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得道的人都說自己無所得?是因為道德高尚的謙虛?還是得道底層邏輯的要求?以究竟層面來看,當(dāng)一個生靈說自己得道了,那肯定是還沒有,別人說得了,也不行。
一方面是因為各種法本來沒有(被執(zhí)著的)實體之相,說得道也只是隨緣施設(shè)安立;另一方面是雖然道場與煩惱究竟平等并無余地,但仍然需要引領(lǐng)眾生歸根返本。
“(一切諸)法,亦復(fù)如是,不(有不無,畢竟空寂,雖有假名),而無實體。何(以故?偽性假合,名之為有;體無)真實,是故名空。(不即諸法而說法假),不離諸法而說法空。所以爾者,法本清凈,無有實相,眾生虛妄,執(zhí)見有無空有之相,從顛倒起,諸見病除,平等無相”。(參見山田俊《校本太玄真一本際妙經(jīng)》)
一切法也都是這樣的,不屬有不屬無,畢竟本來空虛寂靜,雖然有各種各樣假借安立的名相,但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為什么會這樣呢?不真實之性假緣和合,稱之為有;本體沒有真常實性,所以稱名為空寂。不當(dāng)下即是諸法而說諸法為假緣和合,不完全離卻諸法而說諸法虛無空寂。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萬法本性清凈,(本來)沒有(被執(zhí)著的)真實不變之相,眾生以(各種)虛妄,執(zhí)著妄想“見”到有或沒有空、有之法相,(這是)從顛倒生起的,各種不實之見的“病癥”消除之后,則諸法平等不會有執(zhí)著之相。
“諸法本無實相,皆悉是空,為利益故,隨順世間,方便引誘,假名稱見。雖見于有,知有不有,乃見于空,知空亦空。以是當(dāng)知,見名同凡,不如凡見”。
各種法本來沒有(被執(zhí)著的)實體之相,這些都本性為空,為利益眾生的緣故,隨順世間因緣,以種種方便引領(lǐng)誘化眾生,假緣安立名相,隨順眾生業(yè)力稱有各種見解。雖然(顯示)有(各種)見解,(其實)知道這些有本來沒有,(隨緣顯示)各種法的見解為空,知道所說的空本性也是空。以此應(yīng)當(dāng)知曉,(各種)見解的名相與世間的見解相同,但不完全與世間見解一樣。
這里所謂的“法相”,實際指“有”、“無”這對范疇,并籍中道觀闡釋法相,有“空有不二”之義。意在說明,“諸法本無實相,皆悉是空”,“有”和“無”其實都是方便假名而已。
當(dāng)眾生真正修到與道合真的時候,并沒有一個被執(zhí)著的所得的道。所以與道合真者不說自己得道,一是謙虛,二是這樣的境界超越能得、所得,語言只能隨緣相似開示,不能直接傳達。
“所謂得道,得無所得;所謂斷滅,斷無所斷”,“煩惱性空,執(zhí)計為有;以執(zhí)心故,名為煩惱。若知煩惱本性是空,心無所著,諸計皆盡,名斷煩惱;煩惱病除,故名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無得無斷,假名方便,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若法性無相,則無有相,亦無無相,云何有于假有,而體實空,有假有空,何名無相?”答曰:“為執(zhí)性故,因緣方便,說諸法假;為執(zhí)假故,因緣方便,說諸法空;空假之相,還復(fù)成假,是名無相”?!安挥幸嗖粺o??占贌o異相,權(quán)實故同途。道場與煩惱,究竟并無余”。
所謂得到,(其實并)沒有所得,所謂的斷滅觀,(也本來)斷無所斷,煩惱本性空凈,執(zhí)著遍計為有(如此法相);以(有)執(zhí)著之心的緣故,名為煩惱。若知曉煩惱本性是空凈的,自心沒有所執(zhí)著的,各種遍計都除盡,(這樣的境界)稱為斷煩惱。(眾生)煩惱“病”消除,名為得道。雖然名為得道,其實沒有所得;(以究竟的境界來看)沒有得也沒有斷,只是假緣安立各種名相、方便教法,為了度化眾生,(所以)名為得道(有道可得)。
如果真實法性(本來)無相,則沒有實有之相,也沒有空無之相,為什么要依假緣安立的有來說實有之相,但本體實際是空凈,(既然)有假緣安立的有與本體實際的空凈,又為什么說是沒有法相呢?
回答說:“因為(眾生)執(zhí)著法性,(以)因緣方便,(隨緣為眾生)說諸法為假緣安立;因為(眾生)執(zhí)著假緣安立的緣故,以因緣方便,(隨緣為眾生)演說各種法本性空凈;空凈和假緣的法相,仍然是假緣安立,這稱之為'無相’”。
不有也不無??諆?、假緣沒有相異之相。權(quán)宜與真實都殊途同歸。宣揚道法、修煉道行的場所與煩悶苦惱,推求到底并沒有剩下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