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臨床表現:
多見于男性,40歲以上好發(fā),50-60歲最多見。發(fā)病年齡有年輕化的傾向。舌最多見,然后依次為牙齦、頰、唇、腭、口底等。
診斷要點:
1、肉眼病變 口腔鱗狀細胞癌早期多表現為非均質性白斑、紅斑、糜爛和潰瘍等。多數病變?yōu)槊黠@的潰瘍或菜花狀腫物,少數為硬結。切面灰白色,實性,界限不清。腫物較大時可出現壞死、液化。
3、光鏡病變
(1)異常增殖的鱗狀細胞突破基底膜向結締組織浸潤生長,常形成角化珠及細胞間橋。
(2)大部分口腔鱗狀細胞癌為高分化,低分化者較少。
(3)為侵犯粘膜下層者可稱為微浸潤鱗狀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早期浸潤。
(4)根據腫瘤細胞的分化、增殖程度可分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鱗癌。
4、常見的口腔癌:
(1)舌癌:
臨床表現:好發(fā)于舌側緣中1/3部位,局部有潰瘍或浸潤塊;常有明顯的自發(fā)痛及觸痛,且可反射至耳顳部;腫瘤廣泛浸潤時,可波及舌及設下神經和舌外側肌群而有舌感覺麻木與運動障礙。
診斷要點:
腫瘤相應部位常有慢性刺激因素存在,也可存在癌前病損;位于舌中、后部者常早期出現頸淋巴結轉移,以頸深淋巴結上群、位于下頜角水平二腹肌之下的淋巴結為多見,亦可稱跳躍式或直接轉移;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腫瘤病理性質;MRI、CT以明確腫瘤浸潤范圍。
治療原則及方案:
對潰瘍局限、表淺、浸潤較小并發(fā)生在舌前中1/3區(qū)域的原發(fā)灶(T1、T2)患者可使用冷凍治療、激光治療、間質內放療或手術切除;晚期病例,則應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術前化療和術后放療;根據不同情況,頸部淋巴結可予以觀察,或行治療性或區(qū)域性清掃術;對放療不敏感或其他原因不宜作放射治療者,原則上應行“根治性”切除術;舌缺損1/2以上者,有條件時應行組織移植舌成形術;過中線的晚期舌癌,根據不同情況可行雙側頸清,或患側根治性對側功能性頸清術。
(2)頰癌:
臨床表現:
頰粘膜有糜爛、潰瘍或腫塊。可同時伴有白斑或扁平苔蘚存在,或相應部位存在有慢性刺激因素,如殘根、不良修復體等。
診斷要點:
晚期侵犯頰肌、頜骨甚至皮膚時可致張口受限。此時應行X線或CT檢查;潰瘍型者應與糜爛型扁平苔蘚相鑒別;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腫瘤病理性質。
治療原則及方案:
除局限性、浸潤范圍小的原發(fā)灶可考慮用冷凍治療外,均應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前可輔以化療。也可考慮同時行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頸部轉移灶應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后輔以放療;無論粘膜缺損或全層洞穿性缺損,都應考慮同期行整復手術。
(3)牙齦癌臨床表現:
腫瘤位于牙齦部,臨床表現為潰瘍或乳頭狀突起;牙早期松動、移位,甚至脫落;可有白斑或不良修復體同時存在。
診斷要點:
早期牙齦癌與慢性炎癥易混淆,可借X線、CT或活組織檢查相鑒別;對上頜牙齦癌,應注意是否已與上頜竇相通;晚期上頜牙齦癌應與原發(fā)性上頜竇癌相鑒別;注意檢查淋巴結的個數,大小與性質;活組織檢查以確定腫瘤病理性質。
治療原則及方案:
手術治療為主。上頜牙齦癌為侵犯上頜竇時,作上頜骨部位切除術,如已侵犯上頜竇粘膜時,酌情作上頜竇次全切及全切術。下頜牙齦癌患者X線片無骨質破壞時作下頜骨方塊切除術,如果X線片顯示牙槽骨破壞時,應作下頜骨節(jié)段性切除術;未分化癌可考慮應用放射治療;上頜牙齦癌有頸淋巴轉移者,應同期施行手術治療;下頜牙齦癌多同時行選擇性頸淋巴清掃術。
(4)、口底癌:
多發(fā)生于舌系帶兩側,有潰瘍或浸潤塊;早期侵犯牙槽骨而伴有牙松動;易向上侵犯舌體,致發(fā)生舌活動限制。
診斷要點:
應常規(guī)拍攝X線片和行CT或MRI檢查;常常出現雙側頸淋巴轉移,位于前口底者常先至頦下淋巴結至下頜下淋巴結至頸深淋巴結;早期口底癌應與損傷性潰瘍相鑒別;活組織檢查以明確腫瘤病理性質。
治療原則及方案:
口底癌的治療原則應行手術擴大切除;頸部淋巴結有轉移者,應作雙側頸淋巴結清掃術或一側功能性頸清術;頸部淋巴結臨床未證實轉移者,原則上亦應考慮選擇性肩胛舌骨上或功能性頸淋巴清掃術;有條件者應同期行整復手術修復口底,以保證舌的活動功能。
(4)唾液腺惡性腫瘤,見上述腮腺腫瘤。如有健康疑問,可到全球醫(yī)院網公眾號(webQQYY)咨詢。(責任編輯:Quactor)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