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離騷》,忽然想一個問題:這世界上,有絕對的忠臣嗎?
歷史上,屈原是以大忠臣的形象示人。一次一次地給最高領導提意見,忠得不能再忠,結果是遭到流放,最后抱塊石頭,跳到汨羅江了事。
屈子的畫像,一般是這樣的:一個高高瘦瘦的老頭子,峨冠博帶,胡子散亂,緊皺眉頭,腰里掛一把像硬柴一樣的長劍,憂國憂民的樣子……
他實在苦得很,怨得很。
太史公在《屈原列傳》中,說他“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不怨乎?”?!峨x騷》正是這樣,滿腔怨憤,呼天搶地,“荃不察余之哀情兮,反信饞而?怒”,有當今失戀者哭喊“我這么愛你,可你一點不愛我”的意思。
屈原者,古之大忠臣也。
然而,二千多年前的當時,他不是。
他是受貶遭流放的官員,用現(xiàn)在話說,就是受到行政降級處分,被送到外地去勞動改造。他不是忠臣,他是有問題的,是犯錯誤的,是“奸臣”。簽發(fā)命令的,是楚懷王。朝堂上還“一致通過”。
這,也不能怪楚懷王。他當時分不清誰是忠臣,誰是奸臣。他無非就是聽信了這一幫,而去打擊另一幫。他要是知道不聽從屈原,而最后弄到亡國的局面,一定懊悔當初流放了屈原。
忠奸不能辨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例。
大家都知道《唐詩三百首》,翻開第一篇,就是唐張九齡的《感遇》詩。張九齡是唐朝的大官,曾彈劾安祿山,皇帝唐玄宗卻說他“禍害忠良”。顯然,在那時候的皇帝眼中,張九齡是奸臣,安祿山才是忠臣,
皇帝再愚蠢,他的江山總還是要的。在皇帝老兒的眼中,能幫他穩(wěn)固江山的就是忠臣,反之,就是奸臣。孰知許多奸臣總以忠臣的面目出現(xiàn),他們巧言令色,欺上瞞下,那些昏君如懷王者如何能搞得清楚呢?
豈但皇帝搞不清,老百姓更是搞不清。據(jù)說當年岳飛被殺,大家都歡呼,皇上的命令都不聽,豈不該殺?等到秦檜倒臺,岳飛昭雪后,大家又歡呼——還是同一批人啊。
受苦受難的,是那些赤心肝膽的忠臣們。
“舉世混濁,唯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屈原以極端的方式,自己作出選擇,他的忠,是忠到骨子里頭去了。他忠于的,是自己的高尚情操。
二千多年了,歷史就是這樣發(fā)展著。有情中極其無情,嚴肅得有點可笑。
一歇歇是“大成至圣先師”,一歇歇是“罪惡的一生”。
一歇歇是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一歇歇是叛徒內奸公賊。
“噫唹兮,危乎高哉”,吾等升斗小民,還是吃吃粽子吧。
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