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在古代又稱瑤琴、七弦琴。近現(xiàn)代,為了區(qū)別其它樂器,稱之為“古琴”。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記譜及演奏方式以及美妙的音樂。
中國十大古曲:高山流水、陽春白雪、廣陵散、漢宮秋月、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漁樵問答,十面埋伏、平沙落雁。中有八支樂曲是琴曲。
一、古琴的起源
古琴是我們國家一件非常古老的樂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至今有5000年的歷史……關于是什么人發(fā)明的,或者說是誰發(fā)明了古琴,有很多傳說:有伏羲、有神農(nóng)、有黃帝、還有舜帝幾種說法,以漢代著名學者蔡邕所著我國第一部琴學專著《琴操》為代表的典籍認為:伏羲氏造琴,例如《太古遺音》就說:“伏羲見鳳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為琴”。其次,漢代的《新論》、《說文解字》、《風俗通義》等經(jīng)典提到神農(nóng)氏造琴,教化天下。同時,《尚書》、《禮記·樂記》、以及漢代史學巨著《史記·樂書》都記載,帝舜制琴。如《禮記·樂記》中明確記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候”。另外,還有不少遠古經(jīng)書將琴的始創(chuàng)者還有其他說法.比如黃帝、顓頊。
雖然這些都是遠古神話傳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古琴的起源非常早。事實上絕非哪一位古代圣賢的作為,而是經(jīng)過很長時間逐步發(fā)展形成古琴這樣一件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樂器。
出土實物:至今較早出土的琴為戰(zhàn)國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琴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七弦琴。前者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而后者距今則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
一般學者認為:商代甲骨文中的“樂”字,便是絲弦附于木架上的古琴之類的樂器的會意。
古琴自出現(xiàn)之后,很快受到古人的喜愛,并在上層社會中得到普及。關于一點,我們可以從《詩經(jīng)》中得到印證。
《詩經(jīng)·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詩經(jīng)·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詩經(jīng)·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詩經(jīng)·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
《詩經(jīng)·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
《詩經(jīng)·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詩經(jīng)·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這說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
二、古琴及古琴音樂的發(fā)展演變
已知的三張最早的古琴實物分別是:曾侯乙墓的戰(zhàn)國初期的十弦琴;長沙五里牌木槨墓的戰(zhàn)國九弦琴;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漢代七弦琴。
1、萌芽期的古琴:
最初的琴,十分簡陋,只有五弦(或有三弦的說法),文王,武王為彰顯自己的功業(yè)各加一弦,是為七弦,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有古琴樂師為古琴增加弦數(shù),以適應音樂的需求。
當然,這一時期,古琴只可用來演奏空弦。
2、早期的古琴:
春秋到漢初古琴有了一些變化,古琴具有如下特點琴制短小,長形音箱,但都首寬尾窄,面賀底平,構(gòu)造較簡單,沒有琴徽,早期的古琴,不僅造型不統(tǒng)一,差別較大,弦數(shù)也不一致。
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斷,這一時期的古琴,在演奏上,以空弦為主,最早甚至完全依賴空弦,晚期也只在同一根弦上使用了靠近琴尾的幾個按音,至于古琴后來使用較多的泛音,應該沒有使用,同時通過增加弦數(shù)以及轉(zhuǎn)換調(diào)式來豐富表現(xiàn)力。
3、發(fā)展完善期的古琴:
古琴在漢魏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有了完善的共鳴箱和標志音位的琴徽,同時作為主流,大多數(shù)正常使用的古琴弦數(shù)也規(guī)范為七弦。古琴作為樂器也基本上定形,與今天的古琴區(qū)別不大。
這一時期,古琴在彈奏技巧上,與以往的不同的與提高表現(xiàn)在:已經(jīng)大量的使用了泛音。(大篇幅的,成段落的使用泛音進行演奏是古琴的一大特色),左手按音也大量的使用.并發(fā)展出了大量繁雜的指法(地域之間,不同師承之間是不近相同的)。古琴作為上層社會專有的樂器,也成為取士的標準之一(蔡氏五弄:游春、淥水、坐愁、幽思、秋思。嵇氏四弄:長短清、長短側(cè)、合為九弄。)
蔡邕的《琴操》,以及嵇康的《琴賦》、《聲無哀樂論》等著作顯示了古琴的藝術及理論已經(jīng)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到了南北朝時期,古琴已經(jīng)用文字進行記譜?,F(xiàn)存最早的琴譜是《碣石調(diào)·幽蘭》。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是南朝梁代丘明據(jù)民間曲牌所作的琴曲。
古琴到了唐代,無論是在制琴,琴曲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還是有記譜方式上都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制琴有蜀中雷氏家族,春雷、吳地、張越、唐代的琴典型的一個特點就是面板厚且圓,音色渾厚,較適于唐代(以及之前的)聲多韻少的演奏風格。在記譜方面唐代曹柔新創(chuàng)了“減字譜”并一直延用至今。《大/小胡笳》在古琴發(fā)展史乃至中國音樂發(fā)展史上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者宮廷樂師、古代著名音樂家董庭蘭,就因為這兩支琴曲的創(chuàng)作而知名天下。高適有一首著名的唐詩:《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這兩支琴曲的影響力。
4、古琴藝術的成熟期:
經(jīng)過五代十國,北宋,到南宋,(雖然在政治、軍事上十分腐敗,而在文化上卻比較繁榮)。古琴藝術已經(jīng)發(fā)展得十分成熟,突出的表現(xiàn)是浙派的出現(xiàn),以及左手指法技巧的成熟完美,(當時已有閣譜——官方宮庭用譜、江西譜——民間文人中流行)古琴的“韻”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古琴的音樂表現(xiàn)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這一時期的浙派琴家南宋·郭沔的具備極高水平的傳世琴曲,如《瀟湘水云》《忘機》《漁歌》《樵歌》《佩蘭》《涂山禹會》等。隨著左手技法的豐富,古琴在樣式及制作上也有顯著變化,更加扁平。故有“唐圓宋扁”的說法。與此同時北方的遼、金、以及后來的元各朝,古琴都有許多古琴名家及論著:金·苗秀實《琴辯》,元·袁桷《琴述》。
5、古琴的大發(fā)展時期:
表現(xiàn)在,名家備出、不同風格不同琴派爭鳴。大量琴譜整理、出版和大量曲目的創(chuàng)作。
明初一直到清初,由于受到當局者的推崇,古琴在文人世界備受重視。又有進一步的發(fā)展。此時明朝政府需要重修禮樂,古琴自然成了一種比較理想的工具。
明代出現(xiàn)了許多職業(yè)琴家。著名的如“浙操徐門”等。同時先后產(chǎn)生了許多風格各異的琴派,如松江派、虞山派、廣陵派、新浙派、川派、諸城派(梅庵派)、嶺南派、閩派、九嶷派等等。他們不斷完善前人作品的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平沙落雁》、《漁樵問答》、《龍翔操》《憶故人》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古琴曲。
這些琴曲以及明清兩代繼承前人的古琴作品,都是通過明清兩代刊行的一百五十余部琴譜流傳下來的。最重的幾部琴譜有: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神奇秘譜》
汪芝《西麓堂琴銃》
虞山嚴《松弦館琴譜》
徐青山《大還閣琴譜》
廣陵派《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
新浙派《春草堂琴譜》
川派《天聞閣琴譜》
諸城派《梅庵琴譜》
6、解放之后的古琴藝術傳承:
老一輩古琴家了了可數(shù)(當時全國會彈古琴的人不過八十余人)
管平湖,打譜了《流水》《廣陵散》《欸乃》《獲麟操》等;
查阜西,解放前發(fā)起組織了今虞琴社,《琴曲集成》,組織對古琴的搶救;
吳景略,張子謙,琴藝高超一代宗師。
當代琴家:著名琴家王迪、龔一、吳文光、李祥霆,還有青年古琴演奏家趙家珍、李鳳云等。
三、
1、
古琴屬于平放彈弦類的樂器,它在構(gòu)結(jié)上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古書上講: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百六十五天,表示合乎天道,在樂器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古代,天文天象學、歷法、律制既音樂,以及占卜學是有互通的,所以古人將古琴與天文歷法附會在一起,就不足為怪了)。
整個琴體由面板與底板粘合而成,上縛以蠶絲制成的弦,形成一件美妙的樂器。面板剖成圓弧形,地板則是水平的,象征天圓地方;同時,一般面板用桐木制成,底板則由梓木充當。以合陰陽之道。其實無論是陰陽之道也好,天地之說也罷,都是古人的附會,說明古人對琴的崇拜之深、愛惜之至,但它們的實際功用卻是很科學的。此外,有一點非常有意思,古琴取材所用到的桐木、梓木,以及蠶絲與古代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這種巧合很有耐人尋味。
①
琴首、琴額、承露、岳山、弦孔、絨線(用來調(diào)節(jié)琴弦音高,反映古人精妙的構(gòu)思,一直延用至今。)、琴項(頸)、肩、腰、尾、焦尾或冠角(故事)、龍齦。
在面板上還有十三個徽,用金、銀、玉,瑪瑙、螺鈿等制成的,它們的作用是指示泛音音位以及按音的參考。它們是以中間第七徽為基準對襯排列的。從第一徽到中間第七徽的比例關系是1/8、1/6、1/5、1/4、1/3、2/5、1/2。這十三個徽上產(chǎn)生的泛音音高也是對襯的。(律制:純律,簡律)
此外,面板上縛有七根琴弦,古琴的正調(diào);C\D\F\G\A\C\D,如果1=F的話,5612356,徵、羽、宮、商、角、徵、羽,,音域:共四組八度又一個二度,還有其它調(diào)式。
②
護軫(一般用硬木、金、玉、牛角、象牙制成。)、軫池、龍池、鳳沼(音孔)、雁足(支持琴體、固定琴弦作用。)、齦托。
③
大琴腹、小琴腹(兩個互相連通的共鳴箱。)、納音(兩個)、天柱、地柱、舌穴、聲池、韻沼,它們的作用都是增大共鳴,延長聲韻、均衡音色音量。
④
鹿角灰:中藥鹿角霜與大漆混合制成,較堅硬耐用;
瓦灰:青瓦灰與大漆調(diào)和而成,音色較透徹,但不耐用,手感不好;
八寶灰:鹿角灰、大漆,以及少量瓦灰、金屬、玉、磁等粉末。結(jié)合了兩者的優(yōu)點。
⑤
仲尼式:最常見式樣,大方莊重;
伏羲式:也比較常見,莊重又不失美感;
連珠式:在仲尼式,伏羲式的基礎變化成而;
蕉葉式:形如一扇葉子,傳為明劉伯溫所創(chuàng);
月琴式:形制優(yōu)雅,;
仲和式:明潞王定制,故又稱潞王式;
落霞式:琴的兩側(cè)呈對稱的波狀曲線。
⑥
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等。
⑦、琴上的銘文、印記、碉刻:
擁有復雜的結(jié)構(gòu)優(yōu)美造型的古琴除去音樂之外,這件樂器本身就是集書畫、篆刻、碉刻、造型美術、漆器工藝于一身藝術品。
2、古琴的獨特的指法與記譜方式:
古琴的音色分為三種:
A、散音:即右手彈空弦所發(fā)的聲音。
B、按音(實音):即右手彈弦,左手同時按弦所發(fā)的聲音。
C、泛音:即左手對準徽位,輕點弦上,而右手同時彈弦時所發(fā)清越的聲音。
①、指法,分左右手指法:
右手:托、擘、挑、勾、剔、打、摘、輪、撥、刺、伏、撮、滾、拂,以及一些組合指法(鎖、打圓等)
左手:游弦音類:走指按音、吟、猱、綽、注,撞、逗等等,,
在兩晉南北朝,因師承不同,風格、琴譜、甚至指法各家都不相同,初唐琴家趙耶利總結(jié):“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良奔雷,變一時之俊?!敝两袢苑蠀恰⑹駜傻毓徘俚奶攸c。
南宋,宮庭用譜,稱為閣譜,御用琴譜,現(xiàn)代有人稱其為閣派。在江南一帶,在長江以西地區(qū),古琴與民間音樂融合形成的江西譜,現(xiàn)也稱江西派,風格清婉流暢。南宋末年,身為官員門客的郭沔(字楚望),琴藝高超,在學習古譜并吸收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古琴演奏上取得重大成就。以貴族楊瓚及其門客徐宇(天民)、毛遜(敏仲)聞名得其藝于郭弟子劉志方。并奉郭為宗師。他們與當時南宋首都臨安(杭州)一帶的琴師如宮庭樂師如汪元量等被稱為浙派。
浙派作為一個新興琴派(其實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真實意義上的琴派),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它把儒家的很多思維方式引入了古琴,在意識形態(tài)上又一次把古琴推至高無尚的地位,迎合了封建文人的形而上學心理。在音樂上,創(chuàng)新的同時,又借鑒了古譜,江閣兩派的優(yōu)點。(從浙派代表人物看,毛初學江西譜、汪元量為宮庭樂師)它較當時民間江西派簡潔直達其意,又較閣譜(派)通時韻,動聽易懂。
浙派的高潮在明代初期,浙操徐門,朝庭的認同。明代前期的琴譜很多標榜“徐門正傳”。連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神奇秘譜》保存了大量的浙派琴譜。浙派沒落于中后期的教條化、世俗化。
松江派:源于原來的江西譜。演奏技巧較高,風格華麗。但思想內(nèi)容不是太世俗化,就是對當時吸引力不如浙派。
虞山派:清微淡遠。強調(diào)琴曲的意境,以及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提倡所謂“琴道”。以迎合封建朱程理學。故《松弦館琴譜》中不收《廣陵散》《瀟湘水云》《烏夜啼》三只他認為有殺伐之風,或不清淡的曲子。而推崇《良宵引》《平沙落雁》等符合他審美情趣的曲子。
廣陵派:中正平和。強調(diào)古琴文化性的同時,它更注重古琴的音樂性,實用性。使用偏鋒為廣陵派的特點之一。
諸城派、梅庵派:源于山東諸城王氏。流暢,富于歌唱性,風格上有些象山東小調(diào)。在技法上有所貢獻。
川派:蜀派古來有之,但真正有影響,形成體系是從青城山道士張孔山開始,所傳,《流水》、《秋水》、《醉漁唱晚》諸曲頗有影響。與其弟子再傳弟子被稱為川派。
九嶷派:曠古雄奇。清楊宗稷,現(xiàn)代古琴大師,管平湖。古樸,剛勁,雄奇。北方琴派。
閩派:明末清初,士紳大量進入福建,與當?shù)匾魳啡诤?,形成閩派,較出名的有:祝桐君。
南派:明末形成。
新浙派:清中后期《春草堂琴譜》,近現(xiàn)代徐元白先生。
四、豐富的琴曲、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現(xiàn)存琴譜集150余種,重要琴譜與琴書如下:
1、唐初手抄卷《碣石調(diào)·幽蘭》(現(xiàn)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2、存見最早減字譜: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3、存見最早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權撰輯《神奇秘譜》(1425);
4、明代重要琴譜:《神奇秘譜》、《太音大全集》(1413)、《西麓堂琴統(tǒng)》(1549)、謝琳《太古遺音》(1511)、《風宣玄品》(1539)、《琴書大全》(1590)、《松弦館琴譜》(1614);
5、清代重要琴譜:《大還閣琴譜》(1673)、《松風閣琴譜》(1677)、《德音堂琴譜》(1691)、《誠一堂琴譜》(1705)、《五知齋琴譜》(1721)、《春草堂琴譜》(1744)、《自遠堂琴譜》(1802)、《琴學入門》(1864)、《蕉庵琴譜》(1868)、《天聞閣琴譜》(1876)、《枯木禪琴譜》(1893)、《琴學叢書》(1911-31);
6、民國及現(xiàn)代:《梅庵琴譜》(1931)、《今虞琴刊》(1937)、《古琴曲匯編》(1957,五線譜、減字譜對照)、《琴曲集成》(1981,古譜影印集)、《古琴曲集》(一、二冊,1982,五線譜、減字譜對照)。
記錄琴曲3000多首,這些琴曲除去版本問題的重復數(shù)約有曲目近900個。而目前,我們現(xiàn)在整理出來的琴曲大概只有200只左右。
琴曲的題體分為以下三種:
①、寫景:
如: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云、漁樵問答、佩蘭、流泉等等
②、敘事:
如:廣陵散、胡笳、龍翔操、歧山操、雉朝飛、屈原問渡、離騷等,一般曲目都比較長。
③、抒情:
古琴曲在寫景、敘事的同時,或多或少都要有抒情,鳴志的成分。甚至有時抒情的成分要大于寫景、敘事。純抒情的曲子不多:長門怨、秋風辭、湘妃怨(二妃思舜)、酒狂、滿江紅等,一般多是小曲。
琴曲的演奏形式,有以下幾種:
①、獨奏:
大多數(shù)琴曲都用來獨奏。
②、琴歌:
附有歌詞可供邊唱者如《黃鶯吟》、《古琴吟》、《古怨》、《陽關三疊》、《湘江怨》、《胡茄十八拍》、《鳳凰臺上憶吹簫》、《慨古吟》、《鳳求凰》、《秋鳳詞》等。琴歌的體裁一般來說較琴曲為短小簡單,因為要配合人聲則不能如樂器般復雜,源于古代弦歌。
③、琴簫合奏
④、其它古代形式:如琴瑟合、雅樂合奏。
⑤、現(xiàn)代新增加的一些形式:齊奏、與民樂、管弦樂合奏等。
琴曲的表現(xiàn)手法及技巧:
四要:辯題、正義、知味、識體;
兩需:入境、傳神;
應手有三則:發(fā)聲、用韻、運指;
八法:輕重、疾徐、方圓、剛?cè)?、濃淡、陰暗、虛實,斷續(xù)。
介紹一些著名琴曲:
①、高山、流水:
源于列子、呂氏春秋的寓言故事。為后人擬作,據(jù)明朱權考證,高山流水在古代原為一曲,到唐代分為兩曲,但不分段,到宋代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F(xiàn)在流行是清代張孔山的《七十二滾拂流水》。伯牙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琴曲《水仙操》為其所作,列子中記載:伯牙與成連學琴,經(jīng)三年而不成,后成連將他帶到海邊,頓時悟出琴中真謗,依水勢而作《水仙》。
②、廣陵散:
據(jù)明朱權考證為先秦時期流傳的《聶政刺韓王曲》,在漢代學者蔡邕的《琴操》中記載的當代認為是先奏之前的作品中就提到過《刺韓操》、《歧山操》、《履霜操》、《水仙操》等。嵇康,臨刑前索琴而彈,,后人誤認為此作為嵇所作、或失傳絕聲。
③、梅花三弄:
由晉代笛(簫)曲改編而成。唐代之前有《梅花引》。較適合用琴簫合奏的形式。用晶瑩剔透的泛音描寫梅花傲雪獨開的清高形象。三弄:泛音落段兩次再現(xiàn)。
④、胡笳:
以蔡文姬的故事為北景。在南北朝隋唐有多種版本,最為出名的是唐代董庭蘭的《大胡笳》、《小胡笳》,在樂曲中運用了很多少數(shù)民族(胡人)的音樂元素。欣賞此詩,不要作為一般的書面文學來閱讀,而應想到是蔡文姬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彈自唱,琴聲正隨著她的心意在流淌。隨著琴聲、歌聲,我們似見她正行走在一條由屈辱與痛苦鋪成的長路上……
⑤、龍翔操:
原名昭君怨,后名:明君怨,龍朔操,龍:隴也,沙丘的意思,朔:北方。胡笳系統(tǒng)一樣,樂曲運用了很多胡人的音樂元素。按標題的意思(龍翔是指龍在天空飛翔)和作品的內(nèi)容情緒聽不出有甚么哀怨的意味,樂曲帶來的是活潑、歡暢的氣氛,使人聊想龍在云霧里飛翔的生動景象。其趣倒與《神化引》飄然灑脫、蜂蝶翩翩的情境相似。
⑥、欸乃:
描寫漁翁生活的古代優(yōu)秀琴曲?!皾O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乜刺祀H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span>
⑦、陽關三疊:
據(jù)王維的《渭城曲》而作的琴歌。因?qū)⒅貜腿槎缓笕朔Q為《陽關三迭》。
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并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不僅是由于短短四句詩句飽含著極其深沉的惜別情緒,也因為曲調(diào)情意綿綿、真切動人。唐代詩人曾用許多詩句來形容過它,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里唱陽關”等。
⑧、瀟湘水云:
南宋著名琴家郭楚望所作,當時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游航。每當遠望九嶷山為云水所蔽,見到云水奔騰的景象,便激起他對山河殘缺、時勢飄零的無限感慨而創(chuàng)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
⑨、漁歌、樵歌:
傳為毛敏仲所作,是南宋末年著名琴師毛敏仲最有影響的作品,樂曲表現(xiàn)柳宗元“欸乃一聲山水綠”的詩意,表達了一種視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的情趣。同時毛還作有《列子御風》、《佩蘭》、《涂山禹會》、《夢蝶》等著名琴。
⑩、鷗鷺忘機:
劉志方所作,取材于寓言故事?!耳t鷺忘機》出自《列子.黃帝篇》,其中《好鷗鳥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海上之人有子歐鳥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游,鷗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鷗鳥舞而不下也?!?/span>
⑾、胡笳十八拍:
汪元量所作,汪為愛國詩人,樂師。宋亡后,汪與文天祥等為元上所擄,初文天祥十分不安,“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后汪與文在獄在多次聊天,并為他彈《胡笳十八拍》。使文堅定就義的決心。
汪后為元所釋,永不為官,他有詩《送毛敏仲琴師北行》三首送給當時北上求官的毛遜,勸化毛不要為元朝服務,其中第一首寫:“西塞山前日落處,北關門外雨來天。南人墮淚北人笑,臣甫低頭拜杜鵑?!斌w現(xiàn)了汪的愛國情懷。
⑿
題解中說道: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羨,千百得失是非,不過漁樵一話而己。。全曲運用,上下問答式結(jié)構(gòu),描寫漁樵對答的情景,并用左手罨、掐、右手撥剌等指法模仿漁夫的搖櫓聲,樵夫的砍柴聲,惟妙惟肖,所謂:“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顯于紙上,神情灑脫,韻味無窮”。
⒀
樂譜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譜集?!镀缴陈溲恪返那{(diào)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xiàn)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短炻勯w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币灿袕镍櫻恪盎叵枵邦欀?,上下頡頏之態(tài),翔而后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fā)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
⒁
古有《山中思友人》、《秋月照茅廬》有人認為,憶故人就是《山中思友人》,思念死去的有才華賢德的友人。但更有可能是后世的作品,一種說法,明朝舊臣懷念故國。第二種說法,懷念清初死于文字獄的友人。
五、琴音樂的審美情趣,及琴曲的欣賞
古琴音樂有其獨特表達方式,不同于西方,以現(xiàn)代民樂。它更強調(diào)琴的內(nèi)在思想,即意境的表達及營造上。不但悅耳,還要悅心,故有琴為心聲的說法。
古琴音樂深受傳統(tǒng)儒家道家文化的影響。琴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傳統(tǒng)琴曲主要用五聲音階,即五正音,這可說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清虛淡雅的風格和意境則主要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的美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六、古琴的發(fā)展的現(xiàn)狀
據(jù)中國琴會的保守估計,現(xiàn)在中國會彈琴的人不過幾百,比解放初要有所改善(那時全國彈過琴的人只在八十幾人,而真正具備演奏水平的不過20余人)。個人的樂觀估計,現(xiàn)在全國彈琴人,及正在學習古琴的人在50000左右。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為眾。
古琴繼昆曲之后,成為我國第二個聯(lián)合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同時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群眾文化水平提高,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古琴一定會更加為大眾所認可接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