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個172劃的漢字。
大家一看到這個漢字,可能比我當時看到它還懵。這是一個字?這個字是不是整錯了?這個字誰發(fā)明的?怎么還有這樣復雜的漢字,為何平時沒見過?這些問題是不是大家想知道,那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漢字。
這個字讀“huang”,也就是“黃”的同聲字。但是這個字的意思嘛就不好說了,因為查字典也查不到。但是這個字非常有意義,走之旁說明這是個前進的世界,分地上和地下,地上是雨,土上有田,象征風調(diào)雨順,地下部分,象征地下世界,來回的云,龍鳳飛升,有鹿,有山,有風,一片祥和,指我們豐富的世界,各安天命,一片祥和。如果硬要說出個解釋我只能對這個字的字面解釋一下了。
當然我們今天平常所使用的漢字都是一些常用漢字,并非上面這個字一樣復雜少見。漢字的數(shù)量大約有十萬個,但是我們日常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個字而已,據(jù)統(tǒng)計,1000個常用字就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而2000個漢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達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tǒng)計結果相差不大。
那么今天既然看見了這個平常見不到的字,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那些我們不常用,且稀奇的漢字,再看一看漢字的發(fā)展歷史。
這個字讀nàng,就是鼻子不通氣,發(fā)音不清。如:齉鼻子;鼻子發(fā)齉。
這個算是民間造字中知名度最高的吧!筆畫也很多,共57筆。這個字讀“biáng”,應該是個擬聲詞,比如面在制作時候,在案板上會發(fā)出biáng biáng的聲音。
這個字讀léi,通過重復,高達160畫。《集韻》中解釋,這就是“雷” 的古字。
這個字讀hou you,也是“ 雷”的古字,讀音“猴郵”,一字雙音,這個字由16個田字和8個回字組成,共128畫。
這個字讀Taito,讀音“胎托”,84畫。由三個繁體“龍”和三個繁體“云”組成。意思說法不一,有說是中國古字,表示龍在飛翔。另說是日本漢字,收錄于日本的TRON計劃。
這個字的讀音有兩種,土話讀zhui,普通話讀“zéi”,古時“賊”字的另一種寫法,59畫,意為“盜賊”。這個字讀Pia,72畫。這也是“賊”的一種寫法,也可讀zéi。
這個字讀作qūmó,意思為“驅魔”,64畫。
這四條龍組合起來讀zhé,也是64畫。是“啰嗦”的意思。以上這些字筆畫多,讀音復雜,在我們的日常中不說用,見都很少見。但是還有一些筆畫少,簡單的漢字,可他們也是稀奇的一類漢字。
它的讀音和含義都是四,這個字念“l(fā)íng”,沒錯,它的意思也是零,現(xiàn)在常用于表示年代和頁碼,比如“二〇〇一”。
這個數(shù)字看起來像阿拉伯數(shù)字“1”,可是它讀作“gǔn”,意思是“上下貫通”,簡直太形象了!
人在水下面,表示溺水,所以在古代,“氼”和“溺”是同一個意思?,F(xiàn)在,“氼”偶爾也用來形容“和事佬”。
它比“北”多了個底座,在古代,“丠”和“丘”是一個意思,大約就是小土山。
稀奇古怪的漢字咱們就先認到這里吧,還有許多咱們沒見過,稀奇的漢字在等著大家去一一了解。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一看漢字的發(fā)展歷史,了解一下咱們中華文明的傳承載體。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于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jié)h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
說起漢字的發(fā)展歷史,首先要說一說漢字的起源。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關于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其中圖畫說最為可靠,沈兼士先生在1927年就提出了漢字起源于記事的圖畫這一觀點,認為在古漢字之前還有一個“文字畫”的起源階段,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而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漢字最早的起源是一個用來記事所使用的象形文字圖畫,在古代,古人主要通過口傳。由于口頭傳播的限制,它無法保存,并且在傳送給第三方時會有錯誤。古代部落首領創(chuàng)造了“符號書寫”,起初用不同的簡單符號傳遞不同的信息,然后演變成象形文字,開啟了人類書寫的早期時代。后面歷經(jīng)了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之后出現(xiàn)了甲骨文。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從甲骨文再到今天我們所用的漢字都有哪些發(fā)展變化。
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后期出現(xiàn)的甲骨文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也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最早由王懿榮發(fā)現(xiàn)。
其內(nèi)容絕大多數(shù)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商周一直到春秋戰(zhàn)國,漢字又演變成另一種形體,金文。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金文也是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
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到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到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到前219年)。
再到秦時期,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有感于全國文字的繁雜和書體的不一,于是提出“書同文”,文字統(tǒng)一,書體統(tǒng)一。秦始皇命令擅長書法的李斯去做這項工作。因此小篆應用而生,它又被稱為“秦篆”。小篆是由大篆簡化而來的漢字書寫形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guī)模規(guī)范文字的產(chǎn)物。
一直發(fā)展到今日,漢字有三四千年的歷史,經(jīng)過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的等等變化。到今天的各種字體百花齊放,綜藝體、整塊體、浮云體、變體等各種字體紛紛誕生,漢字將中國文化的繁榮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而這也是漢字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說到這里給大家講個有關于漢字的小故事。據(jù)說在明朝時期,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zhàn)表”?;噬喜痖_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zhàn)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被噬霞钡溃骸澳窃趺崔k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span>
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zhàn),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聽完這個小故事大家是不是對漢字文化又進一步有了小興趣。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jié)文字。作為承載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漢字也是現(xiàn)在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fā)達的文字。
在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群島,以及位于婆羅洲的蘭芳共和國,漢字都曾是該國正式文書的系統(tǒng),因而漢文化在歷史上對周邊文明的傳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
以上就是漢字的發(fā)展歷史,當然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漢字的歷史也不列外。文中所述只是冰山一角,如有興趣大家可以查閱史料深入了解。
文中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討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