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庸,講金匱要略,
三十七、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1),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2)。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四兩,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兩,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講解)本條承上條為服藥后沖止而更咳滿者出一方治。
(1)沖氣即低…滿者:服前方而沖氣已平,反更咳滿者,以伏匿于胸膈之水飲,又續(xù)出而壅遏于胸中所使然。。
(2)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飲邪壅逆胸滿,茯苓甘草培中土以排水飲之源。
〔臨證意義)上條以五味子斂沖氣,故單用而不配干姜、細辛;本條以五味子止咳嗽,故與干姜、細辛同用。仲景書中,多以干姜、細辛、五味子同用治咳嗽。
溫法調(diào)治陽虛體質(zhì)鼻鼽案
姜某,女,46歲,教師。過敏性鼻炎病史20年。自訴20年前產(chǎn)后開始畏冷明顯加重,多次服中藥,時好時差,每次遇天氣變冷或吹冷空調(diào)后立即出現(xiàn)鼻癢,噴嚏,流大量清涕。每年服大量抗過敏西藥,仍未徹底根治。曾伴發(fā)過兩次哮喘。中醫(yī)體質(zhì)辨證為陽虛體質(zhì)。
首診:鼻癢,清涕復發(fā)3天。雙下肢畏冷。查:鼻黏膜蒼白,水腫明顯,可見大量清稀樣分泌物。面色晄白,納呆,乏力,夜尿多。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辨證為脾腎陽虛之鼻鼽緩解期,以健脾益氣,溫化水飲為治法。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原方治療。
處方:云苓30克 ,五味子10克,白術(shù)30克, 細辛10克,生姜10克,甘草5克。7劑。
二診:10天后復診。鼻癢止,清涕無,但仍畏冷明顯,夜間腰冷,查:鼻黏膜蒼白,水腫不明顯,中道內(nèi)仍可見少量白色黏性分泌物。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病情已基本控制。辨證為脾腎陽虛之鼻鼽穩(wěn)定期,當以溫補脾腎,佐以溫肺為治法。方用腎氣丸加味。并囑冬至后早晨服三膏甜酒沖蛋。
處方:制附子6克,桂枝12克,山茱萸10克,熟地10克,細辛10克,白術(shù)2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淮山藥10克,大棗5枚。15劑。
三診:5個月后復查,二診服藥后因夜間受涼發(fā)作鼻癢1次,但無清涕,以后長時間內(nèi)無發(fā)作,查:鼻黏膜淡紅,鼻道內(nèi)無分泌物,痊愈。
桂苓五味甘草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金匱》卷中。具有通陽,和肺,利水之功效。主治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
李今庸講稿: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三十六、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1),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沖胸咽,手足痹②,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③,時復冒者(4),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5)。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三兩,炙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講解)本條論述精血素虧之人服小青龍湯后,引動沖氣上逆的證治。
(I)青龍湯下已,患者多唾口燥:乃陽氣來復,雖然寒邪已退、咳逆倚息不得臥諸癥已平,出現(xiàn)多唾口燥肺津受爍之征。
(2)寸脈沉…足痹:麻桂姜辛發(fā)汗后亡陽傷精而致腎氣上沖,故其人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而麻痹不仁、氣從小腹上沖胸咽。
(3)其面翕熱如醉狀…便難:汗泄血中溫氣,經(jīng)絡滯塞,腎氣夾陽明之燥上沖于面,故其面翕熱如醉狀。沖已下降而復下流陰股,不行決瀆,故股內(nèi)熱而小便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