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收集
為何說正月不能剃頭?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本褪钦f在夏歷正月里,任憑男孩毛發(fā)瘋長,卻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直至夏歷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這是怎么回事呢?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xiāng)老談前清下剃發(fā)之詔于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fā)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闭虏惶觐^,原是“思舊”。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tǒng)。原來是把“思舊”當成了“死舅”的緣故??!
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清朝實行剃發(fā)令是在順治二年的六月份而非一月,但是這并沒有影響到這則諺語和習俗的流傳。
二月二人們?yōu)槭裁磹郾衩谆ǎ?/p>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因觸怒天威,玉帝便下令三年內(nèi)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guī),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yōu)榱苏三埻?,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shè)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xù)給人間興云布雨。
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凡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當然也有很多炒豆的。
在端午節(jié)掛“艾虎”,為什么?
五月端午節(jié)的上午,要在房門特別是有新生兒的房門上掛“艾虎”。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fā)際身畔?!鞍ⅰ庇脙蓚€空雞蛋殼粘在一起,蛋殼上粘些毛發(fā),畫成虎形,用線系著,下邊再系一串用彩紙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腳下;或用一個獨頭蒜系以彩色線,下掛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剛收割的新麥秸編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縷彩穗,叫“麥秸艾虎”。這些艾虎掛在房門上,既是節(jié)日點綴,又能辟邪。
“艾虎”也被作為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認為可以鎮(zhèn)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惫拭耖g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jié)的艾虎為最具特色。端午節(jié)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jīng)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端午節(jié)習俗的由來
據(jù)傳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qū)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磥恚宋绻?jié)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guān),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欤荒芟吹弥背荚?。”
你知道中秋節(jié)的來歷嗎?
中秋節(jié)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農(nóng)歷八月十五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短茣?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皇帝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fā)感情的極佳時刻。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做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jié)又被稱為“團圓節(jié)”。
冬至為什么有吃餃子的習俗呢?
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各家各戶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jīng)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睎|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后來他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其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guān)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元宵的來歷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來歷,一直都是眾說紛紜、說法不一,這里面僅舉一例。
傳說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shè)。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是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yōu)柔寡斷,大權(quán)漸漸落到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諸呂。隨后他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shè)計滅掉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jié)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元宵節(jié)。
岳父為什么被稱為“泰山”、“丈人”?
今天丈夫總是稱妻子的父親為“泰山”或者“丈人”?!疤┥健焙汀罢扇恕睘槭裁词峭粋€概念呢?這是怎么回事呢?根據(jù)傳說,泰山上有座丈人峰,這座丈人峰可以作為泰山的象征,因此“丈人”也可以叫“泰山”。
不過這僅僅是一種說法,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队详栯s俎》中記載了這么一件事情: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年到泰山上封禪,封禪使是當時的朝廷禮儀官員張說。封禪結(jié)束后,李隆基準備借著這個機會把下面官員的品級都升一品。這個想法具體由張說來負責。而這時張說在背地里把自己的女婿鄭鎰從九品官一下子升為五品。唐玄宗在瀏覽官員品級的時候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一個疑點,就問旁邊的人是怎么回事,張說當時很緊張。黃番綽在旁邊對他說:“這是泰山的力量?!碧菩诰蜎]有多想。從此,“泰山”就成為妻父的另一說法。
關(guān)于“丈人”的由來,史書上并沒有確切的記載?!度龂尽放崴芍ⅰ矮I帝舅車騎將軍董”句下,說古代沒有丈人的稱呼,因此稱妻父為舅。裴松之是南朝宋元嘉時人,從這段史料來看,南北朝的時候,社會上已經(jīng)存在“丈人”這一稱呼了。
“泰斗”是對誰的稱呼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簡稱。古人把泰山尊為天下各山之首、北斗為群星之尊。“泰斗”其實就是對有名望、有影響的人們的稱呼。比如說一個人在文學界作出了前無古人的巨大貢獻,為這個專業(yè)的開創(chuàng)、建設(shè)奮斗一生的人就可以被人們稱為“文學泰斗”。
“泰斗”一詞的來歷與韓愈有關(guān)。據(jù)《新唐書?韓愈傳》記載:唐朝的文學家韓愈善于寫古文,其文章廣為流傳。當時的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以表示對他的推崇和景仰之情。后來,“泰山、北斗”這兩個詞的范圍有了很大的變化,而不僅僅指代韓愈一個人而已。
額前的頭發(fā)為什么被稱做“劉?!??
“劉?!币喾Q“劉海兒”、“劉海兒發(fā)”,是頭發(fā)的一種類型。人們把女子、男子或兒童垂在前額整齊的短發(fā)稱為“劉?!?。那么“劉?!钡恼f法又是怎么來的呢?說起來還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唐代安徽鳳陽府有一位名叫劉海的仙童,他的前額總是覆蓋一列整齊的短發(fā),模樣十分可愛。為此,劉海便成為畫家畫仙童肖像時的模板,故而所畫之仙童盡為“前額垂著短發(fā),騎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錢”的模樣。
在人們心目中,小孩子是十分可愛活潑的,很像劉海的模樣,于是在剃頭的時候總是把小孩的前額留出一縷頭發(fā),是為“劉海發(fā)”。之后,“劉海發(fā)”的范圍便擴及到了年輕女性的發(fā)型上。中國古代文獻中也有相關(guān)記載,比如說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眾人舉目看時,只見一個個都是大腳皮鞋,上面剪劉海,下面散腿?!痹S多人未經(jīng)考證,不知道“劉海”的來歷,經(jīng)常寫成“留?!被颉盀g?!保鋵嵾@是錯誤的。
第二種說法是:古時候,女孩子插笄表示成年,是為笄禮,這是在她們15歲時進行的。男孩子則到20歲時行表示成年的“冠禮”。人們總是愛用“垂髫”、“髫年”代指兒童或童年,就是因為小孩子的頭發(fā)都是自然下垂的。但是即使這樣,男女之間所剪頭型也是有區(qū)別的:男孩子留的是額上左右兩角的胎發(fā),稱之為“兆”;女孩子留的是垂于額頭中央的胎發(fā),叫做“髦”。這就是孩童時代被稱為“留孩發(fā)”的習俗。而女子待到成年以后,有時從打扮考慮,依舊讓額頭上的頭發(fā)和孩提之時一樣讓其自然下垂。到了唐代,民間出現(xiàn)了“劉▲戴軟腳幞頭、穿圓領(lǐng)袍衫的文吏(趙佶《聽琴圖》局部)海戲金蟾”的傳說故事。由于“劉?!迸c“留孩”古時發(fā)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為口語俗稱,所以書面文字就寫作“劉?!?。
第三種說法是: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破獲了一個策劃宮廷政變的事件。經(jīng)過審訊,大家竟然把上官婉兒給供了出來。上官婉兒是何許人也?原來她是照顧武則天生活起居的女仆總管,權(quán)勢很大,也很得武則天欣賞。武則天聽到上官婉兒的名字不由得大怒,立即將上官婉兒招來行黥刑(一種在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的刑罰)。武則天非常氣憤地問:“以前,你爺爺上官儀結(jié)黨謀反,被打入天牢,我欣賞你才華出眾才重用你為御前女官。誰知道你卻恩將仇報,竟然想要謀殺我,是何道理?”上官婉兒就反駁道:“陛下可曾記得奴婢三次擋駕之事嗎?”武則天細想一下,是有幾次傳旨御花園擺宴,臨起駕時都被上官婉兒呈奏轉(zhuǎn)駕回宮,便微微頷首承認確有此事。上官婉兒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園已經(jīng)是危機四伏?當時我參加謀反,正是為了暗中護駕呀!”武則天想了想,是這么回事,便后悔錯怪了上官婉兒。但是黥刑已經(jīng)執(zhí)行了,怎么辦呢?她的臉上已經(jīng)被刺上了字,好在字刺得比較靠上,聰明的上官婉兒就從額頂梳下一縷青絲,它剛好遮住那個刺字記號,這縷青絲就被上官婉兒稱為“劉?!?。其實這個“劉?!辈坏珱]有使上官婉兒變得難看,反而使其更有一番韻味兒。宮中妃嬪們看了,覺得梳個“劉海”會顯得楚楚動人。于是紛紛仿效,直至如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