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五年,似乎是一個職場上的分水嶺,它將原來一起上學的同窗淡化成路人。
有人可能考幾年公務(wù)員還沒有考上;有人還在上學,讀研,讀博,出國深造;有人已經(jīng)自己成了老板......
而這些差距僅僅是個開始。很多時候,人生上半場培養(yǎng)起來的思維方式與工作習慣,將決定你在下半場的人生層次。
最近哈佛大學出了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你還沒戒掉以下3個習慣,你會越來越?jīng)]出息,越來越窮。
有個同學畢業(yè)后進入了外企工作,但由于英語水平有限,畢業(yè)幾年到了瓶頸期,遲遲沒有晉升。她知道,英語就是她的攔路虎。
于是,有一天她終于下定決心跟我說要重學英語,還做了個計劃:
晚上下班后,利用空閑時間背單詞、做閱讀,至少2小時;早上6點起床練聽力;上班路上背單詞;中午復習鞏固......
計劃聽上去很完美,她也充滿信心和斗志。結(jié)果,只堅持了不到一星期,計劃再次“流產(chǎn)”。起因只是某一天晚上她加班后到家,倍感疲憊,忍不住對自己說: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說吧......
其后,計劃不斷被破壞:晚上被電視劇、綜藝奪走了注意力;早上怎么也起不來;中午更是困意襲來,直接放棄。
“三分鐘熱度”,讓同學的計劃無疾而終。不只是她,我想大部分人都有過“雄心勃勃的制定計劃,心灰意冷的放棄計劃”的經(jīng)歷。
下定決心健身,但是跑步?jīng)]幾天,就放棄了;
買了一本好書,翻了幾頁,到現(xiàn)在都還沒有讀完
逛完畫展,忍不住報了繪畫班,卻在削鉛筆時就覺得興趣索然;
……
心理學上,“三分鐘熱度”可以用“獎勵與懲罰”理論加以解釋,即人們都追逐短期效益的“獎勵”,而忽略潛在危害的“懲罰”。
這種“三分鐘熱度”,是一種即刻的滿足,缺少對長遠規(guī)劃和堅持付出的認識。而一個高效和幸福的人生,絕不能有太多的“三分鐘熱度”。
因為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失敗,其實都是源自于半途而廢。三分鐘熱度的人,永遠體驗不到堅持做一件事成功后帶來的喜悅。
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有這樣觀點:成功的人都特別聰明且有運氣,而自己不夠聰明又沒有運氣,所以難以成事。
作家李尚龍寫過這樣一段經(jīng)歷:
幾年前,他和同事小方,都在一所城市里當英語老師。白天上課晚上備課,生活像上了發(fā)條,雖累,但重復著。
幾年后,小方依舊在上課,李尚龍則成功轉(zhuǎn)型成了導演、作家。而小方將李尚龍的成功,歸結(jié)為聰明、運氣好,卻完全忽略了他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下班很累,同事打開電視,而他打開電腦;同事看節(jié)目,他碼字;同事準備睡,他繼續(xù)熬。那段時間,他每天一部電影,每三天一本書。筆記記在厚厚的本子上,光是本子,就寫滿了十多個。
而這些,同事小方都選擇性忽略了,她只會繼續(xù)抱怨著工作太累,重復性太高......下班后依舊逛街、看電視、睡覺。
遇到困難,不想承擔,很多人都會自動給自己找借口,因為這是最容易辦到的事,它是我們?yōu)榱俗屪约盒陌怖淼贸S玫氖侄?。卻渾然不覺,當找借口成為習慣的時候,人正在變得越來越?jīng)]出息。
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所說:你一旦為自己找到一個錯誤的借口,你不久就會再為自己找到一百個借口。
同時,愛找借口的人,還習慣給自己設(shè)限,殺死自己的潛能力。
習慣在事情還沒做之前,就先否定自己,在自己的心里默認一個“高度”暗示自己:這件事情我肯定沒辦法做好,就做到差不多就可以了。然后,給自己找了一堆不努力的借口。
的確,這種心理暗示可以幫你阻擋任務(wù)失敗帶來的挫敗感,并給你帶來良好的自我感覺,但是,它卻剝奪了你“往上再走一步”的成功機會。
上個月,大學同學小松突然在朋友圈曬了一張錄取通知書。原來,她成功考取了中央美術(shù)學院的設(shè)計類研究生。
作者:小王子,精讀主創(chuàng),不聽亂世耳語,只看想要之景。
聯(lián)系客服