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二”意即風(fēng)月無邊,用來形容風(fēng)光美好宜人或一種由外部環(huán)境引起的無邊無際的舒適感覺。最初使用者無從確認,后來流傳到民間,因沒有“蟲上加一撇”這個字,便口口相傳為“蟲二”。蟲二來源素有爭議,一說是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即是清乾隆手書之“蟲二”。二說則是泰山一摩崖石刻,這塊刻石在泰山萬仙樓北側(cè)盤路之西,是清光緒二十五年歷下才子劉廷桂題鐫的。其實,“蟲二”兩字本無意,且被文人雅士演繹得如此意蘊豐厚,從中,華夏文字文化之博大精深可見一斑。
最初使用者無從確認,后來流傳到民間,因沒有“蟲上加一撇”這個字,便口口相傳為“蟲二”。
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即是清乾隆手書之“蟲二”。湖心亭在西湖中。初名振鷺亭,又稱清喜閣。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明萬歷后才稱湖心亭。此亭于1953年重建,一層二檐四面廳形制,金黃琉璃瓦屋頂。昔人詩云:
百遍清游未擬還,孤亭好在水云間。
停闌四面空明里,一面城頭三面山。
這首說的就是湖心亭的景致,“湖心平眺”為古時候西湖十八景之一。傳說當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題下了“蟲二”二字,寓意“風(fēng)月無邊”。這兩個字取自繁體字“風(fēng)月”二字的中間部分,把外框去掉,變成“蟲二”。
另一處見泰山一摩崖石刻,這塊刻石在泰山萬仙樓北側(cè)盤路之西,是清光緒二十五年歷下才子劉廷桂題鐫的,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劉廷桂,外號“劉十二”,因十二歲考中秀才而得此號。相傳,當年劉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談及杭州西湖的無邊風(fēng)月亭,劉廷桂受到啟發(fā),當即揮毫寫下了“蟲二”二字,并對朋友說:這里雖無無邊風(fēng)月之亭,但卻有風(fēng)月無邊之意。據(jù)說當時劉廷桂想直接題“風(fēng)月無邊”,怎奈之前乾隆下江南時題過,因避諱,所以才靈機一動,題下“蟲二”。
這個說法,和西湖那邊的說法以及湖心亭的“蟲二”碑矛盾,由此可見傳說的不正。
“蟲二”的傳說
有文字記載的說法也不少。褚人獲的《堅瓠集》里,看到其引《葵軒瑣記》云:唐伯虎題妓湘英家扁云:“風(fēng)月無邊”。見者皆贊美。祝枝山見之曰:“此嘲汝輩為蟲二也?!毕嬗柶淞x,枝山曰:“風(fēng)月無邊,非蟲二乎?”湘英終以為美,不之易。但褚人獲也不敢肯定是否典出唐伯虎,其下注云“《支頤集》作錢鶴灘?!比毡救藟敉|聚半筆記半詩話的《鉏雨亭隨筆》中,有相同的記載。
張岱的《快園道古》卷十二《小慧部?燈謎?拆字》中有云:“蟲二”兩字,徐文長贈一妓為齋名,取義“無邊風(fēng)月”。另,清人平步青《霞外捃屑》有云:越人好傳讕語。如云徐天池游西湖,題某扁曰“蟲二”,詰之,曰“風(fēng)月無邊也”。這兩則中的徐文長、徐天池,說的都是徐渭。唐伯虎生1470,死于1523;徐渭生于1521,死于1593。這說明,唐伯虎的“蟲二”較徐渭早。
更早的傳說跟李白有關(guān)。湖南岳陽樓三樓,有東西兩聯(lián),東聯(lián)是短短的一副八字聯(lián):“水天一色;風(fēng)月無邊”,落款為“長庚李白書”。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85年版的《巴陵勝狀》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岳陽樓三樓的木壁上,本來曾有三個隱約可見的字跡:一、蟲、二。人們一直不解其義。后來李白游岳陽樓,看出這是一副字謎對聯(lián),即“水天一色,風(fēng)月無邊”,并當即寫下了這副對聯(lián)。此事仍是傳說,穿鑿附會的痕跡明顯。不過,李白到過岳陽樓倒是確有其事,有李白自己的詩為證。李白有詩《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詩云: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fēng)起,吹人舞袖回。
更為有趣的是,這“蟲二”二字遠在25億年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泰山,直到1993年才被人發(fā)現(xiàn)。不過題寫這二字的,不是哪一位書法家,而是大自然。1993年,有一位叫陳興旺的奇石愛好者在泰山腳下?lián)斓揭粔K長18厘米、重1420克的奇石,奇石上的花紋清楚地顯現(xiàn)出了“蟲二”二字。它比劉廷桂寫的更為自然飄逸,“蟲”字清晰明了,藏巧于拙,白似玉、勢如風(fēng),并且起筆“撇”與尾筆“點”通過一條白線繞石一周后又相連結(jié),直滲入石休之中;“二”字淡如絲、彎似月,由許多不規(guī)則的白點組成,如在云中霧里。奇石上的“書法”蒼勁有力,濃淡相宜,疏密有致;兩字二色相間,相映成趣,實為大自然賜予人們的難得一見的“珍寶”。
泰山“蟲二”刻石是什么意思?
泰山摩崖刻石有“蟲二”兩個字,這是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山東省濟南名士劉廷桂題鐫的。作為泰山刻石中的佼佼者,“蟲二”刻石是令人側(cè)目的作品。它外觀表現(xiàn)比較怪異,看上去生澀費解,令人摸不著頭腦。
泰山摩崖刻石有“蟲二”兩個字,這是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山東省濟南名士劉廷桂題鐫的。作為泰山刻石中的佼佼者,“蟲二”刻石是令人側(cè)目的作品。它外觀表現(xiàn)比較怪異,看上去生澀費解,令人摸不著頭腦。
“蟲二”,是泰山刻石中為數(shù)不多的字謎之一,它是繁體字“風(fēng)”和“月”的字芯。即繁體字的“風(fēng)”字,去掉里邊的一撇和外面的邊兒,就剩個“蟲”字;“月”字去掉四周的邊兒就剩下個“二”字。寓意為“風(fēng)月無邊”,所表現(xiàn)出的真正內(nèi)涵,是說泰山風(fēng)光的幽靜秀美和雄渾深遠,這樣的書法構(gòu)思可謂精深獨特,別出心裁。寓意中的"風(fēng)月",是清風(fēng)明月之意,指景色清雅秀麗?!恶覐せ貍鳌分杏小俺跚餂鱿ΓL(fēng)月甚美”之句,“無邊”是指眼前的一切景物都在云盤霧繞之中,引伸得非常遠。以當代人的眼光看,這副刻石,應(yīng)該是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佳品,具有非常豐富的審美價值。
以“蟲二”隱喻泰山景觀“風(fēng)月無邊”,其表達形式簡練精確,情感抒發(fā)細致入微,把作者對于泰山風(fēng)光的眷戀情緒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恰到好處。這副作品的作者劉廷桂,留在泰山上的書法刻石作品大約有數(shù)十副,“蟲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副刻石為行書,筆力沉穩(wěn)挺拔,豪情昂揚,兩字之間,動靜相宜,前呼后應(yīng),蘊意無窮。
關(guān)于"蟲二"的來歷,在民間還有一些傳說,比較公認的一種傳說,是劉廷桂在與朋友游覽泰山時,談到杭州西湖的那座“風(fēng)月無邊亭”,劉廷桂有些不以為然,認為泰山景色峻拔奇峭,松壑云深,才是真正的“風(fēng)月無邊”。于是,為了與杭州的“風(fēng)月無邊亭”有所區(qū)別,劉廷桂在書寫這副作品時,有意舍棄了兩字的部首,只寫了字芯,這便有了如今的“蟲二”之謎。
蟲二,其意何解?
此前從頗知風(fēng)雅的朋友那里聽得傳說:某次,超級才子郭沫若攜友登泰山,眾人觀此石刻皆不得其解、不明其意。郭老略微沉吟,便運指為筆,在兩字四周各加一邊。眾人再思,恍然大悟,盡服之。泰山的這幅石刻,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歷下才子劉廷桂鐫刻的。據(jù)說,明代名士唐寅(唐伯虎)在游覽岳陽樓時,因陶醉于這里的秀麗風(fēng)光,不禁提筆在墻壁題下“蟲二”兩字。人們最初不知是什么意思,后經(jīng)解釋,才知道“蟲二”乃寄寓“風(fēng)月無邊”之意。原來,繁體字的“風(fēng)”字,去掉里邊的一撇和外面的邊兒,就剩個“蟲”字;“月”字去掉四周的邊兒就剩下個“二”字。
魯迅先生在1933年6月20日夜致林語堂的信中也提到“蟲二”:“不準人開一開口,則《論語》雖專談蟲二,恐亦難,蓋蟲二亦有談得討厭與否之別也?!彼彩墙枇恕跋x二”的典故來諷刺林語堂所編《論語》雜志里只有談風(fēng)月的無聊小品文。
風(fēng)月無邊,無邊風(fēng)月……十數(shù)年來時時令我玩味不已。而“蟲二”之典,也因獨具雅趣而別有韻味。
形、音、義合一的漢字有趣,漢語有味。與文字、文化有關(guān)的奇聞軼事、佳話佳聯(lián)多不勝數(shù)。阡陌、街巷,寺觀、亭臺皆有故事,皆有風(fēng)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