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健康與否,和脾胃的好壞息息相關,中醫(yī)將脾胃稱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這意味著,人體日常生命活動所需的很多營養(yǎng)物質都有賴于后天脾胃對飲食的吸收運化。脾胃受損,人的健康就會受損。
中醫(yī)認為,脾主肌肉。
脾的正氣是否充足,在小腿上往往有直觀反映。脾胃健運,則肌肉豐滿、壯實,四肢強勁有力;脾失健運,則肌肉瘦削,甚或痿廢。
日常生活中,有些病人小腿變細,有些變粗,有些下肢軟弱無力,有些下肢發(fā)涼,有些下肢關節(jié)僵硬,還有一部分人皮膚灼熱,這些現(xiàn)象都可能暗含脾胃不適的健康警示。
01小腿變細,肌肉萎縮
脾胃的運化功能障礙,必致肌肉瘦削。
02小腿變粗,肌肉松軟
脾主運化水濕,脾虛水濕不得運化,水濕之邪阻滯經絡,下注于四肢,出現(xiàn)四肢水腫,小腿變粗,肌肉松軟無力,也有部分病人出現(xiàn)四肢肌肉麻木,極大影響生活質量。
03小腿柔軟,酸困無力
脾主四肢肌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氣血生化乏源,導致氣血虧虛,不能濡養(yǎng)下肢肌肉,最終出現(xiàn)小腿柔軟、酸困無力。
04小腿冰涼不適
出現(xiàn)這種情況提示脾陽虧虛,脾陽虛不能溫煦四肢肌肉,所以出現(xiàn)小腿溫度低,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全身怕冷的表現(xiàn)。進一步發(fā)展女性會出現(xiàn)白帶增多,男科陽痿早泄等。
05小腿僵硬、疼痛
這種情況也和脾氣虧虛有關,中醫(yī)五行講脾屬土,土克水,脾虛日久病及腎水,出現(xiàn)脾腎陽虛,如果遇到天氣寒冷,或感受寒邪,寒凝絡痹,就會出現(xiàn)小腿僵硬、疼痛的情況。日久會導致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
饑飽適中:很多養(yǎng)生學家均主張飲食宜節(jié)量,一日三餐,七八分飽。
食宜緩細:不論粥飯點心,皆宜細嚼慢咽,急則損脾傷胃。
飲食有時:飲食有定時、有規(guī)律,才能使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營養(yǎng)。
怒后勿食:進食的時候宜心平氣和,一切過度的、負面的情緒都應盡力排除,才有利于胃的消化。
謹和五味:應做到食物多樣化,主食有精有粗,雜食不偏。
清淡為上:少食肥甘厚味,常須少肉,多食新鮮蔬菜瓜果。
飲食宜潔: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應重視飲食衛(wèi)生。
甘咸勿過:食糖過多會害脾生痰損齒,易患消渴。吃鹽過多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尤其易患高血壓病。
適溫而食:食物的溫度要適中,過燙會對消化道造成傷害,過寒則易傷脾陽,即使是炎熱酷暑,也不可恣意冷飲。
叩齒吞津:食畢叩齒三十六下,津令滿口,則食易消。人體的唾液能夠幫助消化,食物進入口腔后,首先與唾液混合,形成食糜。唾液中的淀粉酶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為麥芽糖,進而分解為葡萄糖使食物得到初步消化。
摩腹:每次飯后,用掌心在以肚臍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36次左右,具有助消化,消除腹脹的作用。
常吃“黃”顏色的食物:由于黃色食物在五行中與脾對應,夏季常吃黃豆、南瓜、馬鈴薯、玉米、香蕉等,可促進脾胃健康。
中醫(yī)認為,調養(yǎng)脾胃的關鍵,是要順應各臟器氣機的變化規(guī)律。
胃氣主降,脾氣主升,說的是食物經胃部腐熟,需要下行進入小腸來進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脾氣則把食物精華上輸于肺,再輸布于其他組織器官。通過脾胃升降有序的運化,全身才能得到足夠的滋養(yǎng)。
八段錦中記載的單舉手臂這個動作,正是利用這一機理,對于調節(jié)脾胃很有用處。
做法:
1.站好,兩腿膝蓋稍微彎曲,兩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2.左手翻掌,往上舉,右手翻掌向右胯的旁邊下按。
3.兩掌一上一下?lián)伍_,同時兩腿站直,把整個身體拉伸開。
4.一次維持2秒即可,兩手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
5. 一套完成后,換為右手來一遍,重復30次。
注意事項:手臂上舉時要緩緩吸氣,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時要慢慢呼氣,小腹微松。
脾與長夏相應,要把握長夏養(yǎng)脾的好時機。脾主長夏,脾氣旺于長夏,脾臟的生理功能活動,與長夏的陰陽變化相互通應。
長夏時節(jié),陽氣尚盛,雨水日多,濕熱交蒸,潮濕充斥,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jié)。而脾胃為濕土之臟,主運化,同氣相求,長夏可多見脾胃疾病,如出現(xiàn)脘痞腹脹、食欲減退、泄瀉等,因此長夏是脾胃保健和養(yǎng)護的重要時期。
對于脾胃虛弱、體內痰濕重的人,可以在三伏天的時候通過培育長夏的陽氣來強健自己的脾胃功能,健脾化痰祛濕。
三伏貼正是利用“冬病夏治”的原理,來激發(fā)我們全身的經氣,調節(jié)臟腑氣血,從而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適合陽虛、氣虛、脾胃虛弱、體內痰濕重的人。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人的脾胃都有問題,脾胃虛弱,濕氣內阻,很難吸收吃進去的中藥,所以吃藥可能不起作用或作用被削弱了。對于脾胃有問題的痰濕、寒濕之人,貼敷通過皮膚和穴位吸收,效果反而可能比吃藥好。
那么脾胃虛弱的人可以貼哪些穴位呢?
1.神闕穴——溫補脾陽、驅寒除濕
神闕也就是我們的肚臍眼,要從根本上解決濕氣、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可以艾灸、貼敷神闕穴,尤其是腰腹上有贅肉、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疼痛的人,效果很好。
2.豐隆穴——化痰健脾的特效穴
“痰多宜向豐隆尋”,就是強調豐隆穴祛濕化痰的作用。當我們出現(xiàn)咳嗽、痰多,或嗓子不清爽,感覺有痰的時候,可以多揉豐隆穴。對于平常血脂高的人,也可以按揉貼敷豐隆穴。
有的人按揉貼敷豐隆穴會出現(xiàn)老吐痰,很容易把痰吐出來,這是很好的反應,不用太緊張。
3.足三里——強壯脾胃、補中益氣
足三里是調理我們身體的補穴、大穴,古人說比吃老母雞的效果還好。對于脾胃虛弱、脾胃不和、中氣下陷等問題,都有很好的作用,還是常用的美容要穴。
長夏主化,此時正是強壯脾胃的時候,今年可以借三伏天之力,一起養(yǎng)好我們的脾胃吧?!?/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