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xué)從眾錄》陳修園 清 1644-1911年
卷三
遺精
夢而遺者,相火之強(qiáng)也,宜用龍膽瀉肝湯,送下五倍子丸二錢?!督?jīng)》云∶厥氣客于陰器,則夢接內(nèi)。蓋肝主疏泄,相火鼓之,則腎雖有閉藏之權(quán),亦拱手授之矣。不夢而遺者,心腎之虛也,以六味丸為主,煎補(bǔ)中益氣湯送下,以升提之。或用心過度,心不能主令,而相火用事者,亦前丸為主,而兼用歸脾湯。有命門火衰,元精脫陷,玉關(guān)不閉者,急用八味丸以壯陽氣,使之涵乎陰精而不泄。此趙氏之法,本其師薛氏,實(shí)中庸之道也。至于景岳秘元煎、固陰煎,苓術(shù)菟絲煎,皆見癥治癥之方,閩中多有此陋習(xí)。
張景岳云∶精之藏制雖在腎,而精之主宰則在心。凡少年多欲之人,或心有妄想,外有妄遇,以致君火搖于上,相火熾于下,則水不藏而精隨以泄。
診法
《訣》云∶遺精白濁,當(dāng)驗(yàn)之尺,結(jié)芤動(dòng)緊,二癥之的。
《正傳》云∶兩尺洪數(shù),必便濁遺精。
龍膽瀉肝湯(方見《時(shí)方》)
治脅痛,口苦耳聾,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今借治夢泄,以肝實(shí)而火盛也。
大苦大寒,不宜常服,加味逍遙散可以代之。
五倍子丸
治遺精甚效。
五倍子(青鹽煮,曬,焙) 茯苓(各二兩)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錢,日二服,空心鹽湯送下,或以藥汁送下。
又按∶有夢而泄者,于補(bǔ)腎攝精方加蓮子心一錢,生棗仁二錢,所以治其妄夢也,多效。又多夢者,神之亂也。龍為天地之神,故龍骨最能補(bǔ)神而治妄夢。合之牡蠣之咸寒,便能引火歸原。《金匱》桂枝龍骨牡蠣湯最為神妙,蓮須為標(biāo)藥中之神品。
桂枝龍骨牡蠣湯(方見《金匱》。)
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夢交,夢與男交合也。
按∶虛羸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一錢、附子五分,名曰二加龍骨湯。(方見《時(shí)方》)。
秘元煎(景岳)
主治心脾。
遠(yuǎn)志(八分) 山藥 芡實(shí) 棗仁(炒,各二錢) 白術(shù)(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炙草(一錢) 人參(一二錢) 五味(十四粒) 金櫻子(去核,二錢)
水煎服。有火覺熱者,加苦參一、二錢。氣大虛者,加黃 二三錢。
固陰煎
主治肝腎。
人參(隨宜) 熟地(三五錢) 山茱萸(一錢五分) 遠(yuǎn)志(七分) 山藥(炒,二錢) 菟絲子(炒香,三錢) 五味(十四粒) 炙草(一二錢)
水煎服?;蚣咏饳炎尤X。
苓術(shù)菟絲子煎
主治脾腎。
茯苓 白術(shù)(米泔洗,炒) 蓮子肉(各四兩) 五味(酒蒸) 山藥(炒另研,各二兩) 杜仲(酒炒,三兩) 炙草(五錢) 菟絲子(制,十兩)
共研細(xì)末。用陳酒糊丸,桐子大??招臐L湯下百余丸。氣虛不攝精,加人參四兩。
張石頑曰∶夢遺為肝熱膽寒,以肝熱則火淫于外,魂不內(nèi)守,故多淫夢失精?;驎r(shí)心悸,肥人多此。宜清肝,不必補(bǔ)腎,溫膽湯加人參、茯苓、棗仁、蓮肉。又曰∶夢遺多是陰虛火氣用事,茍非確系陽虛,桂、附、鹿茸等助陽之藥,慎勿輕用。非確系氣虛,參、術(shù)、遠(yuǎn)志輩益氣之藥,不可漫施。試觀夢遺必在黎明陽氣發(fā)動(dòng)之時(shí),其為陰虛陽擾可知矣。
沈芊綠云∶心藏神,肝藏魂,腎藏精。夢中所主之心,即心之神也。夢中所見之形,即肝之魂也。夢中所泄之精,即腎之精也。要之心為君,肝腎為相,未有君火動(dòng)而相火不隨之者。當(dāng)先治其心火,而后及其余。宜黃連清心飲、茯苓湯加減。
黃連清心飲
黃連 生地 甘草 當(dāng)歸 人參 茯神 棗仁 遠(yuǎn)志 蓮子(各等分)
水煎服。
茯神湯
茯神 遠(yuǎn)志 菖蒲 茯苓 黃連 生地 當(dāng)歸 甘草 蓮子 棗仁 人參(隨時(shí)加減)
水煎服。
文蛤津臍膏
治遺精。
文蛤(研細(xì)末),以小兒津調(diào)貼臍內(nèi),立止。
思仙丹(各見《種福堂》)
治陰虛火動(dòng)夢遺神方。
蓮須 石蓮肉(去肉青翳并外皮) 芡實(shí)(各十兩,去殼)
上為末,再以金櫻子三斤去毛,子,水淘凈,入大鍋內(nèi)水煎,濾過再煎,加飴糖和勻前藥。丸如桐子,每服七、八十丸。
封髓丹
治遺精。
砂仁(一兩) 黃柏(三兩) 甘草(炙,七錢)
上末,煉蜜丸。
四君子湯(方見《時(shí)方》。)
原方加龍骨、牡蠣、蓮須。
溫膽湯 即二陳湯加竹茹三錢,枳實(shí)八分。
赤白濁
濁者,混濁之謂也。方書多責(zé)之腎,而余獨(dú)求之脾。蓋以脾主土,土病濕熱下注,則為濁病。濕勝于熱則為白,熱勝于濕則為赤。治之之法,不外導(dǎo)其濕熱,濕熱去而濁自清矣,蒼白二陳湯加黃柏、石菖蒲、萆 主之。久患不愈,宜求之腎。以二妙地黃丸,與萆厘清飲間服。又《內(nèi)經(jīng)》云∶中氣虛而溺為之變,宜四君子湯、補(bǔ)中益氣湯加減主之。又有命門火衰,氣不攝精,致敗精為濁,宜以八味溫其命火,加菟絲子、車前子導(dǎo)其敗精??傊?,濁出精竅,與淋出溺竅者不同。病之稍久,宜固腎不宜利水,此要旨也。(茯菟丸、水陸二仙丹之類皆固腎藥。)
蒼白二陳湯
蒼術(shù)(鹽水炒) 白術(shù) 茯苓 半夏(各二錢) 陳皮 甘草 黃柏(各一錢) 萆 (三錢) 石菖蒲(八分)
水煎,空心服。如赤濁,加連翹一錢五分、丹參二錢、蓮子心五分;如脈弦脅痛,為肝火,加龍膽草、梔子各一錢;如口渴、氣喘、脈澀,是為肺火,加麥冬三錢、桑白皮、紫菀各二錢五分;如咽痛、脈沉,為腎火,加元參三錢。
次男元犀按∶此方妙在半夏,升清降濁,熟讀《本草經(jīng)》者自知。
二妙地黃丸(《馮氏錦囊》)
熟地(四兩) 山萸 蒼術(shù)(鹽水炒) 山藥(各二兩) 茯苓 丹皮 澤瀉 黃柏(秋石水浸,炒,各一兩五錢)
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錢。日二服,鹽湯下?;蚣幽迪牰?、益智仁一兩、菟絲子一兩、車前子七錢。
萆 厘清飲(方見《時(shí)方》) 治真元不固,赤白濁。
將軍蛋方
治白濁,兼治夢遺。
生大黃(三分,研末) 生雞子(一個(gè))
將雞子頂尖上敲破一孔,入大黃末在內(nèi),紙糊炊熟,空心吃之,四五朝即愈。
龍牡菟韭丸
治色欲過度,赤濁白濁,小水長而不痛,并治婦人虛寒、淋帶崩漏等癥。
生龍骨(水飛) 牡蠣(水飛) 生菟絲粉 生韭子粉上四味,各等分,不見火,研細(xì)末,干面冷水調(diào)漿為丸。每服一錢,或至三錢,晚上陳酒送下,清晨服亦可。
蠶砂黃柏湯
治遺精、白濁有濕熱者。
生蠶砂(一兩) 生黃柏(一錢)
二味共研末,空心開水下三錢,六七服即愈。
白果蛋方
治白濁。
用頭生雞子一個(gè),開一小孔,入生白果肉二枚,飯上蒸熟,每日吃一個(gè),連吃四五次,即愈。
龍骨韭子湯
治遺精滑失。
白龍骨(一兩,研末) 韭子(炒,一合)
上為末,空心陳酒調(diào)服三錢。
小菟絲石蓮?fù)?/span>
治女癆疸及遺精、白濁、崩中、帶下諸證。
菟絲子(五兩,酒浸,研) 石蓮肉(二兩) 白茯苓(一兩,蒸)
上為細(xì)末,山藥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蚓苹螓}湯空心送下,如腳無力,木瓜湯下。晚食前再服。
龍蓮芡實(shí)丸(各見《種福堂》)
治精氣虛,滑遺不禁。
龍骨 蓮須 芡實(shí) 烏梅肉上等分為末,用山藥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癃閉五淋
癃閉者,小便點(diǎn)滴不通,甚而為脹為腫,喘滿欲死;五淋者,小便痛澀淋瀝,欲去不去,欲止不止,有沙、膏、氣、血、勞五種之分。
癃閉用利水之藥,人所知也。若愈利而愈閉,脹悶欲死,宜治其本?!督?jīng)》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今小水點(diǎn)滴不能出,病在氣化可知。桂性直走太陽而化氣,此癥實(shí)不可缺。陰虛不化,熱逼膀胱,小腹脹痛,尺脈旺,宜服滋腎丸主之;陽虛不化,寒結(jié)膀胱,小腹不痛,尺脈弱,宜加減腎氣丸主之。然猶恐未能即效,又有巧法以施。譬之滴水之器,閉其上而倒懸之,點(diǎn)滴不能下也。去其上之閉,而水自通流,宜以補(bǔ)中益氣湯提之。即以此藥再煮服盡,以手探吐,頃刻即通。而更有啟其外竅,即所以開其內(nèi)竅之法。麻黃力猛,能通陽氣于至陰之下。肺主皮毛,配杏仁以降氣,肺氣下達(dá)州都,導(dǎo)水必自高原之義也。以八正散加此二味,其應(yīng)如響。如夏月不敢用麻黃,恐陽脫而汗漏不止,以蘇葉、防風(fēng)、杏仁三味等分,水煎溫服,覆取微汗,而水即利矣。(此張隱庵治水腫驗(yàn)案。)虛者以人參、麻黃各一兩煎服,神效。(此盧晉公驗(yàn)案。)如汗多不任再散者,即以紫菀、桑白皮各三錢,麥冬五錢,加于利水藥中,或加于升提藥中,亦效,(此李士材驗(yàn)案。)皆下病上取之法也。(治水腫者,可遵此法以治其標(biāo),即以六君子湯去甘草加蒼術(shù)、濃樸、炮姜、附子以扶脾氣,以復(fù)元?dú)?。?/span>
淋癥有五,方治甚多,而總不外于蘊(yùn)熱,統(tǒng)以景岳大厘清飲主之。
五淋,下如沙石,合益元散更加琥珀,或石首魚頭納石子五六個(gè),研末調(diào)下。
膏淋,下如膏脂,加萆 、海蛤粉各二錢、石菖蒲八分。
氣淋氣滯不通,臍下妨悶脹痛,加荊芥二錢、香附、生麥芽各一錢,不愈,再加升麻,或用吐法。
血淋,瘀血停蓄莖中,割痛難忍,加牛膝、生地、當(dāng)歸、桃仁各三錢,紅花、川芎各一錢。不愈,另用牛膝膏。勞淋,從勞役而得,氣化不及州都,本方合補(bǔ)中益氣湯同煎服。
以上五淋,俱屬蘊(yùn)熱所致。又有一種,名曰冷淋。四肢口鼻冷,喜飲熱湯,以加味腎氣湯主之。更有過服金石熱藥,敗精為淋,與老人陽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nèi)敗,以致大小便牽痛如淋。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宜前飲加萆 、菟絲子、石菖蒲、遠(yuǎn)志以導(dǎo)之,后服六味丸。
脈息(與遺精白濁同)
宜浮大,忌沉細(xì)。
方藥
滋腎丸
治小便點(diǎn)滴不通,及治沖脈上逆、喘呃等癥。
補(bǔ)中益氣湯(各見《時(shí)方》)
治一切氣虛下陷。
加味腎氣丸(見《水腫》)
大厘清飲(《景岳》)
茯苓 澤瀉 木通(各三錢) 豬苓 梔子(或用) 枳殼 車前子(各一錢,或加甘草梢一錢)
八正散(《寶鑒》)
治諸淋。
瞿麥 梔子 蓄 大黃 滑石 木通 車前子 甘草(各一錢)
加燈心一錢,水煎服。
牛膝膏
治死血作淋。
桃仁(去皮尖) 歸尾(各一錢) 牛膝(四兩,酒浸一宿) 白芍 生地(各一兩五錢)
水十盅,微火煎至二碗,入麝香少許,四次空心服。如夏月用涼水浸換,此膏不壞。
附用諸方
栝蔞瞿麥丸(方見《金匱》)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此主之。
胞轉(zhuǎn)方
治丈夫女人胞轉(zhuǎn),不得小便八九日者。
滑石(一斤) 寒水石(一兩,研) 葵子(二升)
以水一斗,煮五升。服盡即利。
治石淋方
車前子(二升)
絹袋,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空心頓服之,須臾當(dāng)下石子。宿勿食,服之良。(古之一升今約略小茶盅一盅,石之一兩約略三錢)
治熱淋方(各見《千金翼》)
白茅根四斤洗凈,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治血淋方
生苧根洗,去皮,五兩,水六杯,煎三杯。每服一杯,一日三服。
治血淋方
天青地白草五錢,水二杯,煎八分,空心服,一日兩服。
田螺青鹽膏
治中暑 大小便不通。
用田螺三枚搗爛,入青鹽三分,攤成膏,貼在臍下一寸,即愈。
獨(dú)蒜梔子貼臍膏(各見《種福堂》)
治小便不通。
獨(dú)囊大蒜(一個(gè)) 梔子(二十一個(gè)) 鹽(一匙)
共搗敷臍中,良久即通;若不通,敷陰囊上,即愈。
五淋湯
龍膽瀉肝湯(各見《時(shí)方》)
治脅痛,口苦耳聾,筋痿陰濕,熱癢陰腫,白濁溲血。
心痛
心痛即胃脘痛也。心為君主之官,本不受邪。若受邪而痛,是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朝作夕死。痛有九種,宜細(xì)辨而藥之。
氣痛。脈沉而澀,諸氣郁滯,及七情過用所致。宜二陳湯加沉香、烏藥、百合主之。
加味二陳湯
半夏 烏藥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七分) 陳皮(一錢) 沉香(五分) 百合(五錢或一兩) 生姜(三斤)
水煎服。
百合合眾瓣而成,有百脈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氣,肺氣降則諸氣俱調(diào)。此醫(yī)書所不載,余得之海外奇人。屢試屢效?;驘o沉香,即用紫蘇葉一錢代之。
血痛,脈浮沉俱澀,其痛如刺,不可按捫?;蚝疅嵬鶃恚蟊愫?,宜失笑散主之。
失笑散
研末醋湯送下,挾熱者,加梔子三錢,高良姜一錢,煎湯送下。寒者以肉桂一錢,煎湯送下。
痰痛即飲痛,脈滑咳嗽,其痛游走無定,宜二陳湯加干薤白五錢,栝蔞皮二錢主之。
火痛,脈數(shù)而實(shí),口渴面赤,身熱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金鈴子散主之。如火盛者,用梔子二錢,川楝子去核、黃連、良姜、澤瀉、丹參各一錢,香附一錢五分。水煎服。
金鈴子散(各見《時(shí)方》)
冷痛,脈遲而微細(xì),手足俱冷,其痛綿綿不休,喜用熱手按者,宜桂附理中湯加當(dāng)歸二錢,以濟(jì)其剛。木通一錢,以通其絡(luò)。(痛久則入絡(luò)也。)
虛痛即悸痛,脈浮而小細(xì),或沉而短澀,其痛重輕相間,多日不愈。心悸,最喜摩按,得食小愈,饑則更痛。宜歸脾湯加石菖蒲一錢、木香五分主之。
注痛,入山林古廟古墓,及感一切異氣而痛。其人語言錯(cuò)亂,其脈乍大乍小,左右手若出兩人。宜平胃散加藿香二錢,入些少麝香服之。
蟲痛,脈如平人,其痛忽來忽止,聞肥甘之味更痛。(聞食而蟲頭上昂也。)按摩稍止,(蟲驚而暫伏也。)唇紅,舌上有白花點(diǎn)。年力壯者,以景岳掃蟲煎主之。虛弱者,以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二枚,川椒一錢五分,吳茱萸、黃連、肉桂各一錢,當(dāng)歸二錢主之。
食痛,食積停滯,噯腐吞酸,惡食腹?jié)M。其痛或有一條扛起者,脈實(shí)而滑。右關(guān)更實(shí),宜平胃散加山楂、麥芽、半夏各二錢。脹甚者,更加萊菔子生研一錢。水煎服。如初病食尚在胃,服此湯。即以手探吐之。
又簡易方
荔香散
治心痛甚效,婦人尤效,服數(shù)次可以除根。
荔枝核(一兩二錢炒) 木香(七錢不見火)
共研末。米湯或開水,或酒下二錢。
皂角散
治胃脘劇痛,百藥不效,服此即止。
牙皂(去子弦炒紫焦研末)
每服一錢,燒酒送下。此可偶服,不可常服。
游山方
治胃脘痛多效。
草果 元胡索 五靈脂(醋炒) 沒藥(炒,各二錢)
共研末,酒調(diào)下二 三錢。
掃蟲煎(景岳)
治蟲上攻胸腹作痛。
青皮 吳萸 茴香(各一錢) 檳榔 烏藥(各一錢五分) 細(xì)榧肉(三錢) 烏梅(二枚) 甘草(八分)朱砂 雄黃(各五分)
水煎,入雄黃、朱砂末調(diào)服。先啖肉脯,少頃服藥。
靈脂濃樸散
治心頭痛,欲死不可忍者。
靈脂 良姜 濃樸(姜汁炒)
上各等分,為細(xì)末。每服一錢,醋湯下即止。
黑棗胡椒散(各見《種福堂》)
治心口胃脘痛。
用大黑棗去核,每個(gè)中間入胡椒七粒,仍將棗包好,炭火上 焦黑存性,研末。每服四分,陳酒送下三四服,必愈。加木香、枳殼、紅花、當(dāng)歸、五靈脂少許,更妙。
黑棗丁香湯(《種福堂》)
治胃寒嘔吐,并治寒瘧。
大黑棗七枚去核,每個(gè)納入丁香一粒,煮爛,去丁香,將棗連湯空心服。七天見效。
腹中上下諸痛
腹中上下諸痛,寒熱虛實(shí),皆能致之。溫清消補(bǔ),及發(fā)表攻里諸法,皆所以止痛,故止痛無定方也。今因《醫(yī)學(xué)真?zhèn)鳌凡课环治銮宄?,亦是認(rèn)證之快捷方式,故全錄之。噫!《金匱》諸法,何等精詳,十載研窮,致譏迂闊。今亦窮而知返也。然古圣賢章程,終不敢廢,編中所錄,雖曰從時(shí),亦從純而不從拜乎上之道也。
心痛續(xù)論
心為君主而藏神,不可以痛。今云心痛,乃心包之絡(luò),不能旁通于脈故也。(心痛有論有方,今因全錄高士宗此論,存之以備參考。《種福堂良方》有丹參一兩、檀香、砂仁各一錢煎服。)
心脈之上,則為胸膈。胸膈痛乃上焦失職,不能如霧靄之溉,則胸痹而痛。薤白、蔞仁、貝母、豆蔻之藥,可以開胸痹以止痛。
兩乳之間,則為膺胸。膺胸痛者,乃肝血內(nèi)虛,氣不充于期門,致沖任之血,不能從膺胸而散則痛。當(dāng)歸、白芍、紅花、銀花、續(xù)斷、木香之藥,可和氣血而止痛。
有中脘作痛,手不可近者。夫手不可近,乃內(nèi)外不和,外則寒氣凝于皮毛,內(nèi)則垢濁停于中脘,當(dāng)審其體之虛實(shí)而施治。莫若以燈草當(dāng)痛處,爆十余點(diǎn),則寒結(jié)去而內(nèi)外通,便不痛矣。
有中脘之下,當(dāng)陽明胃土之間,時(shí)痛時(shí)止者,乃中土虛而胃氣不和。若行血消泄之劑服之過多,便宜溫補(bǔ)。但以手重按之,則痛稍平,此中土內(nèi)虛,虛而且寒之明驗(yàn)也。(宜香砂理中湯。)
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乃上下陰陽不和,少陽樞轉(zhuǎn)不利也。傷寒病中每多此痛,當(dāng)助其樞轉(zhuǎn),和其氣血,上下通調(diào)則愈矣。(宜小柴胡湯加味。)
大腹痛者,乃太陰脾土之部。痛在內(nèi)而緩,坤土虛寒也。痛兼內(nèi)外而急,脾絡(luò)不通也。
蓋脾之大絡(luò),名曰大包。從經(jīng)隧而外出于絡(luò)脈。今脾絡(luò)滯而不行,則內(nèi)外皆痛?!短柶吩啤脗柮}澀,陰脈弦,法當(dāng)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先補(bǔ)益于內(nèi),而后樞轉(zhuǎn)于外也。
臍旁左右痛者,乃沖脈病。沖脈當(dāng)臍左右,若為寒氣所凝,其沖脈之血,不能上行外達(dá),則當(dāng)臍左右而痛。當(dāng)用血分之藥,使胞中之血通達(dá)肌表,若用氣藥無裨也。(當(dāng)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
臍下痛者,乃少陰水臟。太陽水府,不得陽熱之氣以施化,致陰寒凝結(jié)而痛。少陰虛寒,當(dāng)用附子、肉桂以溫之。太陽水府虛寒,亦當(dāng)用附子、桂枝以溫之。蓋太陽與少陰,相為表里,互為中見者也。(亦有火逼膀胱不通而痛者。)
小腹兩旁,謂之少腹。少腹痛者,乃厥陰肝臟之部,又為胞中之血海。蓋胞中之水,主于少陰,而胞中之血,主于厥陰也。痛者,厥陰肝氣,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臟不虛者,當(dāng)疏通以使之上。肝臟虛者,當(dāng)補(bǔ)益以助其下。蓋厥陰不從標(biāo)本,從中見少陽之氣,使厥陰上合乎少陽,則不痛矣。
兩旁季脅痛者,肝氣虛也。(宜暖肝煎。)兩脅之上痛者,少陽之氣不和也。(宜小柴胡去參棗加牡蠣、青皮之類。景岳云∶腎虛羸弱之人多胸脅間隱隱作痛,此肝腎精虛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疏通,少則壅滯。使不知培補(bǔ)氣血但以行滯通經(jīng)則愈行愈虛鮮不殆矣。)又高士宗云∶所痛之部,有氣血陰陽之不同,若概以行氣消導(dǎo)為治,漫云通則不痛。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diào)氣以和血,調(diào)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jié)者使之旁達(dá),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
附錄備用方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見《金匱》)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
方中加半夏二錢。名栝蔞薤白半夏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
小建中湯
大建中湯(各見《傷寒》)
治心胸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
長孫心典按∶上中二焦為寒邪所痹,故以參姜啟上焦之陽,合飴糖以創(chuàng)建中氣。而又以椒性下行,降逆上之氣,復(fù)下焦之陽,為溫補(bǔ)主方。
附子粳米湯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徐忠可曰∶此方妙在粳米。鳴而且痛,腹中有寒氣也。乃滿不在腹而在胸脅,是邪高痛下。寒邪實(shí)從下而上,所謂腎虛則寒動(dòng)于中也。故兼嘔逆而不發(fā)熱,以附子溫腎散寒,半夏去嘔逆,只用粳米合甘棗調(diào)胃,創(chuàng)建中氣,不用術(shù),恐壅氣也。
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發(fā)熱。(錢院使云偏當(dāng)作滿。)其脈緊弦,此寒也。
按痛而滿,滿連脅下,而六脈弦緊、非附子不能溫其寒,非大黃不能攻其實(shí),非細(xì)辛不能散其結(jié)聚。三藥實(shí)并行不倍也。
濃樸三物湯
痛而閉者,此湯主之。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各見《金匱》)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亦治產(chǎn)后腹中癘痛。
寒多者加生姜二兩五錢,痛多而嘔者,加陳皮五錢,白術(shù)二錢五分。
暖肝煎(《景岳》)
治肝腎虛寒,小腹疼痛疝氣等癥。
當(dāng)歸(二、三錢) 枸杞(三錢) 茯苓 烏藥 小茴(各二錢) 肉桂(一二錢) 沉香(一錢,或木香亦可) 生姜(三五片)
水煎服。
按此方加防風(fēng)、細(xì)辛、桃仁、山萸肉。治肝虛脅痛,有奇效。
枳芎散
治右脅刺痛。
枳實(shí) 川芎(各五錢) 炙甘草(三錢)
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
推氣散
治左脅疼痛,脹滿不食。
姜黃 枳殼(面炒) 桂心(各五錢) 炙甘草(三錢)
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
嘔吐噦
吐者,有物無聲。噦者,有聲無物。嘔者;聲物俱出,總屬于胃。時(shí)醫(yī)以二陳湯加藿香、砂仁統(tǒng)治之。雖是庸淺活套,尚不礙理,余亦從之。但當(dāng)分別寒熱虛實(shí)表里而加減耳。
寒者,口和身冷,或兼腹痛,脈必遲細(xì),吐出如多有冷氣,宜再加吳萸、干姜、丁香之類。熱者,或?yàn)闊峥剩驗(yàn)闊┰?,脈必洪數(shù),吐必涌猛,形氣聲色,必皆壯歷,宜再加黃芩、黃連、麥冬、沙參、竹茹之類。實(shí)者,或因食滯,必多脹滿,宜再加濃樸、山楂、麥芽、神曲之類;或因氣逆必痛連脅筋,宜再加撫芎、香附、紫蘇、連翹之類,或另用左金丸、逍遙散之類。表者,邪自外至,必頭痛發(fā)熱,宜倍用生姜。里者,邪不在表,兼心下痞者,宜二陳湯加黃芩、黃連、干姜、人參、大棗,仿半夏瀉心湯之意;兼見腹?jié)M便硬者,二陳湯加濃樸、大黃,仿承氣湯之意。若在半表半里,必見口苦,寒熱往來,宜另用小柴胡湯治之。虛者,胃氣虛也,或命門火氣虛也,宜二陳湯加香砂外,重用人參、白術(shù),以補(bǔ)胃氣;不愈,更加干姜、附子、吳萸,以溫補(bǔ)命門;或以八味丸湯,直補(bǔ)命門真火,隨宜變通。景岳云∶無實(shí)無火而嘔吐者,胃虛也?;蛘`服寒涼而嘔吐者,胃虛也。食無所停,聞食而嘔者,胃虛也。氣無所逆,聞氣則嘔者,胃虛也?;蚴橙胫薪苟换?,胃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命門虛也。然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即土虛也,土虛即火虛也。脾喜暖而惡寒,土喜燥而惡濕,故張石頑治虛寒嘔吐,每用伏龍肝兩許,煮湯澄清,代水煎藥,可謂得治吐之大要矣。治泄瀉亦不外此理,而吐呃亦屬胃虛,宜于六君子湯去甘草,加黃連、干姜、蜀椒之類。
次男元犀按∶仲景旋復(fù)代赭石湯,本以治心下痞,噫氣不除。今于嘔吐不止之癥,借用甚效者,取其重以降逆也。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本以治寒邪隔熱于上焦,今于食入即吐之癥,取用甚效者,以干姜散上焦之寒,芩連清心下之熱,人參通格逆之氣,而調(diào)其寒熱,以至和平。不用生姜、半夏者,胃氣虛不堪辛散。不用甘草、大棗者,嘔不宜甘也。又吳茱萸湯,治陽明食谷欲嘔,又治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又治干嘔、吐涎沫、頭痛三癥如神。蓋取吳茱萸大熱,直入厥陰,能降氣而消陰翳。人參扶其生氣,姜棗和其胃氣,使震坤合德,土木不害,而嘔吐平矣。
噦者,胃中虛冷,及停飲居多。亦有失于攻下,胃中實(shí)熱而噦者,證必腹?jié)M。仲景云∶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承氣湯,豬苓湯是也。
噦逆有虛熱,橘皮竹茹湯。噦屬虛寒,橘皮干姜湯。寒甚去通草,加丁香、附子。寒熱錯(cuò)雜者去甘草,加丁香、柿蒂。
噦聲頻密相連為實(shí),攻熱為主。若半時(shí)噦一聲者為虛,溫補(bǔ)為主。如腹?jié)M,不尿,脈散,頭汗,目瞪而噦者,死在旦夕。
診法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dāng)吐不吐者死。脈陽緊陰數(shù)為吐,陽浮而數(shù)亦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寸口脈數(shù)者吐,緊而澀者難治。緊而滑者吐逆。脈弱而嘔,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病患欲嘔吐者,不可下之,嘔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旋復(fù)代赭石湯(方見《傷寒》)
治胃虛,噫氣不除。
進(jìn)退黃連湯(見《實(shí)在易》)
黃連(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參(人乳拌蒸) 半夏(姜制,各一錢五分) 桂枝(三錢) 大棗(二枚)
進(jìn)法∶用本方上三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溫服。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饑服煎劑耳。
吳茱萸湯
治胃氣虛寒,干嘔、吐涎沫,頭痛。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各見《傷寒》)
柯韻伯云∶凡嘔家夾熱,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方而晏知。
長孫男心典按∶食入即吐,不使少留,乃火炎之象,故苦寒倍于辛熱,不名瀉心者,以瀉心湯專為痞硬立法耳。要知寒熱相結(jié)于心下,而成痞硬,寒熱相阻于心下,而成格逆,源同而流異也。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一錢五分)
水煎溫服。
橘皮竹茹湯
治胃虛呃逆。
中焦氣虛,則下風(fēng)木得以上乘,谷氣因之不宜,變?yōu)檫滥?。用橘皮升降中氣,人參、甘草補(bǔ)益中焦,生姜、大棗宣散逆氣,竹茹以降膽木之風(fēng)熱耳。
橘皮干姜湯
治干嘔吐逆,吐涎沫而止噦。
補(bǔ)論
《金匱》云∶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陰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陽氣,反傷無故之陰,變害莫測,豈獨(dú)反胃而已。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胃素有熱,食復(fù)入之,兩熱相沖,不得停留。用大黃下熱,甘草和胃。張石頑云∶仲景既云欲吐者不可下,又用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則必憒亂益甚,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當(dāng)逆折之使下,故用大黃。
大黃甘草湯(方見《金匱》)
治食已即吐。
通草橘皮湯(《千金》) 治傷寒胃熱嘔吐。
通草(二錢) 橘皮(一錢五分) 粳米(一合) 生蘆根汁水煎熱服。去通草、橘皮,加竹茹、生姜汁,《千金》名蘆根飲子。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干嘔。
丹溪云∶凡嘔家禁用服栝蔞、桃仁、萊菔子、山梔。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景岳云∶嘔家亦忌蒼術(shù),以其味不醇而動(dòng)嘔也。
茯苓半夏湯
沈芊綠云∶食已心下痛,隱隱不可忍,吐出痛方止,證名食痹。吐食,宜此湯主之。
麥芽 茯苓 半夏 白術(shù) 神曲 橘皮 天麻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麥天湯 亦主之。
麥冬 天麻 茯苓 白術(shù) 半夏 陳皮 神曲 生姜(各等分)
水煎服。
呃逆
景岳曰∶呃逆癥,謂其呃之連聲,無不由于氣逆。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寒呃者,頭痛,惡寒,發(fā)熱,脈緊,外寒可散。宜二陳湯倍加生姜、陳皮主之。腹痛,口中和,手足冷,脈微,內(nèi)寒可溫,以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砂仁主之,去其蔽抑之寒,而呃止矣。火呃者,口渴煩躁,三焦之火可清,以黃芩湯加半夏,竹葉石膏湯加姜汁主之。潮熱狂亂,腹?jié)M便硬,陽明實(shí)火可下,以三承氣湯主之;火勢未甚者,只以安胃飲主之,去其沖上之火,火靜則氣自平而呃止矣。惟虛脫之呃,或以大病之后,或以虛羸之極,或以虛損誤攻而致呃逆者,當(dāng)察其中虛,速宜補(bǔ)脾,以六君子湯、理中湯加丁香、柿蒂、白豆蔻主之;察其陰虛,速宜補(bǔ)腎,以六味湯、八味湯加紫石英主之,歸氣飲最妙;虛甚者,必須大劑補(bǔ)元煎加丁香、白豆蔻主之。然實(shí)呃者,不難治。惟元?dú)鈹〗哒?,乃最危之候也。更有傷寒之呃者,仍?dāng)于傷寒門閱之。張石頑曰∶平人飲熱湯,及食椒姜即呃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鞠丸。虛人用理中湯加蓬術(shù)、桃仁。痰加茯苓、半夏。呃逆皆是寒熱錯(cuò)亂,二氣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熱相兼之劑,觀丁香柿蒂散,可以知其義矣。
丁香柿蒂散
治呃逆通劑。
丁香 柿蒂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開水送下。
安胃散(景岳)
治胃火上沖,呃逆不止。
陳皮 山楂 麥芽(各五分) 木通 澤瀉 黃芩 石斛(各一錢)
水煎,食遠(yuǎn)服。如胃火熱甚,加石膏
歸氣飲(景岳)
治氣不順,呃逆嘔吐,或寒中脾腎等癥。
熟地(三五錢) 茯苓 扁豆(各二錢) 干姜(炮) 丁香 陳皮(各一錢) 藿香(一錢五分) 炙草(八分)
水煎服。中氣寒甚,加制附子。肝腎寒者,加吳茱萸、肉桂,或加當(dāng)歸。
羌活附子湯
治胃冷呃逆。
附子 羌活 茴香(各一錢) 干姜(四分) 木香(二分)
為末,入鹽一撮,水煎。微溫服。
丁香煮散(與《局方》不同) 治胃反嘔逆,呃噦泄瀉。
丁香(三十七粒) 建蓮肉(去心,二七粒,上二味另煎,去滓) 生姜(七片) 黃秫米(半盞)
水一碗半,煮熟。去姜藥啜粥。
半夏生姜湯 (方見《金匱》) 治呃逆欲死。
刀豆子散
治病后呃逆不止。
刀豆子燒存性。滾水調(diào)服二錢,即止。
元紅散(各見《種福堂》)
治呃逆不止。
荔枝七個(gè),連皮燒存性,為末。百滾湯調(diào)服,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