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政治性倫理文化,教育為政治服務(wù),學(xué)而優(yōu)則仕是整個封建社會教育的宗旨。八股取士制培養(yǎng)不出有用的人才。明之后,一些進步的知識分子對八股取士制度作了深刻的檢討和反思。生于雍乾時代的杰出作家吳敬梓以其不朽名著《儒林外史》對明清八股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第一節(jié)
作者生平
吳敬梓(1710—1754)字敏軒,號粒民,移居南京后又號秦淮寓客,晚年又號文木老人。他生于安徽全椒一個科舉世家。吳敬梓從小“笙簧六藝,漁獵百家”,曾熱衷于科舉,中過秀才,但屢屢困頓場屋。在南京,他廣泛接觸了那些官僚、紳士、名流、清客等,逐漸看透了他們的卑污靈魂,認(rèn)識到了科舉制度的毒害。
第二節(jié)、思想內(nèi)容
閑齋老人寫于乾隆六年(1736)的序文指出:“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毙≌f尖銳地揭露了那些醉心于功名富貴的無知無恥之輩,熱情地褒美了那些講究文行出處的賢人君子,表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的可貴的自省批判精神以及對理想境界的探索和追求。
作者首先描寫了一班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的可憐蟲。他們的靈魂被科舉制度所毒害,一生癡迷執(zhí)著地追求功名富貴。作者還描寫了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這種人獵取了功名富貴后,出則為貪官污吏,處則為土豪劣紳。在諷刺舉業(yè)人物的同時,作者還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了那些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的人物。他們大多是科名蹭蹬的讀書人,以風(fēng)流名士自居。假托名士,趨炎附勢,過著幫閑文人的寄生生活。
作者在揭露諷刺批判的同時,還寫了一些功名富貴的“中流砥柱”,以寄托作者的理想。這些人講究文行出處,胸懷淡泊,不慕名利。
第三節(jié)
藝術(shù)特色
《儒林外史》取得了杰出的藝術(shù)成就,魯迅先生說:“自《儒林外史》出來后,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首先,作者塑造人物,往往把褒貶寓于人物的行止談笑中,“直書其事,不加斷語,而是非自見。”
(臥評)達到了“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的藝術(shù)效果。
其次,《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真實可信的人物,不象有些小說,凡寫一可惡之人,則“欲打欲罵,欲殺欲割,惟恐人不惡之,而究竟所紀(jì)之事皆在情理之外,并不能行之于當(dāng)世者(臥閑草堂本評語)?!彼?《儒林外史》“佳處即寫社會中殆無一完全人物,……視尋常小說寫其主人公必若天人者,實有圣凡之別,不僅上下床也?!?《觚庵漫筆》)作者秉持公心,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遣詞委婉而不辛辣,筆觸隱藏而不顯露。不打諢,不逞才,不呵斥,不謾罵,以大真實揭露,以大悲戚嘆惋。對不同人物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諷刺。
《儒林外史》的語言是準(zhǔn)確、冼煉、形象和富于表現(xiàn)力的。作者往往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
《儒林外史》的結(jié)構(gòu)也很獨特,
“雖云長篇,頗同短制”,“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font>
《儒林外史》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諷刺藝術(shù)的高峰,奠定了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基礎(chǔ),為以后的諷刺小說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晚清的譴責(zé)小說和魯迅先生的創(chuàng)作,顯然受到了吳敬梓的影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