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303—361)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
其行、草、隸、真各體兼善,書法“總百家之功,集眾體之妙”,開拓了不同于魏晉之風的嶄新書體樣式,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馮承素摹 《蘭亭序》卷 紙本行書
24.5cm×69.9cm 故宮博物院藏
王羲之出身于東晉著名書法世家——瑯琊王氏,是王吉的十世孫。祖父王正,官拜尚書郎。父親王曠,西晉末年任丹陽太守。
王羲之 《上虞帖》摹本 紙本草書
23.5cm×26cm 上海博物館藏
永興二年(305),北方大亂,王曠經(jīng)其兄王導向第三代瑯琊王司馬睿提南渡過江之議,后輔佐司馬睿坐鎮(zhèn)江東,建立東晉。
此后東晉早期,王氏家族躍居高門,出現(xiàn)“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王氏子孫幾乎無不善書,瑯琊王氏一舉成為東晉門閥政治時代第一書門。
王羲之《行穰帖》摹本 紙本草書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魏晉以來,鐘繇、張芝之后,楷書、行書、草書逐漸流行于士族,新興書體的字法、筆法、技法日益成熟。在這種背景下,王羲之能夠“損益鐘君之隸”“剖析張公之草”,總結諸多前輩書家的書寫范式,技道結合,去質(zhì)增華,創(chuàng)造了不同于漢魏的書體樣式,把妍美書風推向新的高度,因此名掩鐘、張,成為書法史上無人能及者。
王羲之 《孔侍中帖》摹本
紙本行書 日本東京前田育德會藏
王羲之年少師承于衛(wèi)夫人,習得基礎正書技法后,十余歲便傳師叔父王廙,隨其南下渡江,十余年間均在建康,接受王廙的教導,直至二十歲時王廙去世。二十歲后,王羲之正書、行書尚鐘繇,草書效法張芝。
王羲之 《姨母帖》摹本 紙本行書 遼寧省博物館藏
王羲之是書法史上公認的“書圣”,其書法博涉多家,楷、行、草書皆擅。其草書傳世作品甚廣,沿用章草的規(guī)則,托古改制、剔除隸意。
王羲之 《初月帖》摹本 紙本草書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易字勢的橫張為縱斂,筆意連綿、婉轉(zhuǎn)流貫、筆勢雄勁、放縱生奇,擺脫了字學的意象和義理,突破了以單字為造型單位的舊法,創(chuàng)樹了獨特的“字群結構”,草書被賦予了一種獨特的結構美,這便是王羲之所創(chuàng)造的今草樣式。他的今草,為草書立下新的法門,標志著東晉草書的新階段。
王羲之《平安帖》摹本
王羲之的行書,筆姿變化多端,引草書寫法筆勢入行書,同樣含有筆勢貫通的“字群結構”,映帶連綿,史上最著名者便是《蘭亭序》。王羲之筆法采用“內(nèi)擫”法,筆法結構更加緊結,趨于穩(wěn)定,一改鐘書的隸意,呈現(xiàn)新體楷書矜莊嚴肅之氣象。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摹本
紙本行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因此,世世代代追隨、推崇王羲之的人不計其數(shù),熱愛收藏王氏家族書法的也大有人在,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曹之格、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就是其中三位。流傳于世的《寶晉齋法帖》就是最好的證明。
王羲之 《寶晉齋法帖》局部
《寶晉齋法帖》,北宋米芾原輯,南宋曹之格增補,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謝安《八月五日帖》外,其余均為王羲之書;第六、七兩卷為王獻之書;第八卷為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書;第九、十兩卷為米氏父子書。該帖內(nèi)容充實,存有諸多珍貴墨跡,是今人研究晉唐書法的重要史料。
王羲之 《寶晉齋法帖》局部
此帖在元代曾為趙孟頫收藏,內(nèi)有“趙氏子昂”朱文印多方,卷三原刻的篆書題首早已脫失,經(jīng)清王澍審定,現(xiàn)存卷三篆書題首墨跡為趙孟頫補書,自元明以來可謂流傳有緒。
王羲之 《寶晉齋法帖》局部
“寶晉齋”為米芾的齋名,米芾好收藏歷代法書名畫,尤喜晉人書跡。建中靖國元年(1101),米芾得蔡京所藏東晉謝安《八月五日帖》后,名其齋曰“寶晉”。
崇寧四年(1105)前后,米芾將其所藏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以及王獻之《十二月帖》墨跡摹寫刊石,刻成《寶晉三帖》,惜原石隨即歿于兵火。
王羲之 《寶晉齋法帖》局部
后葛佑之據(jù)火前善本重刻,刻本與原先殘石同置官舍。到寶佑二年(1254),葛氏刻石亦殘毀。咸淳四年(1268),時任無為通判的曹之格將此前收集的葛氏重刻殘石及火前、火后拓本,加上自家所藏晉人名帖和米氏書跡等,匯為十卷,重新摹勒上石。因刻置米芾“寶晉齋”匾額于卷首,故名《寶晉齋法帖》。
本文部分內(nèi)容選自
《人美書譜·晉 王羲之 行書叢帖(寶晉齋法帖本)》
《人美書譜·晉 王羲之 行書叢帖(寶晉齋法帖本)》
- END -
商業(yè)合作或投稿
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后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