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對《背影》的分析往往比較強調(diào)“四寫背影”,和“三次流淚”,其實,深入鉆研教材后,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詞語的重復(fù)在《背影》中頗為頻繁。這一點兒很耐人尋味:一般情況下,詞語的重復(fù)(不是特指修辭上的反復(fù))乃是寫作大忌。經(jīng)過反復(fù)品味,我終于有些領(lǐng)悟:這些貌似輕率的用詞,其實恰恰吸引著讀者“于無聲處聽驚雷”?。?/span>
一、四個“終于”感父愛
一個普通的副詞“終于”居然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出現(xiàn)了四次。次次都是情之暗涌,使父親的形象在“終于”的時空推進中逐漸豐富。
前兩次是出現(xiàn)在第四自然段“躊躇送別”的文字中。作者似乎只是淡淡地寫到:本已說“定”不送我,并且“再三囑咐”茶房后,父親“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從“說定”到“不放心”,寥寥十幾字,似乎只是一般的心理矛盾,但一個“終于”的加入,卻讓我們隱約感受到了這一段心路歷程的非同尋常?!敖K于”是一個在時間長度上極富拓展性的一個詞語,它必然引發(fā)讀者的想象:在決定送不送我這件事情上,父親的內(nèi)心掙扎絕不是瞬時的。
僅僅是在一句之后,作者第二次用到了“終于”:經(jīng)過了兩次的“躊躇”,父親“終于”決定自己送我去。文字本身的空間是狹窄的,甚至粗略一看在這個地方第二次用“終于”還有些“大材小用”。但經(jīng)過反復(fù)的誦讀,你會感受得到作者通過這兩個詞語所賦予逼仄的時空間的纏綿不盡的對于愛的體悟。送子本小事,但就父親而言,這又是非同一般的大事。所以,糾纏于如此瑣事的心靈掙扎,反而更能夠折射出困頓潦倒的父親的稍稍遲到的堅定。
這兩個“終于”,是舉輕若重的兩個“終于”。
第三個“終于”出現(xiàn)在第四段——“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此“終于”和前兩個“終于”有異曲同工之妙。和腳夫講價是多么不值一提的小事啊,但作者居然用了如此沉重的一個詞語。父親對講價一事的認真自不必言,這個“終于”也微妙地表現(xiàn)出了自以為“聰明過分的我”對父親羅嗦的小小不滿與嘲諷,為后文的反省埋下了伏筆。
最動人心懷的是第四個“終于”,它出現(xiàn)在最后一段“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八年之后,已稍歷人世滄桑的作者感懷父親。面對經(jīng)濟身體心理狀況都不佳的老父,作者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理解,而是痛楚的憐惜。一個“終于”,寫滿了父親身心的疲憊煎熬,寫透了兒子惶恐痛苦而又柔情的等待,更寫盡了被歲月打磨之后之后沉淀下來的的父與子之間無言的深情溝通。
“終于”是一個充滿著漫長等候感的詞語,一篇《背影》,四處“終于”,愛之淡而曲折,情之濃而委婉,都在這四個“終于”中了。
二、三個“自然”訴子情。
品《背影》,重心多在父愛,談到文中的“我”,也常是扣住“聰明”二字大作文章?!拔摇背闪松俨桓碌拇~,甚至成了反襯父愛的一個反面形象。細品全文,覺得這實在對作者不公。
文中三處“自然”可以作證。
我并非不能體會父親買橘的艱難。我想“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一個“自然”已寫透了我對父親的體恤,這才有了后文的“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也才有了后文的“我的淚很快就流下來了”,以及“我趕緊去攙他”和最動人的“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我的淚又來了”。我們往往把視線完全集中在父親的背影上,而忘掉了在這些更細微的細節(jié)中“我”的形象。我不是一個任性的兒子,我更不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兒子,父親買橘前后我之所思所為,哪一點不證明我是那樣一個懂得體貼懂得愛的兒子呢?
至于前文的“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與其把他作為“我”之年輕氣盛不懂事的明證,還不如作為若干年后“我”因不忍心父親困頓狀況而自責(zé)自省的肺腑之言:因為身為人子卻不能讓父親幸福而自責(zé)。
還可以為證的是最后一段中的兩個“自然”?!八|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這輕描淡寫的兩個“自然”,細細品來,又有多少心酸的親情在里邊??!俗話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父親少成大事,老歷風(fēng)雨,即便老境頹唐,性格也應(yīng)該日趨溫和恬靜,與世無爭。但是父親居然不僅“要發(fā)之于外”,甚至嚴重到了“待我也漸漸不同往日”。而對于這些讓人費解甚至難以接受的表現(xiàn),“我”都以兩個“自然”照單全收,全部寬容全部理解了。輕輕兩個“自然”,凸現(xiàn)了一個多么善良多么仁愛的兒子形象。有了這兩個“自然”,結(jié)尾處的那“晶瑩的淚光”和那一聲久久揮之不去的“唉”才顯得猶為沉痛猶為自然。
除了這四個“終于”三個“自然”,文中還有好些“兩個”讓人動容:兩個“再三”、兩個“躊躇”、兩個“忙著”、兩個“惦記”,他們和“四次背影”、“三次流淚”相互呼應(yīng)相互映襯,讓《背影》之情感回環(huán)曲折繞梁不去。
《背影》之美之奇,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以最平淡樸實的語言承載了最深刻纏綿的情感?!侗秤啊分械母缸又異?,不是轟轟烈烈感天動地,而是如地火巖漿般在地下沸騰。要想讓十三四歲的孩子能靜下心來傾聽來自于地底下的愛的吶喊,教師必須要有“化平淡為神奇”的力量。除了情感鋪墊,除了背景渲染,若能如此挖掘文本語言本身,以無處見有,以平處見奇,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xiàn)點燃孩子們玩味品讀的興趣,那么孩子們一定會沉浸在語言的奧妙中欲罷不能,從而比較深刻地理解“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語言境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