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息,即深呼吸,俗稱嘆息。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它是人體胸中氣機不利的病理反映,多見于肝郁氣滯的患者。不少臨床醫(yī)生,一見患者善太息,即信手加幾味疏肝理氣的藥物以對癥治療,因不加辨證,往往效與愿違。筆者從事臨床工作三十余年,體會到太息和其他征象一樣,既有可能見于實證;也有可能見于虛證。實者多由肝郁氣滯或肺氣不宣所致;虛者多由中氣下陷或心氣虛弱所為。今不揣冒昧,試將太息形成的機理和辨治體會作一初步探討,與同道切磋。
1.肝郁氣滯 多因情志不遂,肝氣不舒,郁結胸中,不得疏泄。以至胸脅疼痛,胸悶不舒,刺激患者深呼吸以求氣消脅舒。深呼吸必然要加大肺的排氣量,肝郁氣滯的患者,肺泡內(nèi)并無多余的氣體積聚,故深呼氣之前必須先做深吸氣以做呼氣的準備,而深呼吸根本不能梳理胸中郁結之肝氣,僅是一種本能反射,故患者常頻頻嘆息以求暫安。常見心煩失眠、精神沉默、不欲飲食、苔白脈弦等癥。治宜疏肝理氣。以逍遙散加香附、青皮、川楝子等品調(diào)治。 曾治王某,男,50歲,農(nóng)民。初診日期:1988年9月6日。 主訴:胸中憋悶,時時嘆息,頭暈目眩,睡眠不實,食欲不振十余日。 詢之患者于半個月前因家庭不和,情志不遂,心緒煩亂,遂至于斯。望其眼輪發(fā)暗,舌質(zhì)淡,苔薄白,切其脈弦。肝郁氣滯之象昭然。治宜疏肝理氣。 柴胡6克,白芍12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甘草6克。 服藥3劑,諸癥悉平。
2.肺氣不宣 多因風寒束表,或痰熱內(nèi)阻,肺失宣降之職,肺氣不利,壅滯胸中,以致胸中滿悶,咳逆喘息,呼吸窒塞。刺激患者深呼氣以圖暫暢,而深呼氣后,胸中氣體大量減少,需深吸氣以補充。深呼吸后,胸中郁滯之氣暫時減少,故有一個較長時間的間歇期。其證常伴發(fā)熱、咳喘、痰多、聲高氣粗等。治宜根據(jù)臨床辨證以宣肺散寒、降氣平喘或清熱化痰、降逆平喘。并酌加蘇子、厚樸、枳殼等品。 曾治尤某,男,36歲,干部。主因胸脅憋悶、時有太息、發(fā)熱頭痛而于1989年7月31日求治于余。 癥見患者時有太息,以深呼氣為主,咳嗽頻作,咳痰色白清稀,舌質(zhì)淡,舌苔薄白,脈浮緊。 證屬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治宜解表散寒,宣通肺氣。 麻黃10克,炒杏仁10克,羌活10克,前胡10克,半夏10克,蘇子10克,厚樸10克,甘草10克。 服藥3劑,發(fā)熱頭痛、咳嗽等癥消失,仍時有太息,原方加枳殼10克,服藥3劑,諸癥悉平。
3.中氣下陷 多因大病久病之后,氣血虛弱;或后天不足,氣血虧虛;或勞倦過度,中氣損傷,以致中氣下陷,胸中氣微,須深吸自然界清氣以補充。深吸氣后,肺泡、胸廓過度膨脹,復原時相應要有一個大幅度的呼氣運動以維持平衡。深吸氣后胸中大氣暫時得以補充,故有一個較長的間歇期。其證常伴體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腹部墜脹、面色白、脈細無力等癥。治宜升陽舉陷,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 曾治張某,女,58歲,職工家屬。1991年3月18日初診。 患太息一年有余,屢服中西藥品效果不佳。癥見面色萎黃,語聲低怯,時有太息,以深吸氣為主,食欲不佳,食后脘腹脹滿,太息加重,舌淡苔白,脈細弱。 脾胃虛弱、中氣下陷之象昭然。治宜健脾益氣,升陽舉陷。 柴胡6克,當歸10克,白術10克,黨參12克,黃芪30克,枳殼10克,升麻3克,甘草6克。服藥3劑,證無進退。因懷疑患者胃下垂,囑其去醫(yī)院做胃鏡檢查。3日后患者告知,經(jīng)縣醫(yī)院X線鋇餐造影檢查,果真患有胃下垂。但太息、腹脹、納呆如故。余告之此系慢性病,心急不得,宜從緩圖治,患者信之,照原方堅持服藥近一個月,諸癥豁然。
4.心氣不足 多因失血過多,心失所養(yǎng);或思慮過度,心脾兩虛;或大病久病之后,氣血雙虧,以致心氣不足,膻中空虛,須深吸自然界清氣以填充?!秲?nèi)經(jīng)》曾云:“思憂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之?!贝诵突颊咛㈤g歇時間長,臨證時偶爾一見。且常伴心悸、怔忡、易驚、失眠、健忘、舌淡、苔白、脈弱或緩等癥。治宜益氣養(yǎng)血、安神補心。臨床應酌選歸脾湯、補心丹隨癥治之。 曾治趙某,女,45歲,農(nóng)民。患太息2年,服中西藥品無數(shù),弗效。于1991年10月13日求余診治。 患者癥見時有太息,以深吸氣為主,心悸、心煩、失眠、舌淡、苔薄白、脈細而無力。 辨證:心脾兩虛,神失所養(yǎng)。治宜健脾益氣,養(yǎng)心安神。 黨參15克,黃芪30克,白術10克,炒棗仁15克,柏子仁10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 服藥6劑,心悸心煩消失,繼服5劑,太息消失,繼以人參歸脾丸以善其后。 總之,太息是機體對病痛刺激的本能反應,既可見于實證,也常見于虛證。實者以深呼氣為主,欲吐出胸中郁結壅滯之邪氣;虛者以深吸氣為主,欲迅速補充自然界清氣以合成宗氣。臨床應根據(jù)呼吸雙方的程度對比,結合臨床兼證,順其所欲而辨證論治。楊承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