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科舉考試
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
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徑
一個地方若是出了個狀元
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今天
小檔與大家聊聊
一些福建狀元的逸聞趣事~
年紀最小的狀元
丁顯
丁顯(1367~1398年),字彥偉,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崇政里(今莒口鎮(zhèn)茶布村)人。
丁顯自幼聰慧超人,博通經史。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恢復科舉考試,丁顯參加鄉(xiāng)試,考中舉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禮部會試取士472人。黃子澄居第一,練子寧第二,第三名花綸為浙江解元。三月廷試,太祖親自為策問這一學科的試卷出題,閱卷官擬奏花綸第一,練子寧第二,黃子澄第三。當時民間流傳童謠:“黃練花,花練黃?!逼鸪醮蠹也幻髌湟?,待閱卷官所擬名次與童謠一致時,大家才恍然大悟。
在唱名(科舉時代殿試后,皇帝呼名召見登第進士)的頭天晚上,明太祖朱元璋夜里夢見殿前有一巨釘,綴白絲數縷,悠揚墜地。
殿試后,主考官把擬好名次的考卷呈上,朱元璋逐一閱視,對前幾份考卷都不太滿意。當看到丁顯的試卷時,認為“丁”字與夢中的“釘”相通,十分高興,因此欽定丁顯為狀元。
丁顯中狀元時,年僅18歲,是歷代狀元及第時年齡最小的一個。
運氣最好的狀元
陳誠之
陳誠之(1093~1170年),字景明。福建省長樂人,居于閩縣(今福建閩侯)九仙山。
在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壬戌科舉時,陳誠之在策論一科中的答題表現雖令宰相秦檜大為滿意,但在唱名時,主考官為迎合秦檜,初定第一名為秦檜的養(yǎng)子秦熺,陳誠之當時排在第二名。與秦熺同榜的還有秦檜的兩個侄子。《宋史·李浩傳》載:“秦熺挾宰相子以魁多士”,一時間朝野輿論嘩然。有幾個膽大的優(yōu)伶編演了一出諷刺小品,說是韓信當考官,因此才收得“三秦”。
由于當時秦熺已有官職,且父親是當朝宰相,按照慣例來說應該避嫌。秦檜雖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惺惺作態(tài),出面“引故事辭”,于是,陳誠之就幸運地成為了狀元。
最倒霉的狀元
陳?
陳?(1362~1397年),字安仲,號叔恭,福州閩縣(今閩侯縣)人。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陳?高中狀元后,同時上榜的五十二人全部是南方人,落榜的北方人不服氣,認為此事有蹊蹺。雖然這次取士完全遵循公平原則,但北方的士子們越鬧越厲害,矛頭直指主考官劉三吾、白信蹈等人,認為南方主考官偏袒南方士子。
迫不得已,同時也犯了猜忌心的明太祖朱元璋決定一查到底,于是派前科狀元張信等翰林高才重新閱卷,朱元璋還讓新科狀元陳?、榜眼尹昌隆、探花劉仕諤也加入到了重新閱卷隊伍。
尹昌隆是個明白人,洞悉朱元璋的真實想法,是想讓北方士子入榜,他的回復朱元璋比較滿意。但是,張信、陳?的回復卻是北方士子文理不通,而且多有犯禁之語,跟劉三吾的意見完全相同。
這下,朱元璋惱了,認為張信與劉三吾串通欺君,陳?與劉三吾有暗中勾當,于是一聲令下,陳?被發(fā)配戍邊,后被召回京師,終被處死。
從中狀元到慘死,這中間只隔了一個多月。
地位最高的狀元
陳文龍
陳文龍(1232~1277年),初名子龍,字德剛,號洞真,別號如心。其先祖陳俊卿為宋孝宗時名相。
陳子龍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鄉(xiāng)學,寶祐四年(1256年)補進太學,以“能文章,負氣節(jié)”而著稱。
咸淳四年(1268年)戊辰科,陳子龍參加進士考試,廷試被選定為第一名,皇帝欣賞其文采飛揚,于是御筆改其名為“文龍”,賜字“君賁”,意思是皇帝的肱股、衛(wèi)士,并破例加官,授予其宣義郎、鎮(zhèn)東軍節(jié)度判官的職位。
景炎二年(1277年),陳文龍兵敗殉國。邑人為其立“宋丞相里第”坊,并于玉湖祠立像奉祀,建“二忠祠”祭祀陳瓚和陳文龍。明孝宗時追封為福州府城隍廟主神。明清兩代,朝廷三次敕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康熙帝為褒揚陳文龍在發(fā)展中琉兩國友好關系上之貢獻,在原有“三次敕封水部尚書”的基礎上,又加封“鎮(zhèn)海王”(見陽岐尚書祖廟乾隆四十七年碑刻),陳文龍乃由內河保護神升格為海上保護神。
不看不知道
原來在狀元的背后
還有這么多鮮為人知的逸聞
事實上
考試中常常存在諸多未知因素
能夠影響最終的考試結果
人生亦是如此
所以
把握當下
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本文節(jié)選自福建省檔案館館藏資料《福建古代歷史文化博覽》,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部分文字、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