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薇曾在節(jié)目《拜托了冰箱》里談到,她會跟女兒小Lucky像成人一樣溝通。
“有一次我穿了一個小裙子,女兒非常喜歡,一定要說是她的,不讓我穿走,她說因為這個裙子她很喜歡,它很美。我說,那我也要美”。
這時陳學冬反問:“這時候難道不應(yīng)該說,等媽媽回來了就給你穿嗎?”
戚薇秒變嚴肅臉:“我不要這樣安慰她,因為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我的?!?/span>
戚薇堅持認為,孩子絕不能慣著,不能說你年紀小就有道理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這是不對的!
一旁的王嘉爾提議:“可以買一個親子裝,兩個人一起穿?!?/span>
對此,戚薇似乎也不太同意:“你不能強要,強要是沒有禮貌的。”
戚薇的這番言論,當場獲贊無數(shù),給她圈了一大波媽媽粉。在面對孩子某些無理的要求時,她選擇拒絕。
說到拒絕孩子,幾乎是家里每天都要上演的戲碼:
你正在做事,孩子要求你陪他玩;
該睡覺了,孩子還要吃糖果。
為了應(yīng)對這些無理的要求,大部分父母會選擇連哄帶騙的方式過關(guān),甚至還有一部分父母,通過打罵的方式粗暴地拒絕孩子。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因為物質(zhì)索要被嚴酷拒絕的人,將來或?qū)l(fā)展成內(nèi)在匱乏型的人格,在潛意識形成這樣的認知:我不夠好,我不配得到。
我們知道,孩子的要求千奇百怪,我們無法一一滿足。那當孩子擁有不合理的要求時,該怎樣科學地拒絕,才能讓孩子免受傷害呢?
著名的心理學家李子勛說,孩子的需求無非集中在三個方面:陪伴,探索,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孩子大多數(shù)行為都是有動機的,特別是在他要求過分的時候。父母想要科學的拒絕孩子,可以先了解孩子的動機所在,然后嘗試使用以下這幾種方法:
1
頻繁對孩子說“不”,容易讓他們覺得委屈甚至憤怒。如果用“可以”來代替“不”,會更巧妙。
比如,孩子想在飯前吃零食,但如果我們直接說【不可以】,他可能會氣得連飯都不吃。但如果換成【可以的,等你吃完飯就可以吃一些零食了】。這樣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平緩很多,因為他聽到的是肯定的回復(fù),他的需求得到了尊重,而且有了一個期盼,就會很愿意吃飯。
2
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越是忙碌的時候,孩子反而越要纏著你。
有一次一個朋友來我家談事情,孩子在我們談話期間不斷來打擾我,一下子要喝水,一下子要出去玩。
我跟朋友的談話一次次被打斷,險些就不耐煩而對她發(fā)了火。后來我突然想到自己剛從外地回來,已經(jīng)幾天沒有陪過她了,我立即知道她這樣做是要引起我的關(guān)注。
于是,我和朋友商量先陪孩子玩十分鐘再過來接著聊。當我全身心和他玩了一會之后,她就很開心地表示理解媽媽,等客人走了之后再來找我。
所以,如果覺得孩子難纏,可能是他們需要陪伴。一味將他推開,孩子會覺得不被愛,如果我們花多點時間陪他們,他們反而不會那么難纏。
3
有時候,孩子總會用一些古靈精怪的方式去探索世界,比如要追螞蟻,要拆電視,甚至要把頭發(fā)剪下來研究……
雖然他有可能在探索這個世界,但某些太“過分”的要求,就不能一一答應(yīng)了,這時候可以嘗試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爸爸去哪兒》里,吳尊就做了個好示范:
早上先起床的姐姐neinei覺得無聊,就想去把熟睡中的弟弟鬧醒來玩,吳尊當然不能答應(yīng)。
但是他并沒有批評女兒不懂事,而是將女兒摟在懷里陪她玩,當孩子玩得盡興了,自然就沒有去騷擾弟弟了。
所以,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不要一刀切說“不”,更不要用武力。先摸清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的原因,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幫他們建立良好的規(guī)則,并在他們有破壞行為的時候用游戲來轉(zhuǎn)移注意力。
用溫柔的方法,讓孩子愉快地與我們合作,一些不必要的負面影響就不會發(fā)生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