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高校曝出一樁奇聞,學校管理者充當“愛情督察隊”,把校園里小情侶牽手、擁抱的親熱照片拍下來,張貼在宣傳欄,美其名曰曝光“不文明行為”。還有高校推出了“戀愛實名登記” “戀愛報備制度”等奇招,令人啼笑皆非。
連高校在面對學生戀愛都持這么緊張的態(tài)度了,那么在中學校園里,當未成年的孩子們有“過密交往”的時候,學校又會出什么樣的奇招?
為什么在校園里的“戀愛”就要被稱為“早戀”?為什么還是有很多人對待校園戀愛如同“洪水猛獸”?學校到底應該怎樣面對和妥善處理校園戀愛現(xiàn)象?
為什么對待“早戀”要像對待“洪水猛獸”?
青少年是由于對他人的愛慕而產(chǎn)生的戀愛現(xiàn)象。這類戀愛十分常見,而根據(jù)愛慕原因的不同,又可分為儀表型、專長型、品性型三大類。其實小編倒認為,孩子懂得欣賞美,無論是外表、專長還是品性方面的“美”,都可以顯示出他的價值觀和審美能力啊。
而學校和家長反對早戀的原因,主要是擔心以下3個問題:
1、談戀愛耽誤時間,影響學業(yè);
2、戀愛會有“過早偷嘗禁果”的風險,有可能會對身心有傷害;
3、擔心戀愛會讓孩子脫離自己的“掌控”,不可控因素增多。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就算我們閉口不談關于性、關于男女生交往的“敏感”話題,就算我們明令禁止“男生女生”有“過多接觸”,其實孩子們還是通過其他途徑來獲取“兩性知識”。學校和家長越是強勢的要禁止和規(guī)避的東西,孩子們可能越會想要嘗試,逆反心理、好奇心這大家都有,很正常。
在當前這個網(wǎng)絡信息如此發(fā)達的時代,孩子們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調(diào)查顯示,中國人獲取性知識的三大主要渠道,一是“網(wǎng)絡”,高達24.5%;二是“自己在實踐中逐漸摸索”,比例達24.2%。未成年人表示,更愿意與朋友、同學談論性知識,而不是從學校或家長那里獲取這些信息。正是因為很多知識是青少年們自己“摸索”出來的,難免會有一些理解誤區(qū),特別是性病傳播、兩性觀念、安全措施等方面。
“禁止早戀”是一種逃避式的解決措施
大部分老師和家長更是未能擔起教會孩子處置方法的責任,并且一旦發(fā)生了什么,都習慣于把錯誤歸咎于學生本身,以及替罪羊“戀愛”上。
一味的禁止,卻不曉以利弊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有的學校和家長“獨裁專治”,直接限制學生、子女的感情生活,將孩子作為自己的附屬品,并沒有多少人能把孩子當作朋友,或是平等的“人”一樣尊重。
他們應該和子女多溝通交流,將戀愛這件事的利害分析到位,該講的生理知識就一定要講到懂,讓他們懂得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什么時候戀愛那么美好的東西變成一種“罪”了?也許我們真正應該介意的,不是愛情來得過早,而是教會孩子如何處置這份感情。
名校長們這樣說——
“中學生戀愛時個不錯的經(jīng)歷”
“‘早戀’就像青春痘一樣正常”
北大附中的王錚校長早在2010年接受采訪時就表示過,他對學生談戀愛這件事的態(tài)度是贊成的。他說:“學生談戀愛是談戀愛,學習是學習,我覺得這之間如果把握好,是沒有影響的。就像是吃飯對睡覺有影響嗎?”
王錚說:“現(xiàn)在學生談戀愛其實也是對戀愛經(jīng)驗的一種幫助,是一個非常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同時也是學生成長的一部分,教會學生懂得如何認識他人,理解他人。”
他還說:“戀愛不是一件壞事,是一個美好的目標,如果想談固然要往美好的方向發(fā)展,我個人認為戀愛是一個很不錯的人生經(jīng)歷。”
這種觀點也非常符合北大附中“學生自治”的理念,學校要做的不是簡單告訴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要教會孩子,如何自己去判斷什么樣的事情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到底能不能做,怎么做才會更好。
其實王校長的關注點,是在學生身為“人”的成長角度,而不是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當我們只盯著學習成績時,孩子們的成績未必理想;當我們把孩子的成長置于首位,幫助孩子真正做到了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他們不僅會在學習上積極進取,關于“戀愛影響學習”、“戀愛導致過早的性及懷孕墮胎”等等擔心,都顯得太小兒科了。
這樣的觀點,就算放在今天,依然也會有許多校長和教師都會跳出來表示反對吧。為什么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在幾乎所有的觀念都在轉(zhuǎn)變的今天,在面對學生“戀愛”的問題上,還是會有急著在第一時間將“戀愛的小火苗”熄滅?
北京十一學校的李希貴校長對此也表示:“不建議繼續(xù)使用‘早戀’這個詞了,就用‘男女生好感’,或是‘交往過密’來形容,這樣更科學?!?/span>
大部分家長和學生都認為早戀不正常,然而事實上,它就像孩子青春期臉上長的青春痘一樣,到這個時間,有些時候就有可能產(chǎn)生這個。它是一個人心理和生理的成長過程導致的,是成長過程中一個階段,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孩子們早戀的發(fā)生是正常的,不是什么異類,更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大家一定要正確對待。
李希貴校長認為,不要將男女生彼此的喜歡就稱作“早戀”,因為它不早,它在中學階段發(fā)生是很正常的。男女生的好感和成年人戀愛并不一樣,它沒有功利色彩,只是互相單純的喜歡,是人的性別特點決定的,就像身體長了五公分,你會害怕么?這兩個事情,差不多。
而且對中學生而言,異性之間的好感是正常而必需的,因為各類學校都會經(jīng)常創(chuàng)造活動,讓學生能走出去接觸異性。倘若學生們成長的過程中缺少異性間的合作、溝通、交流、碰撞,未來走上社會,面對復雜的社會便會無所獲收。他們將不知道如何應對這個社會,不會與異性交流,不會和異性合作,這是多么大的損失?
△曾有網(wǎng)友在后臺留言中這樣表示
為了引導男女生正常交往,十一學校還開設了戲劇課。在表演的過程中,男女生互相合作溝通非常方便,未來走上社會再和異性溝通交流便沒有任何障礙,因為對于他們而言,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于怎樣才算中學階段正常的男女交往,其實我們沒有辦法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判斷的,只有孩子自己清楚。如果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他的學習了,或是嚴重影響到他與其他同學的溝通交流了,天天兩個人在一起,那么便會影響他這個時期的全面發(fā)展。
李希貴校長還表示,自己也遇到過“早戀”的學生,有些學生確實處理得不太合適,影響到了學習和與其他同學的交往,這時老師都會提醒他們。然而,我們也不要希望一次提醒就會有改變。
孩子們需要慢慢自己感受這種做法的代價,體驗到這么做的后果,再加上我們的提醒、引導,他們慢慢會有改善。老師不應以極端的方式處理,排斥他或嚴肅批評以及其他強硬的措施,這并不是正確的做法。家長們也要用平常心看待,一定不要采取極端方式,和孩子保持溝通,更不要大驚小怪。
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在《不能不走的彎路》一書中曾說過,她小時候愛上了一個男孩,男女生交往過密,她的媽媽說“你可不能這么做,因為我以前這樣做就吃了虧”。她說,“你小時候吃了虧,為什么我就不能?”
有些彎路還是需要自己走一下的。孩子們必須自己去經(jīng)歷、去經(jīng)驗,他走了一條彎路再回來,日后便會走上一條健康的道路。所以你不要擰著他、板著他,用強硬的方式管束他們,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
男女生之間的關系只要不影響孩子正常發(fā)展,也不影響別人,我覺得就沒有必要干涉太多。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幫助并引導孩子,使他們一直走在健康的道路上。
不戀愛,不一定學習就能好。
戀愛了,也不一定學習就會差。
說到底還是個人學習能力的問題。
戀愛不一定是攔路虎,
正確處理之后,戀愛也可能是一劑雞血。
有些家長這樣說——
“戀愛就是戀愛,情竇初開,是美好的”
“國民好爸爸”黃磊曾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了女兒早戀的問題,他表示自己認為女兒如果在15歲戀愛是十分正常的現(xiàn)象,自己絕不會多加干涉。青春期時的懵懵懂懂的感情是很美好的!黃磊說,早戀這個詞本身就很混蛋——“什么叫早戀呢?”大人們應該做的是把這種美好的感情往健康的方向引導,就是說你可以嘗試戀愛,但不要急于嘗試性,即便你要嘗試性,也要先把保護措施做好。
“我覺得是正常的,15歲不叫早戀,15歲青春期,懵懵懂懂?!?/span>
“我女兒要是15歲談戀愛我覺得正常?!?/span>
“戀愛就是戀愛,情竇初開,是美好的,早戀這個詞就不是好的,很混蛋,什么叫早戀?”
“所以中國的教育有些是很混蛋的,早戀這個詞就很混蛋?!?/span>
教育需要與時俱進
處理校園戀愛,“堵”不如“疏”
北大附中的王錚校長也提到,“如果把握的好,戀愛對學習沒有影響”。
事實是,因為戀愛而影響學習,甚至整個人生都受負面影響的例子,我們也見得多了。如何才能夠把握好,不影響學習呢?這就需要學校性教育了。就像“吃飯和睡覺”的關系一樣,處理不好,吃飯和睡覺這么簡單的事情也會彼此影響。
因此,作為學校,還是要通過性教育有所引導。事實證明,缺少正確的戀愛觀教育,是會給學生帶來傷害的。當然,傷害有時也可以視為成長的一部分,但有一些慘重的傷害則無法讓我們這樣輕松面對,如求愛不成便行兇、失戀分手便自殺等等。
性教育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教育。對性的回避,避免談性,對青少年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性教育——其實是回避性教育。
性教育不是把決定權(quán)簡單地扔給學生,而是學校應該通過性教育,讓學生具備做出對自己和他人負責任的選擇的能力。以戀愛為例,我們不是直接替學生選擇“現(xiàn)在是否可以戀愛”,而是要幫助學生針對愛情與親密關系的事宜做出自己的決定,并且這個決定有助于他們的成長。學校有這個責任和義務。
學校的性教育目標是:
1、提供正確的性知識,自我保護;
2、培養(yǎng)正確的性態(tài)度和價值觀;
3、做實踐性別平等的新一代;
4、自尊與尊重他人,負責任的未來公民;
5、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系與溝通能力。
具體實施這種教育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記得,學生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們要站在平等的地位,與學生溝通、交流,而不是粗暴的“禁止” “命令”,不是簡單的說“NO!”,而是要講清楚“WHY?”,與其“明令禁止”“圍追堵截”,不如“正確疏導”,光明正大進行“平等交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