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重是很多朋友都會遇到的問題,胃病、濕疹、脫發(fā)、前列腺炎、陰道炎、膽囊炎等等,這些疾病的發(fā)生都有個重要的原因——體內(nèi)濕熱重,濕熱體質(zhì)的人群占到了日常人群的四分之一。好多人是因為天氣、飲食不當、脾胃問題,導(dǎo)致濕熱癥狀出現(xiàn)。邪為病多纏綿難愈,故病程較長,致病多發(fā)生在身體的下半部位。濕熱癥中最常見的就屬肝膽濕熱和脾胃濕熱了,由于兩者引發(fā)的癥狀相似,很多人常常傻傻分不清楚,脾胃濕熱還是肝膽濕熱,梧桐樹中醫(yī)教給你如何鑒別。
首先看一看脾胃濕熱和肝膽濕熱的相同之處
1、病因相同: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多由感受濕熱之邪,或喜歡吃肥甘厚膩的食物,釀濕生熱所致。
2、都有納呆、嘔惡、腹脹等脾胃癥狀。
3、二者可有黃疸的癥狀,黃疸是由濕熱熏蒸,膽汁不循常到而外溢肌膚所致。
4、望舌苔均為舌紅苔黃膩濕熱之象。
兩者的不同之處可從以下幾方面鑒別
1、首先濕熱偏重點不同
脾胃濕熱偏重于濕,濕的表現(xiàn)如肢體困重、納呆、腹脹,大便溏泄表現(xiàn)明顯,熱的表現(xiàn)相對較輕;肝膽濕熱偏重于熱,熱的表現(xiàn)如身熱、口干、口苦、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的表現(xiàn)明顯,而濕的表現(xiàn)相對較輕。
2、肝膽濕熱還有濕熱下注的癥狀
肝膽濕熱有濕熱下注的癥狀,如陰囊濕疹、潮濕、睪丸腫脹、墜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癥狀,脾胃濕熱則無這些濕熱下注的癥狀。
3、肝膽濕熱還兼有脅肋脹痛的癥狀
肝膽濕熱因濕熱郁結(jié)肝膽、疏泄失職、肝氣郁滯、不通則痛,故脅肋部脹痛不適,而脾胃濕熱為脘悶腹痛癥狀,無脅肋脹痛的癥狀。
4、脾胃濕熱的脾胃癥狀更加明顯
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都有脾胃功能失調(diào)的癥狀,肝膽濕熱是因為肝氣橫逆犯胃,脾胃受病,運化失健導(dǎo)致,故脾胃癥狀相對較輕,而脾胃濕熱是因濕熱之邪蘊結(jié)脾胃,受納運化失取、升降失常所致,故脾胃癥狀相對明顯。
5、治療側(cè)重點不同
肝膽濕熱治療以清利肝膽濕熱,疏肝利膽,利尿退黃為主。用藥以龍膽草,柴胡,茵陳等為主。療程短,但容易發(fā)作;脾胃濕熱治療以清熱化濕,理氣和中,健脾祛濕為主。用藥多用黃連,梔子,薏苡仁,陳皮等。療程較長,但愈后較少復(fù)發(fā)。
身體有濕熱,一定要遵守以下幾點調(diào)理法則
1、飲食調(diào)養(yǎng)
應(yīng)多食用具有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紫菜、紅小豆、綠豆、扁豆、鴨肉、鯽魚、冬瓜、苦瓜、黃瓜、蓮藕等。禁忌辛辣燥烈,大熱大補的食物和飲品。
2、起居調(diào)養(yǎng)
平常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xí)慣。不要長期熬夜,或者過度疲勞。要保持二便通暢,防止?jié)駸嵊艟?。注意個人衛(wèi)生,預(yù)防皮膚病變,居室環(huán)境宜通風(fēng)清爽。
3、運動調(diào)養(yǎng)
濕熱體質(zhì)是以清濁內(nèi)蘊、陽氣偏盛為主要特征的體質(zhì)狀態(tài),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shù)等。
4、理療調(diào)養(yǎng)
濕熱體質(zhì)的人時不時可以做一些拔罐刮痧,改善癥狀,做完
之后舒服得不得了。
1、陰證:
陰證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語聲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脈遲沉。
陰虛內(nèi)熱顴唇紅,盜汗少寐夢遺精。五心煩熱脈細數(shù),舌紅無苔臥不寧。
2、陽證:
陽證神旺語聲粗,面紅目赤呼吸重。高熱尿黃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洪浮。
陽虛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虛弱脈。身倦畏寒尿數(shù)頻,陽痿帶稀庸懶態(tài)。
3、氣虛證:
氣虛五臟功能萎,肢倦納少目發(fā)黑。頭暈眼花腰痛酸,自汗脫肛內(nèi)臟垂。
4、里熱實證:
里熱實證高熱狂,煩譫口渴喜飲涼。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數(shù)有力苔老黃。
5、里寒虛癥:
里寒虛癥腹痛滿,嘔吐清水氣息短。納少便溏清谷利,舌淡苔白脈沉緩。
6、寒證:
寒證面白畏寒冷,蜷臥口淡尿清長。便溏舌淡脈遲弱,陰盛外寒虛虛生。
7、實熱證:
實熱熱高面目紅,汗出煩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譫語,舌絳脈洪神昏庸。
8、虛熱證:
虛熱骨蒸五心煩,盜汗乏力悸無眠。頭暈眼花腰酸痛,脈細數(shù)顴紅痰粘。
9、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錯雜證,胸中煩熱咳痰粘??谏嗌徰誓[痛,腹痛便溏緊相連。
10、上寒下熱:
上寒胃脘拘急痛,嘔吐清稀咳喘痰。下熱腹脹便燥結(jié),尿痛淋漓短赤黃。
11、里寒表熱:
里寒多有浮腫見,畏寒便溏四肢涼。復(fù)感表熱渴咽痛,發(fā)熱解表當助陽。
12、里熱表寒:
里熱表寒素有熱,煩躁便秘渴咽干。復(fù)感寒邪身軀痛,繼而發(fā)熱惡風(fēng)寒。
13、真熱假寒:
真熱假寒陽不伸,面色蒼白手足冰。惡熱煩渴喜冷飲,舌絳苔黃神不清。
14、真寒假熱:
身寒假熱陽氣虛,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熱口渴脈虛大,甘溫除熱好時機。
15、虛癥:
虛癥形瘦無精神,心悸氣短汗淋淋。陰虛可見五心熱,陽虛面白肢不暖。
16、實證:
實證氣郁精神狂,脅脘腹脹痰濁黃。便難里急尿澀痛,舌紅苔厚脈弦長。
17、上實下虛:
上實喘嗽壅勝痰,胸脘腹脹臥則難。下虛浮腫吸氣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8、上虛下實:
上虛心肺不足證,下實大腸濕熱凝。心悸怔中氣息短,里急后重膿血行。
里實表虛風(fēng)熱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jié)M據(jù)按二便閉,發(fā)熱汗出痛惡風(fēng)。
19、里虛表實:
里虛表實食欲減,便溏食后腹脹滿。惡寒發(fā)熱頭身痛,素體陽虛又外感。
20、真實假虛:
內(nèi)有真實外假虛,體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癥癖,大實贏狀補益疾。
21、真虛假實:
真虛假實腹脹滿,痛喜揉按而和緩。舌質(zhì)胖嫩虛弦脈,反瀉含冤重危險。
22、表寒證:
傷寒惡寒身發(fā)熱,鼻塞無汗浮緊咳。中分惡風(fēng)脈浮緩,頭項強痛自汗出。
23、表熱證:
表熱熱重惡寒輕,微渴有汗咽腫紅??忍嫡吵砻}浮數(shù),舌紅苔黃銀翹靈。
24、氣滯證:
氣滯主證脹悶痛, 脘悶納呆脅脹滿。咳喘胸憋腰脊酸。竄痛噯氣矢氣減?! ?/p>
25、氣逆:
氣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嘔惡噯氣呃逆胃,腫逆昏厥頭暈眩。
26、血虛證:
面唇舌甲無光華,心悸失眠手足麻,經(jīng)少衍期脈虛細,頭眩乏力眼昏花。
27、血熱證:
身熱夜甚煩不眠,目紅鼻衄發(fā)疹斑。舌質(zhì)紅絳脈細數(shù),月經(jīng)先期崩漏連。
28、血瘀:
腫脹刺痛有定點,日輕夜重面容暗??诖缴噘|(zhì)青紫色,脈沉細澀為要點。
29、氣滯血淤:
氣滯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脅痞塊,舌紫脈虛診可憑。
30、氣血兩虛:
氣血兩虛頭暈眩,少氣乏力懶語言。面白色淡脈細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1、氣虛失血:
氣虛失血屬內(nèi)傷,倦怠少氣面萎黃。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脈弱歸脾湯。
綜合辨證:
漸進發(fā)病+中老年+麻木+手腳失靈+神志尚可=中經(jīng)絡(luò)
突然昏倒+中老年+醒后手腳失靈=中臟腑
惡寒+發(fā)熱+類感冒象=表證
苔薄白+脈浮+清涕+白痰+病程短+惡寒=風(fēng)寒
苔薄黃+脈數(shù)+黃痰+稠涕+咽痛=風(fēng)熱
畏風(fēng)+多汗+頭痛=傷風(fēng)
肢冷+冷汗+神色淡漠+氣微+脈微=亡陽
身熱+油汗+脈疾+煩躁+皮膚癟=亡陰
畏寒+肢冷+舌淡+神疲+長病程+脈遲=陽虛
潮熱+盜汗+舌紅+苔少+長病程=陰虛
神疲+面色少華+乏力+勞后加重+脈虛無力=氣虛
呼吸節(jié)律不規(guī)+口張+大汗+癱軟+脈微=氣脫
脹痛+憋悶+噯氣+受情緒影響大+按之無形+時輕時重=氣滯
突然昏倒+劇痛+口閉+窒息感=氣閉
面唇色淡+頭暈眼花+月經(jīng)少+舌淡+脈細=血虛
疼痛或發(fā)熱固定+針刺樣痛+青紫+異常包塊=血瘀
出血+舌絳+脈數(shù)+紫疹=血熱
冷痛+麻木+暖后減輕+局部青紫+面唇淡紫=血寒
干+渴+瘦+脈細=津虧
凹陷性水腫+腹水征+小便不利+苔滑膩=水停
痰清+痰多+振水音+胸水征+腸鳴音強+桶狀胸=飲證
悶+脹+食欲不振+苔白膩+倦+稀便=內(nèi)濕
氣虛+血虛=氣血兩虛
氣虛+血瘀=氣虛血瘀
氣虛+出血=氣不攝血
急性大出血+氣虛+休克征=氣隨血脫
氣滯+血瘀+氣滯血瘀
氣虛+失水=氣不固津
急性大失水+氣虛=氣隨津脫
內(nèi)濕+氣虛=氣滯津停
干燥+血虛+長病程=津血兩虧
痰證+瘀證+長病程=痰瘀互結(jié)
心悸+氣虛=心氣虛
心悸+陽虛+氣虛=心陽虛
亡陽+心陽虛病史+急性發(fā)作=心陽暴脫
血虛+心悸=心血虛
陰虛+心悸=心陰虛
心悸+胸悶+血瘀+急性心痛病史=心脈痹阻
呆+悶+郁+痰+昏=痰蒙心竅
神志亢盛+口舌生瘡+火熱征=心火亢盛
狂躁+心火亢盛前兆+氣郁病史=痰火擾心
心火亢盛征病史+尿路刺激征=小腸實熱
淋+漓+澀+痛=尿路刺激征
低聲咳嗽+氣虛+易感冒=肺氣虛
干咳+咯血+陰虛+長病程=肺陰虛
干咳+痰少+痰不易排出+短病程+感冒征=風(fēng)燥犯肺
久咳+寒水征+喘息=寒飲阻肺
高燒+喘咳+黃色痰涕=痰熱壅肺
腹痛+膿血+稀便+暴瀉+便后肛灼=大腸濕熱
高燒+口渴+便秘+急性加重+腹脹痛+煩躁=腸熱腑實
長病程+便秘+失水病史=腸燥津虧
久瀉+陽虛+水樣便=大腸虛寒
食欲減退+腹脹+大便干稀不調(diào)+氣虛+長病程=脾(胃)氣虛
脾胃氣虛+長病程+陽虛征=脾(胃)陽虛
墜脹感+內(nèi)臟下垂+氣虛征=脾虛氣陷
出血+氣虛+慢性加重=脾不統(tǒng)血
內(nèi)濕+食欲不振+輕微陽虛征=寒濕困脾
脹悶+口苦+濕熱征=濕熱蘊脾
胃隱痛+干嘔+胃不爽+時輕時重+饑不多食+食后緩解=胃陰虛
胃劇痛+蜷縮+暖后緩解+受寒史+拒按=寒凝胃脘
胃灼痛+辛辣食物史+口臭+齦痛史=胃火熾盛
赴宴史+噯氣酸腐+脹痛+惡心+多屁+排后緩解=食滯胃脘
胃腹脹痛+走竄痛+排氣緩解+受情緒影響=胃脘氣滯
筋手目失養(yǎng)+血虛+月經(jīng)少=肝血虛
筋目失養(yǎng)+陰虛+熱病后期=肝陰虛
郁+喜怒無常+氣滯征+經(jīng)期不按時=肝郁氣滯
肝郁病史+火熱征=久郁化火
頭暈+脹痛+急躁+脅痛+火熱征=肝火熾盛
肝陰虛+眩暈+脹痛+中老年+輕微肝火熾盛象=肝陽上亢
肝陽上亢病史+肌肉神經(jīng)癥狀=肝陽化風(fēng)
高燒+小兒+抽風(fēng)樣癥狀=熱極生風(fēng)
肝陰虛病史+手足震顫=陰虛生風(fēng)
肝血虛病史+肌肉震顫+麻木=血虛生風(fēng)
小腹痛+睪丸痛+得暖緩解+脈緊=寒凝肝脈
外陰濕熱征+口苦厭油+發(fā)黃=肝膽濕熱
易驚+失眠+眩暈+口苦=膽郁痰擾
腰膝冷痛+性功能下降+陽虛=腎陽虛
酸軟+頭暈+性功能亢進+陰虛+月經(jīng)少=腎陰虛
先天發(fā)育障礙+性功能下降=腎精不足
腎虛征+腎系滑遺(遺精遺尿滑精滑胎)=腎氣不固
腎陽虛+水停+下身=腎虛水泛
喘咳+腎虛+長期慢性病史=腎不納氣
淋+漓+澀+痛+濕熱=膀胱濕熱
腎陰虛+心陰虛-心悸=心腎不交
脾氣虛+心血虛=心脾兩虛
心陽虛+腎陽虛=心腎陽虛
心氣虛+肺氣虛=心肺氣虛
心血虛+肝血虛=心肝血虛
脾氣虛+喘咳無力+長病程=肺脾氣虛
肺陰虛+腎陰虛=肺腎陰虛
肝陰虛+腎陰虛=肝腎陰虛
肝火熾盛病史+肺熱咳喘=肝火犯肺
肝郁病史+脾虛征=肝郁乘脾
氣滯+脹痛+胃不適+情緒影響=肝胃不和
脾陽虛+腎陽虛=脾腎陽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