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隱藏 ]
- 1曹姓來源
- 2得姓始祖
- 3曹姓各支始祖
- 4曹姓遷徙分布
- 5郡望堂號
- 6曹姓家譜文獻
- 7曹姓字輩排行
- 8曹姓楹聯典故
- 9曹姓名人
- 9.1曹姓歷史名人
- 9.2曹姓近現代名人
- 9.3曹姓帝王國君
曹姓,在宋版《
百家姓》中排第26,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32位,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57%。尤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多此姓。
此姓氏(?)在韓國亦有分布。
編輯本段
曹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
姬姓,出自顓頊帝曾孫吳回之孫安被封在曹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相傳,顓頊帝有曾孫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嬇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第五子名安封在曹國。
據史籍《元和姓纂》、《廣韻》等的記載,顓頊帝之后裔曹安及其子孫在夏、商時期被封于曹(今山東定陶)。殷商王朝被周武王滅后,其后裔子孫被改封于邾地(今山東曲阜),稱
邾國。
邾國(又名邾婁國、小鄒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曹姓。
邾國在兩周時期的諸侯國中只能算作一個小國,從開始建國,就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方圓不過幾十里,其疆域東到今費縣城西,西到今魚臺縣東北境獨山湖北岸一帶,南到今滕縣安上村一帶,北到今鄒縣縣城附近。邾國建國之初的國力實在太弱,無法與其他諸侯大國抗衡,因此在西周初期的史籍中沒有留下什么記載,只有簡單的世系供后人參考。在西周時期,自曹俠為第一位國君開始,其世系是:曹俠→曹非→曹成→曹車→曹輔→曹將新→曹訾父→曹夷父顏。
自邾武公曹夷父顏始,邾國的歷史開始零星地見于史籍之中,這時已經到了春秋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邾國已經開始強大起來,但它仍是魯國的附庸。繼位的邾侯曹夷父顏是一個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國搞得一團糟,政治極為腐敗。后來,曹夷父顏被周宣王姬靜所殺,把王位賜給了其弟曹叔術。
曹叔術非常賢達,他不愿意接替兄長的權力,只做了很短一段時間的國君,便把王位傳給了夷父顏的兒子曹夏父。曹夏父作了國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長曹友到鄖地(今山東滕縣),建立了一個小邾國。小邾國共傳十四世,在戰(zhàn)國中期被楚宣王熊良夫所滅。曹夏父還將曹叔術封到濫(今山東滕縣),建立一個濫國。魯昭公姬即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濫國國君曹黑肱降于魯國,濫國滅亡。曹夏父分封曹友和曹叔術建國,使邾國有了兩個自己的附庸國。
邾國的世系缺乏詳細的記載。人們只能簡單地知道邾國共傳二十九世,最后為在楚宣王熊良夫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在位)被楚國所滅。
邾國被楚宣王滅亡之后,楚宣王封其國君為巨鹿侯,“巨鹿”亦即“邾婁”的諧音,并遷其君臣于江南(今湖北黃石)。
在邾國的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中,皆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稱曹氏,故該支曹氏的姓源往往同朱氏聯系起來。
第二個淵源:源于
姬姓,出自夏禹賜封陸終第五子(一說第六子)安為曹官,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在大禹治水時,陸終第五子(一說第六子)安正逢其時,他因佐夏禹治水有功而被賜曹官。曹官也就是“圜土”為牢,是專職看押戰(zhàn)俘、罪臣、奴隸的主官,這在當時以鎮(zhèn)壓奴隸為主要職能的奴隸主政權中并非小官。安后來以官為氏,稱曹安,成為曹氏得姓始祖之一。
曹安始居于曹水(今河南靈寶),此地是曹安受姓之地。曹安曾為夏王朝時期曹國君主,至今靈寶縣附近仍有古曹陽坑、曹陽墟之地。
曹安的封國后來被大禹所攻,原因是炎黃部落聯盟在發(fā)展壯大過程中,將東夷族大部分融合了,大禹是三族聯盟的最后一位首領,相傳他在晚年曾舉薦東夷族首領伯益做繼承人,但暗中卻為傳子著想,竭力為其子啟培植羽翼勢力。
三年后,伯益把政權讓給了大禹的兒子啟。大概由于從堯到舜、從舜到禹,都是實行禪讓制,惟獨從禹到啟是傳子,因此引起曹、有扈、魏、屈驁等氏族的不滿和反對,于是大禹率兵攻曹。曹國因被攻,被迫遷于河南滑縣之曹,即典籍《詩序》中所記載的:“衛(wèi)國有狄人之敗,出處于漕”。
到商湯滅夏桀之后,曹氏又常與商王朝對抗,成為方國,稱做曹方。后因被商湯討伐,而再次東遷于山東定陶。
河南滑縣曹國故地,于西周初年成為姬姓衛(wèi)國的漕邑。周惠王姬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衛(wèi)國被翟國擊敗,漕邑也就被翟占領,原來衛(wèi)國被封在漕邑的后代子孫,就用祖先的封邑名“漕”作為自己的姓氏。
在漢朝時期有著名的游俠漕中叔、漕少游。在史籍《千家姓》上記載:漕氏為西河族(今河南??h、滑縣及迪南、迪北一帶)。
漕氏后來又演化為糟氏,在史籍《續(xù)通志》上就有記載:“明嘉靖主事糟土奇。”后漕氏、糟氏、槽氏都統(tǒng)一為曹氏。
第三個淵源:源于
姬姓,出自周武王克商后封弟姬振鐸于曹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周武王姬發(fā)滅殷商后,為了鞏固周王朝的政權,便實行大分封。
在改封商舊臣曹挾于邾邑的同時,周武王把自己的弟弟姬振鐸封于故曹邑,為伯爵,建曹國,稱為曹叔振鐸。姬姓曹國故地在今山東省菏澤、定陶、曹縣一帶,都于陶丘(今山東定陶,北齊時以定陶為曹州,今為曹縣)。
周敬王姬丐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年),曹國被宋景公子頭曼所滅,姬振鐸的后代子孫,就用故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曹振鋒即為姬姓曹氏的受姓始祖。
姬姓曹國共有二十六任國君、十位伯爵、十六位侯爵,立國長達六百三十六年。曹國的后裔都姓曹,以曹伯為始祖。
舊時定陶故城之北有大阜,名仿山,上有曹伯廟,額曰“西周舊國”,地方官歲時祀之。據文獻《定陶縣志》記載“,定陶為古曹國,曹伯墓在北門外,十七世皆葬于此?!?
因曹氏是上古皇姓著姓,舊時山東菏澤、定陶二邑,凡曹氏族人納糧課稅,每升較他姓減三文。
第四個淵源:源于冒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東漢時期,曹操之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曹嵩,字巨高,東漢時沛國譙縣人氏。他的父親是夏侯睿,母親顏氏,曹嵩是夏侯睿的次子。夏侯睿本是南陽縣令,為官清廉,家境甚貧,后因朝中黨爭被罷,到了顏氏生子曹嵩,竟不能養(yǎng),只好留下長兄夏侯巍,把曹嵩送給朝中的朋友大宦官曹騰收養(yǎng)。于是夏侯嵩改為曹嵩。
至于夏侯睿的其他事跡,史書上并無詳細的記載,單單用一句“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帶過了。但曹嵩養(yǎng)父曹騰,卻是在東漢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曹騰是漢相曹參之后,侍奉過東漢四位皇帝,即漢順帝、漢沖帝、漢質帝和漢桓帝,而漢桓帝的即位更是多虧了中常侍曹騰,曹騰也因此被封為費亭侯,官拜大長秋,俸祿僅在丞相、太尉之下,作為宦官也算是位極人臣了。
曹騰雖然位高卻非權宦,他器重人才,頗得各地名士贊揚,曹嵩耳濡目染,也算知書達理,少年學成。他二十二歲時被敦煌太守趙咨舉為孝廉,任滎陽令。趙咨為官清廉,曹嵩深佩其人又感其知遇之恩。趙咨后官拜東海相,從敦煌赴任東海時途徑滎陽,曹嵩為謝其舉薦夾道相迎,誰料趙咨竟視而不見。面對恩公的冷遇,曹嵩并不羞惱,反而說:“趙咨大人海內人望,今過我界卻避而不見,外面的人若知,一定會恥笑我待慢恩人!”為了拜謝趙咨,曹嵩棄印綬一直追至東海地界,趙咨深為感動,停車相見,對曹嵩說:“曹大人如此重情重義,真非常人也?!?
曹嵩因為追趙咨而丟掉了滎陽令,但是很快以曹騰義子的名義,世襲了費亭侯的爵位。依靠曹騰的關系網,加上得體的待人處世,在漢桓帝末年曹嵩就已官拜司隸校尉,到了漢靈帝即位,又升任大司農、大鴻臚,先后掌管國家的財政禮儀,位列九卿,位高權重。
曹嵩并不像生父是個清廉之人,多年為官,因權導利,曹家可謂富甲一方。刀了東漢末年,朝中有花錢捐官的制度,曹嵩并沒有滿足于大鴻臚的職位,而是花去萬金為自己捐了太尉一職。太尉居“三公”之首,曹嵩由此達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曹嵩在中年得子曹操,也就是后來的魏武帝。開始時,曹嵩并不太喜歡這個兒子,因為曹操年輕氣盛,沒有功名卻愛舞槍弄棒,常常為曹嵩闖來一堆麻煩。但是后來朋友呂伯奢山東為官時給曹操舉了孝廉,曹操當上了洛陽北部尉,負責京城治安。曹操功必賞過必罰,把京城治安管理的井井有條,顯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華,曹嵩至此猜開始對這個兒子刮目相看,并從此鼎立扶持。
很快,曹嵩安排曹操出任頓丘令,后又輾轉回京,出任言官議郎。到了黃巾之亂的時候,在曹嵩的疏通下,張讓舉薦曹操出任騎都尉,后因戰(zhàn)功升濟南相,任東郡太守。再到后來曹操成為“西園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平西涼韓遂、邊章之亂,曹嵩在幕后起了巨大的作用。
時局動蕩,十常侍亂政時,曹嵩辭官居于洛陽。因為董卓入襲漢宮,王允呂布誅董卓,李傕、郭汜大交兵等等系列事件,洛陽已成是非之地,曹嵩帶著家資家眷到泰山華縣避禍。
漢獻帝劉協(xié)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一直居于山東的曹操與徐州陶謙發(fā)生了爭端,華縣正是前線。
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嵩帶著次子曹德與妻妾,打算離開刀兵之地前往曹操的大本營兗州。不料行蹤泄漏,被陶謙部將張闿圍住,曹操急派兵將接應,然而根本就來不及了,曹嵩及次子曹德、夫人鄒氏即曹操之母、姬妾趙氏等皆成了刀下亡魂。
到了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之子曹丕將漢獻帝趕下臺,稱魏文帝,追謚曹嵩為魏太皇帝。
從宦官養(yǎng)子到追封帝王,曹嵩一生可謂傳奇。曹嵩對中國歷史的最大影響,除了本身的為官政績外,還在生養(yǎng)和造就了曹操這一亂世梟雄的過程中,給了曹操經濟、權利、人格上的深刻熏陶。自曹嵩開始,曹氏一家成為當時對歷史影響最深遠的家族之一。
第五個淵源:源于外夷,出自唐朝時期昭武九姓之曹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昭武九姓,是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中亞西部十來個小國的總稱。其王均以昭武為姓。人種主要是粟特族人及其后裔,泛稱為“昭武九姓”。漢文史籍稱其原住祁連山北昭武城,曾被匈奴擊走,被迫西遷至中亞河中地區(qū)。
“昭武”一詞確為漢譯音,但其真實的語源,目前在學界尚無定論。
在史籍《新唐書》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為昭武九姓,而以東安國、畢國、捍、那色波附于其間,曹國又分為東、西、中三國。
另據史籍《北史》、《隋書》等的記載,烏那曷、穆國、漕國也是王姓昭武的國家。而據史籍《隋書》的記載,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支庶各分王,以昭武為姓。居民主要務農,兼營畜牧業(yè)。
粟特族人在歷史上素以善于經商著稱,長期操縱絲綢之路上的轉販貿易。早在東漢時期,洛陽就有粟弋(即粟特)賈胡。敦煌古代烽燧下曾發(fā)現寫在紙上的“古粟特語信柬”數件,其內容反映了東漢末年、西晉末年粟特族人的經商組織和活動。南北朝以來,昭武九姓經商范圍更加擴大,并不時為一些國家承擔外交使命,如公元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諾槃陀出使突厥。在唐朝時期,經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稱為興生胡或簡作興胡,從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看,興胡與縣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們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分或社會地位。
公元六世紀中期,昭武諸國相繼臣屬西突厥。七世紀中期歸附唐朝,受安西都護府統(tǒng)轄。同時開始遭受阿拉伯帝國侵襲。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賜封的王號,反抗阿拉伯帝國。八世紀下半葉諸國逐步消亡。
昭武九姓中的曹國,在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省的北方和東北方一帶,分稱西曹國、東曹國、中曹國三個部分。
西曹國的首府在瑟底痕城(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伊什特汗),與康國關系密切。唐朝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李隆基賜封康國王烏勒伽之子咄喝為曹國王。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又賜曹國王為懷德王。
中曹國的首府在迦底真城(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凱布德)。
東曹國的首府在布恩吉卡特,一說在今烏勒提尤別,一說在烏勒提尤別西南之沙赫里斯坦。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東曹國王曾兩詞被迫屈服于阿拉伯大食人。但直到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他仍上表唐玄宗,請出唐軍西擊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
早在南北朝時期,姑臧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在唐朝時期,碎葉、蒲昌海(今新疆羅布泊)、西州、伊州、燉煌(今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涼州(今甘肅武威)、長安、藍田、洛陽、關內道北部河曲六胡州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
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朝擊敗東突厥頡利可汗,原突厥中的昭武九姓部落隨之入塞,唐朝政府為安置這批昭武九姓而特別設置六胡州。據敦煌寫卷《光啟元年沙州、伊州殘地志》的記載,唐朝政府當時在今新疆羅布泊地區(qū)有康國大首領康艷典建立的五六座移民大城鎮(zhèn);敦煌郡敦煌縣從化鄉(xiāng)住著昭武九姓人三百余戶,人口當時有一千三四百人。在內陸,許多昭武九姓人散居各地,其聚居者往往自有統(tǒng)領,稱作大、小首領;在戰(zhàn)亂時期往往自有城主(如伊州)。
唐 玄宗開元九~十年(公元721~722年),唐軍所攻陷的六胡州康待賓、安慕客、何黑奴、石神奴等,皆是昭武九姓人;安史之亂的禍首安祿山、史思明亦為營州(今遼寧朝陽)雜胡,也是昭武九姓人的后裔。
昭武九姓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將祆教、摩尼教、中亞音樂、舞蹈、歷法傳入中原,而將中國的絲綢、建筑、冶金技術及其“四大發(fā)明”傳到西方,昭武九姓族人無疑是最重要的媒介。
昭武九姓族人還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別是把粟特文字帶入突厥、回鶻汗國。其影響所及,回鶻文、蒙文、滿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進入中原地區(qū)并留居的昭武九姓之曹國人,后依漢族人化習俗,以國名漢化為姓氏稱曹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于
匈奴族,出自
晉、
北魏時期匈奴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晉書》記載:
?、贃|晉末期,有匈奴右賢王曹轂屯馬蘭山,后有貳城胡曹寅、王達獻馬三千匹予后秦政權,后秦武昭帝姚萇以曹寅為鎮(zhèn)北將軍、并州刺史。其后裔子孫皆稱曹氏。
?、谟行倥珓e支山胡曹仆渾氏,歸附于東晉王朝,后演變?yōu)椴铰浠?。其后裔子孫稱曹氏,融入漢族。
⑵.在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有匈奴別支吐京胡首領曹龍、張大頭等率部眾兩萬余人,入占蒲子(今山西隰縣),眾人合推曹龍為大單于,歸附于北魏政權。到了北魏拓跋嗣泰常元年(公元416年)農歷6月,并州胡人數萬落叛逃至后秦國,入平陽,有曹弘被推為大單于。這些匈奴民族單于的后裔子孫,皆稱曹氏,后融入漢族。
第七個淵源:源于
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鄂通氏,亦稱奧敦氏、鄂托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奧屯部,滿語為Etung Hala,漢義“強盛”,世居鄂通(今黑龍江鶴崗梧桐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曹氏、鄂氏等。
?、?滿族墨勒哲哷氏,亦稱莫爾哲勒氏,滿語為Moljere Hala,漢義“用刀復仇”,世居松花江、黑龍江、巴林(今俄羅斯伯力)、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阿穆達(今吉林)等地。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后多冠漢姓為曹氏、孟氏、莫氏等。
?、?滿族索佳氏,滿語為Sogiya Hala,世居鄂爾坤(今蒙古國鄂爾坤河流域)、吳爾湖(今黑龍江鶴崗)、俄漠和(今遼寧撫順李家鄉(xiāng))、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xiāng)界藩山)、長白山、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大凌河(今遼寧錦縣)等地。后多冠漢姓為曹氏、索氏等。
?、?滿族索綽羅氏,滿語為Socolo Hala,原居長白山五道溝地區(qū),隸屬鑲紅旗滿洲。其先祖為清興祖直皇帝佟·福滿的第三子索長阿。佟·福滿即佟·努爾哈赤的曾祖父。始祖索綽羅·松吾突之子索綽羅·舒力突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率部從京城遷到丹東岫巖地區(qū)駐防,后裔散居于丹東鳳城草河、寬甸長甸、楊木川等地。后冠漢姓為曹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等記載:
?、?蒙古族操佳氏,世居大凌河。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aogiya Hala。明清之際就冠漢姓為曹氏。
?、?蒙古族額托氏,亦稱額陀氏、鄂托氏,世居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葉赫(今吉林梨樹)、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等地。后有滿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to Hala。后多冠漢姓為曹氏、鄂氏。
?、?蒙古族朝魯圖德氏,漢義為“磐石”,源出蒙古察哈爾部,后多冠漢姓為曹氏、喬氏、朝氏、晁氏、石氏、朝氏等。
第九個淵源:源于
藏族,出自清朝中葉藏族大通川土千總戶曹通溫布,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位于青海大通縣大通川的藏族首領曹通溫布,率部參與鎮(zhèn)壓回民大起義,以功授職,被清乾隆大帝任命為土千總戶,并賜以土司名字的首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曹氏,其后裔子孫世稱曹氏。
第十個淵源:源于
瑤族,出自元、明之際漢民曹氏,屬于避難夷化為氏。
今居泰國德伊兌村的瑤族曹氏,原為漢族,原住江蘇南京,后遷潮州府河楊河(今廣東汕頭)。
元朝末期農民大起義,該支曹氏族人為避戰(zhàn)亂,轉遷于貴州地區(qū),再轉遷至今泰國北部山區(qū),融于當地瑤族,遂成瑤族曹氏,如今是當地十二著姓之一。
第十一個淵源:源于
阿昌族,出自明朝時期隴川東寨阿昌族經師曹秉薄,屬于避難夷化為氏。
今云南隴川東寨阿昌族中有曹氏,其始祖為曹秉薄。
曹秉薄原為漢族,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為避戰(zhàn)亂遷居于云南騰越地區(qū),后又遷到綺羅、羅文沖關璋一帶,后娶阿昌族女子哄氏,遂入阿昌族。
在曹秉薄的后裔子孫中,一支遷居路西縣高埂田,仍為阿昌族。另一支則遷蘿卜壩,成為了傣族。還有一支到隴川縣小新寨成為景頗族載瓦支。
在曹秉薄的阿昌族、傣族、景頗族載瓦支后裔子孫中,皆稱曹氏。
第十二個淵源:源于
布朗族,出自清朝時期倚邦布朗族土千總曹當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云南勐臘縣倚邦布朗族首領曹當齋,在當地普思頭人反叛時,隨從清軍征討普思逆夷,殺敵有功,被滿清政府封土千總,賜漢姓曹氏。
第十三個淵源:源于
拉祜族,出自明、清之際云南孟連拉祜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明清之際,居于云南孟連的拉祜族首領勞朝氏,積極參與改土歸流運動,被封土司,后取漢姓為曹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四個淵源:源于
普米族,出自,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明清之際,居于云南麗江普米族首領本牙海氏,積極參與改土歸流運動,被封土司,后取漢姓為曹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五個淵源: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
彝族、
哈尼族、
納西族、
回族、
錫伯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曹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曹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后,再予以補充刊載。
編輯本段
得姓始祖 曹安、曹伯、曹振鐸、曹嵩、曹龍、曹弘、曹秉薄、曹當齋、本牙海。
編輯本段
曹姓各支始祖 曹玉溪:字子明,仕元封,將軍至元二十六年己丑七月初九竿時生,泰定元年甲子十月二十沒時未祥,葬長沙萬壽都古石塘鋪茭塘將軍山在古玉笥西南,長沙東北朝瀏陽白石辛山乙兼卯向碑存交塘七將軍朝子七受一受二受三受四受五受六受七。祖妣:鄭氏,女生沒未詳葬長沙萬壽都株山上首向未詳子二。祖妣:石氏,女生沒未詳葬湘陰曹溪港向未詳子三。祖妣:呂氏,女生沒未詳,葬長沙萬壽都株山鶴仙下首老鼠山嘴朝青山港乙山。
曹十哲:名靈生諱壽七字壽仁號,宣義生于宋嘉定元年戊辰正月日時卒,于玩至玩十八年辛已三月初十日亥時葬宗祠對面河東蜘蛛結網形丑山未向有大高碑。享年七十一,元配周氏,生于宋嘉定二年已二月十二日申時卒于淳佑三年癸卯四月十三日戌時葬蜘蛛結網形興夫同壙居左共碑。生子二:省一;省二。繼配國氏生于嘉定七年甲戌八月初六日丑時卒,于元中統(tǒng)至正二十二年乙配酉十月十六日辰時葬高椅形正中辛山乙向有碑。生子二:省三;省四;祖自宋季由豫章遷皖湖北鄉(xiāng)青天坂之樂利園見夫山水清秀風俗美醇遂卜宅而居焉,當時之篤恩誼正倫理睦姻和鄰遺事漸遠失傅而今之過我曹氏宗祠尤頌公之芳徵于不朽者良有以也,二十世裔孫鳴謹填祖諱并撰。
資料有待補充。
遷徙分布
早期的曹氏誕生于山東,長期在山東居住和繁衍。至于遷徙山西、陜西、河北、安徽等地,則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漢時曹姓已廣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其中出自姬姓的邾國曹氏,后人多居于譙郡,漢相曹參即屬此支。這時,曹姓是以今天的山東、安徽、河南、江蘇北部等地分布最為集中,以至后來曹姓家族的主要郡望均分布于這些地區(qū)。東漢時,已有曹姓移居浙江,安徽等地。
三國以后,原本單純的曹姓混亂了,不但被曹操冒姓(待考),還有被康國之后冒姓的記錄。
漢時,曹姓已經廣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這是曹姓一個非常重要的繁衍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連年戰(zhàn)亂,曹姓開始大舉南遷,于唐初遷漳州(今屬福建?。?,后漸至福建的同安、南安、安溪、芹山等地。
唐代末年,曹氏大規(guī)模南遷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為躲避黃巢起義,舉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轉入閩,遷居漳州一帶。后在福建南部也出現曹氏蹤跡,都是這次南遷的曹之后代長期繁衍、播遷的結果。
福建南部的這些曹氏族人,后來又遷居臺灣?,F在,臺灣的南投、彰化和臺北三縣是曹姓最多的地區(qū)。
宋代以后,曹姓已經廣布于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了。
郡望
譙 郡:亦稱譙國、譙郡、譙國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qū)。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qū)。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jié)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tǒng)轄范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范圍上有部分重疊。
高平郡:原為高平縣(今寧夏固原),西晉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將漢朝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巨野),轄七縣,統(tǒng)轄范圍包括今山東巨野、金鄉(xiāng)、嘉祥、兗州、魚臺、鄒縣等地。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郡(今寧夏固原)。漢朝時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時期在這一帶置軍鎮(zhèn),置郡,皆稱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隋朝開皇初年廢止。
巨野縣:因古為大野澤而得名,西漢時期置郡,治所在今山東巨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西南部、萬福河北岸一帶地區(qū)。
堂號
譙國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巨野堂:以望立堂。
清靖堂:西漢曹參,在蕭何死了以后,繼蕭何為宰相。他一本蕭何時的辦法,所謂“蕭規(guī)曹隨”。省刑法,薄稅斂,無為而治。老百姓因此歌頌他說:“載以清靖,民以寧一”。
無為堂:同清靖堂。
七步堂:三國時期曹植七步成詩,千古傳頌,曹氏族人因以為堂號。
敬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崇孝堂:資料有待補充。
寧壽堂:資料有待補充。
存養(yǎng)堂:資料有待補充。
勿滋堂:資料有待補充。
文昭堂:資料有待補充。
三桂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美堂:資料有待補充。
家政堂:資料有待補充。
蔡侯堂:資料有待補充。
立愛堂:資料有待補充。
率性堂:資料有待補充。
恒昇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義堂:資料有待補充。
儀正堂:資料有待補充。
三治堂:資料有待補充。
孝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清慎堂:資料有待補充。
貽蔭堂:資料有待補充。
孝友堂:資料有待補充。
尚忠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敘堂:資料有待補充。
余慶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善堂: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
曹姓家譜文獻
編輯本段
曹姓字輩排行 湖南芷江曹氏字輩:“之子言文與齊思庭世昭光繼恕承先代法可得久長安邦定治平福享久成榮正大鴻運興萬家慶天恩”。
湖南常寧曹氏字輩:“子應榮達繼必賢良詩興澤后孝啟家祥芳連甲第聲振朝堂光余先祖百世其昌”。1994年新續(xù)字輩:“仰承洪范怡和泰康敦崇禮義德業(yè)昭章福祿綿遠暉耀平陽”。
湖南芷江曹氏字輩:“文大致啟宗國學萬世興家傳日新勝吉慶中長應”。
湖南鳳凰曹氏字輩:“長延祖宗宏緒達啟世代仁義忠厚賢良俊秀尚德景星慶云”。
湖南益陽曹氏字輩:“應世國大昌芝成士必方文明光景連道下合三房顯承師俊業(yè)圣哲立名邦仁孝懷三代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蔭慶??怠?。
湖南益陽曹氏字輩:“玉受秀賢彥必欽之子冠錫良文教爾廷家盛英嗣起時安德澤芳顯承師俊業(yè)圣哲立名郅仁孝懷三代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陰慶??怠?。
湖南麻陽高村曹氏字輩:“高永應啟宗祖達勝國英方志傳世代光華選朝廷”。
湖南麻陽呂家坪、毛家灣曹氏字輩:“景志仁玉庭萬(文)朝(正)維(萬)貞(兆)啟世上生俊杰久永享太平祖正流芳遠仕相轉佳行”。
江蘇通州曹氏字輩:“春賢澤綬衡善祿道耀勛”。
江蘇揚州曹氏一支字輩:“景國良棟守世乙啟之子木宏允振汝定紀德貽余慶學立名揚錫爾遐福長發(fā)其祥”。
江蘇揚州曹氏一支字輩:“乾元亨利貞學為佾里公雍述泰罕黨宇宙洪榮華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孝悌忠信禮義廉杰金木水火土壯敬賢良勤儉射御書數一大士必永裕恒元如松有茂明文思安善繼賢述克盛榮華”。
湖北仁里曹氏字輩:“十省祿爵榮洪信永丹明宗彥肖延福祖先起玉金伯仲成時用道德懋家聲運會方逢泰修元盛世清本立定暢序禮義肇炳文邦國隆肅睦春來萃煥新顯達發(fā)祥第華章勝錦林高詠葉律昌學貴列廷賓”。
湖北宜昌、枝江曹氏字輩:“立志承先緒一金祖澤源”。
江西萬載曹氏字輩:“謨業(yè)貽遺恩廣遠采芹時薦美珍馨幽懷澹雅如蓮馥碩彥顯揚勝桂清春萱血紅繁茂瑤池壽壁玉裁成上國賓”。
安徽績溪、旺川曹氏字輩:“志士光家國徽猷衍圣功立誠天助福惇德世恒隆慶本善庭起瑞從義宅鐘思求榮祖道文學務先通”。
山東諸城曹氏字輩:“彬乾元亨利貞學有為良勤儉莊敬賢忠孝悌”。
四川綿竹曹氏字輩:“以學聯玟風圣元世德邦守先培代遠一本遇多良秉正安懷履希承紹有方慎之崇汝祖延顯兆綿長”。
遼寧滿族曹氏字輩:“松舒坦哈滿額春文鱗昌玉珠祥光景泰承華寶德盛材鳳圖斌”。
曹氏一支字輩:“開宣宏德永兆云宜必可仲于偉然特啟銀祥正福玉樹庭諧”。
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
曹姓楹聯典故
編輯本段
曹姓名人曹姓歷史名人
曹劌:(生卒年待考),魯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魯國謀略家。
曹參:(公元前?~前190年),沛縣人(今江蘇沛縣)。著名西漢王朝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即皇帝位后,遷齊相國;次年賜爵平陽侯,食邑平陽一萬六百三十戶。漢惠帝即位后,曹參為齊丞相。
曹娥:(生卒年待考),女;上虞人。著名漢朝大孝女。東漢時期,其父溺死於江中,不得尸骸。曹娥時年十四隋,沿江嚎哭十七晝夜,仍不見其父尸首,乃在農歷5月1日投江而死,5日后,抱父尸浮出。世傳為孝女(端午節(jié)紀念之一)。
曹不興:(生卒年待考),一稱曹弗興;吳興人(今浙江湖州),著名三國時期孫吳國畫家。他與善相的菰城鄭嫗、善候風氣的吳范、善算的趙達、善弈的嚴武、善占夢的宋壽、善書的皇象、懂天文的劉敦八人,號稱吳之“八絕”。
曹訓:三國曹魏重臣
曹仲達:(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北朝時北齊畫家。曹仲達所畫的人物,其衣紋線條皴縐緊緊貼在身上,猶如剛從水里出來一樣,所以人們對他的這種畫風,稱為“曹衣出水”。
曹植:(公元192~232年),曹丕之弟,曹操之子,曹丕之弟,著名建安七子之一。
曹霸:(生卒年待考),譙郡人。著名唐朝畫家。官武衛(wèi)將軍。擅畫馬匹,杜甫曾贊其所畫御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
曹唐:(生卒年待考),字堯賓;桂州人(今廣西桂林)。著名唐朝詩人。
初為道士,后舉進士不第。咸通中,官至使府從事,今僅存詩三卷,今編二卷。
曹松:(生卒年待考),字夢徵,舒州人(今安徽潛山)。著名唐朝詩人。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頻。李逝世后,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唐光化四年(公元901年)中進士,年已七十余歲,特授校書郎而逝世。著有詩一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收錄時,編作《曹松詩集》兩卷。
曹彬:(生卒年待考),字國華;真定靈壽人(今屬河北省)。著名北宋大將。歷任右驍衛(wèi)上將軍、侍中、武寧軍節(jié)度使、都監(jiān)、樞密使等職。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病死,終年六十九歲。
曹之白:(生卒年待考),字又玄,號云西,人稱貞素先生;華亭人(今上海松江)。著名元朝畫家。曹之白善畫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從中演變成一種清疏簡淡的風格。作品多以柔細之筆勾皴山石,極少渲染。早年筆墨較秀潤,晚年變?yōu)樯n秀簡逸。
曹學佺:(生卒年待考),字能始,號石倉,又號澤雁;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著名明朝文學家、詩文家、詩選家、學者。著有《石倉詩集》等。
曹吉祥:(公元?~1461年待考),灤州任人(今河北灤縣)。著名明朝宦官。
曹端:(生卒年待考),字正夫;河南澠池人。著名明朝學者。著《太極圖說述解》一卷、《通書述解》二卷、《西銘述解一卷。論者推為“明初理學之冠”。
曹頂:(公元?~1557年待考),通州人(今江蘇南通)。著名明朝抗倭英雄。
曹寅:(公元1658~1712年),字子清,號荔軒,又號楝亭;豐潤人(今河北豐潤)。著名清朝大臣、文學家。曹寅能詩及詞曲,所作有《楝亭詩鈔》、《詞鈔》、《續(xù)琵琶記》等。又匯刻前人文字音韻書為《楝亭五種》,藝文雜著為《楝亭藏書十二種》,??鳖H精。
曹雪芹:(公元1715~1763年),學名曹霑,字夢阮;金陵人(今江蘇南京)。著名清朝文學家。
曹廷杰:(生卒年待考),湖北枝江人。著名清朝學者。一生著述頗豐,義理精審,為后人研究東北歷史地理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曹振鏞:(生卒年待考),安徽歙縣人。著名清朝大臣。官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編修、學政、大學士、軍機大臣。
曹福田:(公元?~1901年待考),直隸靜海人(今天津靜海)。著名清末義和團首領之一,后被清政府殺害。
曹姓近現代名人
曹錕:(公元1862~1938年),字仲珊,河北天津人。著名直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tǒng)、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
曹汝霖:(公元1877~1966年),字潤田,生于上海。著名近代賣國賊、清朝末期民初高級官員,新交通系首領。
曹日昌:(公元1911~1969年),河北束鹿人(今河北辛集)。著名心理學家,是中國近代心理學的奠基人。
曹學楷:(公元1998~1931年),湖北黃安人(今湖北紅安)。著名黃麻起義領導人、鄂豫邊紅軍和根據地創(chuàng)建人之一。
曹雙明:(公元1929~今),河南林州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上將。
曹芃生:(公元1930~今),河北樂亭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曹剛川:(公元1935~今),河南舞陽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
曹和慶:(公元1938~1999年),河北寧晉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曹里懷:(公元1909~1998年),湖南資興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中將。
曹文生:中國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
曹天戈: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第十九兵團副司令兼第八軍軍長。
曹福林: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第五十五軍軍長。
曹振鐸: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整編第七十三師師長。
曹日暉: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臺灣省“國防部”參議。
曹吉祥: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臺灣省空軍副總司令。
曹穎,當代著名主持人,演員,曾經獲得過“金鷹獎觀眾最喜愛的女演員獎”。
曹曦文:演員,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2007年9月23日,被聘為湖北省麻城市城市形象代言人和麻城杜鵑文化旅游節(jié)形象大使。
曹駿:上海著名演員,8歲時出演新加坡電視劇《真命小和尚》,其他影視作品還有《一腳定江山》、《九歲縣太爺》、《寶蓮燈》等。
曹曦文:女演員
曹炳琨:影視演員
曹駿:影視演員
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福耀玻璃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
曹查理:香港演員。
曹啟謙:香港配音演員
曹敏莉:香港藝人
曹達華:香港演員。
曹廣榮:前民政事務局局長
曹錦輝:臺灣知名職棒球員,為第一位在大聯盟出登板的臺灣籍投手,2009返國效力于中華職棒兄弟象隊。
曹光彪:香港商人。
曹興誠: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聯電)前董事長。
曹格:馬來西亞歌手。
曹圭賢:韓國偶像團體super junior成員之一
曹姓帝王國君
姬振鐸:(生卒年待考),又稱曹叔、曹叔振鐸,西周曹國始封之君,周武王姬發(fā)之弟,曹氏鼻祖之一。 姬 脾:(生卒年待考),曹叔振鐸之子,繼曹叔而立。著名西周時期曹國國君曹太伯,曹氏始祖之一。
曹 平:(生卒年待考),曹太伯脾子,繼太伯而立。著名西周時期曹國國君曹仲君。
曹 侯:(生卒年待考),曹平之子,繼曹仲君而立。著名西周時期曹國國君曹宮伯。
曹 云:(生卒年待考),曹侯之子,繼曹宮伯而立。著名西周時期曹國國君曹孝伯。
曹 喜:(生卒年待考),曹云之子,繼曹孝伯而立。著名西周時期曹國國君曹夷伯。
曹 疆:(公元前?~前826年),曹云之子,曹喜之弟,繼曹夷伯而立。著名西周時期曹國國君曹幽伯,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35~前826年為期九年。 周宣王二年(曹幽伯九年,公元前826年),被其弟曹鮮所殺。
曹 鮮:(公元前?~前796年),一稱曹蘇,曹云之子,曹幽伯之弟,殺曹幽伯而自立。著名西周時期曹國國君曹戴伯,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26~前796年為期三十年。 周宣王三十二年(曹戴伯三十年,公元前796年)病逝。
曹 雉:(公元前?~前760年),一稱曹兕,曹鮮之子,繼曹戴伯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惠伯,在位時間從公元前796~前760年為期三十四年。周平王十一年(曹惠伯三十六年,公元前760年)病逝。
曹石甫:(公元前?~前760年),曹雉之子,繼曹惠伯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君,在位時間公元前760年僅一年。既立,其弟曹武殺而代之。
曹 武:(公元前?~前757年),曹雉之子,曹石甫之弟,殺曹石甫而代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穆公,在位之間從公元前760~前757年為期三年。周平王十四年(曹穆公三年,公元前757年)病逝。
曹終生:(公元前?~前702年),曹武之子,繼曹穆公而立。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桓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757~前702年為期五十五年。周桓王十八年(曹桓公五十五年,公元前702年)病逝。
曹射姑:(公元前?~前671年),一稱曹夕姑,曹終生之子,繼曹桓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莊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702~前671年為期三十一年。周惠王六年(曹莊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71年)病逝。
曹 羈:(公元?~前670年),曹射姑之子,繼曹莊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君,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71~前670年為期一年。既立,戎族伐曹。曹羈棄國逃奔陳國。歸曹,是為曹僖公。
曹 赤:(公元前?~前662年),一稱曹夷,繼曹羈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僖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70~前662年為期八年。曹赤是戎族首領的外孫,曹羈棄國逃奔陳國后,他回曹國繼任君未。周惠王十五年(曹僖公八年,公元前662年)病逝。
曹 班:(公元前?~前653年),曹赤之子,繼曹僖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昭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62~前653年為期九年。
曹 襄:(公元前?~前618年),曹班之子。繼曹昭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共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53~前618年為期三十五年。
曹 壽:(公元前?~前595年),曹襄之子,繼曹共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文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18~前595年為期二十三年。
曹 廬:(公元前?~前578年),一稱曹疆,曹壽之子,繼曹文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宣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95~前578年為期十七年。
曹負芻:(公元前?~前556年),曹廬庶弟(一說為庶子),繼曹宣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成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78~前555年為期二十三年。
曹 滕:(公元前?~前528年),一稱曹勝,曹負芻之子,繼曹成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武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55~前528年為期二十七年。
曹 演:(公元前?~前524年),一稱曹頃,滕之子,繼曹武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平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28~前524年為期四年。
曹 午:(公元前?~前515年),曹演之子,繼曹平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悼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24~前515年為期九年。
曹 野:(公元前?~前510年),曹演之子,曹午之弟,繼曹悼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聲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15~前510年為期五年。
曹 通:(公元前?~前506年),曹滕之子,曹演之弟,殺曹聲公自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隱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10~前506年為期四年。
曹 露:(公元前?~前502年),曹演之子,曹野之弟,殺曹隱公自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靖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06~前502年為期四年。
曹 陽:(公元前?~前487年),曹露之子,繼曹靖公而立。著名春秋時期曹國末代國君曹伯,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02~前487年為期十五年。
魏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人(今安徽亳州)。著名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漢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魏武帝。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之二子;沛國譙郡人(今安徽亳州)。著名三國時曹魏政權的建立者、著名文學家。在位時間從公元220~226年為期七年,終年四十歲。
曹叡:(公元203~239年),魏明帝,曹丕之子;沛國譙郡人(今安徽亳州)。時年三十六歲,在位時間從公元226~239年為期十三年。
曹芳:(公元232~274年),魏少帝,曹操曾孫,曹楷之子;沛國譙郡人(今安徽亳州)。時年四十三歲,在位時間從公元239~254年為期十五年。
曹髦:(公元241~260年),曹丕之孫,曹霖之子,魏高貴鄉(xiāng)公;沛國譙郡人(今安徽亳州)。時年十九歲,在位時間從公元254~260年為期六年。
曹奐:(公元246~302年),原名曹璜,魏元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沛國譙郡人(今安徽亳州)。在位時間從公元260~265年為期五年,終年五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