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后,筆法強調“平鋪紙上”、“萬毫齊力”的中鋒行筆才是正宗筆法,線條才能力透紙背。這種理論成為正統(tǒng)理論已經(jīng)上千年了,從氣象森嚴的唐楷到文人意氣的宋行,都強調中鋒提按行筆。但這是真正的筆法精髓嗎?我們知道,以王羲之為首的晉代書法,所展示出來的靈活多變的線條魅力,一直以來被尊奉為書法的最高峰,但是為什么晉代書法所里示的線條美在晉唐以后卻不復出現(xiàn)呢?
試看王羲之的《喪亂帖》及《頻有哀禍帖》如《喪亂帖》中的“肝”“當”及《頻有哀禍帖》里“增感”等字,如果運用中鋒提按筆法,是寫不出這種躍動變幻線條的,因為沒有運用正確合適的筆法。其實應該使用調鋒筆法:即毛筆在“釁扭”“裹束”“絞轉”的運動過程中不斷變換方向與調節(jié)進退,這樣才會達到線條形狀多變。上述調鋒筆法準確說是中鋒、側鋒并用且隨筆勢不斷互換的行筆過程,寫出來的線條不但頭尾頓挫不固定,且毛筆運行的速度節(jié)奏也不固定,與唐宋主導的中鋒提按行筆有很大的不同。這才是晉代筆法也是最高書法水平的運筆方法,即“釁扭”“裹束”“絞轉”之法。
為什么晉代以后上述筆法不再盛行呢。據(jù)專家考據(jù)分析:魏晉時人的生活起居,首先是低案席地而坐而不是唐宋以后的高案高椅,眼、手的位置遠遠高于案、紙的位置。其次是執(zhí)筆方法,是斜執(zhí)筆單鉤,而不是今天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的豎執(zhí)筆五指環(huán)執(zhí)法。唐以后的楷書意識的崛起與占據(jù)主導地位,又加以高案高座、五指執(zhí)筆之法盛行,還有各色紙墨的變化,或許還有字幅越寫越大,種種緣由,導致了唐楷以降的點畫動作位置固定,以及平推平拖方法的盛行;或還有如前所述的“萬毫齊力”“平鋪紙上”“腕平掌豎”等一系列新的技法要領的產生。這些要領再配上的端正的正書結構間架,形成了針對“晉帖”的“反道而動”的“唐后新法”的基本內容。
綜上所述,要想寫出靈活多變的魅力線條,應該魏晉、唐宋筆法相結合,即
魏晉:“釁扭”“裹束”“絞轉”調鋒筆法;
唐宋:中鋒“提按”筆法
都能交替使用,則書法線條可趨于盡善盡美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