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厥陰消渴證
【原文】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講義】
見《傷寒論》334節(jié)。
213.虛勞脈浮遲
【原文】
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wèi)氣不足,勞則營氣竭。
【講義】
本節(jié)證征屬虛勞,與下節(jié)胃熱頗多相似(如口渴便難,故書于此以作比較。
《醫(yī)宗金鑒》云:本節(jié)應(yīng)在虛勞篇中,錯簡于此。寸口通指左右三作部而言。浮而有力為風(fēng),浮而無力為虛,按之兼遲,即為虛勞之診,故外營內(nèi)虛竭也。
214.消渴脈證
【原文】
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即為氣,數(shù)即消谷而大堅,氣盛而溲數(shù),溲數(shù)即堅,堅數(shù)相搏,即為消渴。
【講義】
趺陽,胃脈也?!秲?nèi)經(jīng)》云:三陽結(jié)謂之消。三陽指胃與大腸。熱結(jié)于中,則脈浮而數(shù)?!秲?nèi)經(jīng)》又云:中熱則胃中消谷,是數(shù)即消谷也,氣盛也。谷消熱盛,則水偏滲于膀胱,故小便數(shù)而大便硬。胃無津液,則成消渴,此中消脈也。凡渴而飲多,小便數(shù)有脂似麩片甘者,皆消渴病也。東垣云: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即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shù),以調(diào)胃承氣三黃丸治之;下消者,煩渴引飲,耳輪焦干,小便如膏,此腎消也,腎氣丸治之。
上述系糖尿之證,其病因蓋以新陳代謝機能紊亂,血中含糖過多,腎臟不能截留,隨小便排出,有時蛋白、脂肪亦由小便排出,故小便味甘或如膏如麩片也。糖尿病之患者多見食多善饑而羸瘦日甚,蓋以糖為人體機能之原料。若排泄過多,消化器不病時,必思多食以代償,然補償有限,而排泄無度,其體內(nèi)之脂肪、蛋白因需要亦均化成糖質(zhì)而隨同被排泄,故營養(yǎng)極度貧乏也。論其治法,則熱者宜石膏劑,善饑多食,大便硬者,宜連苓大黃劑。陰萎腳腫者,宜腎氣丸之類,起病之因,多由房室影響內(nèi)分泌,更有由于多飲酒食厚味所起者,志之待證。
癢癥用石膏劑無效者,八味、真武、附子劑為必要之方。尿量過多,夜間不能安眠者,附子劑多效。
【治驗】216.消渴之五苓散證
【原文】脈浮微熱,是表未清也。消渴,小便不利,是里有熱也。故以桂枝主表,苓茯、豬苓、澤治主里,而以多飲熱水,助其外出下達(dá)之勢,此治消渴之輕證。上節(jié)小便多,是陰虛熱結(jié)。本節(jié)小便不利而微熱,為客邪內(nèi)入,故治法不同。糖尿病有因腎機能之紊亂而致者,本方所主也。
217.似消渴之五苓散證尤氏云:熱渴飲水,熱已消而水不行,則逆而成嘔,乃消渴之變證。曰水逆者,明言非消渴,而為水逆也,故亦用本散去其停水。
218.似消渴之文蛤散證
【原文】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講義】
《醫(yī)宗金鑒》云:渴欲飲水,或小便不利,或水入則吐者,五苓散證也??视嬎?水入則消,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證也??视嬎煌滤?非水邪盛也,不口干舌燥,非熱邪盛也,唯引飲不止。故以文蛤一味,不寒不溫,不清不利,專意于生津止渴也。
按:本證非糖尿病,亦非尿崩證。
219.淋病癥狀
【原文】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講義】
尤氏云:淋病有數(shù)證,云小便如粟狀者,即后世所謂石淋是也。乃膀胱為火熱所灼,水液結(jié)為滓質(zhì)。小腹弦急,痛引臍中者,病在腎與膀胱,攣急疼痛也。
巢氏云:淋之為病,由腎虛而膀胱熱,腎虛則小便數(shù),膀胱熱則水下澀,數(shù)而且澀,淋漓不宣,故謂之淋。淋之種類,有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之異。所謂淋病,非專指淋球菌之傳染病,凡尿利困難等證者屬之。
又,腎虛則小便數(shù),膀胱熱則水下澀,淋漓不暢,用透格散,即一味硝石,雪白者生研為末,每服一兩。
勞淋,勞倦虛損,葵子煎湯下,通后須服補虛丸。
氣淋,木通煎湯下。
石淋,苦肉痛,尿不能出,則藥末入銚內(nèi),炒焦,再研,用溫水下。
【隋唐時期,醫(yī)用衡制一律沿用古制,一兩等于13.8克?!?/span>
220.胃熱小便數(shù)證
【原文】
趺陽脈數(shù),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shù)。
【講義】
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胃熱則液干,故大便堅。便堅之原因,由于水液獨走前陰,故小便數(shù),與消渴胃堅證之214節(jié)同。
221.淋家不可發(fā)汗
【原文】
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必便血。
【講義】
本節(jié)與《傷寒論》84節(jié)同。熱結(jié)于下,內(nèi)傷于內(nèi),故不可發(fā)汗。
222.小便不利之栝樓瞿麥丸證
【原文】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講義】
此下焦陽弱氣冷,水不行之證,故以附子益陽,茯苓、瞿麥行水??适撬Y(jié)于下,燥火反盛于上,更以薯蕷、栝樓根除熱生津也。夫上浮之焰,非滋不息,下積之陰,非暖不消,而寒潤辛溫,并行不悖。經(jīng)云:腰以下腫,當(dāng)利小便,此之謂也。
小便不利有三種原因:大便溏而小便澀,為津液偏滲,治宜分利;熱搏下焦,溫?zé)岵唤?治宜通泄;脾胃氣澀,不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治宜順氣施化而出。東垣以小便不通皆邪熱為病,分在氣在血而治之。如渴而不利者,為熱在上焦氣分,為肺熱不能生水,是絕小便之源也,宜清肺瀉火。如不渴者,熱在血分,宜氣味俱陰者以除熱,泄其閉塞。
【方劑】
栝樓瞿麥丸
栝樓根二兩,茯苓、薯蕷各三兩,附子一枚(炮,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藥物】
瞿麥味苦,性寒。通經(jīng)利尿藥
藥能:利水通淋,清血破血,明目去翳,墮胎,下血,逐膀胱邪氣,長毛發(fā)。
藥征:小便癃閉。
按:渴而小便不利,故非消渴。小便雖不利而未至溺如粟狀,且無小腹急痛,故非淋也。知此治水病渴而小便不利之方。
藥能:開胃下氣,去水氣,明目助血,瘡家食之發(fā)膿。
乩發(fā)(血余)味苦,性微溫。止血藥。皂莢煎湯洗凈,曬干,入罐燒焦,年久落發(fā)為佳。茯苓戎鹽湯主除陰分水濕,利小便。
224.消渴之白虎加人參湯證尤氏云:此肺胃熱盛傷津,故以白虎湯清熱,人參生津止渴。喻氏云: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取而用之。東垣以治膈消。
225.小便不利之豬苓湯證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講義】熱邪未消,故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胃熱下流,即小便不利。本方導(dǎo)熱滋干,而驅(qū)胃邪下出,治小便淋漓,故為治膀胱積熱之主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