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上,教師是“大腦的變革者”。如果教育者能夠充分掌握人腦是如何學習的,就容易在教育教學中取得成績。研究表明,某職業(yè)要求越復雜,從業(yè)人員腦中神經元上的樹突數(shù)量就越多,而樹突的增加使神經元之間的聯(lián)系增加,從而產生更多的學習成果儲存所。
《教育與腦神經科學》,大衛(wèi)·蘇澤著,方彤、黃歡、王東杰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腦神經科學解釋了為什么孩子的語言敏感會隨著年齡變化而遲鈍,為什么中學以后孩子的作文能力提高甚微,為什么小時候學的技藝,年老了操弄起來依然像個老手。
近20年隨著歐美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對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學界又誕生了一門新的教育學——腦神經教育學。國內引進的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育與腦神經科學》,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腦的爭論:先天還是后天》、《受教育的腦:神經教育學的誕生》等,其中《教育與腦神經科學》相對而言比較通俗,它在每個章節(jié)都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和教學策略,也就是我們較為看重的操作層面的東西。
腦神經科學從遺傳、環(huán)境和行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向我們介紹了有關生物神經學的知識,很專業(yè),不太好懂,但至少我明白了以往許多感覺得到但說不清的道理,比如為什么孩子的語言敏感會隨著年齡變化而遲鈍,為什么中學以后孩子的作文能力提高甚微,為什么早年學的游泳、騎車、武術等技能即便幾十年不操弄,年老了操弄起來依然像個老手?原來都是可以用生物神經學來解答的。
這本書的一個主要觀點就是:本質上,教師是“大腦的變革者”。也就是說,如果教育者能夠充分掌握人腦是如何學習的,就容易在教育教學中取得成績?;蛟S這也正是本書吸引人的地方。本書的主要作者大衛(wèi)·蘇澤在談及“人腦的結構與功能”時說:“大腦的物質世界與大腦主人的工作之間似乎存在著直接聯(lián)系。近來對不同職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如專業(yè)樂師)的研究表明,某職業(yè)要求越復雜,從業(yè)人員腦中神經元上的樹突數(shù)量就越多,而樹突的增加使神經元之間的聯(lián)系增加,從而產生更多的學習成果儲存所?!边@其實就是腦神經科學研究的一個經典結論——“用進廢退”的另一種表述。也就是說,學習和訓練可以不斷激活腦神經元之間的聯(lián)系,增加腦神經元上的樹突。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教育的功能和價值也許就在這里。
其次,我以為《教育與腦神經科學》對技術如何影響學生大腦的分析,是值得我們這些教師,在當下教育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情形下深思和改善的。作者認為“鏡像神經元顯然在目睹活生生的人的行為時最能發(fā)揮作用,但同樣也能對呈現(xiàn)人的活動的電視和電影做出反應”,但作者堅持認為:大腦不可能“一心多用”,貪多必失。人如果同時注意幾個事情,勢必削弱注意力,大大降低準確判斷的能力。作者提醒我們教室里的黑板日益被新技術取而代之,或許這是必然趨勢,“但電子幻燈所包含的全部信息似乎頃刻鋪滿在屏幕上,學生不能像以前那樣看著圖標、公式、文字隨著教師的手臂移動和肢體語言而逐一地呈現(xiàn)在黑板或投影屏幕上。有些新科技產品可能就是如此這般地限制了教師的傳統(tǒng)行為,而這些行為對兒童的發(fā)展卻具有我們未曾意識到的重要意義”。也就是說,盡管技術在今天已經是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東西了,但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技術并不是多多益善,合適的才是有效的。
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運動是可以提升學習效率的。作者認為藝術和運動是提升學生學業(yè)成績最有效的途徑,遺憾的是“許多學校大刀闊斧地削減藝術課和體育課,結果導致校園內兒童盡情玩耍的歡快氣氛消失殆盡。這不能不說是會令我們懊悔不及的生理悲劇,因為現(xiàn)在我們明明知道,各種身體活動對發(fā)展和維系兒童的大腦功能起著關鍵的作用”。實際的情況是,我們許多學校管理人員總是將學業(yè)成績的提升寄希望于延長學習時間,盡管我們也知道身體積極活動不僅可以增強體質,同時也可以提升學業(yè)成績的道理,但當我們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就將這“科學”拋之腦后了——在分數(shù)面前,腦神經科學算個鳥!
再如,我們一直認為孩子的“偏科”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興趣使然,然而腦神經科學告訴我們“一小部分兒童的確存在腦損傷,雖然這不影響一般智力,但會限制他們學習特定領域的知識”。因而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在某一領域的學習狀況不理想時,還是應該謹慎地給他們下結論,要想辦法弄清楚原因所在,如果確實因為是某種病癥的原因所致的話,恐怕要改變的就不是孩子的態(tài)度了。
筆者建議教師在閱讀《教育與腦神經科學》的同時也讀一讀《腦的爭論:先天還是后天》、《受教育的腦:神經教育學的誕生》等著作。我的感覺是,腦神經科學和神經教育學,畢竟是新興學科,需要大量的實證研究和實踐驗證,兼聽必會有更多的收獲。
《受教育的腦》一書提醒我們:“我們考慮一下未來的信息技術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諸如汽車與電梯這樣的便利設施把我們的肌肉寵壞的同時,信息技術也可能寵壞我們的腦?!边@讓我聯(lián)想到那句經典的論斷:人們發(fā)明了工具,最終使自己成了工具的工具。當我們過度依賴工具的時候,人作為人的特性也就慢慢地弱化了。受教育的腦需要教育者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用進廢退”的告誡。居里夫人說:“科學與技術是中性的,因此它們被用于善途還是惡業(yè)完全取決于人性?!?/span>
在這個“教育理論”風起云涌的時代,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不只是有沒有定力的問題,更是有沒有智慧的問題。各種教育理論、教育技術的出現(xiàn)只不過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這些理論和技術總是應具體場景而生,萬金油并不是萬用良藥,有沒有用,怎么用,全在使用者實事求是和靈活機動地運用。
常言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在各種理論與技術面前的選擇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閱歷與見識,或者說是經驗。所謂有用與無用,全在于我們有沒有選對,有沒有用好。
文/凌宗偉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