桂枝,其除去木栓層的叫桂心。桂枝和桂心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對於《新修》這一記載,宋改責任者肯定清楚地知道,但為什麼,《千金方》卷1的“七情表”,本來引用的是《集注》的內(nèi)容,這一點,通過《真本千金方》和敦煌本《集注》可以明白。而宋改《千金方》卻根據(jù)《新修》的“七情表”,對這一內(nèi)容進行了大量的修改[44]??上攵?,他們對《新修》的內(nèi)容,是瞭如指掌的。而且,盡管同是仲景的發(fā)表劑,而宋改本《千金方》僅是桂枝湯中用桂枝。麻黃湯、大青龍湯等,則保留著唐本的桂心。綜上所述,宋改本期間,可能還沒有考慮到桂心和桂枝兩種藥物的本質(zhì)區(qū)別。要確定這一點,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5-3 唐政府本《傷寒論》的桂類
唐政府719年開元7年令,規(guī)定了醫(yī)學生必學之醫(yī)方書,有《小品方》和《集驗方》[45]。其後,760年醫(yī)官錄用的考試題,10個問題中,有2個出自《張仲景傷寒論》[46]。林億等在宋改《千金方》的校後序中說:“臣嘗讀唐令,見其制,為醫(yī)者,皆習張仲景《傷寒》,陳延之《小品》”??梢?,開元7年令,繼之737年開元25年令,《張仲景傷寒論》確實被指定為醫(yī)生必學之書。當然,這個唐政府本已亡佚了。
其次,王燾的《外臺秘要方》(以下簡稱《外臺方》)中,有很多18卷本《仲景傷寒論》的引文[47],內(nèi)容大多與《傷寒》、《金匱》相對應(yīng)。王燾是唐朝的官僚,752年所寫《外臺方》自序曰:“余幼多疾,長好醫(yī)術(shù)”,“久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弘文館是唐政府的圖書館,故737年指定的《張仲景傷寒論》必然藏於此。這樣說來,完成於753年的《外臺方》所引用的《仲景傷寒論》18卷,一定是唐政府本,因此,能比較真實地反映唐代的桂類藥名。
可是,《外臺方》的傳本僅存宋改系版本,以《千金方》為例推之,即使是宋版,也不能輕易相信完全保存著唐代的面貌。《醫(yī)心方》引唐代《外臺方》僅七條[48],可是,沒有配伍桂類的藥方。在此採用雖經(jīng)宋改,但是相當謹慎的南宋版《外臺方》[49],研究一下唐政府本的桂類藥名。先說現(xiàn)在中國通行的明版《外臺方》影印本,此本明刊時脫文、修改很多,甚至連宋改時的舊態(tài)也面貌皆非,若據(jù)此版,容易造成誤考,故絕對不足為據(jù)。
表3《外臺方》卷1、2 桂類方
╲
╲
╲ 配藥名 計
桂心 桂枝 肉桂
仲景傷寒論
其 他 8
19 1
1 0
1 9
21
計 27 2 1 30
首先,對宋版《外臺方》卷1、2傷寒門作探索性調(diào)查,其結(jié)果(表3),桂類藥配伍方30首,其中9方引自《仲景傷寒論》,21首引自他書?!吨倬皞摗返?首,除卷1的桂枝湯中用桂枝外,其他8首,如卷1的桂枝附子湯,卷2的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等都用桂心。引自他書的21首,《小品方》的射干湯中是肉桂,《古今錄驗方》的橘皮湯中用桂枝,除此之外的19首,包括《范汪方》的桂枝二麻黃一湯、《古今錄驗方》的大青龍湯,都是桂心。
如上述,傷寒門的桂類方,90%用桂心,這一點,若以《千金方》的研究結(jié)果作為佐證的話,恰恰說明了此書仍保留著唐代醫(yī)方書的樣子。另外,方名有“桂枝”的4方,其中3方配桂心,併沒有象宋改本《千金方》那樣,有意識地統(tǒng)一方名和藥名。另一方面,宋版《外臺方》主治條文的形式多用“療……方”,有時方後記有“右……味擣”等字。把這種書寫形式與《醫(yī)心方》相對比,《醫(yī)心本》多是“治……方”、“凡……物冶”。二者比較之後,證明了王燾編撰《外臺方》時,為避唐高宗李治諱,改“治”為療,改“冶”為擣。象這麼明顯的避諱,擔任宋改的儒臣,不會不知道的,再說,宋代也沒有必要沿襲唐代的避諱習慣。盡管宋改時修改原來文字的可能性很強,但王燾的舊文未被擅改。故可以認為,《外臺方》併沒有象《千金方》那樣作過較大的修改。接著,想研究一下《外臺方》所引《仲景傷寒論》的內(nèi)容。
《外臺方》全40卷中,能判明為《仲景傷寒論》的條文、處方的引文,分以下三類(表4)。
表4《外臺》仲景醫(yī)方的桂類
╲
╲
╲ 配藥名 計
桂心 桂枝
第1類方
第2類方
第3類方 18
2
18 1
0
0 19
2
18
計 38 1 39
第1類是王燾在引文開始明記“仲景傷寒論”字樣,次條記有“又”字。此類引文中,配伍桂類藥方19首,配桂枝的只是前述《外臺方》卷1的桂枝湯,其他18方都是桂心,其中包括方名中有“桂枝”二字的方,如卷4的桂枝湯加黃耆,及卷7的抵黨烏頭桂枝湯、柴胡桂枝湯;卷4的黃耆芍藥桂心酒湯、桂心生薑枳實湯??梢娺@類方中,既有方名與藥名相矛盾的,又有相統(tǒng)一的。
第2類是在其他方書的引文末,王燾記有“傷寒論……同”、“張仲景論……同”等注文。這類條文中配伍桂類藥的方,有卷1的桃人承氣湯和卷3的五苓散,都是與桂心配伍。
第3類是在文末用雙行小字記有宋改注“此本仲景傷寒論方”等,與桂類藥配伍的方劑,從卷1至23共18首,都是配桂心。其中有象《范汪方》的桂枝二麻黃一湯、卷23《集驗方》的桂枝加附子湯,僅方名為桂枝而已。
因為第1類和第2類有王燾的注,所以一定是唐政府本的佚文。21方中桂枝只一方,桂心20方,方名有“桂枝”、“桂心”的不同。對《外臺方》傷寒門進行調(diào)查,也有與以上三類同樣的現(xiàn)象。故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第1、沒有統(tǒng)一方名和藥名的跡象。第2、藥名絕大多數(shù)是桂心。第3、所引《仲景傷寒論》即唐政府本《傷寒論》的佚文,第1、第2類引文遺留著這種特徵。
通過第1點可以推測,關(guān)於桂類藥名,至少在王燾及宋改時期,沒有太大的變化。再從《醫(yī)心方》所引方分析,自六朝至隋唐,通常用桂心這一藥名。第2點證明了,《外臺方》雖經(jīng)宋改,但併不是很大的修改。第3點可以看出,唐政府本《傷寒論》的桂類藥名,即使在宋改本《外臺方》中也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唐政府本《傷寒論》桂枝湯中用桂枝,僅此一例,可是,王燾又引用了唐政府本配伍桂心的桂枝湯。研究漢唐醫(yī)方書的結(jié)果,假如桂枝的實體就是桂心,也難以確認自古桂枝也作為藥名使用。《外臺方》成書至宋改,大約經(jīng)300餘年,在傳寫過程中,桂枝湯的方名偶然被誤寫,漸漸流傳於後,而習非為是。
5-4 小結(jié)
(1) 醫(yī)方書中桂這一藥名最古,六朝時,雖始見桂肉,六朝~隋唐桂心被普遍使用。這種現(xiàn)象與仲景醫(yī)方相同。
(2) 唐和唐以前的醫(yī)方書,幾乎沒有配伍桂枝的方劑。如果有的話,那是後世誤寫的結(jié)果,或極有可能是宋時修改的。唐代的仲景醫(yī)方也同樣,故《傷寒》《玉函》、《金匱》中的桂枝,的確令人生疑。
(3) 唐以前的醫(yī)方書和唐代的仲景醫(yī)方中記載的桂類藥,都是樹皮製品,嫩枝全體入藥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4) 唐代的仲景醫(yī)方的桂枝湯類,宋改本《千金方》為使方名和藥名統(tǒng)一,而改藥名為桂枝,或許他們認為桂枝也是樹皮製品。
6 宋代初期的桂類─從桂心到桂枝
6-1 淳化本《傷寒論》的存在和特點
北宋初期的淳化3年(992),王懷隱等奉敕編撰了《太平聖惠方》100卷。其卷8-14是和傷寒有關(guān)連的雜病部分,仲景醫(yī)書佚文遺跡多數(shù)可見。特別是卷8,是一種較古的傳本,江戶後期已有人注意到了這一版本,併利用它進行研究。近年來,根據(jù)《聖惠方》完成的年代,這個《傷寒論》被稱為淳化本《傷寒論》[50]。正因為這個淳化本出現(xiàn)於唐與宋改之間,所以,對桂類藥的考察也很有義意。只是《聖惠方》大部分內(nèi)容不記出處,卷8條文也沒有出處。因此,首先研究一下淳化本的由來及特點。
現(xiàn)宋改《傷寒論》序文曰:“開寶中(968-975),節(jié)度使高繼沖(943-973)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嘗考正,代雖藏之書府,亦闕於讎校,又曰“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即現(xiàn)存之《傷寒》?!秱返乃胃氖窃?065年,在此稍前的1047年宋政府圖書館藏目錄《崇文總目》完成了,據(jù)《崇文總目》佚文所載與此關(guān)連的書有:金匱玉函要略三卷,張仲景撰;張果先生傷寒論一卷;傷寒論十卷張仲景撰、王叔和編;傷寒手鑒二卷田誼卿撰;傷寒證辨集一卷;百中傷寒論三卷陳昌允撰[51]。其中,“金匱玉函要略三卷,張仲景撰”、“傷寒論十卷張仲景撰、王叔和編”,分別是宋改《金匱》、《傷寒》的底本是沒有問題的。另外,宋改序外稱高繼沖進上本“代藏之書府”,所以宋政府圖書館中極可能藏有此書??墒悄芘袛喔呃^沖本的記錄,在《崇文總目》的佚文中未見,其他確鑿的證據(jù)也沒有,故高繼沖本和現(xiàn)在《傷寒》的關(guān)係意見難以統(tǒng)一。
因《聖惠方》是奉敕編撰,故能利用宋政府圖書館的藏書。其根據(jù)可見於《崇門總目》佚文中著錄的“食醫(yī)心鑒三卷昝殷撰”。本書雖已亡佚,但朝鮮的大醫(yī)學全書《醫(yī)方類聚》(1477年刊)中有很多引文,幕末多紀元堅等人將這些引文編成輯佚本,明治初羅振玉來日時,購回此書,後在中國以活字出版?!夺t(yī)方類聚》中引用“金匱方”共43回,其字句和元版《金匱》完全一致[52],故可以推斷,《醫(yī)方類聚》中的引文修改較少??匆幌隆堵}惠方》卷96、97食治門,引用了和《食醫(yī)心鑒》相同的論述和治法、方劑[53],這一點可以證明,奉敕編撰《聖惠方》時,曾利用了宋政府圖書館的藏書。只是《食醫(yī)心鑒》的引文省略和修改較多,治方、藥名和條文被修改之處也不勝枚舉,而桂心卻都保持著原樣。然而,要斷定《聖惠方》卷8,僅僅根據(jù)來自他書的內(nèi)容,是靠不住,必須充分估計到在轉(zhuǎn)引過程中的節(jié)略及修改的可能性。
尚且,基於林億等序和高繼沖本進上不久就開始編纂《聖惠方》這兩點,《聖惠方》卷8便被稱為高繼沖本[54]。的確,在編纂《聖惠方》卷8時,宋臣們很可能參照了宋政府圖書館的藏書,及藏於館內(nèi)的高繼沖本。但是查看一下《崇文總目》的佚文,當時的藏書中,除高繼沖本以外一定還有現(xiàn)今已亡佚的,來自於仲景醫(yī)書的各種傷寒醫(yī)書。這些書,在編纂卷8時曾被利用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便《聖惠方》參照了高繼沖本,也很難想像如述那樣完全照搬。再說,卷8開頭引用了《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僅就於此而稱其為高繼沖本的話,那只不過是一種誤解。所謂淳化本,大概由於1978年日本學者提出之後[50],中國學者也沿用之的結(jié)果[55]。
總而言之,《聖惠方》卷8雖然載有所謂淳化本《傷寒論》的內(nèi)容,但王懷隱等人編纂時,對於所利用的文獻進行修改的可能性很大??紤]到了這一點,於是想研究一下桂類藥名。
6-2 淳化本《傷寒論》的桂類
淳化本共25篇,分為篇幅較長的序論、脈論及發(fā)病日數(shù)篇、三陰三陽篇、可不可篇,最後是處方篇。處方篇形式較特殊,不僅設(shè)藥味、分量、繼之調(diào)劑法、服用法總括在內(nèi)。此古本的傳來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以前,是仲景醫(yī)書的一傳寫形式[56]。
在此分析一下“傷寒三陰三陽應(yīng)用湯散諸方”篇,此篇包括蒸法出汗在內(nèi),共計50首方,這個數(shù)字似乎是人為作成的,但所有的湯劑都用煮散的方法,這是宋代特殊的調(diào)劑法,以至後來被《和劑局方》所採用。這一點充分地證明,淳化本也按照宋代習慣被統(tǒng)一修改了,因此,本篇的處方和其他記述也不可輕易完全相信。
表5 淳化本《傷寒論》的桂類方
╲
╲
╲ 配藥名 計
桂枝 桂心
方名有桂枝
方名無桂枝 6
2 0
11 6
13
計 8 11 19
本文來自網(wǎng)絡(luò),不能作為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jù),不代表本網(wǎng)站立場,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