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物件的背后,
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
這些小物件的背后, 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
又到一年的尾聲,再過幾天,便是新的一年,
曾經(jīng),拍一張全家福,是多少家庭的新年儀式。
如今,誰還記得家里那本厚重的相冊,封面土里土氣,翻開發(fā)黃的相紙,里邊夾著一張又一張的照片。
那些沒塑封的相片早已褪色,甚至發(fā)霉。
但,相片里的景和物,卻是人們實實在在地經(jīng)歷過。
第一頁可能是爺爺輩的全家福,那時的家庭很壯大,再翻幾頁,會看到父母輩的結(jié)婚照,還不是西裝婚紗照;小時候自己在影樓的照片……
正是這些照片,在時代洪流中抓住了變化的瞬間。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們的生活早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中,最能直觀體現(xiàn)這種變化的,便是家庭。
圖 | 《我愛我家》
這是車、馬和郵件都很慢的時代。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是人們喊得最響的口號。
此時,中國還處于計劃經(jīng)濟時代。
那會大家還住在筒子樓里。
每一層樓都有一個長長的走廊,兩邊排開是一個個單間,樓道即廚房,廁所和澡堂都是公用的。
每天一到飯點,油煙四起的樓道是一陣陣談笑吵鬧,時不時還飄來燉菜的香味。
圖 | 這種筒子樓的原型是蘇聯(lián)的赫魯曉夫樓,曾被大量推行。這些樓現(xiàn)在被叫做老破小,但以前算得上豪華公寓。因為,那時只有在事業(yè)單位工作的人才有資格分到這樣的房子。
這一方小天地,撐起了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那時候,小孩子的快樂很簡單,跑到樓下吼一聲“XXX,下來”,便結(jié)伴肆意玩耍。
扔沙包、滾鐵環(huán)、跳方格……無論時隔多少年,想起來嘴角依然會帶著笑。
那也是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人們需要憑票換物。小孩子幫大人排隊換購,是那一代人的日常。
1999年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一段對話,就還原了當時人們的生活。
崔永元:我聽出來了,這個定情物實際上就是沒送成,那結(jié)婚的時候就得有像樣的彩禮,有沒有?
宋丹丹:說出來都不怕大伙笑話,他家窮的管啥完應沒有。
趙本山:別巴瞎,當時還有一樣家用電器呢!
崔永元:還有家用電器呀?
趙本山:手電筒么!
手電筒也算得上一種電器,這是獨屬于那個年代的幽默。
而在當時的闊綽家庭里,講究的是“三轉(zhuǎn)一響”?!叭D(zhuǎn)”指的是自行車、手表與縫紉機,“一響”指的是收音機。它們,又叫做四大件。
那時,男方擁有這四大件,才有底氣去提親。
自行車,是一個普通老百姓的驕傲,一輛“永久”便是現(xiàn)在的寶馬。
當時,上海永久打出“與愛人同行,永久最好!”的廣告語,那時的自行車寫滿了普通人的故事。
這是一個單車即財產(chǎn)的年代。一個人的單車丟了,公安局都會對此立案偵查。
而手表,則是相當于奢侈品的存在。
看手表的姿勢一定要夠拉風,先一個抬手,再對著天空,慢慢亮出手表,巴不得讓所有人都看到。
那時的媽媽們,個個都是縫紉好手。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可不是開玩笑。
不可不提的,還有老相框。一個家族的傳承與變化,都在這里面。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畢業(yè)時的小叔子、結(jié)婚時候的爸媽和小時候的全家?!?/span>
那時,結(jié)婚照走的是簡潔風。
兩人身著草綠色軍裝,戴著五角星帽子,背對著白墻,肩并肩一起看向鏡頭。
這張結(jié)婚照,是當時少有的儀式感,寫滿了父母的誓言和承諾。
圖 | 來自知乎@CVC攝影
即便那時的生活遠談不上富足,但人們心態(tài)卻很平和。
北大教授金開誠在《書齋的變遷》一文,寫出自己和家人是如何在10平米的空間生活。
“房中有兩張書桌,一張給孩子用,以便她好好學習。半張給愛人備課寫文章,另外半張亦歸她,用來準備一日三餐。
房中還有一張雙人床,晚上睡三個人,白天便成為我的工作之處。無非是搬一張小板凳坐在床前,把被褥卷起半床,放上一塊沒有玻璃的玻璃板,就可以又看書又寫字。
藏書就在床下,往往一伸手就可以拿到床上來用?!?/span>
那時他們堅信,只要靠雙手努力奮斗,在貧瘠生活里也能長出花來。
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人們竭力奔跑,努力抖擻掉70年代的包袱。
隨著打工潮的興起和市場的活躍,人們的錢包變鼓了,生活水平也隨之上升。
很多人離開了筒子樓,搬進了單元樓。
在裝修上,人們開始注重家庭的裝飾。
首先,給客廳的白墻漆成綠白色,頗有一絲雅致。
在家具上,組合柜成為當時的潮流。桌面開始有一些精致的擺件:座鐘、陶瓷杯和綠色臺燈。
人們越來越追求一種生活的品質(zhì)。
在家庭電器上,四大件也跟著升級,變成了“新四件”:彩電、冰箱、空調(diào)和洗衣機。
圖 | ?歷史剪影
當時的一臺彩電高達600塊,并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有人回憶稱:小時候看電視,都是蹭來的,要么去奶奶家,要么去村口的商店……
到了1983年,中央臺播出了第一屆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從此,打開電視看春晚,和節(jié)目一起跨年倒計時,成了無數(shù)中國家庭的必備活動。
圖 | 王景愚、劉曉慶、馬季、姜昆
那時的電視劇也都很經(jīng)典,《紅樓夢》、《濟公》、《上海灘》和《排球女將》……
一到點,很多人便蹲守在電視機面前,跟著劇情或哭或笑。
圖1 | 《紅樓夢》
圖2 | 《排球女將》
還有露天電影,也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娛樂之一。那時候,人們都是自己帶著板凳或席子,熙熙攘攘、熱熱鬧鬧。
再之后,隨著中日建交,人們也有了更多的選擇,《追捕》、《阿信》、《排球女將》、《鐵壁阿童木》等等國外影視劇,涌進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圖1 | 《追捕》
圖2 | 《阿信》
那時候,爸爸們熱衷模仿高倉健的風衣打扮,家里也張貼起了各類明星海報。
一臺小小的電視機,便凝聚起了中國家庭團團坐的歡樂時光。
再說回洗衣機,那時候還分單雙缸洗衣機,新生代們一定很陌生。因為它早就變成了古董,退出人們的生活。
但在80年代,它還是新奇玩意。
一開始的單缸洗衣機,還是洗脫一體。后來出現(xiàn)的雙缸洗衣機,則是一邊洗衣服,一邊脫水。
與此同時,私人飯館也迎來了春天。
1980年,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開業(yè)。
隨后,越來越多的私人飯館出現(xiàn)在大街小巷。
甚至還多了不一樣的選擇:洋快餐。
1987年,中國第一家肯德基落腳在北京前門的繁華地段。
那時候的宣傳還很接地氣,一出場便打出“美國肯德基家鄉(xiāng)雞”的口號。
這會,套餐還不是經(jīng)典的“薯條漢堡可樂”的搭配。
點上一份9.9元的套餐,便囊括了:兩塊原味炸雞、一個雞汁土豆泥、一塊面包、一份卷心菜沙拉,再搭配一杯百事可樂或美年達橘子汽水……
人們嚼著這新鮮炸雞,喝著汽水,心里感嘆著:原來,這就是洋玩意啊。
此外,那時的人們也熱衷于用膠卷相機,記錄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
比如和朋友們的玩耍聚會、小孩子的成長、過年時的全家?!?/span>
而父母的結(jié)婚照,也變成了西裝婚紗照:
圖 | ?CVC攝影
當然,也有人喜歡去影樓拍照。
一來有專業(yè)師傅把關,二來有各種背景紙可供選擇:天安門、布達拉宮,或者國外景點等等。
即便擺拍痕跡嚴重,畫風奇特,但人們?nèi)匀粯反瞬黄?。因為這些背景紙,便是當年的濾鏡。
那時,膠卷照從拍攝到洗出來,是需要等待的,并不像現(xiàn)在手機一點一按便拍好。
于是,人們更珍惜這一張張照片,會專門用相框裱好一張照片,或是放進一本相冊。
正如這些彩色照片,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有滋有味。
此時,自行車也慢慢被摩托車取代,一切都在跟過去告別。
1987年,錢天白向世界發(fā)出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與世界接軌。
這句話,奠定了90年代的基調(diào)。
1993年,國家宣布放開糧油商品的供應,從此告別了憑票購物的時代。
90年代中期,中國電視機年產(chǎn)量已經(jīng)高達3500萬臺,已經(jīng)滿足了大部分家庭的需要。
那時候人們或許在討論《渴望》、《封神榜》和《三國演義》。
“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一句話喊出了多少人當時看《渴望》的心情。
劇中主角們的情感掙扎和欲望,也正如這個年代的人們:看似內(nèi)斂,但其實逐漸開放。
那會,中國孩子們都在電視機前追著兩個泳裝兄弟,跟著他們環(huán)游世界。
這個動畫便是《海爾兄弟》。
片頭曲一響,許多人的童年記憶都隨之喚起:“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傘、天冷穿棉襖、天熱扇扇子”。
這個動畫,是當時風靡萬千家庭的海爾冰箱,斥巨資拍攝的。
那時,人們也擁有了一臺淺綠色的冰箱,上邊用于冷凍,下邊用于冷藏。
這會,《我愛我家》正在電視上熱播,劇中人也是當時人們的狀態(tài)。
比如剛買上BP機的賈志新,就忍不住炫耀:“5247711呼8829,不信你呼一我試試?!?/span>
這也是當年父親們別在腰間的裝備。只要b p機一響,人們便迫不及待找到公共電話亭直呼回去,念出一串號碼,便連起電話那端的人。
當時,不同代碼代表著不同的“暗號”,甚至有人發(fā)明了特有的數(shù)字表達。
一串簡單的數(shù)字,卻藏著當年人們的小心思。
摩托羅拉的bp機是當時的標配,而同牌子大哥大則是更闊綽家庭的選擇。
還有席夢思床墊,一句霸道的廣告語——“不是所有的床墊都叫席夢思”,讓它從此成為了無數(shù)家庭的標配。
也是在這個時候,小霸王游戲機出現(xiàn)了,小孩子的童年有了新的“小伙伴”。
1993年,小霸王推出第一代學習機,還請了成龍做代言人。一句 “同樣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龍小霸王”的廣告語家喻戶曉。
打著學習的幌子玩游戲,是這一代孩子的默契。
那時,人們還是用錄音機聽歌,按下開關,把磁帶放到卡倉,再按下播放鍵,慢慢聽,一個下午就過去了。
這時的華語樂壇正值“神仙打架”,家家戶戶都收藏著林志穎、BEYONG和周杰倫等港臺明星的磁帶。
聽到一首歌,人們便能立馬說出這是哪張專輯,哪一年發(fā)行。
聽過磁帶的人,勢必都干過這樣的事:用鉛筆倒帶聽歌、整齊把磁帶碼在一起、給盒子貼上膠紙防磨損……
墻上也早已貼滿港臺明星海報,比如劉德華、林青霞、鄧麗君……
“下館子”也逐漸成為一個家庭的日常。
當年,肯德基掀起的洋快餐之風,又讓“后起之秀”麥當勞助推了一把。
1990年,第一家麥當勞在深圳羅湖區(qū)的商業(yè)街開始營業(yè)。
此時的人們大概不會想到,這個洋玩意在十幾年后,會成為人們的日常飲食。
在衣物上,人們也開始追求更多的時尚。真維斯、班尼路和以純等專賣店或外貿(mào)店,成為了人們最常逛的地方。
媽媽們也開始打扮起來,梳妝臺上多了化妝品,腳下則穿上了當時最時髦的塑料涼鞋。
1994年還有一件不得不說的事:一個叫“互聯(lián)網(wǎng)”的新鮮玩意,開始進入到中國平常百姓家里。
那會,人們還不知道什么是上網(wǎng)沖浪。
而往后,這一年被人們稱為中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元年。
到了1999年,一個叫馬云的青年爬完長城,決定要建立一個“不一樣的”的公司。
待他回到杭州,便在一所公寓創(chuàng)立了阿里巴巴……
90年代的這些變化,就像一只蝴蝶扇動翅膀擾亂了空氣,卻在往后的日子引起了巨變。
圖 | ?Alain Le Garsmeur
悄然而至的千禧年,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一個新世紀的開始。
此時,家庭消費隨著“中國速度”飛升起來。人們的生活標配變成了:汽車、商品房和娛樂消費。
住房,是中國人永遠關心的主題。
2000年,商品房一經(jīng)推出便炙手可熱,人人搶購。
紅木家具也在此時開始走進千家萬戶。
此外,交通的發(fā)達和便利,也掀起了一波旅游熱和留學熱。
而即時通訊,則進一步縮短了人們的距離。
人們津津樂道:地球村不再是夢想。
2004年,小靈通因成本低,資費便宜,在中國市場脫穎而出。那時,它還有另一個名字:“窮人的蜂窩”。
此時的信息來往,還只能用簡單的文字,沒有花里胡哨的表情包。但聰明的人們,還是發(fā)明了更多有意思的表達——比如用各種符號打成的表情。
也許,人們的表達方式是有些笨拙,但卻充滿了心意。
當時的短信最高儲存量是200條,人們會細細甄選信息,保存最有紀念意義的短信;甚至有的人手抄短信,只為了留下那些字句帶來的美好。
再到后來的諾基亞,那個“握手”開屏的頁面,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
那時,人們常用“磚頭”來調(diào)侃摔不爛的諾基亞。如今,已成為一種過時的笑話。
待到2005年后,大多家庭都擁有了一臺手機。
那也是VCD機最紅火的時候。
哪怕最高分辨率只有352*240,也不妨礙人們沉迷于此。
因為最新大片如《A計劃》、《警察故事》等,緊張刺激的劇情早就把人們思緒全部帶走。
一部VCD機,便是90后的集體記憶,也是他們最早的電影啟蒙。
當?shù)D,人們便會拿出清洗劑噴一噴、擦一擦,再放進碟機繼續(xù)播放。
更有意思的是,人們還會用VCD唱卡拉ok。
周末,大家坐在沙發(fā)上,看著電視機里的MV,拿著麥克風,跟唱著一句句歌詞……
圖 | 《我愛我家》
一直到2009年,VCD被人們淘汰,退出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可從前那些場景,哪怕再過很多年,估計也忘不了。
那時候,MP3和MP4也還不是老古董,無數(shù)年輕人用它聽了一遍又一遍周杰倫、艾薇兒和林俊杰的歌。
而小孩子,則在電視上收看了很多外國動畫:《神奇寶貝》、《數(shù)碼寶貝》和《蠟筆小新》等等。
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個新的玩具:數(shù)碼暴龍機、四驅(qū)車、YOYO球和游戲王卡牌……
此時,大頭貼也正在學生圈風靡。
那會,拍照前會和朋友們精心挑選卡通背景,凹盡各種造型,拍完便貼在錢包、留言本上。
如今回憶起來,誰還沒有過這般青澀的校園青春。
電腦也已進入中國的大部分家庭。
這會還是厚重的電腦臺式機,打開頁面是最原始的灰色系統(tǒng)頁面,上網(wǎng)還是靠撥號上網(wǎng)。
平時,網(wǎng)速能達到50kps已算不錯,也僅限于打開幾個網(wǎng)頁和qq聊天。
電腦上的游戲,無非是掃雷、三維球、單機游戲,或者一些簡單的網(wǎng)頁游戲。
圖 | 掃雷
那時候,判斷一個人會不會電腦,全看這人的打字水平。
市場上甚至還有專門的打字班,想必每個“打字人”都經(jīng)過金山打字通的游戲磨練:
在“激流勇進”關卡,打不出單詞,青蛙便要撲通地掉進河流;
在“警察抓小偷”的關卡,敲下一個字便開始驚險的“貓抓老鼠”的追逐……
網(wǎng)購,也開始在這個年代掀起一個小浪花。
2004年,阿里巴巴開始試水網(wǎng)購。
那時人們只當它是曇花一現(xiàn)的存在。這會嘗試網(wǎng)購的,一般都是電腦發(fā)燒友。
此時的網(wǎng)購還像雜志訂購,要先去銀行轉(zhuǎn)錢到對方賬戶,對方收到錢后才開始寄東西,用的還是郵政快遞。
全民網(wǎng)購的熱潮,要到2008年后才逐漸形成。
比起網(wǎng)購,人們更喜歡的是網(wǎng)上聊天。
同年,中國的SNS也發(fā)展迅速,出現(xiàn)了51.com、開心網(wǎng)和校內(nèi)論壇。
人們開始在線上與熟人聊天,變成了“網(wǎng)上鄰居”,甚至帶著新鮮勁去qq聊天室沖浪,“穿”著一身qq秀,和陌生人聊天。
人們也喜歡在網(wǎng)上表達自我,開始在博客和QQ空間發(fā)表文章和說說。
甚至,博客也變成了名人發(fā)表信息的平臺,比如李湘就曾在博客,發(fā)表了和李厚霖的離婚信息。
那一年流行語是:你偷菜了嗎?
有的人甚至會定好鬧鐘,一到點就去偷菜。
到了2009年,新浪微博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智能手機也隨之出現(xiàn)。
這刷新了人們對手機的認知:手指一滑,就是一個按鍵手機時代的結(jié)束。
同年11月11日,淘寶推行了商城促銷日。這本是個無意之舉,卻為未來的“雙十一狂歡”埋下了伏筆。
這個世紀最初的十年,一切發(fā)展都很快,就連愛情似乎也變成了一種速食。
這種飛快的發(fā)展,也裹挾著一顆顆浮躁的人心。
新世紀的十年,早已奠定好一切。
2010年,喬布斯帶著一部“最薄的手機”出現(xiàn)在蘋果的發(fā)布會上。
正是那部曾在線下賣斷貨的iphone4。
往后,不同品牌的手機在每一年都會推陳出新,讓人們眼花繚亂。
人們對款式喜新厭舊的速度,還跟不上產(chǎn)品的迭代。
2011年的1月,微信誕生。
沒有人會想到這個綠色圖標,將會大大地改變?nèi)藗兊纳睢?/span>
次年,微信推出了免費視頻、語音通話功能。這讓人們不再是撥號打電話,而是直接語音通話。
再過四年,微信紅包也出現(xiàn)了。
2014年,支付寶已經(jīng)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廠商。
人們出門購物,不再是打開錢包拿出現(xiàn)金,而是掃碼支付。
只需要用指尖劃幾下,人們就已經(jīng)在網(wǎng)絡上完成了貨比三家,再一鍵下單便能拿到遠在千里的快遞。
甚至,人們吃飯不需要在廚房忙活,也不需要下樓找餐廳,而是在手機打開app,外賣員便會送上門。
這些年的變化,也足以改變一個節(jié)日的含義。
雙十一,一開始只是高校的光棍節(jié)文化,最終在電商推行下變成一個購物節(jié)。
我們從2G沖浪到4G時代,再到如今的5G時代。
“小康家庭”從一個口號,慢慢成為了現(xiàn)實。
智能家居,已不再是科幻片的場景,成為現(xiàn)實。
人們的一個按鈕或一句話,便可以讓機器們打掃整個屋子。
手機,變成了人們的命根子,丟了手機就像丟了魂。
同時,也讓人們忽略了身邊的人和事。
社交網(wǎng)絡越發(fā)達,線下的人際關系反而越被人們忽略。
人們很容易在網(wǎng)上聊嗨,但對線下的關系卻很難踏出第一步。
于是,餐桌上的人們雙目皆對手機,而不是對方的眼睛。
“內(nèi)卷”也慢慢成為一種現(xiàn)象,人們開始996、007式地奮斗。
大部分年輕人的身體,卻早早得了各種職業(yè)病。
隨著人們垮掉的身體,還有情緒。
人們齊頭并進,又擠得頭破血流,只是為了追逐更好的生活……
這就是我們的時代。
一個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時代。
新事物打起一個浪花,轉(zhuǎn)瞬間,它便會淹沒在眾多浪潮之中。
我們身處其中,可能會有些“當局者迷”的感覺,有時也難免迷茫、困惑。
但又正因我們生在這個年代,所以才更需要奮力地生活,去感受這個時代的一切,并認識到其中的問題。
寫在最后:
正如羅大佑的歌里唱道: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么溜走。轉(zhuǎn)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shù)年。
縱觀過去的幾十年來,我們從物資匱乏的年代,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從筒子樓到商品房,從“三轉(zhuǎn)一響”到智能家居,從黑白電視機到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
家庭變遷的幾十年,也是中國巨變的幾十年。
而我們,也都是這其中的一部分。
如今,我們的生活早已上了不止一個臺階,但同時也被這快節(jié)奏的生活推著,時常忙到喘不過氣,總感覺缺少些什么。
我們開始會懷念80、90年代,想念那時的人和事。
似乎,過去的日子自帶一層濾鏡,它們總是自由而美好。
人們唏噓道:這些美好早在時代的巨流中消散。
是啊,變化太多太快了。正如崔健的歌詞“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變化,已成為這個時代的日常。
人們在不斷地衡量新舊事物,是該迎接,還是拋棄?
這些選擇,充斥在這個時代。
或許,如何在這快速的變化中自處,是這個時代每個人的命題。
參考文獻:
1、那些令人懷念的70年代家庭擺設
2、騰訊新聞:家庭記憶30年
3、美篇:黑白記憶:80到90年代中國人的生活變遷
4、知乎:70、80、90年代至21世紀住房變遷!兒時的家,滿滿的回憶…
5、知乎:請回答1970 | 獨屬于那代人的筒子樓回憶
6、海南周刊|買買買!不同年代的消費記憶,你還記得嗎?
7、虎嗅:29年前我第一次吃肯德基
8、看客insight:中國家庭最需要的東西,40年來有哪些變化
9、中國新聞網(wǎng):回憶殺!這些淡出人們視線的老物件,你用過幾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