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貴族服飾(圖)
商周貴族服飾 窄袖織紋衣、蔽膝穿戴展示圖。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黃制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jīng)久不變并一直保存至今。經(jīng)現(xiàn)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并用,尤其是紅、黃翟積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后,再用畫筆添繪。(根據(jù)出土玉人服飾復原繪制)
東周男子服飾之一(圖)
東周男子服飾 矩領(lǐng)窄袖長衣展示圖。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lǐng)子通用矩領(lǐng),如圖所示的樣式。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制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制成,叫“革帶“。本圖所系的為紳帶。
東周男子服飾之二(圖)
東周男子服飾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lǐng)子通用矩領(lǐng)。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鈕扣,一般腰間系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制飾物,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絲織的為“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是皮革制成的為“革帶”。本圖為窄袖織紋衣穿戴展示圖(根據(jù)出土銅人服飾復原)。這種服裝為矩領(lǐng),領(lǐng)、袖、襟、裾均有緣飾,肩上有披肩,腰系絳帶,并在右側(cè)掛玉佩。此服屬于當時一般士之服飾。
楚國貴婦的直裾單衣
繡羅單衣及刺繡紋樣(湖北江陵馬磚一號楚墓出土實物)。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中期服飾實物,有絹、羅、錦、紗、絳等各種衣著十余件,為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實物。從實物來看,錦袍和禪衣樣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lǐng)、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位均平直。領(lǐng)、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
戰(zhàn)國婦女服飾之一(圖)
戰(zhàn)國婦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袍服展示圖(參考出土帛畫復原繪制)。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xù)衽鉤邊”?!榜拧本褪且陆??!袄m(xù)衽”就是將衣襟接長?!般^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制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后片縫合,并將后片衣襟加長,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后,再用腰帶系扎。
戰(zhàn)國婦女服飾之二(圖)
戰(zhàn)國時期中山國婦女的服飾 插笄、穿短衣長裙的婦女(河北平山三汲出土中山國玉人)及窄袖短衣、方格紋長裙穿戴展示圖(根據(jù)出土玉人服飾復原繪制)。中山國是戰(zhàn)國中期中原地區(qū)的一個由白狄族建立的少 數(shù) 民族諸侯國。圖中展示的玉人服飾,上穿緊身窄袖衣,下穿方格花紋裙,在當時具有代表性。人物頭上的卷型發(fā)飾,形似牛角,可能是中原地區(qū)流行的笄飾。
上古商周服飾(圖)
上古商周服飾 戰(zhàn)國窄袖曲裾女服展示圖(根據(jù)四川成都出土青銅壺紋飾復原繪制)。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xù)衽鉤邊”?!榜拧本褪且陆?。“續(xù)衽”就是將衣襟接長?!般^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制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后片縫合,并將后片衣襟加長,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后,再用腰帶系扎。女窄袖曲裾服,衣長略短,下配拖地長裙。
漢代皇帝冕服(圖)
秦漢服飾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制)。本圖根據(jù)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制,服裝上的紋樣大多采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后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數(shù)量及質(zhì)料的不同,是區(qū)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guī)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cè),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fā)髻拴結(jié)。并在笄的兩側(cè)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jié)。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nèi),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后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guī)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于周代,歷經(jīng)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xù)到滿清,綿延兩千多年。
漢代官吏袍服(圖)
漢代官吏袍服 灰地菱紋袍服圖。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lǐng)、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lǐng)子以袒領(lǐng)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nèi)衣。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裥,有的還裁制成月牙彎曲狀。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著。從出土的壁畫、陶俑、石刻來看,這種服裝只是一種外衣,凡穿這樣的服裝,里面一般還襯有白色的內(nèi)衣。文吏穿著這種服裝,頭上必須裹以巾幘,并在幘上加戴進賢冠。按漢代習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筆將所奏之事寫在竹簡上,寫完之后,即將筆桿插入耳邊發(fā)際,以后形成一種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筆,筆尖不蘸墨汁,純粹用作裝飾,史稱“簪白筆”。
漢代男子曲裾(圖)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圖(根據(jù)陜西咸陽出陶俑復原繪制)。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于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jīng)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秦漢婦女曲裾(圖)
秦漢婦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圖(根據(jù)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飾復原繪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婦女(江蘇徐州銅山漢墓出土陶俑)。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lǐng)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lǐng),領(lǐng)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lǐng)子必露于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漢代婦女曲裾之一(圖)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為曲裾深衣,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lǐng)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lǐng),領(lǐng)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漢代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jīng)轉(zhuǎn)折,繞至臀部,然后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本圖為漢代寬袖繞襟深衣圖(參考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帛畫復原繪制)。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為曲裾深衣,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lǐng)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lǐng),領(lǐng)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漢代寬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jīng)轉(zhuǎn)折,繞至臀部,然后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本圖為漢代寬袖繞襟深衣圖(參考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帛畫復原繪制)。
漢代婦女曲裾之二(圖)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為曲裾深衣,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lǐng)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lǐng),領(lǐng)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jīng)轉(zhuǎn)折,繞至臀部,然后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本圖為漢代窄袖繞襟深衣圖(參考湖北云夢大墳頭一號漢墓出土木俑復原繪制)。
漢代婦女的襦裙(圖)
漢代婦女的襦裙 漢代婦女的襦裙圖(參考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及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實物復原繪制)。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zhàn)國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了漢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這種服式的婦女逐漸減少。據(jù)此,有人認為漢代根本不存在這種服飾,只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才重新興起。其實,漢代婦女并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fā)現(xiàn)了襦裙實物,襦以淺藍色絹為面,中納絲棉,袖端接一段白色絲絹。裙子也納有絲棉,質(zhì)料用黃絹??上в捎谀甏眠h,這套服飾在出土時已經(jīng)粉化。本圖展示的襦裙樣式,即根據(jù)該墓發(fā)掘時的形象記錄復原繪制而成。采用的紋樣,主要依據(jù)新韁民豐出土的“長樂明光錦”及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豹首紋錦等。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zhàn)國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魏晉籠冠大袖衫(圖)
魏晉南北朝籠冠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qū)流行以后,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魏晉雜裾垂髾服(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tǒng)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制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并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于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本圖為雜裾垂髾女服展示圖(根據(jù)傳世帛畫及壁畫復原繪制)。
魏晉婦女衫裙之一(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 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本圖為寬袖對襟女衫、長裙穿戴展示圖及穿對襟子衫、花紋長裙的婦女(北朝陶俑)
魏晉婦女衫裙之二(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衫裙 圖為穿大袖衫、間色條紋裙的貴婦、侍從(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大袖衫、間色裙穿戴展示圖(根據(jù)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壁畫復原繪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cè)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shù)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quán)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yǎng),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yǎng)人。很多供養(yǎng)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寫明年代、職銜、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圖所繪的服飾,在當時帶有普遍性,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也穿這類服裝。其特點是:對襟、束腰,衣袖寬大,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下著條紋間色裙。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晉人《東宮舊事》記太子之妃服裝,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梢娕沟闹谱饕押芫?,質(zhì)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南北朝褲褶(圖)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制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本圖為褲褶展示圖。
魏晉雜裾垂髾服(圖)
魏晉南北朝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tǒng)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制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并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于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雜裾垂髾服展示圖
唐代文官大袖禮服(圖)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官吏,除穿圓領(lǐng)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本圖為唐代文官大袖禮服展示圖(根據(jù)出土陶俑及壁畫復原繪制)。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圖)
唐代官吏服飾 唐代男子服飾,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chǔ)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后,人們又在幞頭里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lǐng)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guī)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后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此土為唐代圓領(lǐng)袍衫展示圖及紗羅幞頭圖。
隋代短襦長裙披帛(圖)
隋代女服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婦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層婦女中,曾流行百鳥毛裙,由于這種裙子都用禽鳥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鳥遭受損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廣大婦女中間,則流行一種叫“石榴裙”的裙子,這種裙子用鮮艷奪目的紅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說中的李娃幾霍小玉等就常穿這種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顏色之多、質(zhì)料之精、、圖案精美,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一輕薄的紗羅制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為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并盤繞于兩臂之間。走起路來,不時飄舞,非常美觀。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圖及穿小袖短襦、長裙的隋代婦女(隋代瓷俑實物)。
初唐女服(圖)
隋代女服 隋代時期婦女的曰常服飾,大多以上身著襦還、襖、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長裙是最為基本形式。它的一個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本圖為隋朝時期的短襦、長裙及翻領(lǐng)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圖。
隋唐婦女服飾(圖)
隋唐婦女服飾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半臂,又稱“半袖”,是一種從短襦中脫胎出來的服式。一般為短袖、對襟,衣長與腰齊,并在胸前結(jié)帶。樣式還有“套衫”式的,穿時由頭套穿。半臂下擺,可顯現(xiàn)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樣束在里面。本圖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圖。
中唐女服(圖)
中唐女服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唐代舞女服飾(圖)
唐代舞女服飾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稱“健舞”,文舞又稱“軟舞”,兩種風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飄然若仙。胡舞大多屬于前者,而傳統(tǒng)的漢族舞蹈,則基本屬于后者。兩種不同的舞蹈,決定了兩種不同的服飾??偟目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為多,以便騰越旋轉(zhuǎn)。而軟舞的服裝則多用大袖,以表現(xiàn)出婉轉(zhuǎn)、舒展的姿態(tài)。隋唐時胡舞一度風行,對于貞觀、開元間胡服的普及,有一定的影響。圖為穿舞衣展示圖及穿舞衣的婦女(陶俑)。
中晚唐女服(圖)
中晚唐女服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曰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fā)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代大袖衫(圖)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曰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本圖為中晚唐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fā)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此圖為大袖對襟紗羅衫、長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明代皇帝常服(圖)
明代皇帝常服 皇帝常服展示圖。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lǐng)、窄袖、前后及兩肩繡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龍的圖案從上古發(fā)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shù)次的變化??偟目磥?,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zhì)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gòu)造和組 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tǒng)的行龍、云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明代皇后大袖衣(圖)
明代皇后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屎蟪7榇鼾堷P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繡有織金龍鳳紋。本圖為其中的大袖衣展示圖。
明代袞服服飾(圖)
明代服飾 明萬歷緙絲袞服的復原件。袞服是皇帝的龍袍中的一種,是皇帝祭天地、宗廟時與袞冕配套使用。此件緙絲袞服為右衽大襟、寬袍闊袖。袞服主要紋飾為十二章,其中團龍12,用孔雀羽線緙制,前身、后身各3,兩肩各一。十二章紋樣分布在兩肩及前后衣襟上。
明代官吏常服(圖)
明代官吏常服 本圖為一品官補服圖及烏紗帽。戴烏紗帽、幞頭,身穿盤領(lǐng)窄袖大袍?!氨P領(lǐng)”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lǐng)。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qū)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lǐng)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lǐng)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guī)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qū)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明代服飾龍袍(圖)
明代服飾 明代晚期金地緙絲孔雀羽龍袍。周身繡滿龍的紋樣。從服裝的樣式來看,樣式為斜領(lǐng)袍,為皇帝的便服。龍的圖案從上古發(fā)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shù)次的變化??偟目磥恚惹氐凝埣y,形象比較質(zhì)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gòu)造和組 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tǒng)的行龍、云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明代男子大襟袍(圖)
明代官吏常服 五蝠捧壽紋大襟袍展示圖及戴四方平定巾、穿大襟袍的男子。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貴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綢緞為主,上繪有紋樣,也有用織錦緞制作的。袍衫上的紋樣,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較常見的團云和銀y蝠中間,嵌一團型“壽”字,意為“五蝠捧壽”。這種形式的圖案在明末清初特別流行,不僅在服裝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筑裝飾上也大量反映。另一種,為實相花是一種抽象的裝飾圖案,通常以蓮花、忍冬或牡丹花為基本形象,經(jīng)變形、夸張,并穿插一些枝葉和花苞,組成一種既工整端莊,又活潑奔放的裝飾圖案。這種服飾紋樣在當時深受歡迎。從唐代開始,寶相花大量進入服飾,成為廣大人民喜愛的藝術(shù)圖案。到了明代,寶相花還一度成為帝王后妃的專用圖案,與蟒龍圖案一樣,禁止民間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運用于各種服裝上。本圖即為前一種便服,服裝面料為藍色綢緞,用金色、銀色及淺藍色盤繡壽字花紋。
明代男子便服錦袍(圖)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為大襟、右衽、寬袖,下長過膝。貴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綢緞為主,上繪有紋樣,也有用織錦緞制作的。袍衫上的紋樣,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較常見的團云和銀y蝠中間,嵌一團型“壽”字,意為“五蝠捧壽‘。這種形式的圖案在明末清初特別流行,不僅在服裝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筑裝飾上也大量反映。用實相花紋作便服的裝飾,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個特點。另一種,為實相花是一種抽象的裝飾圖案,通常以蓮花、忍冬或牡丹花為基本形象,經(jīng)變形、夸張,并穿插一些枝葉和花苞,組成一種既工整端莊,又活潑奔放的裝飾圖案。這種服飾紋樣在當時深受歡迎。從唐代開始,寶相花大量進入服飾,成為廣大人民喜愛的藝術(shù)圖案。到了明代,寶相花還一度成為帝王后妃的專用圖案,與蟒龍圖案一樣,禁止民間使用。但很快解除禁律運用于各種服裝上。本圖即為纏枝寶相花紋織錦袍展示圖,面料是織“寶相花”紋樣的織金錦。
明代背子之一(圖)
明代背子 穿窄袖背子穿戴展示圖。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cè)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樸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并且領(lǐng)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lǐng)子都有裝飾花邊,領(lǐng)子花邊僅到胸部。
明代背子之二(圖)
明代背子 寬袖背子的穿戴展示圖。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cè)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樸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并且領(lǐng)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lǐng)子都有裝飾花邊,領(lǐng)子花邊僅到胸部。
明代襦裙之一(圖)
明代襦裙 襦裙穿戴展示圖。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飾,在明代婦女服飾中仍占一定比例。上襦為交領(lǐng)、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并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曰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裥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往往掛上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絳”, 宮絳的具體形象及使用方法如圖所示,一般在中間打幾個環(huán)結(jié),然后下垂至地,有的還在中間串上一塊玉佩,借以壓裙幅,使其不至散開影響美觀,作用與宋代的玉環(huán)綬相似。
明代比甲之一(圖)
明代比甲 比甲展示圖。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比甲的名稱,見于宋元以后,但這種服飾的基本樣式,卻早已存在。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cè)開衩。隋唐時期的半臂,就是與比甲有著一定淵源關(guān)系。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到了清代,這種服裝更加流行,并不斷有所變革,后來的馬甲就是在此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加工改制而成的。
明代水田衣(圖)
明代侍女服飾(圖)
宋朝流行一種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綴有帶子的樣式。這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后兩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結(jié),而是垂掛著作裝飾用,意義是模仿古代中單(內(nèi)衣)交帶的形式,表示"好古存舊"。穿褙子時,卻在腰間用勒帛系住。宋代褙子的領(lǐng)型有直領(lǐng)對襟式、斜領(lǐng)交襟式、盤領(lǐng)交襟式三種,以直領(lǐng)式為多。斜領(lǐng)和盤領(lǐng)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時所穿,婦女都穿直領(lǐng)對襟式。有身份的主婦則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開胯的衣服,行走也較方便。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來加長,發(fā)展為袖大于衫、長與裙齊的標準格式。 別問我,為什么沒有清朝的展示。自己看!此次文章的主題是漢族服飾哦。Y(^o^)Y。 奮斗了近2小時。終于整理好了。為錯亂的排版默哀。╮ (╯﹏╰)╭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