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跟診后與兩位師兄共進(jìn)晚飯,飯后與傅師兄從北行步行至北站北,邊走邊聊,約四五站地,是時(shí)天氣寒冷,將近零下二十度。
回到住處,看一會(huì)兒書便睡了,當(dāng)夜,竟起夜小便六七次,且又口渴,第二日清晨甚覺納悶:平日睡覺從不起夜,昨夜卻是為何?
考慮到前晚天氣寒冷,我又穿得少了,應(yīng)是寒邪外襲太陽,循經(jīng)入腑,致使膀胱氣化不利,故見口渴,小便清長。
于是用吳佩衡四逆五苓散治療,方用黑順片20g(久煎),炮姜15g,炙甘草10g,桂尖15g,云苓20g,白術(shù)20g,豬苓20g,澤瀉30g。早晚分溫二服。服藥后,昨夜即安睡至天明,未再起夜,今日更進(jìn)一劑,鞏固療效。
五苓散首見于《傷寒論》原文71、72、73、74、127、156條。
第71條: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2條: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第74條: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第127條: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由此可見,五苓散見癥主要有口渴(71、72、73、156)、小便不利(71、127、156)、少腹苦里急(127)、水逆(74)、水痞(156)等癥。其病機(jī)為太陽表邪不解,邪氣循經(jīng)入腑,膀胱氣化不利,是為太陽蓄水證。然臨證時(shí),亦不可拘泥于以上癥狀,凡辨證為膀胱氣化不利而無熱證,尤其小便清長或不利者,雖未見上述全部癥狀,亦可應(yīng)用。
如熊繼柏曾治療一婦女,夜里與朋友打麻將,因手氣太好,擔(dān)心去廁所回來手氣變臭,竟憋尿一夜,第二日早晨散局,患者第一時(shí)間沖入廁所,卻發(fā)現(xiàn)小便量甚少,但自此患者便日夜尿頻,每次解小便均點(diǎn)滴而出,解完十分鐘左右便又想去,生活甚是苦惱,出行十分不便,熊老乃處以五苓散加人參,效如桴鼓。
至此又想起我前幾年治療祖母夜間起夜小便后自覺少腹膀胱部位莫名難受,難以描述,不寒不熱,亦不疼痛,乃辨為膀胱氣化不利,五苓散證。處以桂枝10g,茯苓15g,白術(shù)15g,豬苓15g,澤瀉20g。服藥三劑而愈。
又一次祖母幾個(gè)月內(nèi)自覺少腹部及腰部冷甚,入夜加劇,起夜小便時(shí)自覺小便寒冷如冰,乃辨為寒濕腎著兼膀胱氣化不利,五苓散合甘姜苓術(shù)湯證。處以桂枝10g,茯苓15g,白術(shù)15g,豬苓15g,澤瀉20g,干姜15g,炙甘草10g。服藥三付而愈。
《素問·靈蘭秘典輪》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氣化過程不單涉及到小便的排出,更涉及到人體津液的布散,乃至于太陽之氣的宣布,故而五苓散的臨床意義更當(dāng)引起我們的重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